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8年级古诗文过关宝典 《野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和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赢在积累之最新语文部编版古诗词过关宝典8年级
最
新
讲
义
专题01 《野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和解析版)
目录
【知识储备】 (1)
【基础过关】 (3)
【实战过关】 (4)
一、理解性默写 (4)
二、课内诗歌鉴赏 (4)
三、课外诗歌鉴赏 (6)
【迁移拓展】 (7)
【知识储备】
一、原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注释
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山西河津),唐代诗人。
②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③薄暮:傍晚。
④徙倚(xǐyǐ):徘徊。
⑤依:归依。
⑥落晖:落日。
⑦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返回家。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四、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表现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融情于景。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画面。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
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一起构成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暗含一种避世归隐的心态。
“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2、写作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六、问题探究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借“采薇”的典故,表现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七、诗歌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八、课堂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基础过关】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东皋( ) 徙倚( )()犊( )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薄暮:
(2)徙倚:
(3)犊:
(4)禽:
(5)相顾:
(6)采薇: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4、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战过关】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
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2)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共8分)【课内经典诗歌鉴赏题】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
20. 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3分)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2019届河南许昌九年级一模】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19.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2019届江西高安九年级一模】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驹(宋)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释: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②顾藉:顾念。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切题,写冬日的气候物色。
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
B.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
“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
C.颈联由写景转入议论,写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
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约期,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
D.尾联进一步抒写老来的心境,说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怎能为此挂心呢?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情调低落。
B.诗的前四句都是写景,但景中含情,满目暗淡萧瑟,哀凉孤苦,已或多或少流露了诗人的心境。
C.颈联诗人将愁与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调侃中带有无可奈何之意,写得很活,把寻常叹老诉愁语全都抹绝,有强烈的新鲜感。
D.“飞鸿摩月堕孤音”中“摩”“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
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
【迁移拓展】
王绩的《咏巫山》与学生共同欣赏。
咏巫山
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专题01 《野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目录
【知识储备】 (1)
【基础过关】 (3)
【实战过关】 (5)
一、理解性默写 (5)
二、课内诗歌鉴赏 (6)
三、课外诗歌鉴赏 (9)
【迁移拓展】 (10)
【知识储备】
一、原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注释
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山西河津),唐代诗人。
②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③薄暮:傍晚。
④徙倚(xǐyǐ):徘徊。
⑤依:归依。
⑥落晖:落日。
⑦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诗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返回家。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四、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徙倚”即徘徊,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表现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融情于景。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动态画面。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
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一起构成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暗含一种避世归隐的心态。
“无相识”表现了诗人的孤苦无依;“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为友,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2、写作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六、问题探究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借“采薇”的典故,表现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七、诗歌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八、课堂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基础过关】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东皋( ) 徙倚( )()犊( )
【答案】gāo; xǐ; yǐ;dú
【解析】考查学生拼音认读能力。
平时注意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不要标错声调的位置。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薄暮:
(2)徙倚:
(3)犊:
(4)禽:
(5)相顾:
(6)采薇:
【答案】
(1)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2)徘徊。
(3)小牛。
(4)泛指猎获的鸟兽。
(5)相视;互看。
(6)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案】“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解析】考查古诗词鉴赏中品味炼字的能力。
第一步解释字面意思,第二步结合整首诗,解释这个字词的深层含义。
4、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①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②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描绘诗句中展现的景色,即用白话文说说诗句的内容。
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景物的情态面貌。
这就是白描。
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一幅山间晚秋图。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解析】“秋”“落晖”三字,体现这是秋天傍晚的景色。
可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两句诗翻译出来,并说说这幅画面给人的感觉。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整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实战过关】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皋”“徙倚”“晖”“犊”“禽”“薇”等汉字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答案】D
【解析】D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整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答案】C
【解析】C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答案】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用字的语言表述诗歌的内容,再从诗句的整体上说说诗句给你的感受即可。
(2)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整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共8分)【课内经典诗歌鉴赏题】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整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看。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19.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分)
【答案】本诗颔联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赏析诗句分三步走:第一说说诗句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第二步翻译诗句,第三步说说表达的情感。
本诗颔联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0. 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3分)
【答案】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和作者写作方法的理解。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2019届河南许昌九年级一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答案】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
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解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通过塔高联想到登塔所见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19.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的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解析】考查诗句的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对表现诗人人生态度的作用。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为借景抒情(“浮云遮望眼”用典也可),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感情奔放,气势磅礴,风格有劲且有力。
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豁达的心情。
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揭示了要排除前方阻碍,提升自我,得到认识的飞跃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2019届江西高安九年级一模】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驹(宋)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释: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②顾藉:顾念。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切题,写冬日的气候物色。
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
B.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
“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