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反思与前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反思与前瞻
摘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效的制约因素包括教育理念的偏差、教师的文化素质差强人意、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乏力。

与通识教育融合、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信息化渠道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未来方向。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肇始于1995年,原国家教委选定50所高校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校,历经试点探索、实施推广和普及提高三个阶段。

总结20多年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分析其制约因素,思考未来走向,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1)“两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各高校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对话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

实行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两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一定程度上纾解了“两课”困境,增强了“两课”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

(2)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有的学校是5个基本领域,有的学校分为8大课组,有的学校组建了4大领域,有的学校设立8个系列,有的学校是7个板块,等等。

各校因校制宜,彰显特色[1]。

五个基本领域,如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与艺术、历史学、哲学与心理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八大课组,如清华大学“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科技与社会、当代中国与世界、基础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四大领域,如南开大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社科、艺体与实践”。

(3)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主要方式有: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2]。

即在讲授专业时介绍学科专业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照自己;结合科学教育渗透美育;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的行为;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宽容、不唯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教师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师生问心灵的沟通;专业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真正融合于觉悟、境界的层面。

2.文化熏陶。

(1)校园文化活动。

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沙龙活动、各类竞赛、文化艺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努力营造浓郁健康的文化氛围。

(2)图书馆举办的文化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如编写指导书目、开辟导读专架、召开读者座谈会、开展书评等;开设“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根据不同板块不同主题,面向大学生开设相关的科技讲座;举办各种主题的读书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如电影周,影视欣赏讲座,书法展、摄影展、邮票展、油画展等文化展览,在文化广场举办高水平的音乐会,在咖啡厅举办读书沙龙、英语沙龙等。

3.社会实践。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在服务社会中内化品质,促进自身素质在不断外现中得到检验、巩固与提高。

二是与校外单位共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如共建校外爱国主义国情国力和党员教育基地,为基地提供青年志愿者服务,邀请基地专家讲学、担任客座教授等,采取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三是围绕专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围绕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制约因素
教育理念偏差。

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观上,偏重知识和专业。

学生认为到大学来是学习知识和专业的;部分理工科教师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二是在教育过程观上,重认知。

认为只有授业解惑才是教育,忽视“传道”。

不少教师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或文科教师的事,其他学科的广大教师游离在外,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教师的文化素质差强人意。

一方面,文化素质良莠不齐。

部分教师本身就轻人文,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本领不强,一专多能、受学生欢迎、有影响力的教师比例偏低,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熏陶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敬业精神与责任感不强。

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忽视育人的责任,在专业教学中较少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去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他们的言传身教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部分教师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注意教学纪律,将一些负面因素带给学生,导致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

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乏力。

学校管理层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文化素质教育的中长期规划,考核激励措施未有效落实、经费保障不力。

学工、团委、教务处各自为政、单独运作,缺乏统一领导。

学工部、团委侧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教务处以文化素质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都有待加强和改进。

文化素质教育未能形成合力,降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

三、未来展望
与通识教育融合。

第一,开发文化素质教育专用教材。

这些教材应体现跨学科、综合性、文理渗透以及学校的专业特色。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

合理调整文、史、哲等学科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的结构和比例,对各类课程合理设置;加强学科交叉选修,建立跨学科课程平台,促进学生自主组合知识板块,内化其综合素质。

第三,课程群建设。

挖掘优势学科中蕴含的通识教育元素,综合各学科精华,形成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和其他专项等模块构成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

第四,打造精品课程。

出台有效政策,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教师投身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

对学科交叉课程予以重点支持,着力打造有内涵的高品质课程。

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课程建设。

广泛开设跨系科、跨专业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扩大文化素质教育的覆盖面,将其作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4]。

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中融人文化素质教育要素,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三是营造高品位的大学文化。

营造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营造学生参与社会、主动实践的氛围;营造鼓励学生质疑的人文环境;营造宽容失败、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拓展信息化渠道。

其一,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

由文、史、哲、艺术、科技、健康、地域文化等板块构成,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精品荟萃的网上文化宝库。

其二,建设网上文化课堂。

由素质讲坛(以拓宽视野为主)和素质课堂(以专业教育为主)构成。

素质讲坛涵盖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企业家讲坛、以学校特色冠名的讲堂、素质教育报告、文化名人报告等视频内容,素质课堂包括各学科的精品视频课程。

其三,加强网上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维护和管理。

加强网上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的监控,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