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xx秋•盐都区校级期末)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B.因缺钙而手足抽搐
C.色盲病D.尿毒症

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解答:解:A、浮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错误;
B、手足抽搐是由于血钙含量过低引起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错误;
C、色盲病属于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C正确;
D、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成分增多导致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疾病形成的原因.
2.(2分)(xx•海门市校级模拟)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①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较低
④正常情况下,ABC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A、B、D共同组成内环境,A、B、D、C共同组成体液.
解答:解:①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①错误;
②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②正确;
③与血浆、细胞内液相比,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③正确;
④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是恒定不变,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神经调节,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功能及内环境稳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2分)(xx•上海)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脊髓、大脑、大脑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D.脊髓、脊髓、脑干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比较简单,记住知识点即可,生物学的特点就是知识点比较琐碎,但是每个知识点的难度不大,所以一定下功夫,掌握的知识点就越多也越牢固.
4.(2分)(xx秋•晋江市校级期末)下列有关稳态调节的相互关系中,符合如图曲线趋势的是()
选项横坐标纵坐标
A 甲状腺激素浓度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B 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
C 抗利尿激素浓度肾小管、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D 环境温度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A.A B.B C.C D.D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曲线图:随着横坐标增大,纵坐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即前者增大,而后者减小.解答:解:A、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A正确;
B、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浓度也随之升高,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错误;
D、由于存在体温调节,所以环境温度升高时,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保持不变,
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甲状腺激素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出随着横坐标增大,纵坐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即前者增大,而后者减小.
5.(2分)(xx•涟水县校级模拟)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和
线粒体.
解答:解: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A正确;
B、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所以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
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错误;
D、突触由①、②、③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及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2分)(xx秋•长春期末)如图为人体的某种特异性免疫图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①~⑤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图示过程最可能表示的是某种抗原首次侵入机体时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代表的是抗体或淋巴因子
C.H IV主要攻击细胞②,使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最终使人死亡
D.物质与细胞④均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可知,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细胞①、②、③、④、⑤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解答:解:A、⑤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物质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B错误;
C、HIV主要攻击T细胞,使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最终使人患各种并发症死亡,C
正确;
D、抗体在体内不能长期存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7.(2分)(xx秋•大连期末)有一种疾病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做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低下、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下列哪种病最相似()
A.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过敏反应D.色盲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重症肌无力”是因为乙酰胆碱受体被当做抗原而受到攻击,影响人体兴奋的传递,是对人体自身组织细胞的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致病机理是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
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即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B正
确;
C、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错误;
D、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与免疫系统无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8.(2分)(xx•广东)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
A.杨树顶芽的生长
B.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
C.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
D.梨树侧芽萌发的抑制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植物体的各器官都有,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解答:解:A、杨树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长,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故A正确;
B、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促进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的生长,即燕麦胚
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需要尖端供应生长素,故B错误;
C、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发育中的种子提供生长素,故C错误;
D、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抑制侧芽的生长,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的能力.
9.(2分)(xx•揭阳一模)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为a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种群数量在a~之间时,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点之前;种群
数量在~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解答:解:A、c点之后种群数量增长率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c点之后,A错误;
B、c点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因此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前开始,B错误;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只有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开始才可能呈“J”型增长,C
错误;
D、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增长率为0,D正
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能根据曲线图,判断“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10.(2分)(xx•海南)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C正确;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2分)(xx•北京)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感染后能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并通过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病毒.外界温度降低后,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能维持体温稳定.人体摄入高糖食品后,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但通过胰岛素的调节,能维持血糖平衡.单侧光能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造成分布不均匀.
解答:解:A、病毒感染机体后,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清除病毒,故A错误;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故B正确;
C、摄入高糖食品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故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
浓度,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故C正确;
D、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
生长作用强,故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2.(2分)(xx秋•南充期末)下列人体的调节中,不是体液调节特点的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人体内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调节作用,它包括由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以及CO 2 等,由于它是由体液运输到各个部位,起作用较慢,范围较广.而激素调节的特点是:①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②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③调节作用范围广泛.解答:解: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A正确;
B、过体液运送调节物,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B正确;
C、由于体液包括激素和化学物质,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而化学物质则不一定,
比如二氧化碳,每一细胞都能产生,C错误;
D、由于激素或化学物质比较多,所以调节作用范围广泛,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易错的点是容易把体液等同于激素,体液除了包括激素外,还包括化学物质.
13.(2分)(xx秋•盐都区校级期末)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则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据此解答.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分解者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土壤、水中含有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是生活中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综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A、生物群落是生活中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
B、由图可知,蛇不被其它生物所捕食,为最高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B正确;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绿色植物→
蝉→螳螂→蛇,绿色植物→蝉→黄雀→蛇,共3条,C正确;
D、求最多消耗绿色植物的量要选用最低传递效率10%和最长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
螂→黄雀→蛇,则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
1÷10%÷10%÷10%÷10%=1×104千克,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点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2分)(xx•汕尾四模)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分别分析各个选项,找出各个选项所代表的功能方式.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
流动功能,①正确;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里分析的是营养
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②错误;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
行为信息,③正确;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属于物质循环功能,④正确.
综上所述,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有:①③④.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15.(2分)(xx秋•盐都区校级期末)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
解答:解:A 植物在一个区域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周围环境达到饱和,或者说是生物生长平衡,此时植被就处在一个长期的生长滞留期,这样不见得对土壤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有好处的,这样微生物的分解会降低土壤肥力得不到改善,而如果适当放牧,就可以催化这个植被系统的生长,同时动物的排泄物也是很好的肥料,对于微生物,它可以加速微生物圈的繁盛,从而保持了良好的肥力,所以合理引进动物,并适当放牧在一定程度是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的,A正确;
B、金字塔是指食物链越往上,生物量越小.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会让金子塔变
尖甚至倒过来,但是不一定.例如猎豹比很多它捕食的动物小,但猎豹的数目还是少一些,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
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流入了消费者体内,C正确;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出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使能量最大限
度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分)(xx秋•盐都区校级期末)为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中一般不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为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有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A正确;
B、为挽救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迁地保护,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B正
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迁地保护,要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C正确;
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这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不利于挽救濒危动
物、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17.(2分)(xx秋•盐都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果酒制作和果醋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应先除去葡萄枝梗,然后反复冲洗,直至彻底干净
B.果酒制作应控制发酵温度维持在20℃左右,变化不能太大
C.当氧气充足、糖源缺少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D.酵母菌存在广泛、生命力强,因此果酒制作时不需对所用器具消毒灭菌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答:解:A、应先冲洗,然后除去葡萄枝梗,而且不能反复冲洗,A错误;
B、果酒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为18~25℃,因此果酒制作应控制发酵温度维持在20℃
左右,变化不能太大,B正确;
C、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而酿制成果醋,C错误;
D、果酒制作时,需要对所用器具进行消毒,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2分)(xx秋•盐都区校级期末)在配制卤汤时,酒是不可缺少的,对酒精含量的要求是()
A.30% B.20% C.15% D.12%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种类很多,如胡椒、花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可据个人口味配置卤汤.
解答:解:卤汤是由酒和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