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7课 夜归鹿门歌 Word版缺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夜归鹿门歌
导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和本诗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诗歌背景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去住住。

其实这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诗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为“夜归鹿门歌”。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关系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2)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3)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以方便佩带在身。

(4)公,古代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

(5)席,供人坐卧铺垫的用具。

用草或苇子编成。

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栖.隐(qī) ②岩扉.(fēi)
③寂寥.(liáo) ④喧.闹(xuān)
2.默写填空
(1)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用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
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的诗句是:“”。

(2)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的诗句是:“”。

(3)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写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的诗句是:“”。

答案(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寻景―→黄昏江景图

现境―→争渡向江村的“人”(急切)——乘舟归鹿门的“我”(淡然)

悟境―→(喧闹的)渡头——(寂寥的)鹿门

明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淡淡的孤寂之情
二|文本探究
1.作者渐行渐远,江上的喧闹已经远离,作者由江上到达山间,山间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把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的诗境的?[考点:鉴赏诗歌形象、意境]
我的答案:
提示:①“鹿门月照开烟树”写朦胧的树影被月照得格外美妙,令人陶醉。

“岩扉松径长寂寥”写景色非常宁静、清幽。

②江边之景侧重写世俗,山中之景侧重写诗人隐居。

一喧闹一幽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喧闹的江边更反衬了山中的幽静,喧闹的世人也更反衬了诗人的淡泊情怀,同时也映照出诗人的孤寂。

“喧”与“幽”貌似相反,
实则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也共同反应了主题。

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字?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①“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

②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

这也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情。

3.[技法探微]探讨对比手法对刻画诗人形象的作用。

我的答案:
提示:全诗有三处对比:①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显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②同是乘舟,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③前四句为喧阗的山下之景,后四句为幽静的山上之景。

通过这些对比,比出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又以类比手法比出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4.[创新表达]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的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分析说明。

我的答案:
提示:(示例一)我赞同隐逸者的选择。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下无道,社会黑暗,若不想同流合污,除了选择隐逸,还有什么办法呢?与当权者硬碰硬,只能是如用鸡蛋去磕石头,连自身也难以保全。

若是天下有道,倒不妨出来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

但是,除出仕外,人生还有太多精彩,如欣赏山水美景、研习琴棋书画等等,天下有道而仍选择隐逸,也是无可非议的。

(示例二)我反对隐逸者的选择。

孔子遭遇隐逸者时,曾这样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若因为天下无道,有才之士都选择隐居山林,社会还怎么进步?若有才之士都选择隐逸,这怕是昏君奸臣们最乐见其成的事情了。

若有才之士都选择隐遁,人民将永远为昏君奸
臣所统治,受尽折磨,那些隐遁者,难道以为可以幸免于昏君的统治之外?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隐逸者,说到底,终究是缺了一份勇毅、一颗大仁之心。

教材迁移讲练诗歌中塑造形象的方法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答题思路:①简析句意。

②结合文意赏析。

③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二、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步骤:①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③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1.倒装句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出于声律的需要倒装。

(2)宾语前置:“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突出“湿”“寒”二字,就凸现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思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

(3)状语倒装:“簌簌衣巾落枣花”应为“枣花簌簌落衣巾”,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渲染了气氛,令人如闻其声,与缫车纺纱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充满了乡村情趣。

(4)定语倒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应为“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

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托梅的姿态神韵。

2.省略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望月有感①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

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1)诗的颈联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考生可以从写作手法来赏析,也可从感情方面来赏析。

颈联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答案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

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答案倾诉了诗人经受离乱之苦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