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4.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A课时训练 人民版必修2(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4.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A课时训练人民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4.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A课时训练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邢台市高中历史4.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A课时训练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4.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A卷基础训练
1.《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2.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

这主要说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3.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4.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

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推翻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的广泛使用5.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B。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6..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的慢的真意味。

”“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其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使用现在交通工具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C.排斥近代西方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7.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人之除,人们不愿接受。

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用,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 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加增,人力车厂也随着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

”这说明()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8.交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 )①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②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④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

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0.早在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数量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衢小巷。

材料反映出( )
A.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围交通的近代化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11.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12.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13.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

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

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

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1912 至1919 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

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

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

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4。

2A
1.C 2.D 3.A 4.D 5.A 6.D 7.C 8.B 9.C 10.D 11.B 12.D
13.
(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理由: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修筑铁路权。

实质问题: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2)真实目的:这是列强资本输出的重要形式,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

(3)特征: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4)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重大成就,从不重视到重视;由列强控制铁路修筑权到逐渐的由中国自主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