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托里县吐克吐克铜金矿地质特征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托里县吐克吐克铜金矿地质特征初探作者:王艳哲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0期
王艳哲
(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摘要】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微板块和唐巴勒—克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

达尔布
特大断裂从工作区通过,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

矿体主要为破碎蚀变带型铜金矿, 浅
灰白色花岗闪长岩、粉砂岩、花岗闪长岩。

赋矿的破碎带延长比较远,该矿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关键词】新疆托里;吐克铜金矿;破碎蚀变带;地质特征
1 区域概况
吐克吐克铜金矿属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微板块和唐巴勒—克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

达尔布特大断裂从工作区通过,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岩石变形强烈,热接触交代变
质明显,形成该区复杂的地质景观。

在包括工作区的达拉布特一带,南部早奥陶世开始成为哈
萨克斯坦—伊犁古陆北侧的大陆边缘,中奥陶世—中志留世为洋壳,晚志留世转入汇聚;北部
志留纪开始拉张,泥盆纪出现洋壳,石炭纪转入汇聚,以火山类复理石及碎屑岩建造为主,晚
石炭世初固结。

固结钾长花岗岩发育。

新陆壳形成后的活化期陆内盆岭分化时期形成规模巨大
的推覆构造,对部分矿产的形成和富集起控制作用。

1.1 区内出露主要地层为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以及二叠系。

1.1.1 下石炭统包古图组
包古图组主要分布在区域东部及北部,为一套深海—半深海相的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
灰黑色-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硅质粉砂岩、紫红色硅质岩为主,夹有结晶灰岩透镜、沉凝灰
岩及少量的中粗粒岩屑砂岩、灰岩。

1.1.2 上石炭统希贝库拉斯组
希贝库拉斯组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部,为浅海大陆坡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灰-青灰色
厚层块状,总体以灰黑色、灰色、绿灰色调为主。

岩石粒度粗,以砾岩、含砾粗砂岩及砂岩为主,地层中多见,钙质砾石,灰岩大砾石,其间有化石。

1.1.3 二叠系
岩石以砾岩为主,在颜色上可以分层。

下部为青灰色-暗红色,岩石颜色为砾石成分的色调,砾石成分为青灰色粉砂岩、灰绿色硅质粉砂岩、灰绿色细砂岩、灰绿色含砾砂岩、红色硅
质岩、暗紫-灰褐色闪长岩、暗红-红褐色花岗岩等,砾石大小不一。

1.2 火山岩
区内火山岩不甚发育,主要呈夹层状见于石炭纪地层中,另有少量火山岩作为达尔布特蛇
绿岩带的组成部分,呈NNE向分布于达尔布特断裂带中。

最新的达尔布特蛇绿岩带同位素年龄
表明,区内的火山活动始于晚泥盆世,呈夹层状火山岩主要见于早石炭世包古图组,以基性、中性火山喷发活动为主。

1.3 构造
区域构造体系主要以断裂构造最为发育,其次为褶皱构造。

结合卫片线性影像特征,其展布方向可分为五组:即NW向断裂、NE向断裂、NNE向断裂,不同方向断裂组在不同活动时期具有不同运动性质;由断裂性质上可分为压性、压扭性、扭性及张性四类,区域断裂以压性、压扭性逆断层为主,局部地区残存少量扭性及张性断层,这和当时应力场相适应,断裂构造的性质多表现为多期(次)活动,大部分压性断层都可能存在早期拉张作用,宏观和微观都有具体表现。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上石炭统希贝库拉斯组,主要分为硅质粉砂岩段、岩屑粗砂岩段两种岩性。

2.1.1 硅质粉砂岩段
该岩性段主要分布于工区北部与西部。

岩石整体呈浅灰黑色,含粉砂凝灰质隐晶质结构,薄层状,岩石主要由粒度极为细小的隐晶质石英、长英质矿物构成,含有玻屑火山灰和正常沉积的粉砂屑。

节理极为发育,风化破碎也较为严重,条纹较发育,少数可见细小的碳酸盐细脉呈网格状分布。

2.1.2 岩屑粗砂岩
该岩性段主要分布于工区北部与西部,与硅质粉砂岩段成层相间分布。

因普遍遭受后期构造的破坏而裂隙发育,沿裂隙多发育碳酸盐细脉网,并发育有镜铁矿细脉或镜铁矿被膜(沿裂隙面分布,呈鳞片状产出)。

硅质粉砂岩段与岩屑粗砂岩总体呈整合接触,局部为断层接触。

2.2侵入岩
工区出露的岩体主要类型为闪长岩类、花岗岩类。

2.2.1 闪长岩类
分布于吐克吐克岩体之中和与地层的接触部位,多呈岩脉状产出。

岩石整体呈浅灰黑色中细粒-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性以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主,接触关系为涌动接触关系。

2.2.2 花岗岩类
大面积分布于工区东部和南部,岩性组合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接触关系为涌动接触关系。

2.3 构造
由于工区残坡积物很发育,覆盖较厚,造成对构造观察的难度很大。

经过高精度遥感工作,在工区解译出大量断裂构造。

总体展布方向可分为两组:即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多被北东向断裂错断、切穿,北西向断裂活动时期明显早于北东向断裂活动时期。

显而易见,本区成矿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

3 矿床地质特征
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闪长岩和闪长岩等。

矿区地处南北向希贝库拉斯复背斜核部西翼,矿区内未发现明显的次级褶皱。

矿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可以分辨出早期近北东向的断裂、较晚期断裂走向为近东西,多显示为裂隙构造。

早期断裂宽度大而且产状多变的劈理、片理,说明该处构造活动强烈,形成碎裂岩化等动力变质,是区内主要导矿、容矿构造。

破碎带铜金矿体赋存在近北东向构造中。

破碎蚀变带型的铜金矿含矿围岩有浅灰白色花岗闪长岩、粉砂岩、花岗闪长岩。

矿体产在二者接触带上并偏向花岗闪长岩一侧或花岗闪长岩之中。

这种类型的铜金矿体品位较高,沿走向、倾向延长有一定规模。

该矿床的矿物组合为绿泥石—石英脉—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表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控制了热液多次上升,具有热液的脉动性。

近地表主要为铜矿化,较深部主要为辉钼矿化,具有明显“上铜下钼”的特征。

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粒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鳞片状结构等。

构造主要有土状构造、脉状构造;而细脉浸染状构造、星点状构造不多见。

4 远景评价
通过对区域成矿规律的分析研究,结合托里县上代表性矿床包古图斑岩铜矿总结找矿标志如下:
4.1 区域找矿标志
(1)大地构造单元:古生代复合沟弧带。

(2)地层:石炭系碎屑岩。

(3)侵入岩:晚石炭世中酸性岩体。

(4)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构造:在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附近次级断裂构造。

4.2 直接找矿标志
(1)岩体内接触带的面状孔雀石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地表氧化后呈醒目的鲜绿色、红褐色。

(2)以钾化、千枚岩化、泥化、青磐岩化和角岩化为主的大规模面型围岩蚀变。

4.3 在吐克矿区还有类似的破碎蚀变带型铜金矿化存在,更扩大了本区的找矿潜力。

种种特征说明包古图矿区的破碎蚀变带型铜金矿具备了良好的找矿远景。

[责任编辑:谢庆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