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器官移植医学伦理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器官移植的定义及发展
(一)器官移植含义
(二)器官移植发展
二、器官移植面临的伦理问题
(一)“人是机器”与人格同一化
(二)与公共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医生所面临的伦理压力
(四)器官商品化
三、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一)人类尊严原则
(二)自主原则
(三)谨慎原则
(四)公正原则
(五)互助准则
四、器官移植未来展望
(一)俄罗斯男子换脑手术
(二)3D打印技术
参考文献
一、器官移植的定义与发展
(一)器官移植的含义
器官移植是通过手术等方法,替换某一个体体内已损伤的、病态或衰竭的器官,也指将体内的器官移位[1]。
各方对器官移植的定义不同,但是器官移植的基本内容都已包括。
总的来说,器官移植就是指在医学上,以挽救人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以手术为手段,将一个保持生命特质的、健康的人体器官移植到病人体内,使病人身体重新康复的医疗方法。
(二)器官移植的发展
器官移植的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并没有对人体有足够的认识。
在西方,古希腊伟大的诗人荷马曾描述过狮头羊身蛇尾的嵌合体。
在
《圣经·创世纪》中,讲述了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的故事;在东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一书中记载神医扁鹊为鲁公扈和赵齐婴作了开胸术,两人互换心脏,治愈了疾病。
这些神话或是古文记载真实性或不可考,但是可以看到古代人民对器官移植想法的萌芽和实践。
而器官移植的真正临床应用一直到二十世纪才逐渐成为了现实。
1905年,美国籍学者莱克西斯·卡雷尔把一只小狗的心脏移植到了大狗的颈部,作为器官移植的先驱获得1912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1967 年,南非开普敦的巴纳德医生成功完成了第一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
我国人体器官移植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
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包括肝移植、肾移植等移植手术。
1974
年第一例肾移植成功,1978 年第一例肝移植成功,1978 年上海第一例心脏移植成功。
1979 年,我国卫生部、同济医科大学成立了卫生部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
尤其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大规模开展了肾、肝、心、肺、胰岛等器官的移植及相关器官的联合移植。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各种器官移植技术均已进入全面的实际应用阶段。
器官移植这项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
二、器官移植面临的伦理问题
(一)“人是机器”
器官移植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
自1902年莱克西斯·卡雷尔的狗心脏移植开始,人体器官移植已经蓬勃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套较完善的医疗应用体系。
到目前,除了大脑外,几乎所有重要的组织和器官,如心脏、肾脏、肝脏、角膜、骨髓等,都已经实现了人体的器官移植,并得到了成功。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到现在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可以实现人脑的移植。
同时细胞工程、组织工程学与克隆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器官移植的发展,终将为之提供充足的器官,并为将来批量培养备用器官及进而开设器官银行,从而为大大延长人的寿命开辟了广泛的可能性。
但是器官移植在技术上的成熟与可行性并不代表它的普遍有效性,不代表它的实际应用前景有多光明。
首先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是有风险的,器官移植作为一项新型医疗手段,是存在未知风险的。
其次,也是伦理学所考虑的,器官移植触及了人类一切价值的核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触及人对自身生命的完整性的理解,触及人的身心关系和人格的同一性[2]。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器官移植将会变为什么样子:医生面对着众多器官,
根据病人需求,挑选着适配的器官,病人说换什么就换什么,喜欢蓝眼睛就换角膜,喜欢三个肾就再加一个,而医生则负责将这些零件组装到病人身上。
这样的病人或许更像是医生的作品,或是说人是人定制的作品。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和拉美特利提出的“人是机器”的古老观念正在复活,这种观念的复活和技术应用的人文环境的相应变化,特别是宗教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性的减弱,渐渐淡化了生命的神秘感。
生命是值得敬畏的,就算神秘感已经淡化,但也应当去保持一个人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像机器般随意添加减少零件。
这就需要生物学家和医生担起器官移植发展方向正确性引导的重任,也是对生物学家和医生道德水平的考量。
(二)人的同一性与人格同一性
如果说一个人换了角膜,人们会觉得他还是原来那个人;如果他还换了肾脏,还换了心脏,还换了肝,几乎除了大脑外能换的都换了,人们还会觉得他还是原来那个人吗?如果他连大脑都换了呢?如果他只换了大脑呢?可能看法就不一致了。
那么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呢?人格的同一性又是什么呢?人改变到什么程度我们会说他的人格同一性发生改变了呢?器官移植绝不是简单的器官的机械叠加,如果一个人的器官发生了替换,那么他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一定会发生变化。
这些已有实例证实。
对于“人”这一概念,哲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不同的人给出的定义不同。
而我赞同马克思的说法。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能脱离社会独自存在,绝对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具有“人”的地位的。
所以说人的本质不在与人的生物层面的生命,而在于人的社会层面的生命,即人的社会性。
在人的本质问题中包含着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人格同一性问题。
这一问题在哲学上,它主要是指作为生命个体的自己,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始终保持着的是自己的同一性。
从生物学层面上来讲,人格的同一性是基于一个人在遗传上的独一无二性,遗传上的连续性,他的自我发展能力人格在本体上的连续性要以生理—心理的连续性为前提【3】。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格的存在是以理性和自我反思为基础的,而不是以个体的肉体特征为根据的。
按照洛克的逻辑,人的同一性(完整性)要根据身体来判断,而人格同一性要根据意识特别是记忆来规定。
我们不难发现,洛克将两个逻辑上包容的概念看成两个并列的概念,人的同一性应当包含人格的同一性而不是与人格同一性相并列的东西,前者比后者外延更广。
或者换个例子理解,我们人体细胞代谢大概是二十多天就会更新一轮,那么二十天后我们还是我们么,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身体了,那么为什么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呢?是因为人格同一性没有发生改变,而人的同一性的改变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存在。
从生物学上讲,人格的同一性基于一个人在遗传上的独一无二性,遗传上的连续性,他的自我发展能力,人格在本体上的连续性以生理)心理的连续性为前提。
所以,器官移植的限度是,只要最大限度地维持了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连续性,我们就保持了他(她)的人格同一性基础,否则就等于取消了这个人的存在[2]。
(三)与公共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
在有限的公共医疗资源下,每个人都有个公平的享受公共医疗的权利,然而器官移植通常会花费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术后并发症多,病人存活率并不够高,这势必会导致器官移植高花费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越是贫困的国家,公共医疗资源越短缺,就更需要病人承担更多的医疗费用,否则对其他人就不公平。
但是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从低安全性到高安全性,从高风险到低风险发展的,都是需要大量的临床积累以及财政的倾斜,器官移植技术也是如此。
但是财政拨款过多,又会压榨别的医疗费用,所
以这(研发与医疗经费比例)之间的平衡需要多方协调确定。
(四)医生所面临的伦理压力
同种器官移植根据供体来源可分为活体器官移植和尸体器官移植。
在活体器官移植过程中,由于受体情况的危急性,医护人员通常会以受体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受体患者是我的病人,我应该对他负责。
这就会导致对供体的不公平,或多或少会对供体患者的选择做出不适当的影响。
所以这就需要医生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不对任何一方产生诱导。
在尸体器官移植过程中,存在两个伦理问题。
一是死者生前同意器官移植,而家属不同意,死者死后是否还要进行器官移植。
二是死亡时间的判断标准,供体死后其器官应当尽快的进行移植,那么是以传统的心脏停止跳动为死亡标准,还是以现代医学的脑死亡为判断标准呢?以现在的脑死亡为判断标准的话,由于目前脑死亡是医生的主观判断,没有相应仪器检测,势必会造成死者家属对医生的质疑:为什么一些生命体征还在,就放弃治疗?怀疑医生没有尽心尽力去抢救。
医生在面对死亡时间判断上应当考虑两方面,一是供体确无生还可能,二是尽可能保证器官的新鲜性。
同时在面对一个供体器官,多个受体等待时,器官的分配也是对医生道德水平的考验。
此时首先考虑医学标准,其次是综合社会标准。
医学标准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当时的医疗技术筛选受体。
主要从移植的必要性、迫切性,成功的可能性,预期寿命的长短来考虑。
它取决于医学科学和医务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
社会标准是指根据病人的社会价值、应付能力等社会因素筛选器官移植的受体。
社会价值主要是看病人过去或未来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但有时社会价值的评价是困难的。
(五)器官商品化
对康德来说,人应遵循的一个绝对命令是:“你一定要这样行动:无论对自己或对别人,你始终要把人看成目的,而不要把他作为工具或手段”。
而器官商品化则将人作为一种手段,这无疑是对人尊严的一种践踏。
一旦器官商品化,人的尊严将毁于一旦,并在整个社会导致道德全面滑坡的连锁反应。
一些犯罪集团将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残害他人,以出卖其器官获取高额不义之财。
器官商品化说到底是器官供需之间的矛盾,即供应过少与需求极多之间的矛盾,所以不仅仅要规范器官移植行业,限制器官来源;更应该做的是寻求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干细胞及克隆技术、3D打印技术等,来解决器官来源不足的问题。
三、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器官移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健康利益的需要,在开展这项技术时,医务人员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以保证器官移植技术真正造福于人民根据以上对器官移植伦理问题的分析,我们对器官移植的道德原则可作如下基本的概述:
(一)知倩同意的原则
应与供者和受者双方或其亲属或法定代理人充分讨论器官移植的程序,客观地说明已知的危险和可能发生的危害‘,让病人对器官移植有充分的理解,并尊重病人自主作出的决定
(二)保护供受体双方利益的原则
器官移植要充分考虑供体和受体的利益,尽最大努力将损伤降到最小的程度,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医务人员虽然有责任帮助那些器官衰竭、面临死亡的人重新获得生命,
但对供体的健康和生命同样负有保护的责任.不能因为受体的需要,而放弃对供体生命的救治或健康的维护。
同时要严格选择受体,使其受移植后必须“利大于弊”。
(三)公平的原则
即在器官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公正的分配这些器官,确定谁有获得有限器官的优先权。
应制订相应的医学和社会标准来分配器官,并建立伦理委员会来作出分配的决定〔.尽可能使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得到移植,避免仅考虑有无购买力和职务高低。
(四)保密的原则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必须保守受者与供者双方个人的秘密。
医生对从供体摘除的器官的去向保密,供体一般不能知道受体的情况,更不能对受体的筛选有决定权。
(五)严禁器官买卖或变相买卖
基于对人类生命的尊严的尊重和商业化后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禁止将人类的器官和组织作为商品买卖,违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4]。
四、器官移植未来展望
(一)俄罗斯男子换脑手术
2015年4月13日,网易新闻发了这样一条新闻
实现。
如果抛去技术层面的障碍,单单去考虑其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那么这种换脑手术是不应当得到提倡的。
或许从这一事件出发,会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A头B身究竟算是提供大脑的A还是提供身体的B呢?A,B以前的社会关系是继续继承还是就此中断呢?当然这些还都算是小事情,更可怕的是,会不会从此开启了换头时代的到来。
传说中有地狱三头犬,也许在未来会出现地狱三头人,这些看似滑稽,但却是存在可能的。
(二)3D打印技术在器官移植的应用
3D 打印技术又称为三维技术,这种1986年出现的技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在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并持续升温,美国《时代》周刊已将3D打印产业列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产业”!3D打印技术为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提供了思路。
虽然目前3D打印技术用于器官移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细胞打印技术与干细胞技术的结合有可能为将来真正实现器官打印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而为器官移植领域的器官短缺问题新的出路[5]。
3D打印技术细胞来源可以是自身细胞或是无生命材料,所以这就
解决了供体和受体之间伦理问题,人格同一化问题以及器官分配等一系列伦理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刘邦武主编,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第120 页
[2]汪堂家,器官移植的伦理反思,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卷
[3]陈江进,时间中立性与人格同一性批判——论帕菲特对实践理性二重性的解决[J],伦理学研究,2006 年(1):93-96
[4]谢志青,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探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年12月第18卷第6期
[5]高宏君,3D打印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设想,器官移植,2013年9月第4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