2020统编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技巧顺序:掌握顺序,梳理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序:掌握顺序,梳理内容
写人叙事文阅读要点:
1.写什么人?人做了什么事?
2.写作思路
3.深刻内涵
描景状物文阅读要点:
1.描什么景?状什么物?
2.写作思路
3.深刻内涵
写人叙事文章
表达顺序不同于结构顺序
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

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

如《草船借箭》、《将相和》等,
作用: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我的魔盒》
我有一个魔盒,这个魔盒是我以前买饼干送的。

这个魔盒里面是“魔幻草”的种子和泥土。

先把一半泥土倒进盒子里铺平,再把种子一粒一粒地放进盒子里铺在泥土上面,然后把剩下的泥土盖在种子上,就像给种子盖被子,最后给种子喝水。

在种的时候我发现泥土是一粒一粒的,后来妈妈说:“这是人造营养土。

”这回我算是明白了。

倒叙:
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插叙
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

作用:补充情节,更好地突出和反映人物。

例如《凡卡》
分叙
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作用: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挖土的同学挖得多起劲呀!佳佳同学额头上渗出了一颗颗豆大的汗珠,顺着腮边滚下来,她也顾不上用手帕去擦,只用袖子一揩,又埋头继续干。

挑土的同学也不甘示弱。

特别是大海同学,挖土的同学刚装满筐,只见他弯下腰,一手搭在扁担上,呼地一阵风就走了。

平整沙土的帅帅也很积极。

连平时最娇气的乐乐同学也一改往日的“派头”……
朱自清《春》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吹面不寒杨柳风”……
雨是最寻常的……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状物
写静物一般按外形(形状、颜色、图案)→结构→用途的顺序;
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
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气味→生长环境→用途的顺序。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搭配,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顺序:
写人记事文章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描景文章
空间顺序
观察的先后顺序
时间推移的顺序
景物的不同类别
状物文章
静物、动物、植物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

每次见到
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

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

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文/蒋平原文有删改)(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语境,解释第二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结合文章内容,从品味语言的角度赏析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4)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答案】(1)①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②答案示例: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③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④答案示例:母亲额头的皱绞;⑤答案示例:母亲用额头为孙
女诊断病痛
(2)“阳光灿烂”原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缘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颓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4)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

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按先后顺序文章分别写了: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妈妈的额头”。

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阳光灿烂”本义指天气晴朗,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

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以及“我”对妈妈的爱。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亲人关爱感受最深的一个片段即可。

比如:母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

早起一杯热牛奶,出门千叮咛万嘱咐,目送你远去,晚上回家摆满丰盛的饭菜等你一同共进晚餐,夹块肉到你的碗中,看着你吃露出开心的笑容,睡前打来热热的洗脚水,关掉你卧室的灯,熟睡中帮你把被子盖好。

故答案为:⑴①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②答案示例: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③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④答案示例:母亲额头的皱绞;⑤答案示例: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⑴“阳光灿烂”原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缘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颓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⑴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

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章材料的组织,分析文章②③④段可以提取答案。

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言的鉴赏。

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突出的人物神态。

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节描写的鉴赏,明确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⑴本题考查写作内容,注意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笑的故事》
琦君
①教我们生物的马老师,长得可真是漂亮,二十多岁的年龄,入时的打扮,后颈挽一个松松的髻子。

细白的皮肤,清秀的眉眼,不高不低的鼻梁,她如能一笑,可真是百媚生,偏偏她就是不笑。

第一堂上课时,她绷着脸对我们说:“我有个习惯,从不记同学的名字,点名只点座位号码。

还有,我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绝对不许说话,不许笑。

”我们一时都吓得鸦雀无声。

莫非她是科学怪人,把我们都当机器零件看,所以只认号码不认人。

可是她讲课却讲得真好。

在黑板上画的一张叶子、一朵花瓣、一只昆虫,真是惟妙惟肖,清清楚楚,一笔不苟。

想来她只对动植物有兴趣,对人没兴趣吧。

②有一次,她讲生命历史最悠久的蟑螂,就叫我们观察蟑螂,画蟑螂。

我生平最怕的是蟑螂,活的不敢捉,就捏着鼻子去实验室借来个用大头针钉着的死蟑螂,战战兢兢的,偏偏又把一条腿弄掉下来了。

我不禁喊起来:“马先生,我的腿断了,怎么办?”同学们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马老师喝道:“不许笑,潘希真不小心弄断了腿,有什么好笑?”大家听了更想笑,因为她明明说不记我们名字的。

怎么又叫名字,而且叫得一点不错。

她蹬蹬蹬地走过来,帮我把蟑螂腿摆好,说:“再小心地画。

”我后座的同学沈琪,既聪明又顽皮,画得一手好画。

她悄悄地说:“我来帮你画。

”她把蟑螂连纸拿过去,画出来的却是一只奄奄一息俯卧的蟑螂,一直断腿离得远远的,一群蚂蚁围绕着,正想把它扛走。

蟑螂的尾端,也有几只蚂蚁在爬。

边上写了两个字:“施舍。

”我看着,愣在那儿半天,心里好难过,却真佩服她想得出来。

我说:“你画的是丰子恺的漫画嘛,马先生一定更生气了。

”马先生又蹬蹬蹬地走过来,看了下画,一声不响就把画收去了,对我说:“现在不是上图画课,我要你们仔细观察昆虫。

你就先只画一只腿好了。

”沈琪向我做了个鬼脸,得意地说:“她一定很喜欢我那张画呢。


③有一次国文课正教了《笑笑先生传》,下一节就是生物课。

十分钟休息的时间,沈琪在黑板上写了“笑”与“哭”两个字,下面写着:“你们看,哪一个字可爱?”马老师进来了,对黑板看了一下拿起板擦来先擦去“哭”字,再慢慢地擦去“笑”字。

但她脸上仍旧是一丝儿笑意也没有。

沈琪忽然举手问道:“马先生,我知道猴子会笑,猫狗会不会笑呢?”马老师说:“动物本能的动作和声音,可以互相表达感情。

也就像人类的语言和哭笑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分辨得出来。

”另一位同学马上追问:“那么小麻雀会笑吗?”大家想笑又不敢笑,马老师瞪了她一眼说:“你大清早上自己仔细地听好了。

”大家老是问“笑”的问题,无非是想逗马老师笑一下,因为我们都相信她笑起来一定很美的,但她还是不笑。

④我们举行春季远足。

级任房老师和马老师是好友,她请了她一同去。

房老师和蔼极了,
我们问她:“马先生喜欢我们吗?她说:“当然喜欢,她说你们聪明又顽皮。

”我们说:“那她为什么不对我们笑呢?”房老师说:“你们看吧,今天我一定会逗得她笑。


⑤坐在西湖船上,沈琪已悄悄画下马老师的像,是一张笑嘻嘻的脸。

我说:“不像嘛。

”她说:“等一笑就像了。


⑥房老师开始讲笑话了。

她说:喜欢恶作剧的徐文长有一天看见一个妇人在坟上哭泣,他想逗她笑,就走到旁边的坟上,跪下来祝告:“娘呀,儿子很穷,买不起吃的来祭你。

想起您生前最最喜欢看儿子翻筋斗,儿子现在就翻个筋斗给娘开开心。

”说着,他就一骨碌翻了个筋斗。

逗得那妇人不由得挂着眼泪笑起来了。

我们听了也哈哈大笑。

看着马老师,果然抿着嘴ㄦ笑了。

沈琪立刻把画像递给她说:“马先生,给您画的像。

”我们看看马老师,又看看画像,觉得沈琪画得真像,因为马老师笑了。

⑦马老师说:“沈琪,你这次画的,比那次画的断腿蟑螂可爱多了。

”原来沈琪的名字,她也记得清清楚楚。

于是同学们都纷纷问她:“马先生,记得我叫什么名字吗?”
⑧“记得。

”她说,“可是你们是第几号倒又不记得了。

”她笑得更灿烂了。

从此她上课不再绷脸了,我们对生物课也更有兴趣了。

(选自《琦君散文选》有删改)(1)文章围绕着“笑”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品味下列语句,赏析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第一堂上课时,她绷着脸对我们说:“我有个习惯,从不记同学的名字,点名只点座位号码。

还有,我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绝对不许说话,不许笑。


②我生平最怕的是蟑螂,活的不敢捉,就捏着鼻子去实验室借来个用大头针钉着的死蟑螂,战战兢兢的,偏偏又把一条腿弄掉下来了。

(3)文章第一段写到马老师“不笑”“上课不许学生笑”“只认号码不认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马老师第一节课绷着脸介绍自己并强调上课不许笑;生物课上,“我”的一句口误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问马老师关于笑的问题;春季远足,我们向房老师请教如何逗马老师笑;房老师讲笑话做动作逗马老师笑;沈琪把抿嘴笑的马老师画像送给她;同学纷纷向马老师询问姓名,马老师笑得更灿烂。

(任意四件事给满分)
(2)①“绷”是神态描写,表现了马老师上课的严肃和刻板,也表现了师生关系的生疏和紧张。

②“战战兢兢”是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用大头针钉着的死蟑螂做生物实验的胆怯和恐惧。

(3)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马老师的兴趣;和后文马老师其实记得同学们的名字对同学们很关心形成对比;更加突出马老师不苟言笑却热情善良的形象。

(4)马老师虽然之前上课绷脸,但同学们依然喜爱她,现在她不再绷脸,大家更加喜爱她
的课,有亲和力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马老师从绷脸到不绷脸,从不笑到笑,是受到同事和学生的影响与感染,人的美好品质会相互感染。

【解析】【分析】(1)①段写马老师第一节上课绷着脸告诉我们她上课不记名字只记号码,且学生不许笑。

②段写观察蟑螂、画蟑螂的课上,害怕蟑螂的我弄断了蟑螂腿,大惊下说了一句话引发了同学大笑。

③段写课间时我们向马老师询问动物是否会笑的问题。

④段写我们向房老师请教马老师是否会笑。

⑥段写房老师逗笑了马老师。

⑦段写沈琪把抿嘴笑的马老师画像送给她。

⑧写同学纷纷向马老师询问姓名,马老师笑得更灿烂。

(2)①解释“绷”的意思:指脸部的非常紧的状态。

语境意:是神态描写,表现了马老师上课时脸部神情的严肃。

效果:表现了马老师上课状态的严肃、刻板,表现了师生关系的紧张。

②解释“战战兢兢”:指人的心理比较紧张忐忑。

语境意:这里指“我”用大头针钉着死蟑螂的害怕、恐惧、胆怯。

效果:为下文“我”说错话做了铺垫。

(3)形象作用:“不笑”“上课不许学生笑”“只认号码不认人”这几处内容初步展示了马老师刻板、严肃,和文章②段“潘希真不小心弄断了腿”叫出“我”名字、文章结尾“沈琪,你这次画的”等地方叫出学生名字形成前后的照应对比,突出人物关爱学生的形象。

情节作用:前后情节对比,使文章情节更起伏,有波澜;开头这样设计马老师的形象,给读者比较强烈的冲击,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对她的兴趣。

(4)本“更有兴趣”写出虽然马老师从前绷着脸上课,但是同学们也很喜欢她,如今她不再绷着脸上课,同学们的喜欢就更进一步了,由此让我们认识到有亲和力的老师更能够走进学生心理。

从全文来看,马老师从一个表面刻板严肃的老师转变为一个和蔼的老师,是在房老师和学生们的感染下,可以看出人之间的美好品质是可以传递的。

故答案为:⑴马老师第一节课绷着脸介绍自己并强调上课不许笑;生物课上,“我”的一句口误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问马老师关于笑的问题;春季远足,我们向房老师请教如何逗马老师笑;房老师讲笑话做动作逗马老师笑;沈琪把抿嘴笑的马老师画像送给她;同学纷纷向马老师询问姓名,马老师笑得更灿烂。

(任意四件事给满分)
⑴ ①“绷”是神态描写,表现了马老师上课的严肃和刻板,也表现了师生关系的生疏和紧张。

②“战战兢兢”是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用大头针钉着的死蟑螂做生物实验的胆怯和恐惧。

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马老师的兴趣;和后文马老师其实记得同学们的名字对同学们很关心形成对比;更加突出马老师不苟言笑却热情善良的形象。

⑴马老师虽然之前上课绷脸,但同学们依然喜爱她,现在她不再绷脸,大家更加喜爱她的课,有亲和力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马老师从绷脸到不绷脸,从不笑到笑,是受到同事和学生的影响与感染,人的美好品质会相互感染。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熟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章找到相应的段落,进行归纳。

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句子,了解句子的特点,选取好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回答。

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

⑴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文段的位置,结合文段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综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情感等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探险家与骆驼
余显斌
叮咚,叮咚——驼铃如水,在沙漠响起。

一只驼,在沙漠里缓慢地走着,背上驮着被毯,还有水囊和食品。

它的后面,跟着一个人——探险家。

他们从家里出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明显的,驼已负伤。

那是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他们遭受到一只狼的偷袭。

当时,探险家已睡熟,打着鼾声。

一只狼借着云的影子,悄悄逼近,龇着牙,在月影下发出白森森的光。

驼醒了,喷了一下鼻子,仰起脖子,叮当一声,驼铃响了。

可是,探险家仍在打着鼾声,沉入梦乡。

狼,在一步步逼近。

驼站了起来,一蹄子,把狼弹出一溜跟斗。

同时,自己的腹部也被狼咬了个大口子,长长的,血肉模糊。

听到动静,探险家醒了,和驼一块儿赶走了狼。

然后,一人一驼依然走在沙漠上,但速度明显慢了。

因为,驼走起来步子很迟缓,一下一下的。

也因为这样,到现在,他们仍没走出沙漠。

他们已经陷入绝境:食物还有,可是,水已经不多。

每喝一次,探险家心中,就会弥漫起一种绝望,一种恐惧。

水囊里的水只有一小半了,他矛盾了,他知道,就这点水,无论如何供不了一人一驼走出沙漠。

他静静地拍拍驼,驼停住了,望着他。

他轻轻解下驼背上的被毯,还有食物,然后提着水囊,又拍拍驼,让它卧下。

驼很听话,乖乖地卧下。

他叹口气走了,走向山丘那边。

走了一会儿,听到声音,他转过身,驼已经慢慢跟上来了。

他摇摇头,又长叹一声。

这只驼,没忘驼的职责,它跟人一直都跟得很紧。

这是驼的主人告诉他的,现在看来,是真的。

他想甩脱它,很难。

无精打采地,他和驼一块儿走着。

茫茫大漠,风刮起,有驼铃声响起,当啷,当啷——残阳如血。

他和驼,在天地之间小如两只蚂蚁,慢慢蠕动。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清冷冷的,如水洗过一样。

他们终于停下,倒在沙上睡着了的驼仍没忘记自己的职责,紧紧靠在他身边。

沙漠夜冷,它在为他取暖呢。

驼慢慢睡着了,闭上了眼睛。

他也睡着了,打起了鼾声。

沙漠静静的,只有月光如水,映照着无边的沙砾。

他轻轻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偷偷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

终于,他移过一个沙丘,嘘了口气,站起来,向远处地平线走去。

走了好远,回过头,白亮亮的月光下,沙漠如无垠的海浪。

海浪上,再也不见了那只驼。

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

靠着水囊的水,还有食物,一步步,他走出了这片无人穿越的死亡沙漠,回到城市。

顿时,他成了传奇,成了英雄,受到功臣般的待遇。

每到一处,都有鲜花、美酒和掌声,还有女孩火辣辣的目光。

他成了征服这块沙漠的第一人。

那天,他应邀出席一个集会,受到如潮般的掌声。

市长代表民众给他颁奖,因为,他也是这个市的市民,更是这个市的光荣,也是这个市市民的光荣。

拿着奖杯,还有花环,他坐着车回到家。

当走下车时,他惊呆了,一只驼蹲在他的门外。

风吹过,脖上驼铃响起:叮当,叮当——
这只驼,真是他扔在沙漠上的驼。

它又回来了,在孤独和干涸中回来了。

它的背上,驮着他的一些东西。

一直,这个有灵性的生命,都没忘记自己的职责。

他跑过去,泪流满面,抱住那只驼。

那只驼一动不动,已停止了呼吸。

它的致命伤,仍在腹部,狼咬中的地方。

那个伤口,已烂成碗大一个洞。

它就是带着这个洞,在生命最后一刻,挣扎着赶到这儿,来完成自己一生最后一个任务的。

(1)文中画线的句子写“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他感到“轻松”和“沉重”的原因。

(2)试分析画横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清冷冷的,如水洗过一样。

(3)本文描写人物的文字形象细腻,请分析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他轻轻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偷偷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

(4)关于本文的主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请你围绕下列三组关键词中的一组,结合全文,谈谈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