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应城市东马坊中心小学曹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操作与实践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会认读秤上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
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盘秤、1个1角硬币、2瓶各500克的绿茶、1千克面条、天平。

(学具准备)四人一组:4个1角硬币,盒装学生奶、1千克洗衣粉、水果和筒面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跷跷板吗?如果我和我们班罗子铭同学一起玩跷跷板游戏,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1:罗子铭这边会跷起来,老师那边会落下去。

学生2:罗子铭这边会跷起来,老师会把罗子铭高高跷起来。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
学生齐答:同意。

师:为什么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1:因为老师重,罗子铭轻。

学生2:因为老师比罗子铭重。

师:通过游戏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有的轻,有的重。

这就要用到重量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呢?
学生1:斤,两,公斤。

学生2:还有克和千克。

学生3:还有吨。

师:刚才几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对,真不错!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场景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初步建立质量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活动探究,理解新知。

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师:轻重在我们国家用斤和两表示,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感知1克。

(1)掂一掂。

师: 1枚1角硬币约重1克,请小组长将硬币发给组员,每个同学拿一个1角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感受它有多重。

(2)说一说。

师: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
学生1:1克非常轻。

学生2:象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不是没感觉,而是感觉特别轻微,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这1克,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你象我们都知道的神州号航天飞船为了仅仅增加1克的载重量,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几个月呢,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课后查一下。

(3)找一找:
师: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说说生活中重1克的东西?
学生1:一颗牙齿。

学生2:一片药片。

学生3:一个纽扣。

学生4:一枚图钉。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

课件出示:
师: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3、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老师这里有一筒面,请同学们认一认它标注的重量。

学生1:1千克。

学生2:它标注的重量是1kg,也就是1千克。

师:刚才2号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完整,大家应向他学习。

师:1筒这样的面条就重1千克。

请同学们掂一掂准备的1千克的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说一说。

师:1千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
学生1:1千克很重。

学生2:比1克重得多。

师:在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品:1袋大米、1袋洗衣粉、1袋水果和1筒面等。

找出约重1千克的物品。

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①将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筒面对比着掂一掂。

②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③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4)请每个小组汇报。

小组1:这袋洗衣粉约重1千克。

小组2:这袋水果约重1千克。

师: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洗衣粉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包装袋上有提示,净重1千克。

生2:我两只手分别拎着1千克的筒面和这袋洗衣粉,觉得差不多重。

师:你们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标记,你是怎么知道它大约是1千克?
生1: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筒面,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汇报交流对1千克的感知情况时,教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4、建立克与千克的关系。

教师出示2瓶绿茶,上面标注500克。

师:1瓶绿茶重500克,那2瓶各500克的绿茶重多少克?
学生齐答:1000克。

教师又出示1千克的筒面。

师:这1000克的绿茶和这1千克的筒面哪个重?
学生发生争议,意见不统一,向教师提出建议在天平上称重比一比。

教师演示,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什么位置?
学生答:正中间。

师:那说明什么?
学生1:两边的东西一样重。

学生2:这1000克的绿茶和这1千克的筒面一样重,说明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对,你们回答太精彩了!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掂一掂,可以借助某个物体,用对比的方法形容自己感受到的物体轻重,说明学生真正有了一定的质量观念,形成了初步的能力。


5、认识秤。

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准确重量呢?
学生答:用秤来称。

师:秤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中有各种各样的秤。

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儿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1)学生说说见过哪些秤?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哪些秤,称什么的?
生1:我在超市见过称菜的电子秤。

生2:我在卖水果的地方见过盘称。

生3: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用来称化肥。

(2)多媒体课件出示体重秤、天平、电子秤、磅秤弹、盘秤、簧秤。

(3)认识盘秤,学用盘秤称物。

师:当指针指向数字几就表示所称物品有多重。

师演示在盘秤上称出课前准备的筒面和水果有多重,它们大约是1千克。

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袋重2千克的大米及1瓶500克的水。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这袋大米及这瓶水的重量。

学生1: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学生2:1瓶水比1千克轻。

师:下面我们把这些物品称一称,看你们估得准不准。

师指名学生在盘秤上称出大米及1瓶水的重量。

学生1:大米重2千克。

学生2:1瓶水重500克。

师:同学们估得真准。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在自由讨论中,把自己的体验和感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知识在交流中越来越清晰。


6、知识拓展。

你知道吗?
大自然中的质量。

多媒体课件出示: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只有2克重。

约有100千克重。

它的一个
蛋就重1500克。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学生1:2枚1角硬币的重量。

学生2:2颗花生米的重量。

师:那得多轻呀!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
学生1: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

学生2:200瓶500克的绿茶。

师:可真重呀!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
学生1:3瓶绿茶。

【设计意图: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活动,自主建立起“克”和“千克”的关系,明确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了解“克”和“千克”的使用范围。


三、练习强化,巩固新知。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
1、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题。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物品有多重。

生1:一盒固体胶重25克。

生2:一个哑铃重3千克。

生3:一盒蛋黄派重360克。

生4:一袋大米重10千克。

师:刚才几名同学读得对吗?
学生齐答:读得对。

2、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2题。

师:计量下面的物品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一块蛋糕用克作单位克,一块蛋糕很轻,用克作单位较好。

生2:一台电视用千克作单位,一台电视很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

生3:一只小鸡用克作单位克,一只小鸡很轻,适合用克作单位。

生4:一个大沙发用千克作单位,大沙发很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
学生齐答:同意。

师:老师也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

3、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5题。

师: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做完后举手回答。

生1:一个玉米连400克。

生2:一个书包连3千克。

生3:一根牙刷连20克。

生4:一头猪连100千克。

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齐答:没有。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是先比较在连线,四样东西中牙刷最轻所以连20克,猪最重连100千克,剩下玉米和书包,玉米轻些,所以连400克,书包连3千克。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1:非常好。

生2:很棒,这样连不易出错。

师:嗯,他是个很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4、判断对错。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做完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说法错。

都是1千克应该一样重。

生2: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说法对。

500克+500克=1000克1千克=1000克
四、课堂总结。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质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买菜,买米,买水果等等时时刻刻都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要学好数学让其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
g kg
轻重
1000克=1千克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课后反思:
整堂课我以“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称一称等活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增加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注意从问题入手,经历了实验、信息搜集和处理,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互影响,获得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于这类需要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课程内容,教师平时一定要对学生操作学具时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否则,学生在不该操作的时候玩学具,学具不仅不能达到帮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