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 第31课时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练习 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课时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一、选择题
1.仔细观察下列钱币的图片,根据其中的信息判断哪些一定是赝品( )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②上的字体是楷体,这是不正确的;③钱币上的通宝都是以年号命名,而不以朝代命名。
①是秦的半两钱;④是唐朝的开元通宝钱。
答案 C
2.“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解析本题考查戏剧艺术。
材料信息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尤其是舞台剧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
答案 C
3.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
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是( )
A.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
B.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
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
解析考查文字的起源。
这里强调的是“文字的发明”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文字是文明的象征。
故选C项。
答案 C
4.下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解析审题关键一是知道苏轼生活的时代,二是理解图片绘画的风格和题干引句的涵义。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借诗画以泄仕途几遭贬谪愤懑不平之气,属于文人画。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是文人画的特点。
答案 A
5.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
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
”这可以看出( )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解析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
A项错在“民主平等”,C项错在“浪漫主义”,D项错在“大一统”,皆排除。
答案 B
6.在当代,经常会出现“新古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
不知天上饼,能卖多少钱?”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的现代化B.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C.传统文化的创新化D.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解析题干中对古诗随意改动是一种语言上的污染,内容比较单调,不太健康,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庸俗化,故选D项。
A、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排除B项。
答案 D
7.有文学家评论古代某词人时说,从整体创作风格看,他的词是儒家文化中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英雄人格意识的现实表达。
该词人是( )
A.柳永B.李清照
C.辛弃疾D.李白
解析李白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故排除D项。
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主要内容侧重儿女风情,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不符合材料内容。
辛弃疾属于豪放派,充满了一种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以及深沉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案 C
8.“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 )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指谛时弊,……尤在士林”,说明这部小说对封建社会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现象进行揭露、批判。
分析四部小说,本题选C项。
答案 C
9.《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根据题干“隶书矣……施之于徒隶也”分析,D项符合题干意思。
A项不符合题干内容,B项史实错误。
C项不符合题目内容,隶书出现的先后顺序颠倒。
答案 D
10.“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
”这是指( )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连写”、“不易辨认”等,可以判断是草书。
答案 C
11.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
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
”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之千里”
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解析根据题干所说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反映的是画家注重意境情趣,应该属于文人画的范畴,故应选C项。
答案 C
12.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绘画,其特点是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墨兰图》属于中国的文人画,其特点是讲究借物抒情;二者都重在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选D项。
中国绘画主要是水墨画,故A项不正确。
毕加索绘画运用夸张手法,注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故B项不正确。
C项与中国画不符。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脉相承的汉字,以汉字“车”的字体演变为例
材料二赏析下边的两幅图片
(1)请你从汉字“车”字的变化中总结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
因。
(2)图1和图2各属于哪种绘画艺术形式?它们形成的各自原因是什么?
(3)图2绘画艺术形式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绘画艺术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规律:由复杂到简单,由具体到抽象,由不规则到规则。
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2)图1属于文人画,图2属于年画。
图1艺术形式形成的原因:进入宋朝之后,文人
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兴起。
图2艺术形式形成的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百姓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
(3)绘画艺术逐渐由贵族文人独有的享受转向大众化、通俗化和实用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
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
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
第(2)问,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
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
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
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
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