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一中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生物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一中高二(上)
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40小题,共40分)
1.人体内环境不包括()
A.淋巴 B.组织液C.血浆 D.细胞内液
2.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它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A.组织液B.血浆 C.淋巴 D.细胞内液
3.下列各组物质可以肯定不是生物体的内环境成分的是()
A.H+、乳酸、Ca2+
B.呼吸氧化酶、酪氨酸酶、ATP合成酶
C.CO2、K+、尿素
D.抗体、血浆蛋白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B.
C.D.
5.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腺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代
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B.①②⑤C.④⑤ D.②③
6.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7.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8.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绝对不变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神经冲动 C.神经元D.神经系统
10.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的是()A.B.C.D.
11.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A.单向 B.双向 C.单向或双向D.不能确定
12.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①代表的激素名称是()
A.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D.性激素
13.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使用下列哪种激素治疗()
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性激素D.生长激素
14.总体而言,递质释放并发挥效应后,会被破坏或移走.如果不被破坏或移走,则会导致持续的()
A.兴奋 B.抑制 C.休克 D.兴奋或抑制
15.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16.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血糖降低 B.组织液增多C.尿量减少 D.血糖居高不下
17.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甲状腺素 B.雌激素C.促甲状腺素D.促性腺激素
18.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细胞外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19.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少 D.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20.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速度()
A.较快 B.较慢 C.相等 D.不确定
21.人类特有的言语区位于()
A.下丘脑B.脑干 C.小脑 D.大脑皮层
22.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
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②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
以上现象说明()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23.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错误的是()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A 作用途径体液运输反射弧
B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C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D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A.A B.B C.C D.D
2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25.不会传染爱滋病的行为是()
A.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B.与爱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C.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D.与爱滋病患者拥抱
26.下列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A.吞噬细胞 B.T细胞C.B细胞D.精子
27.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
A.红细胞B.淋巴细胞 C.肌肉细胞 D.血小板
28.下列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B淋巴细胞B.浆细胞C.T淋巴细胞D.效应T细胞
29.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A.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使靶细胞裂解
C.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
D.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30.下列哪种状况下,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A. B.C.D.
31.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植物激素()
A.纤维素B.细胞分裂素C.生长素D.赤霉素
32.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
B.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
C.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
D.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子果实
33.为使未成熟的菠萝尽快成熟,可用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处理()
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
3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35.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呈()
A.“S”型曲线B.“J”型曲线C.“L”型曲线D.“u”型曲线
36.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B.一块草地的全部动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 D.校园中的所有植物
37.如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B.在K值时,种群的死亡率为零
C.K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
D.该图表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38.根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
39.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D.以上都正确
40.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
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该废弃池塘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二、填空题(共20分)
41.(10分)(2014秋•荔城区校级期末)运用所学的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人体的正常血糖浓度是:.
(2)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是由下丘脑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甲状腺分泌的,这称为
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增多,又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他们减少相应激素的分泌,这称为调节.
(3)当缺水或食盐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基本保持稳定.
42.(10分)(2015秋•友谊县校级期中)运用所学生长素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2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的化学成分是.(2)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运输.
(3)图为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回答:
①根芽茎的敏感性从高到低是:
②对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生长素浓度较低时生长;浓度过高则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40小题,共40分)
1.人体内环境不包括()
A.淋巴 B.组织液C.血浆 D.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解答】解:人体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属于体液.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知识点的能力.
2.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它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A.组织液B.血浆 C.淋巴 D.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来源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同,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解答】解:人体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人体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对于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一般.
3.下列各组物质可以肯定不是生物体的内环境成分的是()
A.H+、乳酸、Ca2+
B.呼吸氧化酶、酪氨酸酶、ATP合成酶
C.CO2、K+、尿素
D.抗体、血浆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对比分析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H+、乳酸、乳酸钠、Ca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呼吸氧化酶、酪氨酸酶、ATP合成酶均为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CO2、K+、尿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抗体、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B.
C.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解答】解: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中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图示考查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是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5.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腺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代
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B.①②⑤C.④⑤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代谢;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
【解答】解: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降低,为了保持体温,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产热增加的方式有⑤代谢活动增强,散热减少的方式有①皮肤血管收缩、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的方式,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只要掌握体温平衡调节的过程就不难得出答案.
6.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符合题意,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可.
【解答】解:A、血浆蛋白的合成位于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血浆中,C 正确;
D、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具体组成,正确区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外分泌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只要考生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绝对不变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包括温度和PH的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环时,代谢会紊乱,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环时,生物体的代谢会紊乱,可导致疾病的发生,C正确;
D、内环境稳定时,其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并非恒定不变,而是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神经冲动 C.神经元D.神经系统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性,人体对外界或内部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因此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答】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熟练识记.
10.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的是()
A.B.C.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即为静息电位.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静息时膜内外电位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1.人体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A.单向 B.双向 C.单向或双向D.不能确定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通过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①代表的激素名称是()
A.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C.胰高血糖素D.性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解答】解:A、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
B、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B错误;
C、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C错误;
D、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3.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使用下列哪种激素治疗()
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性激素D.生长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答题.
【解答】解:A、胰岛素是生物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具体作用是: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血糖含量过高,随尿液排出而得名的.因此,该类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药物,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进而升高血糖,B错误;
C、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与血糖调节无关,C错误;
D、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特别是促进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可治疗侏儒症,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功能,另外注意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注射,口服会失去活性.
14.总体而言,递质释放并发挥效应后,会被破坏或移走.如果不被破坏或移走,则会导致持续的()
A.兴奋 B.抑制 C.休克 D.兴奋或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实现,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传至轴突末端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后,就被破坏或移走.如果不被破坏或移走,会引起处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持续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引起突触后膜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递质释放并发挥效应后,如果不被破坏或移走,则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持续兴奋或抑制.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15.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解答】解: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体中血糖浓度升高,所以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理解血糖高时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是解题的关键.
16.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血糖降低 B.组织液增多C.尿量减少 D.血糖居高不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糖尿病患者因为体内缺少胰岛素,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细胞得到的能量不足,总是感觉饥饿,同时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速,机体消瘦,体重减轻.糖尿病人的症状可以总结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
【解答】解: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及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糖尿.临床上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即三少一多);由于病人缺乏胰岛素,血糖不能充分利用,故病人常饥饿即多食.多食增高的血糖从尿中排出,又影响肾小管对水分的吸收,故尿量增多即多尿.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糖尿病患者的病因、症状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7.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甲状腺素 B.雌激素C.促甲状腺素D.促性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性成熟鱼的垂体中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雌鱼的卵巢产生雌激素,从而促进其排卵,所以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促性腺激素.本题抓住关键词“促进雌鱼排卵”.
【解答】解: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合成分泌性激素,促进雌蛙排卵.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激素的分泌调节中激素的命名方式: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命名为: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命名为促××激素,然后作用于相关的腺体.
18.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细胞外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是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在人体水平衡调节过程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