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烈与20世纪30年代青岛全面发展战略
青岛别墅发展历程

一、青岛市别墅发展历史青岛仅110年历史,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唯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重要一个方面是众多别墅承载着历史文化。
100年来,青岛以“山海”为主题的别墅一直在国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它们或宁静或活泼,掩映在绿树之中,构成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特色。
从青岛别墅文化发展来看,青岛别墅建设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 第一阶段青岛早期城市别墅区,是在德国人占领以后,上世纪三十年代,规划了一个高档住宅区,这个住宅一直扩到八大关一带,几百栋别墅风格异样。
建筑与环境的融和,区域性的整体规划,使八大关成了很多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的人士参观的样本。
1.发展历程公元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共十款。
1899年德皇威廉三世下令,将租界地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德国占领青岛后迅速制定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
青岛的城市定位首先是军港,然后是经济港。
德国人将它辟为自由港,意在与英统香港竞争,与此同时德国在大自然优美的风光中将青岛规化为旅游,休闲,度假之城市。
城市规划中将伊尔蒂斯山(今太平山),鱼山环抱,面向汇泉湾一带作为“颐养区”——即休闲别墅区,建森林公园,狩猎区,游艇俱乐部,海水浴场,及中国第一个度假型旅馆——滨海旅馆。
同时规定这一地区为严格的限建区。
德国人威廉&路易1897年12月到青岛,负责从中国人手中购买租借地内土地,这里便成为青岛第一个别墅区。
青岛第一座私人别墅是威廉&路易于1903年建造。
(位于今津平路)1903年波恩尼克在威廉别墅北坡又建一别墅,由德国建筑师伯特尔设计,此别墅依山面海,55度大斜坡屋顶成的文艺复兴风格。
角形挑拼,木制长廊,木衍架结构,粗石饰画。
加上胶澳总督官邸,此三栋别墅程品型,为第一个别墅区奠定下基础。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重新规划城市,将太平山,太平角一带规划为新别墅区,共十二条马路,建别墅150多座。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在太平湾畔在原黄海路,汇泉路,荣成路,湛山大路四路间新开八条马路,分别以我国著名的八个关隘命名,权作别墅区,审批建筑高于汇泉太平角别墅区——每座别墅应有足够大的庭园,房高不准超过18米,四周透体墙,使这一带别墅风格各异。
太河惨案——精选推荐

太河惨案1939年3月30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干部、战士及护送部队270余人,由鲁北南下鲁南,途经博山太河镇时,遭到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五纵队司令秦启荣所属王尚志部的袭击,2人当场死亡,20多人负伤,近200人被俘。
此即太河惨案,又称博山惨案。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一次严重的反共流血事件。
太河惨案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和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限共、防共、溶共‛方针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和反共健将秦启荣是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王尚志及其所部是惨案的制造者。
沈鸿烈自1938年1月出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后,从鲁西到鲁北即一路干扰和破坏国共合作,积极推行反共方针。
1939年初进入鲁南山区后,更是亦步亦趋地执行国民党中央积极反共的政策。
先是抛出所谓‚山东省政府之八大政策‛,强调‚统一军政军令‛和饷款给养,只字不提与中共的合作关系,堂而皇之地限制和排挤中共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继而于2月5日至7日,在鲁村召集鲁南军政会议,系统提出‚统一划分防线‛、‚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军不干政‛、‚给养粮秣,统筹统支‛等种种规定。
这次会议,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沈鸿烈在山东贯彻和推行国民党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行动,对太河惨案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秦启荣,山东邹县人(今邹城市),19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1930年至1937年先后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经理干事、组织科主任、省党部委员兼书记长等职。
1937年日军侵占平津、河北后,秦启荣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之命,在鲁北组织地方武装,先任鲁北游击司令,复改任冀鲁边区游击司令。
11月,日军南进,秦启荣将其司令部南撤至滋阳(兖州)。
1938年1月后改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五纵队司令,整编所属各部为9个梯队,分驻于山东各地。
秦启荣是一个骨子里就反共的人。
1938年3月间,秦启荣将司令部移至鲁中山区重镇田黄,占据莱芜。
青岛的发展历史及多元化城市文化的形成

青岛的发展历史及多元化城市文化的形成作者:喻翼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05期摘要:青岛,虽然仅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有着浓郁个性特色的城市文化。
本文通过对青岛的历史、移民文化的特征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揭示了青岛多元化城市文化风格的由来,提出了对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青岛;文化;多元化;个性特色一、青岛的发展历史《胶澳志》中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东临黄海,北依崂山,西连内陆,山河纵横,土地肥沃,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民风独特。
现在的青岛地区古为东夷之地,夏禹划分九州时,为青州之域,周时为夷国。
至春秋战国时代,青岛大部分地区为齐国所属,只有胶南沿海一带属鲁国,秦朝隶属琅琊郡,西汉归胶东国,东汉为不其侯国,晋属长广郡,隋唐时代属东莱郡,宋元明清均为莱州府(今属掖县)之域,青岛市区清末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的范围。
自1891年设防建市以来,历经德占、日占、北洋政府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日军侵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逐渐发展成一座全国著名的、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作为近代新兴城市,青岛建市的时间仅百年有余,但胶州湾地区地处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尚习俗与灿烂文化。
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州,胶南,莱西五市。
二、青岛的移民文化“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青岛的历史发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移民城市。
据原青岛市图书馆馆长、研究员鲁海介绍,20世纪30年代,有近10个国家在青岛设有总领事馆和大使馆,各种风格的建筑都可在青岛找到。
每年夏天,海滩上度假的外国人非常多。
青岛的开放程度很高,城市洋气、大气,电影院里同步放映美国的好莱坞新片,不少市民会说英语。
与传言不一样的韩复榘

与传言不一样的韩复榘一直被传言包围的大军阀韩复榘,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其后代又是什么样的呢?2011年4月,口述历史作家周海滨来到韩复榘次子韩子华的家中,采访了这位时年88岁的老人,以及韩复榘之孙、韩子华之子韩宗喆。
2013年4月,韩子华口述、周海滨执笔的《我的父亲韩复榘》出版。
书中完整地再现了韩复榘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一个与传言不一样的韩复榘。
那么,韩复榘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围绕他身上的是是非非又有哪些说法?蒋介石御用文人编了很多父亲的笑话,全是假的2011年5月15日,北京万安公墓,韩复榘的后人为家族的这个显赫人物换上了新的墓碑。
这个墓碑的主人,生前没有想到身后流传着一连串的笑话段子。
这些令人捧腹的韩氏笑话背后是韩复榘后人的无奈。
“父亲是被蒋介石诱杀的,蒋介石政府中的御用文人就制造了很多谣言,编了很多关于我父亲的笑话,流传很广。
当然,这些笑话全是假的,有点胡说八道的味道。
”很多人认为父亲是山东人,这是错误的。
父亲出生在河北省,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汉子。
他身高180厘米左右,略瘦,却很健壮;皮肤白皙。
当年在湖南沅江中游泳,袍泽戏呼他是“浪里白条”。
李宗仁对他的第一眼印象不是预料中的赳赳武夫,而是“白面书生”。
父亲从来就不是戏说中的那种喳喳呼呼、张牙舞爪的军人,相反,他表情刻板,不苟言笑,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
他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因此,他说话很慢,很简短,但语气却很坚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他与人谈话,从不夸夸其谈,大多时间是在默默地听,很少插嘴,但两眼逼视对方,脸上却毫无表情。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说话从不带粗口,即使发脾气骂人,也是如此。
父亲出任山东省主席后,依然保持老西北军的简朴传统。
他平时穿一身灰布军装,白布袜,黑布鞋,与士兵的区别仅在于不打绑腿,只有在阅兵或谒见蒋介石、冯玉祥时才认真打上绑腿,这时再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名大兵。
父亲若是去南京或北平开会,会正式一点,换上黄呢军装或一袭长袍。
震惊中外的“顺天轮”被劫案

震惊中外的“顺天轮”被劫案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省北部沿海,发生了一桩震惊海内外的大劫案――英国商船‚顺天轮‛被劫案。
事件是由长期活动在山东黄河入海口一带的一伙惯匪所为。
劫案发生后,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严令追剿劫匪,解救人质。
经过官匪两月之余的打打闹闹,这场官匪一体、为利益争斗而造成的劫轮事件,终于以皆大欢喜却啼笑皆非的结局收了场。
案发“顺天轮‛1934年6月17日22时许,英国太古洋行商船‚顺天轮‛号首航沪津线,由津返沪。
当驶离大沽口180里左右海域时,微风细浪,船稳客宁。
旅客中有的倒头酣睡,有的玩纸牌下象棋,还有的凑在一块海阔天空聊大天,消磨时光……突然,传来一声呼啸,在静寂的海面上显得特别尖利刺耳,令人毛骨悚然。
紧接着,枪声、叫骂声、奔跑声乱成一片,各船舱里变魔术似的钻出形形色色的持枪汉子。
他们把惊惶失措的旅客和船员押到一个大舱,由持枪者严密看守,不准叫喊,更不准随意走动。
他们还把船长、无线电生和机械师等,锁在吸烟室;将女人与儿童软禁在二等餐厅。
那些黄发蓝眼的西洋人和留着仁丹胡子的东洋人,也都被赶到一块,叽里呱啦地互相询问:‚这些魔鬼一样的人要干什么?‛‚上帝!他们是些什么人?‛惊魂不定的旅客,被这意想不到的场面搞得晕头转向,六神无主。
‚顺天轮‛刹那间易主他人,一切来的都是那么突然而缜密,让人丝毫没有反击的机会。
显而易见,这伙人是蓄谋已久的,计划周密而又有条不紊。
得手后,他们对船员及旅客自报家门:‚我们是刘珍年部,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干的是海上偷运禁品的行当,吃的是溅血撕肉、虎口夺食的这碗饭。
因为当局增派舰船,沿海严查缉私,断了我们的财路,失去了生路,万般无奈之下才劫轮报复。
一旦与缉私船‘海兴’号相遇,必定用‘顺天轮’去撞击他们。
他奶奶的,他们叫爷们活得不痛快,爷们也叫他们过得不安稳!大不了一同葬身渤海喂鱼虾。
‛一听到这话,满船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顺天轮‛的船长等所有职员,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和横眉立目的歹徒,可真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他们一筹莫展,自叹命短运厄。
青岛地区国民党抗日游击队部分人物追述

青岛地区国民党抗日游击队部分人物追述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5期关于青岛地区国民党抗日游击队部分人物的介绍,本刊已刊登过多期,但仍有一些被遗漏的人物,我们将在之后一一补述。
何应忻何应忻(1886-1943)《何氏家谱》中记为何应欣,即墨市鳌山卫镇南选村人,早年“闯关东”前往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联军,部队被打散,返回家乡。
1938年春,加入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第16支队第2纵队第2支队隋永谞部。
1939年6月,隋部被迫退出崂山,留下隋子玉的锄奸团,转入即墨北部一带活动。
隋子玉将所部编为三个分队,一是情报队;二是肃奸队;三是策反队:以何应忻为队长,对伪军进行策反活动。
1940年10月18日,何在鳌山卫洪山口指挥了伏击日伪军之战,活捉了日军中队长瓦正泽和日伪维持会长胡鉴吾,击毙和活捉日伪军30多人。
1942年春天,隋永谞任山东省保安第1旅旅长,此时,锄奸团已经扩展到800多人,被改编为第1旅第2团,隋子玉任团长,何应忻等人任营长。
1943年7月,驻海阳县的伪军阎茂文部2000余人,遭八路军重创,投奔了山东省保安第一旅,隋永谞将其编为第四、第五团。
驻即墨城的日军前后三次派人与隋交涉,要其交出阎部和所属武器,遭拒绝后,日军扬言“血洗三都河”(三都河时为隋部驻地)。
之后,日军调集济南、潍县、青岛、烟台、莱阳等地的日伪军向三都河方向移动,于9月6日夜形成对三都河的包围。
9月7日,日军在三都河周围共集结日伪军8000余人,由驻济南的岩本少将指挥,在步、骑、坦克、炮兵和飞机的立体优势兵力配合下,向隋永谞部发起全面进攻。
当时驻守埠后村的何应忻营在黎明时与日军接火,何应忻每次冲锋在前,数次打退日军步骑兵的协同进攻。
下午2时,日军再次调集援军发动进攻,何应忻营弹药所剩无几,只用手榴弹和刺刀进行拼杀,部队伤亡过半;何应忻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其尸首辗转运回家乡,葬于村内何家老茔。
阎恒宸阎恒宸(1913-1940),青岛市市北区洛阳路街道阎家山社区人。
青岛啤酒博物馆介绍

青岛啤酒博物馆介绍青啤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其前身为国营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
青岛啤酒是享誉中外的国际知名品牌,从建厂至今囊活了无数国际、国内大奖,现已行销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啤酒厂设立了专门的旅游接待室,主要面对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外国参观者和旅游团。
每年除正规团体外,青岛啤酒厂的接待室还要接待慕名而来的外国留学生、自助旅游人员及过站外国来宾等。
很多外国游客手持地图,历经多方打听询问,来到青岛啤酒厂,就为亲眼目睹一下这个百年企业的风采,亲口品尝一下刚刚走下生产线的青岛啤酒,由此可见青岛啤酒的国际影响力。
青岛啤酒工业旅游分为A、B两条线。
A线是青岛啤酒博物馆,以百年老建筑为依托,融合古老的建筑、珍贵典藏和现代化展区设计,投资2600万元,建成了国际一流、国内唯一的啤酒专业博物馆。
B线在青岛啤酒二厂,拥有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控制于段最先进的现代啤酒生产线,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专门旅游参观长廊,做到生产、参观互不影响。
青岛啤酒博物馆目前是青啤工业旅游的主要线路。
博物馆是在2001年为筹备青岛啤酒百年庆典而创意设计的,建馆小组考察了美国、日本、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的一些国际大型啤酒集团的博物馆,集各家之所长,请欧洲著名设计师设计而成,融合东西方文化,突出了历史性、国际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将青岛啤酒所蕴涵的深厚企业文化沿着时空的脉络体现出来,具有“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的特点。
1903年8月,古老的华夏大地诞生了第一座以欧洲技术建造的啤酒厂——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
经过百年沧桑,它已经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的生产企业——青岛啤酒股份XXX。
百年青啤,酿造了酒香、酿造了历史,更酿造了文化。
青啤的历史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
企业名称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建厂初期的年生产能力是2000吨,生产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产品品种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
在邓恩铭等的努力下

在邓恩铭等的努力下,青岛党的工作有了不断地发展,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
自1923年8月以后,先后有延伯真、郭恒祥、孙秀峰等入党;1924年7月,青岛党组织改称为中共青岛独立组,邓恩铭任组长,1925年2月,改称为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
此时,青岛已有正式党员13人,预备党员11人。
邓恩铭在给中央的信中,建议成立中共青岛地委。
国民党山东地方组织的活动2011-05-06 | 8801dz |转藏(6)国民党山东地方组织系由中华革命党山东地方组织演变而来。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通告及规约》,宣布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
该党本部设于上海,总理全国事务,设支分部于国内各省区、各县及国外之华侨所在地。
1919年护法运动在山东失败后,山东革命党人多赴省外,或潜迹乡邑,党务呈消沉状态。
1920年11月中国国民党发布修正党章,孙中山指派丁惟汾为中国国民党山东支部长。
丁惟汾因与张继在上海主办《北方周刊》,并共同主持中国国民党北方支部工作,遂推荐当时在济南办齐鲁书社的王乐平主持国民党山东地方党务。
1922年,王乐平作为山东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回国后,他到上海向孙中山汇报赴俄情况,被孙中山派回山东主持中国国民党地方党务。
王乐平返省,建立“平民学会”,作为党的公开活动场所,总会设于济南,青州、烟台、青岛、曹州、武定设有分会;在青岛创办胶澳中学,利用青州省立十中和四师、曹州南华中学、武定省立四中、烟台先志中学,培养党的基干,中国国民党山东地方组织开始发展。
1922年8月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从广州到上海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决定改组中国国民党。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实行两党合作的方针。
会后,在山东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均以个人名义加入当地的国民党组织。
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负责人王尽美、王翔千等,参加了设在济南育才小学的中国国民党山东省支部的工作。
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_——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来源:城市规划汇刊作者:李东泉[摘要]纵观一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史,青岛在完成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蜕变过程中有三次质的飞跃。
从中可以验证城市发展潜力转换为城市发展动力的规律性特点,也可以发现涉及区域分析、选址、资源利用、城市空间布局等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这三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果的分析,对今后城市发展的决策提供借鉴,并进而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有所启示。
自1891年建置至今,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市区人口从1897年的约14,00 0人,发展到今天的2,310,000人。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在百年历程中,有三次质的飞跃使青岛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它们分别是:19世纪末到2 0世纪初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城市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1931-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乡区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青岛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并使青岛走向现代化城市的自我成长之路;而1992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城市提供了保障。
城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应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有效地规划未来。
通过对青岛城市发展史上这三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果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城市的发展决策提供借鉴,而此过程中反映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将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有所启示。
2.从渔村到城市——港口和铁路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基础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基于胶州湾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
德国人对胶州湾的兴趣最早始于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3)。
在1868-1872年间,德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爵士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包括调查山东的农产和矿产。
青岛路名琐谈

青岛路名琐谈青岛的路名一般是用各地的地名起名。
如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重庆路啥的,当然也包括全国各地可能都有的中山路;后来回归了,又有了香港路、澳门路。
有许多极其偏僻的地方都能用上,有时候能认识点生僻字,感觉还挺长学问。
当年青岛老市区的道路,基本是以大江南北各省名和山东省的县市名命名的。
以云贵川三省得名的云南路、贵州路、四川路,横穿市区西南部的西镇,成为西镇东西向三大干道;加上同在西镇的西藏路、西康路(西康,1955年撤省),祖国西南五省名齐全了。
大港、小鲍岛一带,位于老市区偏北偏西,几条主要道路则以祖国偏北偏西的省名命名,有新疆路、甘肃路、青海路、绥远路(绥远,1954年撤省),上世纪50年代绥远路改名包头路。
延续绵联之,则有热河路、辽宁路、(内)蒙古路、吉林路。
中山路,据父辈人说,原名山东路,因纪念中山先生而改(同时改名的中山公园,原名汇泉公园)。
这一带南北向的依次为,山西路、河南路、河北路、山东路、浙江路、安徽路、江苏路,江苏路延长,是上海路。
东西向则有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
至于太平路,不知何以得名。
偶作猜想,广东路不应在现在的位置上,太平路该叫广东路,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不是很顺,很自然,很规律吗?天桥西首,火车站车辆段墙外,是广州路。
天桥东首,五路交汇,济南路、北京路、天津路、大沽路,大沽路延伸,是保定路。
这些路名取之于国内大城市或著名商埠名。
同样的类型还有江苏路上海路绵联的苏州路、常州路、吴淞路。
当年青岛老市区的道路以省内省外大城市或著名商埠命名的,毕竟不多。
除上述之外,有旅顺路、大连路、威海路、武昌路、江宁路、沈阳路。
这些路的命名和分布,好像看不出什么规律。
不知为什么,当年连南京路也没有,仅有小小江宁路(劈柴院儿)代之,聊胜于无。
现在的南京路是东部开发以后才有的。
鞍山路、抚顺路,好像是解放后陆续才有的。
杭州路,原名奉化路(浙江奉化是蒋介石原籍), 上世纪50年代改名。
可以猜想,当年奉化路的命名,是有些政治因素的。
沈鸿烈在青岛处理的多起“涉日事件”

沈鸿烈在青岛处理的多起“涉日事件”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23期张成1932年1月,国民政府任命沈鸿烈为青岛市市长(驻青岛市观海一路8号)。
沈鸿烈主政期间,青岛曾发生多起对日摩擦、日侨闹事风波,本文将详细披露其中的历史内情。
(一)1932年1月9日,青岛《民国日报》刊登《韩国不亡,义士李霍索炸日皇未遂》一文,沈鸿烈接到日本驻青总领事川越茂的抗议书,指责称暗杀者为“义士”,是对日本天皇的侮辱,要追究报社的责任,并提出公开道歉等要求。
沈即打电话给《民国日报》社长杨兴勤,要求接受日方的要求,迅速刊登“道歉启事”。
报社同意办理。
11日晚,川越茂拜会沈,要求“市长公开道歉,《民国日报》永远停刊”!沈反驳说:“《民国日报》是青岛市党部机关报,停刊之事略显过分,此事非我所能。
待转告市党部,明日再予答复。
”12日8时,2名日本人闯入《民国日报》社发行处,掏出手枪恫吓,一人守住房门,另―人则将燃烧瓶投向煤炉,随着爆炸声,火苗蹿起,地板、木窗燃烧起来。
警笛响了,警察闻讯赶来。
日本人开枪拒捕,退向不远处的日本居留民团总部。
警察投鼠忌器,逡巡不前。
消防队迅速前来,将火焰扑灭。
14时,沈与川越茂达成了协议,《民国日报》社长向日本道歉,《民国日报》停刊十日,复刊时即公开刊登道歉启事,今后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15时,千名日侨聚集在湖北路居留民团总部叫嚣:“永久不许市党部在青岛挂牌办公!永久不许《民国日报》在青岛出版!”之后,10多名日侨拿着手枪、砍刀、燃烧瓶,乘汽车冲向市党部,先在党部内乱砸,又往《民国日报》社投掷了燃烧瓶。
18时,上千名日侨上街示威游行,见人就打、见东西就砸。
20时,日侨再次来到市党部和《民国日报》社,打砸抢烧后离去,大火到第二天5时才熄灭,共造成经济损失60万元。
13日,沈向日本驻青领事馆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日本领事馆向青岛市政府道歉,缉捕肇事凶犯,严加惩办,赔偿损失,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回眸上世纪30年代文化名人的青岛足迹

“我不存幻想,只想寻找一个比较能长久的居之安的所在……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Array方应推青岛。
”——梁实秋《忆青岛》回眸上世纪30年代化名人的青岛足迹Pursue the Cultural Celebrities’ FootprintsSPECIAL 特稿“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
……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1936年11月19日,旅居日本东京的萧红在写给萧军的一封书信中如此说道,许鞍华借此将新片的名字取名《黄金时代》,用文艺的姿态讲述了萧红的一生,漂泊的、短暂的、历尽千帆的。
随着影片的上映,“黄金时代”这四个字几乎成为民国时期那个文人辈出的年代的代名词。
而回眸青岛的30年代,也正处于那样一个“黄金时代”,老舍、闻一多、沈从文、王统照、梁实秋、洪深、萧军萧红等一大批文人墨客聚集于此,他们在青岛逛菜市、洗海澡、赏樱花、爬崂山,更重要的是在此书写了传世之作,字里行间留下了“青岛”印记,流传千古。
让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穿越到当年,拼凑一下那些文字中的情景,回望一下那个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撰文/贺中 摄影/ 王凯 于风亮 (资料图片由金立生提供)萧军萧红,爱在山海间1934年,萧军萧红受朋友舒群之邀来到青岛,开始了一段比较惬意的生活。
其中,观象山一路1号和当时距离这一地址不远的荒岛书店,是萧军和萧红生命中的两个重要地点:前者为他们的爱情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出炉了他们文学命运的里程碑之作;后者则拉开了他们与恩师鲁迅的相遇之旅。
观象一路1号,爱的避难所“1934年夏天,我们从哈尔滨出走以后,于当年的端午节前一日到了青岛……我们在观象一路一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的下部租了两间房子,一间由舒群夫妇居住,一间就由我们居住。
【历史史料】七七事变两月前外交纠纷青岛税警事件

【历史史料】七七事变两月前外交纠纷:青岛税警事件今年是全面抗战爆发75周年,但很少中国人知道,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已经在青岛制造了一场巨大的外交危机—青岛税警团事件。
日本在华北挑起争端的首选地点是中国驻军极少、属于日本势力范围的青岛。
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五团团长丘之纪在摩天岭团部孤身应对十名有意寻衅滋事的日本职业外交官,他有理有节地驳斥了日本外交官的六大质问,日本外交官哑口无言,找不到发动战争的任何口实。
丘将军为中国全面抗战赢得了两个多月的备战时间。
1991年丘之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特约记者采访了丘之纪将军的女儿丘岱安(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揭开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最先攻入淡水城的战士丘之纪,广东揭阳人,1902年生,家境富裕,少有报国之志,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在第一次东征的淡水战役中,丘之纪冲在了最前面,是最先攻入淡水城的战士。
1926年1月,学成毕业。
其在黄埔表现优异,获得教育长张治中将军赏识,点名留校工作,授步兵中尉军衔,任学生区队长,后赴江西吉安担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步兵第五团1营上尉副营长兼连长。
1929年春,张治中将军从国外回来,出任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随即升任教育长,他将丘之纪调到身边担任副官。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抗日主战派的张治中欣然同意丘之纪再度提出到一线部队任职的要求,他安排丘之纪担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少校营长。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丘之纪率全营官兵上书教导总队,请求开赴上海抗战。
他率领全营在庙行与日寇展开惨烈厮杀。
由于作战英勇,配合友军取得聚歼数百日军于麦家宅的“庙行大捷”,被提升为中校。
此后,丘之纪一直在教导总队任职。
1934年,他和夫人陈子璠的爱情结晶丘岱安就出生了。
1936年,蒋介石吞并在第一次淞沪战役中表现出色的财政部税警总团,黄埔一期的黄杰被任命为税警总团总团长,黄杰为了打破宋子文的人事布局,彻底地控制部队,吸纳了不少黄埔学生前来任职,帮他控制部队。
青岛栈桥溯源

撰文/供图 袁宾久0902013年5月27日,百年栈桥因遭暴风雨袭击而局部坍塌,桥体距离岸边200米处的东侧被巨浪冲垮,受损部分面积约300平方米。
今年5月,修缮一新的栈桥恢复青岛地标性景点的使命,重绽英姿。
追溯历史,这次维修并不是栈桥的第一次“动刀”……栈桥位于青岛湾畔,太平路10号,由北段连接陆地的石砌引堤、南段立于海中的透空桥和回澜阁岛堤以及回澜阁组成。
引堤为花岩石砌筑外壁,内填沙石,建在海湾最大的一处北宽南窄呈倾斜椎型的礁石区之上,透空桥与回澜阁岛堤则建于礁石区之外的沙泥区。
根据2012年11月,用GPS精确定位测绘的“栈桥维修加固工程平面布置坐标图”显示,栈桥的引堤长度为216米,宽8米。
透空桥长147.3米,宽7.9至11.5米。
追根溯源,栈桥的历史要早于青岛的城市发展史。
青岛昔称胶澳,1891年6月13日,会办海军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山东巡抚张曜校阅海军查勘海口实地查看后奏请朝廷称:“胶澳设防实为要图”。
这次实地查勘也成为了胶澳设防的肇始。
1891年6月14日内阁明发上谕:“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允准胶澳设防。
1892年8月2日,山东巡抚福润片:“胶州、烟台两处建筑炮台,所需经费将山东新海防捐截应用,钦奉谕旨允准。
……并令会同统领嵩武军陕西汉中镇总兵孙金彪、登州镇总兵章高元,估计工费,次第兴办”,军事部署与设施建设随驻军进驻后展开,但建设进度缓慢,至1897年11月德国占领时的六七年间,仅建成了胶澳镇守衙门,电报房、训练场、火药库、兵营和简易夯土防御墙等设施,炮台和码头均未完工。
清军在青岛建造了嵩武军兵营两座、广武军兵营两座、水雷营以及衙门旁的大本营——左营,共六座兵营。
唯独设于青岛村西侧的“水雷营”呈矩形且小于其他兵营,并在其南侧营门外的海中建军用铁码头——即今天的“栈桥”。
在青岛的军事防御设施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晚清中国北方海防防御体系中的一部分。
说说青岛植物油厂

说说青岛植物油厂说说青岛植物油厂作者:于向阳青岛植物油厂座落在辽宁路85号,和我童年的家吉林路也就是相隔百米吧,清晨,从家中走到大街,总会闻到阵阵浓香的花生香味,听老人说,这是花生出锅开始榨油了,出于好奇,总是喜欢跑到植物油厂大门口看看,偶尔碰到拉马山,拉豆饼的汽车外出,偶尔有车上的马山、豆饼碎块散落在地上,赶紧上前拣拾,带回家给兄弟姐妹和院子中的小伙伴吃,可香了,那滋味,至今难忘!青岛市志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
1917年11月,日本人三宅训六创办东和油坊(今辽宁路85号),到1920年资本额高达100万元,厂内分:选实、粉碎、电气、煮压、精制、粉渣、干燥等加工车间,主要设备有英美制水压式压榨机16台、原料粉碎机3台、加热机7台、压水泵3台、锅炉两台、电机总工功率200马力,工厂雇佣男工200人、女工250人,日加工花生25吨(后增至50吨),精制油13吨。
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撤离青岛之前,下令炸毁东和油坊,共炸坏8台机器,后被日本人修复设于第二榨油厂,翌年6月投入生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粮食部粮政特派员办公处接收日伪粮油组织及工厂后改东和油坊为第一花生油厂,三井和新兴油坊合并为第二花生油厂,三菱油坊为第三花生油厂,东华炼油公司为中国植物油料厂。
1946年成立中国食油公司,集中管理3个花生油厂。
1948年,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中国食油公司3个花生油厂,将第一、第二花生油厂合并易名为齐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第一植物油厂,第三花生油厂易名为青岛第二植物油厂。
后因原料不足,两厂于同年2月合并为青岛植物油厂。
并聘郑粟铭为青岛植物油厂厂长、总工程师谢赓年、副厂长章鸿基,工务课长先由公司技术室工程师陈允杰兼任,第一工场主任为温世谦(油脂工程师之家注,原文如此,是否为温士谦?待考),第二、三工场主任分别为程钟麟、屠大有。
观象一路上的名人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一路1号)

观象⼀路上的名⼈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路1号)观象⼀路上的名⼈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路1号)⼩楼犹似故时家,四⼗年前⼀梦赊。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傍户路三叉。
深宵灯⽕迷星⽃,远浦归帆赍浪花。
往事悠悠馀⼏许,双双鸥影舞残霞。
⽣离死别两浮尘,⽟洁冰壶⼀⼨⼼。
缘聚缘分原⾃幻,花开花谢罔怆神。
珠残镜破应难⼘,⾬⾛云⾏取次分。
尽有伯⽛琴韵在,⾼⼭流⽔那堪闻。
萧军写于1979年7⽉观象⼭是青岛市区著名的⼭顶公园之⼀,此⼭海拔仅有78.9⽶,因⼭顶建有观象台⽽得名。
1918年,依⼭势修建了⼀条通往⼭顶观象台的蜿蜒⼭路,这条路在1931年分成互相交叉的两条,也就是观象⼀路和观象⼆路。
萧红萧军与舒群的旧居,就坐落在观象⼭东南麓绕⼭⽽建的观象⼀路1号院内。
房⼦当初是倪鲁平帮他们找的,两对年轻夫妇在⼀楼⽐邻⽽居。
萧军所⾔的依⼭⽽建、可以观海、门⼝道路分了三叉的⽯头⼩楼,如今仍风姿绰约,只是周围建筑树⽊林⽴,从这⾥,已⽆从看海。
⽽萧军说的门⼝分了三叉的路,现在已是汇集了包括观象⼀路、伏龙路、苏州路、龙⼭路、莱芜⼀路,合并于江苏路中段的六条道路,是青岛⽼城区少有的六岔路⼝。
⽽发⽣在这个六岔路⼝的这座建于民国年间的⽼楼⾥的故事,从上个世纪⼆⼗年代到三⼗年代,虽然时间上各⾃短暂,其中⼈物却充满了诸多戏剧性的交集,他们的⼈⽣犹如置⾝于纷杂热闹的岔路⼝,纵然曾经相遇,⽚刻停留,却终取道不同的⽅向,分离于迥异的历史时空当中。
青岛“⽂化候鸟”的栖息地上世纪⼆三⼗年代,青岛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为这些躲避战乱的进步流wang作家提供了报刊编辑等必要的⽂化职业,成为⽀撑他们创作的经济来源。
这是青岛城市⽂化之根萌芽发育的时期,⽽三⼗年代那些来青或避难或避暑的⽂⼈名⼠,则被其称作 “⽂化候鸟”。
在⼤群的候鸟中,以萧红、萧军、舒群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青岛的成长是不争的事实。
上个世纪三⼗年代,青岛的中⽂报纸中,发⾏量最⼤的是《青岛时报》,副刊办得最好的是《青岛民报》;由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接办的《青岛晨报》,则是当时发⾏量较少的⼀家⽇报,萧军来青后担任该报副刊编辑,萧红则为《晨报》“新⼥性”周刊编辑。
红岛轶事

红岛轶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渔盐之利就是以红岛为中心,有关红岛的记载多是在19世纪末德国的铁蹄踏上青岛之后出现的。
红岛之名得而未失史料记载,100多年前,该岛是胶州湾内的一大孤岛,到了近代,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
因形如莲花,故有“莲花岛”之称。
但文革前民间一直俗呼为“阴岛”。
关于阴岛的得名,当地曾流行一个传说。
相传,秦始皇当年为求长生不老药巡游胶州湾时远望该岛,问左右随从“此岛何名?”有大臣答:“启禀圣上,此岛无名。
”秦始皇说:“环海之岛,碧波蓝天,山海相连,绿树葱葱,真乃乘荫歇凉之胜地也。
”大臣李斯才思敏捷,立即奏道:“皇上,此岛有名了。
…何名?…既是乘荫歇凉之胜地,就为此岛取名为荫岛如何?”秦始皇准奏。
后人为书写方便,把“荫”写成“阴”,称“阴岛”。
事实上,阴岛的得名一是因该岛位于胶州湾北部,原本与陆地隔开,相对于陆地,阴岛恰好位于水之南(水之南为阴)。
二是该岛经常云雾笼罩,天阴地暗,故而得名。
“文革”时,青岛曾大肆更改地名、路名、厂名、店名。
如中山路改为“反修路”,冠县路改为“反帝路”、太平路一度被叫做“东方红路”。
“阴岛”之名在当时被视为“阴暗之岛”的代名词,认为有反动的嫌疑,因而在1966年8月前后阴岛所在地的阴岛公社被更名为红岛公社。
随着文革的结束,很多当年被更改的路名都得到了恢复,而红岛却一直保留至今。
据档案记载,1981年,青岛曾将在文革中乱改的地名统一进行妥善处理。
在处理恢复“阴岛”地名时,由于当地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当时该岛所属的崂山县政府曾专门行文向市政府请示要求保留“红岛”地名。
这一请求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相应地,在第二年青岛市政府统一更改市区内部分路名时,阴岛路改名为“红岛路”。
1982年8月26日的《青岛日报》曾刊登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区部分道路命名、更名的通告》,其中,新命名的六条道路中便有“红岛路”。
1999年,曾有政协代表建议“恢复阴岛历史沿用地名”,市民政局在答复中,引用上述档案,表示“阴岛地名不宜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鸿烈与20世纪30年代青岛全面发展战略摘要:20世纪30年代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期间,提出了城乡并重、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乡村进步,改善城市中下层人民生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纠正了以往城市发展中的弊端,将青岛的城市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关键词:沈鸿烈;城市发展战略;近代青岛;30年代沈鸿烈是近代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就任青岛市长期间,提出了城乡并重、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而将青岛的城市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沈鸿烈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在他的施政纲领中。
1931年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十大施政纲领,即:“整饬官方,修明政治;厉行自治,充实民力;禁绝恶习,改良风俗;建设乡村,施惠平民;普及教育,学求实用;提倡国货,优遇劳工;发达港务,繁荣市面;整顿警察,巩固治安;慎重邦交,保护外侨;力图建设,输入文明。
”[1]十大纲领的内容涉及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和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表明沈氏对城市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中,沈鸿烈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和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提出了城乡并重、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的思想。
沈鸿烈认为,青岛“不但为中国重要商港,且为国际都市,非努力物质建设,不足以应国内国外之需要。
同时,青岛以向日之渔村,多年被外人管理,自无本国文化可言,故文化建设,亦非常重要。
更进一步言,市内多数平民常处于艰难困苦及不知不识之中,故物质文化之初步建设,与此辈尤为重要,此其一。
又青岛虽名为都市,实则乡区面积十倍于市区,故乡区之物质建设文化建设,与市区同属紧要,此其二。
此两者,均为下层重要工作,未可忽视。
”[2]一、城乡统筹发展(一)重视乡村建设在城乡并重的发展战略中,沈鸿烈更加重视乡村建设。
他认为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乡村不能发展,不独为乡村之忧,城市发展也必将受其影响,“乡村不救,则城市岂能独全,诚所谓痛痒相关,不能漠视者矣”[3]。
正因如此,30年代的市政当局对于乡村建设可谓不惜财力。
仅以1932、1933两年为例,青岛市政府在全市各乡区的全部财政收入仅为16.4万元,而支出费用则达84万元之多,财政支出为收入的五倍还多[4]。
青岛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人多地少,农民生活艰难,要改变农村落后状况,推动乡村进步,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但由于当时市政府所属各机关均在市内办公,远离乡区,对农村情况难以深入了解,市政当局因此决定打破陈规,将行政机构直接设立于乡村地区,成立乡村建设办事处,以推动乡村建设的进行。
乡村建设办事处是当时青岛市“最具特色的组织”,创设之目的,“除便利乡民与市府接近外,并使乡区之教育、卫生、治安、交通、农林与市区作同样发展”[5]。
参照自治区域及地理情形,青岛市政府将全市乡村划为若干区,先后成立了李村、九水、崂东、夏庄、沧口、阴岛、薛家岛等乡村建设办事处及水灵山岛分处等办事机构。
办事处的职责,涉及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如“道路之修筑、水利之兴办、自治之训练、教育之扩充、生产之增加、民力之充实、风俗卫生之改良、阖闾治安之保障”等等。
其人员由市政府派主任一人,工务、社会、教育、公安、农林各局所各派职员一人共同组织,常驻该处服务。
乡村建设办事处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青岛乡村建设的进程。
由于市政当局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沈鸿烈执政期间,青岛的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首先,乡村道路交通大为改观。
由市政府拨专款扶持,在青岛各区辟建干路、支路及村路若干,使各乡区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
沈鸿烈在青岛执政六年,乡村道路里程增加10倍[6]。
其次,乡村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
由市教育局督同各办事处普遍设立小学,保证每一大村有一完全小学,每一小村有一分校,使儿童均可就近入学。
再次,乡村社会风气得到很大改善。
通过革除陈规陋习,整肃蓄发、缠足、赌博、酗酒、吸毒,成立息讼会、敬老会等措施,使乡村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最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扶持农业生产,设立官商合办农工银行,在全市各乡区设立办事处,办理乡民贷款事宜,且贷款手续简单,利息轻微,给农民带来很大的便利[1]14-15。
在积极推动乡村进步的同时,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市政当局也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城市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注意于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改善。
沈鸿烈认为欲使城市获得真正的发展和全面的进步,“当不应限于市区之建设,尤宜普及乡村,更不宜专致力于上层设施,尤宜普及下层民众”[7]。
在城市居民之中,下层贫民占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生活困难,所受教育不多,政府必须尽力扶助这一群体,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为深入推动城市下层民众的改良,青岛市政府以公安局管辖区域为准,将市区划分为三大区域,于1933年正式组织成立了三个市区联合办事处[1]17。
市区联合办事处以改进市区平民劳动生计、风俗习惯、卫生清洁、道路整修及教育普及为主要目标[8]11,这一机构成立以后,对于“劳工之安置与奖励,贫民之救济与居住,莠氓顽徒之感化,鳏寡孤独之抚恤,以及卫生保健之推行,无不设施周到”,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会事业的进步[6]12。
在这些举措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贫民住宅区的建设。
作为城市下层民众,青岛市内贫民历来聚居于台西镇的挪庄、马后窝、西广场等处,居住条件恶劣,安全和卫生均无保证。
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以后,胶澳商埠局曾于1928年度预算内列支8万余元,在台西镇的挪庄一带建筑房屋,廉价租与贫民[9],但限于财力,贫民住宅建设投入资金有限,成效不大。
直到1931年,全市仅筑有平民住所977间[1]10。
1931年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以后,饬令社会局会同财政、公安二局,调查贫民区的住户情况,大力兴建平民住宅。
平民住宅的建筑办法有三:一为政府拨款建筑,一为人民自行建造,一为慈善团体代为建造。
政府拨款建筑的平民住所,主要安顿无处栖身的贫苦居民。
市民申请自建者,由财政局在贫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段,按户拨发公地建筑,免收土地税,如果缺乏资金,还可以向政府酌量贷款,分期归还。
由慈善团体代建者,则由财政局无偿拨给公地建造,廉价租与贫民居住。
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平民住宅区建设成效显著。
仅1932年到1934年的三年间,合计居民自建和由政府公建的平民住宅即达2 030间。
加上原来已建贫民住宅,全市平民住所共有10处,住宅总数达到3 007间,住户3 680户[1]10-12。
1935年,青岛市政府又增建平民住所700间,入住平民600余户[10]。
青岛市的各平民住宅区规划整齐,配套设施完备,卫生设施、水电管道、小学、市场等一应俱全。
平民住宅区建设不但改善了城市中下层人民的居住条件,而且有利于市容的整洁和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由市政当局资助兴建平民住宅,在当时全国各大城市中属于先进之举,成为青岛市政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二、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并进在全面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沈鸿烈还提出了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并进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为用。
物质建设固然重要,文化建设也同样不容忽视。
德、日殖民统治时期,由于只重视城市物质方面的建设和殖民统治者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维护,对于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中国人境况的改善则关注甚少,城市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发展呈现明显的畸形和片面。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以后,由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和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城市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沈鸿烈认为要克服以往青岛城市发展中的弊端,推动城市全面进步,必须充分运用行政力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为此,他提出了“政教合一”、以政治力量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方针[11]。
所谓“政教合一”,意谓政治力量与教育力量的密切配合,也就是“以政治力量推进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完成政治”18[11]。
其主旨是运用行政力量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并促其自立自强,最终实现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同步提高。
沈鸿烈在青岛执政期间,投入巨大的财力与物力发展教育。
仅1932-1935年的四年间,教育经费即自每年30余万元增至每年70余万元,建筑校舍用款达100多万元,投资之巨,可谓“中国各地教育经费从未见过的激增”[12]。
对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投入促进了青岛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数量和学生人数均有大幅度增长。
到1936年,全市有中学8所,小学127所,中学生人数由1931年的1 449人增加到1936年的2 703人,小学生人数则由1931年的19 465人增加到1936年的42 481人。
①高等教育和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也获得迅速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青岛市政当局的推动下,图书馆、体育场和大礼堂等一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在20世纪30年代陆续兴建。
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到1936年青岛市图书馆有总馆一所,分馆四所。
为举办第17届华北运动会,青岛市政府斥资于1933年兴建体育场一座,增辟山海关路等多处海水浴场,并兴建了兰山路公共大礼堂。
公共性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兴建,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30年代青岛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中文报纸、杂志和新闻出版事业均获迅速发展。
德日殖民统治时期,青岛报纸、期刊的发行以服务殖民统治者为主,可供青岛华人民众阅读的中文报纸和期刊数量很少。
据记载,日占时期青岛中文报纸只有《青岛新报》一种,日文报纸则有九种[13]。
1922年青岛回归以后,各类中文报刊、杂志和新闻出版等均获迅速发展。
到1933年先后成立的报馆达20家,国内外通讯社15家,另外还有大量定期刊物出版。
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各地文人学者的目光。
30年代青岛著名文人学者众多,成果丰硕,老舍、沈从文、闻一多等一批文化名人在此聚集,青岛由昔日的文化荒漠一跃而成为繁盛一时的华北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参考文献:[1]青岛市政府秘书处.青岛市政府三年来行政摘要[G].总务,1932-1934:1.[2]沈鸿烈.青岛政治上的动态与静态[J].青岛画报,1935,(20).[3]发刊词[J].青岛市乡村建设月刊,1933,1,(1).[4]十一周年接收纪念详记[J].青岛市乡村建设月刊,1934,1,(6).[5]马俊超.青岛市行政组织及其建设[J].市政评论,1936,4(9).[6]李先良.沈鸿烈长青岛庶政述略[C]//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沈鸿烈生平轶事,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7]青市注重文化建设[J].市政评论,1935,3,(4).[8]青岛市市政法规汇编[G].总务,1936:31.[9]袁荣叟.胶澳志[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376.[10]青市一年来之社会事业[J].都市与农村,1936,(17).[11]沈市长报告施政状况及今后希望[J].都市与农村,1936,(17).[12]金慕陶.青岛的自治基础在哪里[J].都市与农村,1936,(19).[13]叶春墀.青岛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