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

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

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B.“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

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个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

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

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最多。

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

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
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材料三: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

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

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

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

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

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

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

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

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

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

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

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

“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

”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新华社香港2018年12月30日)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

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虛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

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晓、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4. 下列对“移动支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动支付在日常消费中作为最常用的支付手段发展迅速,2018年三个季度的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数同比增幅就高达7成。

B. 在受调查人群中,学生群体、全职主妇、创业人群的移动支付消费金额依次增加,但学生群体的移动支付占比并不算低。

C.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并且在使用场景、使用人群的地域分布、支付方式以及识别方式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

D. 线上红包和实体红包在支付手段不同,但在情感沟通交流方面的作用却是异曲同工,让年味儿不会因科技的发展而流失。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香港的移动支付虽不是没有发展,但与内地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这将给香港旅游甚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不便。

B. 材料二显示,2014到2020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会持续稳步增长,而增速也会持续放缓,基本不会出现前期的大波动。

C. “非现金”支付在香港社会很成熟,几乎可以满足市民所有日常消费需求,相对而言因移动支付安全性差,推行起来才困难重重。

D. 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新的犯罪手段的升级变化,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提高警惕,不能因小失大,但也不用因噎废食。

6. 简要概括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所取得的成绩,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

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

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

还有我们现
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

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

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

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

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

《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也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

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学费又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

有人说同时有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事未必可信。

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

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

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

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

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

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二人。

那么,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杀?《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这不是说墨子出自儒,而是说,在当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

《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试论孔子》)材料二:
《论语》首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说法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这样的理解未必准确。

虽然《论语》是语录体,但我们发现其首篇首章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同时首篇首章还与末篇末章有所呼应:“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
以知人也。

’”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而应该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为之。

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论语》中的一条又一条的“语录”上,应当整体观照《论语》全书,要注重全书的逻辑结构探讨。

我们认为,首章首篇中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学说的意思。

首章首篇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孔子是老师,但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系统学说的老师,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

我们在理解《论语》首篇首章时,要注意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分量,要合理设想情境,而不是简单追求能通顺就行。

(摘编自杨朝明《论语诠解》)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抛开具体的学习内容,孔子热爱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今人敬佩和学习的。

B.我们反对学生为去世的老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C.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他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有疑问中积极思考。

D.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孔子连这样学生也接受,表明他有着教育改变人的理念。

8.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文献,都是用来论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增加了说服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要略篇》《韩非子》的观点都论证了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并列式阐述,最后论述孔子的影响。

D.文章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指出其对当下的指导意义,显示了作者的学术眼光。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要准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但要注意传统说法,还要关注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比较中合理取舍。

B.参考各种文献,有助于我们多角度考察孔子思想,从中找出合平逻辑的解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推翻传统说法追求新解,要将微观的字词句理解与宏观的思想把握结合起来,要注意新解逻辑上的合理性。

D.“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新解和传统说法都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只是解释不同。

10.材料二认为对《论语》首篇首章的传统理解不准确,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11.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孔子的教学理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明年,秦兵遂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

赵使廉颜将,击,大破燕军于部,杀栗腹。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节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一》)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平: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此战赵军惨败,赵国元气大伤。

B. 东向:坐西面东。

古时帝王以面朝南向为尊,公侯将相多以面朝东向为尊。

C. 随坐:因某人犯罪而使与之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也叫“连坐”。

D. 假:暂任,代理。

代理官职也可以称为:权、署、摄、辟、知、下车等。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军屡次挑战,廉颇都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以赵括来代
替廉颇。

B. 赵王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极力反对,赵王不听劝谏,最终造成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的惨痛结局。

C. 秦将白起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四十多天,赵军饥饿难耐,军心离散,赵括只得亲自上阵,与秦军搏战,最后惨死。

D. 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廉颇再次被起用,大破燕军,得到赵王封赏,门客又纷纷来投靠他。

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种树郭㰆驼传》)
16. 赵母认为赵括不能胜任将领,她是依据赵括的哪些表现作此判断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梧桐
(南北朝)沈约
秋还遽已落,春晓犹未荑。

微叶虽可贱,一剪或成珪。

夜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①周成王年幼继位,与胞弟叔虞玩耍时,把桐叶剪成了珪形,说“余以此封汝”;摄政王周公旦听说后提醒成王,要言出必行;成王于是履行诺言封叔虞于唐。

1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梧桐》首句以一“遽” 字,写出了梧桐在秋天来临时树叶急速飘落的特点。

B.《夜坐》以“庭户无人”“月明”“清气”等意象,烘托出秋夜的寂静与清冷。

C.《咏梧桐》描写梧桐秋凋春发的场景,仅用寥寥数语,却能于平易简淡中见深意。

D.《夜坐》写景抒情,天然妙合,表现了诗人静夜独坐的见闻与感受,意境深远。

18.两首诗三、四句都写到了梧桐,但使用的手法与表达的情思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里李密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现自己的“孤苦伶仃”。

(3)《归去来兮辞》深信自己为官错误,归隐正确之语的句子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列是一些古装剧中的台词,每句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来客祝贺朋友女儿出嫁时说:“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呀。


②雷横一边接过晁盖送的银子一边说:“多谢大哥,我就笑纳了。


③“今日府上一叙,未见乃弟风采,甚是遗憾。


④出门送客,说了一句:“款待不周,还望海涵”
⑤“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下面语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实现我们的梦想,奋斗是最有力的回答。

②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

③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经历了多少艰辛的拼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④新的征程上,更加需要展现追梦人的新作为、激发奋斗者的精气神。

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下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少不了要打硬仗、啃硬骨头;⑦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发扬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⑧不管是落实国家发展的大蓝图,还是成就家家户户的“小目标”,唯有扎实奋斗不松劲,脚踏实地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让梦想照进现实,以实干赢得未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有人说,年青的陆游正是不了解世事的艰难困苦,才有“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志气与抱负,才有这样的气魄,也有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人应该早知世事艰。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学校拟举办场辩题为“早岁无须知世事艰/早岁须知世事艰”的辩论会。

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