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背景,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

”新课程数学教学是生成、互动、体验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学情境的创设沟通了课堂与外界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将学生带入具有真实的社会化、生活化的氛围。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一、创设故事性的数学教学情境
少年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因此,可以编撰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故事,还数学以“原型”,让数学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和故事的交流中接触数学、感知数学的实用性、体会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

如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时,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当西萨·班·达依尔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决定给予其奖赏。

国王说:“聪明的达依尔,你需要什么样的奖赏?请尽管开口吧!”达依尔沉思片刻说:“尊敬的陛下,您一定要奖赏我的话,就请您在这张国际象棋棋盘内的第一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格内赏给我两粒麦子,第三格内赏给我四粒麦子,照此推导,每小格比前一格增加一倍。

请陛下您把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仆人我吧!”国王听后欣然允诺,命令大臣照此奖赏。

大臣连忙叩头请奏:“亲爱的陛下,如果照此奖赏,就是拿出全国的麦子,也兑现不了您许下的诺言呀!”
那么,国际象棋发明人达依尔要求得到的奖赏是多少呢?故事很快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学生能很快得出算式:1+2+22+23+24+……+263=?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大得惊人。

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推导出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不等式》學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b,求证:<。

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

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的实际问题:a克食盐放到水中得到b克盐水,浓度是多少?在盐水中又增加了m克食盐,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盐水变咸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得到前后浓度关系:<,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这样处理后,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了。

三、创设活动性的数学教学情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做”数学。

创设活动性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这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如学习《吨的认识》时,师生共同创设这样的情境:
老师:“一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1吨有1000个1千克。


学生:“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
老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在我们班推举一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他的实力。


大家都笑呵呵地指名班里一个长得又高又壮的男生去提。

这名男生很爽快地答应了,只见他走到讲台前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这桶水提起一点点。

老师笑着问他:“怎么样?感觉重不重?”
这名男生挠了挠头,说:“挺重的。


“那么这桶水到底有多重呢?我们来称一称。

”说着,老师把桶放到了天平秤上。

“大家看到了吧,这桶水重20千克。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地走上前看了看。

这时,老师问道:“大家都提过水,刚才那位也是大家推选出来的大力士,看他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20千克的水重吗?”
学生齐声回答:“重!”
老师再次问道:“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不能吧!可见1吨是很——重!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这说明1吨等于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的?”
有一个学生回答:“我想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 “不错,回答得非常好。

”老师转身写下“1吨=(1000)千克”,然后说道:“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吨’的重量,我们现在请几位同学上来。

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
班里几名同学举起了手,并用好奇的眼光望着老师。

“好,请你们上来。

”老师指着这几名同学说道。

这几名同学疑惑地走上前。

“现在,其他的同学可以上台背一背这几名同学,感受一下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老师笑着对台下的同学说道。

噢,原来是互相背啊!学生们兴趣大增,纷纷试着背了背这几名25千克重的同学。

“好了,就到这里吧!刚才大家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请问大约多少个25千克重的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一吨?”
“40个同学。

”学生笑着回答。

“你们谁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老师又问。

“哈哈,不能。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师生们就在这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认识了“吨”这一重量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