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朱宁宁;王激激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转化、价值创造过程,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

如何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孵化率亟需我国科研体系反思。

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对我国典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总结,构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链,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对寻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突破口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a comparatively complex process which refers to knowledge converting and value creating.It also influences the transform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How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in practical productive forces to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s needed to reconsider by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a typical transformation model and transformation chai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nsformation path are analyzed.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posals are given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11(013)006
【总页数】4页(P34-37)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化链;“交迭”作用
【作者】朱宁宁;王激激
【作者单位】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资源经济与产业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7;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资源经济与产业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
科技成果转化在宏观上是指由科技供给、转化、需求和环境系统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在微观上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截止2010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5%,产业化率
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距甚远,“科技成果转化困境”成为我国
科研体系的软肋。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

赵文清[1]研究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4个主要因素:观念、机制、环境、管理,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管理,并
给出了实施链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手段。

陈劲等[2]分析了我国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含义、特点及其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采取的具体对策。

刘姝威等[3]研究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几种方式。

王睿等[4,6,7]
阐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介绍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近年,也有许多学者将定量分析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尹航等[5,8]运用AHP-Entropy 方法、
Tobit回归方法、DEA 法[9-10]对科技投入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展开研究。

1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总结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一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方式。

本文根据科技成果转让参与主体的不同,将目前我国典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为市场型转化模式、自行转化模式、产学研联合模式、科技创新转化模式和政府推广转化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类
1.1 市场转化模式
市场转化模式是在供给、技术市场、需求三方共存的基础上,将科技成果作为商品,通过技术市场的有偿转让、流通,由供给方输送给需求方的转化模式。

市场转化模式可分为科技中介转让模式和专利出售模式。

科技中介转让模式是指科技中介机构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联系,沟通机构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各参与主体的互动以实现有效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运用市场手段吸引各类生产要素,为上下游客户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配置丰富的资源;但它也存在研究机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需求方难以持续开发技术等问题。

专利出售模式是研究机构直接将创新成果出售给需求方,使成果的转化更加简单明确,投入回收较快,但是需求方的寻找是这种方式的难点。

1.2 自行转化模式
自行转化模式是科研机构或企业将自身研制的科技成果在本单位内部进行转化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将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融合一体,使市场交易内部化,无需中间环节,既简化了交易手续,降低了交易费用,又省去成果泄露等问题。

在自行转化模式中,根据不同的主体,还可分为3种子模式。

(1)融资转化模式,企业通过吸引风险投资或通过二板市场进行融资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具体流程是科技成果→风险投资→科技企业→形成规模→投资退
出。

然而这正是我国融资转化模式的难点,如何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降低风险投资对成果转化的不信任度,有效监管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与运作等问题都值得深入讨论。

(2)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这是科研机构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科技创新和开发的模式,即科技→开发→推广一体化模式。

科技成果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研究机构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转化的过程也通过研发机构的知识和能力支持实现。

这种模式需要科研机构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需保持核心技术的内在性,牢牢控制核心技术的控制权。

(3)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这种模式是技术转让方采取一次性买断或提供后续服务等多种方式,通过市场技术交易合同将科技成果评估作价转卖给企业,由企业落实条件,迅速实施转化并逐步形成产业,或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二次开发,形成新的技术或产品。

通过这种方式自行进行后续研究开发,是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的一条捷径。

1.3 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
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模式,模式各方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推动力,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搭建了一个技术创新平台。

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有如下3种形式:高校、科
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研发;企业之间合作研发;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以开展人才交流的方式进行研发。

这种转化模式有利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资源相融、优势互补,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1.4 科技创新转化模式(孵化器)
在我国,科技创新转化模式也被称为创业服务中心,即对新创技术企业进行培育,并提供企业发展所需各种中介服务的机构,具体形式包括: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产业园、孵化器等。

根据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层次可分为初级、中级和
高级孵化型技术中介服务,初级只提供硬件设施和政策服务,中级还提供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和管理咨询,高级属上述服务之外还提供技术咨询、法律咨询和融资渠道。

这种模式能帮助科技成果拥有者与有潜力的企业合作,将初创时的小企业发展为较为成熟的企业。

1.5 政府推广转化模式
政府推广模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渠道,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及政府指导下的科技中介、科技服务体系等有关转化的服务部门。

通常政府将成果分为高科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科技产业计划等。

该转化模式的途径为科技成果→寻找合适的政策环境支持→转化成经济效益,特点是企业充分利用政府的管理职能,靠政府搭台、架桥,来达到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成果转化的目的。

2 科技成果转化链的构建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转化模式的选择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而转化链中的各环节本身、各环节的衔接、甚至是各环节之间的“交迭”作用,都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结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依据体现转化过程的完整性、普遍性,突出转化过程中各环节的“交迭”作用,突出政府影响等原则,构建科技成果的一般转化链,如图2所示。

图2 科技成果转化链的一般形式
在科技成果转化链中,科研机构或企业通过原创性劳动,依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技术可行性及技术扩散特征的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环节,引入资金、技术、生产、市场资源等要素,将其转化成市场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实现知识资本化的过程。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链并不是单向进行的,市场中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反馈又反过来影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行为。

不仅如此,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链的顺利进行,专家智库、科研经费、科技中介、风险投资、信息流等要素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均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链始终,决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败。

3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3.1 市场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能否推出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兼备的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市场亟需的产品,为企业创造利润回报,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市场因素是基础。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期,首先应在科研立项时兼顾成果的先进性和满足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具备市场可行性;其次,可依据市场前景分析潜在成果受让方,预测出通过成果转化,潜在受让方获得的收益、提升的竞争力,使科技成果转化有的放矢;最后,应通过市场效益完善评价机制。

3.2 技术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需要考虑技术层面,技术因素几乎贯穿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一是技术可得性,即技术受让方能够通过高效的信息网络得到所需的科技创新情报,并通过商业和法律手段吸收科技成果,转化为有利自身的技术。

这个过程的运作效率直接关系受让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效率、成功与否。

通常需要关注技术信息的对称性、技术的知识产权、相关配套设施的可得性等方面。

二是人才可得性,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的可得性关系成果转化的效率,优秀的人才团队,可以把处于沉睡状态的科技成果,进行二次、三次开发,使科技成果工程化,接近市场。

三是技术排他性与周期性。

科技成果是在某一领域具备技术排他性的领先技术,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转让方和受让方应从成果特性和转化效率出发,关注科技成果的更新周期,避免错过最佳市场化时间。

四是受让方的技术吸纳能力。

受让方应根据市场和自身需求,确定所需技术的类别、获取方式等,并有针对性的获取相关信息,对有意向的成果做出准确评估,选择中介机构和转让方,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成果转化。

五是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售后服务缺乏,实质上通过成果转化平台,低成本的进行后续跟踪服务,可以为转让方建立稳固的科技成果受让群。

3.3 资金因素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备条件,转化链中的各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资金的可得性关乎成果能否顺利转化。

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市场前景的不明朗、企业规模、高风险的存在通常是资金无法保障的主要问题。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中长期股权投资,更加关注项目的远期成长,投资的对象也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涉及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可以较好的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问题。

3.4 非技术因素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非技术因素主要指转化链中各环节的衔接、交迭以及伴随转化的一系列人员、财务、设备的调配,还包括转让方与受让方的交接和互动。

在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活动中,能否获得与科研机构的“有效互动”,建立行业领先的“信息渠道”成为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3.5 政策因素
政府的力量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容小觑,它是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供给者,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政府的成果转化机制、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税收政策都对成果转化产生重要影响。

政策因素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外围,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创造适宜的温度,在这个层面上,政策的支持力度和稳定性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虽然各因素都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但不同的转化模式受制因素的侧重点不同。

科技中介转让模式需要运用市场手段吸引上下游生产要素,需要中介机构、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的衔接,市场因素、非技术因素对其影响较大;专利出售模式需要寻求专利需求方,市场因素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融资转化模式侧重资金的获取;自
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引进技术二次创新模式对技术因素与资金因素较为敏感;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需要技术创新、创新技术平台的搭建以及产、学、研三方的有效衔接,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影响较大;非技术因素对科技创新转化模式影响较大;政策因素制约了政府推广转化模式的转化功效。

4 有效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关键
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是一项需要广泛协调的长期复杂系统工程,既要有合适的内部因素和环境,也需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

因此,选择合适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尤为重要。

4.1 明确市场导向,注重协调转化链的各环节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应与企业所在市场的需求、经济发展相吻合,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转化机制。

随着链式管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企业对转化链各环节的掌控也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因此,企业应明确科技成果的特性,针对不同的科技成果选择不同的转化链。

4.2 关注影响因素,有效结合企业自身资源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市场、技术、资金、非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各因素主宰其成功转化的侧重点不同。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资源,包括资金力量、资金获取渠道、研发水平、对市场的掌控力、是否具备优秀的人才队伍、研发后续服务等也成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关键,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选择转化模式。

4.3 增强政策预见性,合理利用政府引导
由于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外在推动力,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进行宏观掌控,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政府对科技成果市场的宏观把握,预见未来政府倾向的转化模式或是优惠政策,确定重点扶植对象,合理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4.4 建立科技成果模式选择评估体系,比较模式选择利弊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众多,且科技成果本身具有无形、潜在等特性,其价值在早期难以准确合理确定。

因此,应建立一套规范的科技成果模式选择评估体系,预测和比较各模式对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收益大小的影响,确保在合理的风险和收益下,促成成果的顺利转化。

5 结语
本文在对我国典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化链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受到市场、技术、资金、非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同时指出如何有效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此推动转化的顺利进行,促使科技成果切实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赵文清.链式过程与链式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2,22(5):98-100.
[2]陈劲,常立农.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分析和探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0-42.
[3]刘姝威,陈伟忠,王爽,等.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三要素[J].科技与经济,2006,12(4):55-58.
[4]王睿,王巍,张效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7):196-201.
[5]尹航.基于AHP-Entropy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J].运筹与管理,2007,16(6):111-117.
[6]武士俊.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太原科技,2009(5):15-18.
[7]李孔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88-91.
[8]刘家树,菅利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0,27(20):113-116.
[9]徐晨,邵云飞.基于DEA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J].电子科技,2010,23(7):58-61.
[10]吴成锋,张庆普,王文鹏.复合DEA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测评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9):440-4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