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结构房屋的砌体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横墙承重体系
特点: 1.横墙为主要承重墙 2.横墙间距小 3.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4. 侧向刚度大,抵抗风、地震等 水平荷载的能力较纵墙承重体系 好。 适用于: 住宅、宿舍、宾馆、办公室等小开间房屋。
(1)横墙承重体系
传力路线: 楼(屋)盖荷载 板 横墙 基础 地基
(2)纵墙承重体系
特点: 1.纵墙为主要承重墙
15.5.2 房屋的空间工作和静力计算方案 15.5.2.1 水平荷载下混合结构房屋的受力机理
在进行墙体的内力计算时,首先要确定计算简图。
如图15.1(a)所示的无山墙和横墙的单层房屋,其屋盖 支承在外纵墙上。如果从两个窗口中间截取一个单元,则 这个单元的受力状态与整个房屋的受力状态是一样的。可 以用这个单元的受力状态来代表整个房屋的受力状态,这 个单元称为计算单元,见图 15.1(a) 、 (b) 。沿房屋纵向各 个单元之间不存在相互制约的空间作用,这种房屋的计算 简图为一单跨平面排架(图15.1(d))。
(2) 弹性方案
房屋横墙间距较大,屋盖或楼盖的水平刚度较小时, 房屋的空间工作性能较差,在荷载作用下,房屋的水平位 移较大,在确定房屋的计算简图时,必须考虑水平位移, 把屋盖或楼盖与墙、柱的连接处视为铰接,并按不考虑空 间工作的平面排架计算(图 15.3(c) ),这种房屋称为弹性 方案房屋。 一般单层厂房、仓库、礼堂、食堂等多属于弹性方案 房屋。
3.房间布置较为灵活
4. 有上述两种承重墙的优点。 适用于: 住宅楼和教学楼
(3)纵横墙承重体系
传力路线: 楼(屋)盖荷载 板

纵墙
基础 地基
横墙
(4)内框架结构承重体系
特点: 1.内墙较少,可获得较大空间; 2.空间刚度差,对抗震不利; 3.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因而 容易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4.施工不便 适用于: 仓库、商场等有较大空间要求的 房屋。 传力路线: 柱 梁
影响墙、柱允许高厚比的因素很多,如砂浆的强度 等级、横墙间距、砌体类型、支承条件、截面形状和承 重情况等。
15.5.3.1 一般墙、柱高厚比的验算
矩形截面墙和柱的高厚比应满足下列条件

H0 1 2 h
式中,β—墙和柱的高厚比; H0—墙和柱的计算高度; h—墙厚或柱与H0相对应的边长; [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见表15.2。
1.1 高厚比验算
三、带壁柱墙(T形和十字形等截面)高厚比按下式计算:
H0 1 2 hT
式中
(a) 图 5-18 墙体高厚比验算 (b)
hT- 带壁柱墙截面的折算厚度,hT =3.5 i ; i-带壁柱墙截面的回转半径,i = I / A I、A-带壁柱墙截面的惯性矩和面积。
§15.5 混合结构房屋的砌体结构设计
本节提要
本节主要介绍混合结构房屋的空间性能及静力 计算方案,墙、柱的高厚比验算方法以及单层和多 层房屋的墙体承载力计算。要求了解和建立混合结 构房屋空间作用的概念,掌握混合结构房屋静力计 算方案,掌握墙、柱的高厚比验算方法。
本节内容
15.5.1 承重墙的结构布置
(3) 刚弹性方案 房屋的空间刚度介于刚性与弹性方案之间,在荷载 作用下,房屋的水平位移较弹性方案小,但又不可忽略 不计。这种房屋属于刚弹性方案房屋,其计算简图可用 屋盖或楼盖与墙、柱连接处为具有弹性支撑的平面排架 (图15.3(b))。
图15.3 混合结构房屋的计算简图 (a) 刚性方案;(b) 刚弹性方案;(c) 弹性方案
楼(屋)盖荷载 板 外墙 墙基础
柱基础 地基
承重墙的结构布置原则:
(1)尽可能采用横墙承重方案;
(2)布置力求简单、规则,纵墙宜拉通,隔一定距 离设一道横墙,将内外纵墙拉结,以增强房屋空间 刚度; (3)墙上门窗等洞口应上下对齐; (4)注意与楼(屋)盖结构布置相配合,尽量避免 墙体承受偏心距过大的竖向偏心荷载。
240mm>h>90mm时,μ1可按插入法取值; 当h=120mm时, μ1=1.44
μ2——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可按下 式确定: bs
2 1 0.4
s 0.7
bs——在宽度S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图15.4); S——相邻窗间墙或壁柱间距离(图15.4);
bs
bs
注意:
高厚比验算
由于墙中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提高墙体在使用阶段的稳定 性和刚度,故验算构造柱墙的高厚比时,其允许高厚比可乘以 提高系数μc:
式中:γ -砌体种类系数, 细料石γ= 0,混凝土砌块γ= 1.0 ,其他砌体γ=1.5; bc-构造柱沿墙长度方向的宽度; l -构造柱的间距; 当bc/l >0.25 时,取bc/l =0.25;bc/l<0.05时,取bc/l =0
(1) 刚性方案 房屋横墙间距较小,楼(屋)盖水平刚度较大时, 房屋的空间刚度较大,在荷载作用下,房屋的水平位移 较小,在确定房屋的计算简图时,可以忽略房屋水平位 移,而将屋盖或楼盖视作墙或柱的不动铰支承(图 15.3 (a)),这种房屋称为刚性方案房屋。 一般多层住宅、办公楼、医院往往属于此类方案。
③ 单层房屋的横墙长度不宜小于其高度,多层房屋的横墙长度
不宜小于其总高度的1/2。
H
15.5.3 墙、柱高厚比验算
混合结构房屋中的墙体是受压构件,除满足承载力要 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
高厚比的验算是保证墙体稳定性的一项重要构造措施, 可以防止墙、柱在施工和使用阶段因砌筑质量、轴线偏差、 意外横向冲撞和振动等因素而出现歪斜、膨肚以致倒塌等 失稳现象的发生。
静力计算采用何种方案,带壁柱墙H0的计算可一律按刚性
方案考虑。墙长S取相邻壁柱或相邻构造柱间的距离。 壁柱间墙的高厚比可按无壁柱墙公式
H0 1 2 h
进行验算。
(2) 壁柱间墙的高厚比 对于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带壁柱墙,当圈梁的宽度 b 与相邻壁柱间的距离 S 之比 ≥1/30 时,由于圈梁的水平刚 度较大,能限制壁柱间墙体的侧向变形,所以圈梁可视为 壁柱间墙的不动铰支座(如下图15.5)。
2.纵墙上的门窗设置要受到限制
3.空间刚度相对横墙承重体系差。 4.楼(屋)盖用材较多、墙体用 材较少。 5.房间空间较大。 适用于: 仓库、食堂、俱乐部、厂房等
(2)纵墙承重体系
传力路线: 楼(屋)盖荷载

横向梁
纵墙
基础
地基
(3)纵横墙承重体系
特点: 1.纵横墙均为主要承重墙 2.空间刚度较好
若 在 上 述 单 层 房 屋 的 两 端 设 置 山 墙 ( 图 15.2 (a)),则屋盖不仅与纵墙相连,而且也与山墙(横 墙)相连。当水平荷载作用于外纵墙面时,屋盖结构 如同水平方向的梁而弯曲,其水平位移已不是平移, 而是图 15.2(b) 中所示的曲线,水平位移 us 的大小等于 山墙的侧移uw和屋盖梁水平挠度u1的总和。 根据试验研究,房屋的空间刚度主要取决于屋盖 水平刚度和横墙间距的大小。
图15.1 无山墙单层房屋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u pP up
P
H
H
u p P
u pP
图15.2 有山墙单层房屋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u ww
H
b
u1 uss
S
s 1 w
15.5.2.2 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砌体规范》规定,在混合结构房屋内力计算中, 根据房屋的空间工作性能,分为三种静力计算方案:
36
【例 15.1 】某办公楼平面如图 15.6 所示,采用预制钢筋混 凝土空心板,外墙厚 370mm ,内纵墙及横墙厚 240mm , 砂浆为 M5,底层墙高 4.6m (下端支点取基础顶面);隔 墙 厚 120mm , 高 3.6m , 用 M2.5 砂 浆 ; 纵 墙 上 窗 洞 宽 1800mm,门洞宽1000mm,试验算各墙的高厚比。
s
图15.4 洞口宽度
15.5.3.2 带壁柱墙和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 15.5.3.1 带壁柱墙
(1) 整片墙的高厚比验算 按下式进行验算
H0 1 2 hT
I A

hT 3.5i, i
确定带壁柱墙的计算高度 H0时,墙长S取相邻横墙的 距离。 确定截面回转半径 i 时,带壁柱墙截面的翼缘宽度 bf 应按下列规定采用(图15.5(a)) :
表15.1 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刚性方案 屋盖(楼盖)类别 刚弹性方案 弹性方案
整体式、装配整体式和装配式无 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楼)盖
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 轻钢屋盖和有密铺望板的木屋盖 或木楼盖 瓦材屋面的木屋盖和轻钢屋盖
注意:1. S为房屋横墙间距,单位为m;
S<32Hale Waihona Puke 32≤S≤72S>72
在计算刚弹性方案的墙、柱内力时,通常引入空间性能影 响系数η来反映房屋的空间作用,η定义为:

us ( 有横墙柱顶位移 ) u p ( 无横墙柱顶位移 )
η可查表, η越大房屋刚性越差。
房屋各层空间性能影响系数ηi
在《砌体规范》中,将房屋按楼盖或屋盖的类别划分为三 种类型,并按房屋的横墙间距 S 来确定其静力计算方案,见表 15.1。
15.5.2
15.5.3
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墙、柱高厚比验算
15.5.1 承重墙的结构布置
混合结构房屋:指主要承重构件由不同材料所 组成的房屋,如楼(屋)盖等水平承重结构用钢筋 混凝土、木材或钢材),而墙、柱与基础等竖向承 重结构采用砌体材料。 房屋的结构布置方案: 横墙承重体系 纵墙承重体系 纵横墙承重体系 内框架承重体系 四种方案可供选择。
表15.2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β]值 砂浆强度等级 M2.5 M5.0 ≥M7.5 墙 22 24 26 柱 15 16 17
μ1——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对承重墙,
μ1=1.0; 对厚度≤240mm的自承重墙,μ1值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当h=240mm时,μ1=1.2 当h=90mm时, μ1=1.5;
① 对于多层房屋,当有门、窗洞口时,可取窗间墙宽度;当 左、右壁柱间距不等时,可取bf=(S1+S2)/2,S1、S2分别为左、 右壁柱间的距离。 ② 对于单层房屋,取bf=b+2H/3 (b为壁柱宽度,H为墙高), 且bf不大于窗间墙宽度和相邻壁柱间距离。
s1
s2
(S1+S2)/2
图15.5
(2) 壁柱间墙的高厚比 计算H0时,S取相邻壁柱间的距离。不论带壁柱墙的
2.确定计算高度
承重墙 H=4.6m,S=10.8m > 2H=2×4.6=9.2m ,由附表 查得计算高度H0=1.0H=4.6m。 非承重墙 H=3.6m ,一般是后砌在地面垫层上,上端 用斜放立砖顶住楼面梁砌筑,两侧与纵墙拉结不好,故按 两侧无拉结考虑,则计算高度H0=1.0H=3.6m。 3.纵墙高厚比验算 (1)外纵墙 S=3.6m,bs=1.8m μ2=1-0.4bs/S=0.8
注意:
验算整片墙时,确定计算高度H0,墙长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 验算壁柱间墙时,不论房屋结构属何种静力计算方案,壁柱间墙计算高度H0 一律按附录5.3中刚性方案一栏取用。 计算截面回转半径 i 时,带壁柱墙截面的翼缘宽度bf (包括承载力计算中确 定截面面积A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对多层房屋:当有门窗洞口时,取窗间墙宽度; 当无门窗洞口时,每侧翼缘各取壁柱高度的1/3 对单层房屋:可取壁柱宽加2/3墙高,但不大于窗间墙宽度和相邻 壁柱间距离。
S<20
S<16
20≤S≤48
16≤S≤36
S>48
S>36
2.对无山墙或伸缩缝处无横墙的房屋,应按弹性方案房屋考虑。
作为刚性和刚弹性方案静力计算的房屋横墙,应具有足够 的刚度,以保证房屋的空间作用,并符合下列要求: ① 横墙中开有洞口时,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积不应超过横墙截面 面积的50%; ② 横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
高厚比是指墙、柱的计算高度 H0 与墙厚或柱截面边 长h的比值。即H0/h。
墙、柱计算高度H0的确定 承载力计算及高厚比验算所采用的高度叫计算高度, 按下表查得。
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H0
高厚比验算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允许高厚比[β] 的限值;二是墙、柱实际高厚比β的确定。 允许高厚比限值是在综合考虑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和 现阶段的材料质量及施工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
【解】1.确定静力计算方案及求允许高厚比
最大横墙间距S=3.6×3=10.8m,由表15.1, S<32m, 确定为刚性方案。
由表 15.2 ,因承重纵横墙砂浆为 M5 ,得[ β ] =24 ; 非承重墙砂浆为 M2.5,[β] =22,非承重墙 h=120mm,用 插入法得μ1=1.44,μ1[β]=1.44×22=3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