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杰中大)生态学复习提纲答案下学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润杰中⼤)⽣态学复习提纲答案下学期
“群落⽣态学”单元复习提纲
问答题
■试述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群落的概念:在任何⼀个特定的地区内,只要那⾥的⽓候、地形和其他⾃然条件基本相同,那⾥就会出现⼀定的⽣物组合,即由⼀定种类的⽣物种群组成的⼀个⽣态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community)。

群落是占有⼀定空间的多种⽣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有时也指某⼀分类单元物种数⽬的总和,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鸟类群落和昆⾍群落等。

(⼆)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

⼀个群落总是包含着很多种⽣物,其中有动物、植物和微⽣物。

2、群落结构。

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常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貌,根据植物的外貌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
的⽣长型,由不同的⽣长型和⽣活型决定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

3、群落中的优势现象。

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对决定群落的性质不是起同等重要的作⽤。

存在有其特
有的优势种。

4、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

群落中各种⽣物的数量是不⼀样的,通过计算各种⽣物数量之间的⽐例
得到的就是物种间的相对数量。

5、群落的营养结构。

群落营养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物之间的取⾷关系,即谁是捕⾷者,谁是被⾷者。

这种取⾷关系决定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向。

■试述群落的成分沿环境梯度变化的三种假说。

答:(⼀)群落的成分沿环境梯度变化的三种假说。

1、梯度假说(gradient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缓慢连续变化着的环境因素。

2、竞争假说(competition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物种间的竞争排除关系。

3、⽣态交错区假说(ecotone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决定于⽣境的不连续性,即决定于环境的突然变化。

(⼆)3种假说对物种分布的预测及其图解
1、梯度假说预测:物种的分布曲线是⼀典型的钟形曲线,群落相似性沿着环境梯度是均匀发⽣变化的
2、竞争假说预测:物种分布曲线将被平截,在平截处,⼀个物种会取代另⼀个物种,⽽相邻群落的相似性将均匀发⽣变化
3、⽣态交错区假说预测:物种分布曲线将在⽣态交错区处被平截,⽽且在⽣态交错区物种成分的变化将会引起群落相似性的不连续。

■试述群落的主要类型。

答:1、北⽅针叶林
北⽅针叶林⼜称泰加林,主要是由常绿的针叶树种组成,⼤部分位于北纬45—57℃之间,⽓候寒冷,但⾬量⽐较丰富,降⾬多集中在夏季。

植物主要种类有红松、⽩松、云杉、冷杉和铁杉;哺乳动物则有驼⿅、熊、⿅、熊貂、貂、猞猁、狼、雪兔、⾦花⿏、松⿏、鼩鼱和蝙蝠等。

2、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半球⽓候温和的温带地区,主要树种是落叶阔叶乔⽊,最常见的有槭、⼭⽑榉、栎、⼭核桃、椴、栗、悬铃⽊、榆和柳等。

动物类型多样:⼤型有⾷草动物(如⿅)、⾷⾁动物(如熊)、和其他哺乳动物;鸟类种类繁多;爬⾏动物、两栖动物和昆⾍的种类也很多。

3、热带⾬林
热带⾬林分布在亚洲东南部、⾮洲中部和西部、澳⼤利亚东北部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道附近。

全年温度和湿度都很⾼。

植物⽣长迅速,⾬林的层次性⾮常明显。

⾬林中灵长类动物最为丰富但是缺乏⼤型⾷⾁兽,⼩型⾷⾁兽有⼭猫、美洲虎、虎猫、长尾猫和⼩⽿⽝等。

本⾬林中没有⼤型的草⾷动物,⼤多数草⾷动物都⽣活在树上。

鸟类极为丰富,鹦鹉科
(Psittacidae)鸟类使猿猴⼀样是热带⾬林的特有类群。

热带⾬林的昆⾍种类也很丰富,蚁类和蚊类昆⾍也是热带⾬林的优势种类。

总之,单位⾯积热带⾬林所含有的植物、昆⾍、鸟类和其他⽣物种类⽐其他任何群落都多。

4、草原
地球上最⼤的两个草原群落都分布在北温带,⼀个起⾃欧洲东部,经过苏联南部、伊朗和阿富汗,⼀直延伸到我国;另⼀个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南部的⼤平原。

此外,在南美洲、澳洲和⾮洲还有⼀些⽐较⼩的草原。

北美洲的草原可明显地分为⾼草草原(东部)和矮草草原(西部),⾼草草原的降⾬量要⽐矮草草原多得多。

分布于南美洲的草原属于热带草原。

5、苔原
苔原群落⼜称冻原或冰⼟带,主要分布在北纬60o以北环绕北冰洋的⼀个狭长地带,没有树⽊,其他植物很矮⼩。

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地⾐是极地苔原群落最典型的植物,最主要的⾷草动物是驯⿅、麝⽜、北极免、⽥⿏和旅⿏,⾁⾷动物有北极狐和狼。

6、沙漠
沙漠群落主要分布在年降⾬量不⾜250mm的世界各地。

地球上⽐较⼤的沙漠⼤都分布在北纬30o和南纬30o之间。

沙漠植物叶表⾯的⾯积减少,在极端⼲旱时落叶,根系存在对⼲旱的适应。

沙漠动物⽪肤不适⽔性增加、排泄尿酸、充分利⽤体内的代谢⽔,⼤多数是夜⾏性的或限于晨昏活动。

昆⾍中以沙漠蝗最典型。

7、淡⽔⽣物群落
淡⽔分为流⽔和静⽔两种类型,流⽔包括溪流和河流。

沿着溪流下⾏,就逐渐会出现漂浮植物和挺⽔植物,还有营固着⽣活的⽆脊椎动物和在底泥中营钻埋⽣活的动物,如蛤和⽳居蜉蝣。

静⽔群落分为3个带,即沿岸带、湖沼带和深⽔带。

栖息在沿岸带的动物有青蛙、蜗⽜、蛇、蛤和各种昆⾍的成⾍和幼⾍;湖沼带⽣活着各种浮游植物(硅藻和蓝绿藻)和各种浮游动物(从原⽣动物到⼩甲壳动物),以及各种⾃游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和⽐较⼤的昆⾍;深⽔带的动物有河鲈、狗鱼和⾦鲈等。

8、海洋⽣物群落
海洋⽣物群落依⽣物栖息的环境特点可以分为海岸带、浅海带、远洋带和海底带。

在岩⽯海岸,固着⽣物如海藻、藤壶和海星等;在沙质海岸,⽣物多在沙中营钻埋⽣活,如沙蟹和各种沙蚕;在泥质海滩上,栖息着⼤量的蛤、沙蚕和甲壳动物。

浅海带的⽣物种类丰富,⽣产⼒也很⾼。

海底有⼤型海藻群落(如海带)和各种较⼩的单细胞、多细胞藻类。

瓣鳃类、腹⾜类软体动物、多⽑类(沙蚕)和棘⽪动物(海星、海胆、海参和海蛇尾)也是海底最常见的动物.
远洋带海⾯的浮游植物主要是硅藻和双鞭甲藻。

浮游动物主要是桡⾜类甲壳动物和箭⾍。

⾃游动物有虾、⽔母和栉⽔母。

有露脊鲸和蓝鲸这样巨⼤的哺乳动物。

■试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季节变化。

答:(⼀)群落的垂直结构:
就是群落的层次性(stratification)。

⼤多数群落都具有清楚的层次性,群落的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长型和⽣活型所决定的。

苔藓、草本植物、灌⽊和乔⽊⾃下⽽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度上,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不同类型的动物创造了栖息环境,在每⼀个层次上,都有⼀些动物特别适应于该层次的⽣活。

如在⼀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从树冠到地⾯可以看到有林冠层、下⽊层、灌⽊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群落的季节变化:
群落随着季节的更替⽽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因此任何群落的结构都是随着时间⽽改变的。

陆⽣植物的开花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开花期的长短有很⼤不同;在湿地热带⾬林中有季节落叶现象,但是不像在旱地阔叶林那样明显;热带⾬林的落叶情况依树种⽽不同,⼀般说来,上层树种有较明显的季节性落叶和长叶现象,⽽下层树种季节性表现不明显,⽽是全年陆续不断有旧叶脱落和新叶萌发。

■试述植物的⽣长型和⽣活型。

答:(⼀)植物的⽣长型(Growth forms)是群落结构的重要成分。

⽣长型是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例如树⽊是⼀种⽣长型,草类也是⼀种⽣长型。

主要⽣长型:
1、⽊本(树⽊)⽣长型:⼤都是⾼达3m以上的⾼⼤⽊本植物,包括针叶树;阔叶常绿树;硬叶常绿树;
阔叶落叶树;多刺树和莲座树。

2、藤本植物:⽊本攀缘植物或藤本植物。

3、灌⽊:是较⼩的⽊本植物,通常⾼不及3m。

包括针叶灌⽊、阔叶常绿灌⽊、阔叶落叶灌⽊、常绿
硬叶灌⽊、莲座灌⽊、内质茎灌⽊、多刺灌⽊、半灌⽊和矮灌⽊。

4、附⽣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长。

5、草本植物:没有多年⽣的地上⽊质茎,包括蕨类、⽲草类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6、藻菌植物:包括地⾐、苔藓等低等植物。

(⼆)⽣活型
⽣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度与其多年⽣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个⽣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多年⽣组织是植物的鳞茎、块茎、芽、根和种⼦的胚胎组织或分⽣组织。

植物5种⽣活型及其特征
⽣活型特征
⼀年⽣植物以种⼦渡过不利季节,⽣活史(从种⼦到种⼦)在⼀个季节内完成
隐芽植物芽隐藏在地⾯以下的鳞状茎或块状根上
地⾯芽植物多年⽣的枝或芽紧贴于地表,并常盖以植物的枯死物
地上芽植物多年⽣的枝或芽位于地⾯以上⼤约25cm⾼处
⾼位芽植物多年⽣的芽距离地⾯25cm以上,如树⽊、灌⽊和藤本植物
■试述关键种,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物种多度和相对多度的概念。

答:关键种:如果⼀个物种在群落中占有独⼀⽆⼆的作⽤,⽽且这种作⽤对于群落⼜是⾄关重要的,那么这个物种通常就被称为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如果把它们从群落中移⾛,其作⽤就显⽽易见了。

优势种: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中少数能够凭借⾃⼰的⼤⼩、数量和活⼒对群落产⽣重⼤影响的种。

群落中的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发⽣具有强⼤的控制作⽤。

优势种具有⾼度的⽣态适应性,它常常在很⼤程度上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因⽽对其他种类的⽣存和⽣长有很⼤影响。

在某⼀个营养级中,它们往往是个体数量多(或⽣物量⼤)的。

在⼀个群落中,优势种可能是那些数量最多、⽣物量最⼤、预先占有最⼤空间和对能流和物质循环贡献最⼤的物种,或者是那些借助于其他⽅法对群落中其余物种能够加以控制和施加影响的物种。

从能流和物质循环的⾓度看,优势种
也不⼀定是群落中最重要的物种。

有时,优势种是属于那些能够抢先占有潜在⽣态位空间的物种。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多样性(diversity)是指⼀次采样中,成员间的多样化(或差异)程度,⽽⽣态学上,多样性通常是指物种多样性。

它是以⼀个群落中物种的数⽬及它们的相对多度为衡量的指标。

物种多样性的含意既包括现存物种的数⽬(即物种的丰度richness),⼜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度)。

群落多样性通常是靠测定物种的多度分布来决定的。

物种多度(species abundance):表⽰⼀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可以⽤种群的密度、⽣物量或⽣产⼒表⽰。

相对多度:⼜称相对重要值,是指物种对群落总多度(或总重要值)贡献的⼤⼩。

■掌握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

答:群落多样性通常是靠测定物种的多度分布来决定的,代表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量与群落中其他物种总个体数量之⽐值,也可采⽤⽣物量和⽣产⼒为⽐较单位
⽐较常⽤的多样性指数是H′、S和J。

H′= -∑(P i)(㏑P i)
例⼦:假定⼀个群落是由4个多度相等的物种所组成的,那么每⼀次取样Pi所占的⽐例都是0.25,即P i =0.25。

0.25的⾃然对数是-1.386,因此,- (P i)(㏑P i)就是-0.25×(-1.386)=0.347。

4个物种该项值的累加就是H’,可见H’ = 1.386, eH’=4.00。

如果再增加⼀个物种,,⽽且与其他4个物种的多度相等。

那么每个物种的P i值就是0.20,⽽㏑P i =-1.609,相应的(P i)(㏑P i) =-0.322; H’ = 1.609, e H’=5.00。

假定这第5个物种⽐其他4个物种在数量上少得多,使P5=-0.04 ,则其他物种的P i 就会是0.24。

在这种情况下,H’ = 1.499, e H’=4.48。

如果第5个物种的个体取样数只占总取样数的0.1%,即P5=-0.001,此时H’= 1.393, e H’=4.03;,也就是说,第5个物种对多样性指数⼏乎不起作⽤。

■试述群落演替的三个重要理论。

答:(⼀)促进作⽤理论CLEMENTS
认为群落是⼀个⾼度整合的超有机体,通过演替,群落只能发展为⼀个单⼀的⽓候顶极群落
(climatic climax)。

群落的发育是逐渐的和渐近的,从⼀个简单的先锋植物群落最终发育为顶极群落。

演替的动⼒仅仅是⽣物之间的相互作⽤,最早定居的动物和植物改造了环境,从⽽更有利于新侵
⼊的⽣物,这种情况⼀再发⽣,直到顶极群落产⽣为⽌
该理论的⼀个重要前提条件是:物种之所以相互取代是因为在演替的每⼀个阶段,物种都把环境
改造得对⾃⾝越来越不利⽽对其他物种越来越适宜定居
因此,演替是⼀个有序的、有⼀定⽅向的和可以预见的过程。

该理论⼜叫促进作⽤理论。

(⼆)抑制作⽤理论Egler
演替具有很强的异源性,因为在任何⼀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谁⾸先到达那⾥
物种取代不⼀定是有序的,因为每⼀个物种都试图排挤和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
该理论认为没有⼀个物种会对其他物种占有竞争优势,⾸先定居的物种不管是谁,都将⾯临所有
后来者的挑战
演替通常是由短命物种发展为长寿物种,但这不是⼀个有序的取代过程。

该理论⼜称抑制作⽤理论。

(三)忍耐作⽤理论Connell和Slatyer
该理论认为,早期演替物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

某些物种可能占有竞争优势,这些物种最终在顶极群落中有可能占有⽀配地位
较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种,演替是靠这些物种的侵⼊或原来定居物种逐渐减少⽽进⾏的,主要决定于初始条件■试述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答:演替通常可以区分为
(1)初⽣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是指⽣物在裸地(此前从未被⽣物定居过的地点)的定居并将导致顶极群落对该⽣境的⾸次占有。

例如在沙丘、⽕⼭岩、在冰川泥等条件恶劣严酷的基质上进⾏的演替,演替时间很长。

(2)次⽣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指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到⼈类或⾃然⼒(如野⽕、暴风和洪⽔泛滥等)破坏后再次发⽣的演替。

例如森林遭受砍伐或⽕烧之后或农⽥弃耕之后所开始的演替。

次⽣演替的基质条件较好(有机物质丰富、⼟壤层厚并遗留有少量的⽣物遗体、种⼦或袍⼦等),演替所经历的时间也就较短。

(3)⾃发演替(autogenic succession)是指⽣态系统内⾃⾝变化所引发的演替,特别是指由⽣物群所引起的⽣境变化如⼟壤的形成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如果⼟壤的上述改良可促进下⼀个群落取⽽代之,那么,这种类型的演替就叫⾃发演替。

群落本⾝对⽣境的重⼤变化有很⼤影响,植物和动物是变化的起因。

(4)异发演替(allogenic succession)是指由⽣态系统外⼒所引发的演替过程,例如因为溪流流量减少⽽使沼泽⽔位逐渐下降,并导致⼀个适应较⼲沼泽地的新群落的出现。

在异发演替中,植物和动物只不过是对发⽣变化的环境和地理因素作出反应⽽已。

■试述群落演替的过程、特征及物种取代机制。

答:(⼀)群落演替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侵⼊定居阶段
在定居期间,⼀个尚未被占有的⽣境将会陆续被⽣物所占有。

定居的⾸要条件是⽣物必须到达定居点,其次是要在那⾥⽴⾜。

⽣物到达定居点的能⼒取决于⽣物的散布能⼒。

最早的定居者⼀定是来⾃离定居点不太远的⽣态
系统,⽽且要具备⼀定的在新⽣境定居的能⼒。

2、竞争平衡阶段
群落在发展,种群数量在增加。

⽣境逐渐得到改造,资源利⽤逐渐由不完善发展到尽可能利⽤。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渐渐趋向平衡。

3、顶极平衡阶段
优势种的特征相对稳定下来。

整个群落与环境的之间保持⼀种动态平衡。

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群落演替的特征
1、演替的⽅向性。

从低等⽣物逐渐发展到⾼等⽣物
从⼩形⽣物逐渐发展到⼤形⽣物
⽣活史从短到长
群落层次从少到多
营养阶层从低到⾼,从简单到复杂
竞争从⽆到有,再发展到激烈,最后趋于动态稳定
演替的⽅向不可逆的
2、演替的速度
先驱物种要在荒原上形成种群,再发展为初级群落,这是⼀个艰难长期的⾃然选择过程,速度极为
缓慢
初级群落建⽴后,物种之间开始激烈竞争,物种组成不稳定,经常在数年或数⼗年就更换⼀系列物

当强有⼒的优势种获得主导地位,演替速度就缓慢下来,最后群落在稳定平衡中只存在某种相对的
波动
3、演替的效应
群落中的物种在⾃⾝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对环境产⽣⼀些不利于⾃⼰⽣存⽽有利于其他物种⽣存的因素,因⽽在演替中创造了物种替代的环境条件
(三)群落演替的物种取代机制
1、促进作⽤理论。

后来物种的侵⼊依赖于先来物种所创造的条件,这些先定居物种对环境的改造反⽽有利于提⾼后来物种的竞争能⼒,并因此被取代。

2、忍耐作⽤理论。

后来物种⽐先定居物种更能忍受较低的资源⽔平,因此,当资源⽔平下降到先定居物种所不能忍受的⽔平以下时,后来物种便开始侵⼊并取代先定居物种。

3、抑制作⽤理论。

所有定居物种都能抵制竞争者的⼊侵,只有当它们死亡后或遭到⾮竞争因素的破坏时才能被取代。

■⽐较演替中的群落与顶极群落的特征。

答:演替中的群落与顶极群落的特征⽐较
1、⽣物的适应特性不同。

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的⽣物必须产⽣⼤量的⼩型种⼦,以有利于散布;⽽⽣活在顶极群落中的⽣物则相反。

2、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的⽣物体积⼩、⽣活史短但繁殖速度快,处于顶极群落中的⽣物则往往体积⼤、⽣活史长并且长寿
3、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群落⽣产⼤于群落呼吸(P>R),随着演替的进⾏,越来越多的总⽣产量被⽤于呼吸消耗,当⽣产量等于呼吸消耗的时候P=R),演替便不再进⾏(已达到顶极群落),此时的⽣产量将全部⽤于群落的维持。

名词解释
群落(community):在任何⼀个特定的地区内,只要那⾥的⽓候、地形和其他⾃然条件基本相同,那⾥就会出现⼀定的⽣物组
合,即由⼀定种类的⽣物种群组成的⼀个⽣态功能单位,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中少数能够凭借⾃⼰的⼤⼩、数量和活⼒对群落产⽣重⼤影响的种。

优势度(dominance):是指⼀个群落中优势集中于⼀个或⼏个种类的程度
多度(abundance):表⽰⼀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以⼀个群落中物种的数⽬及它们的相对多度为衡量的指标,其含意既包括现存物种的数⽬(即物种的丰度richness),⼜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度)。

封闭群落(closed community):属同⼀群落的所有物种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同时每个物种分布的⽣态局限性同整个群落分布的⽣态局限性是⼀致的群落组织类型。

开放群落(opened community):每个物种都是独⽴分布的,⽽与共同⽣活在同⼀群落内的其他物种的分布⽆关的群落组织类型。

⽣态交错区(ecotone):即是群落交界处,是物种沿着环境梯度迅速置换的地点。

边缘效应(edge effect):⽣态交错区的物种数⽬往往多些,密度⾼些,发展快些,且各特种的个体
在竞争中,表现出更多变异的倾向,常常是在进化上形成新种的地⽅。

.
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当⼀个群落或⼀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了。

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梯度假说(gradient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缓慢连续变化着的环境因素。

竞争假说(competition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界限决定于物种间的竞争排除关系。

⽣态交错区假说(ecotone hypothesis):物种的分布决定于⽣境的不连续性,即决定于环境的突然变化。

⽣物带(biome):有⼈把动物的分布同植物的⽣活型和植被类型联系起来,提出了更加⼴义的分类,分类单元包括⼏个植物群落和所有与这些群落相联系的动物,这就是所谓的⽣物带(biome),是具有⼀些相似群落的区域⽣态系统,其特点是包括许多各具特⾊的顶极群落物种的⽣活型(动物或植物)。

⽣长型(growth forms):是指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将其分成的不同类群。

植物群系(formation):指具有单⼀⽣长型的植被,如草地或森林。

⽣活型(life form):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度与其多年⽣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个⽣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植物⽣活型谱(life form spectrum):⼀个地区的植物⽣活型之间的⽐例(以百分数表⽰)。

群落的层次性(stratification):群落的垂直结构。

演替(succession):在⼀个遭到破坏的群落地点所发⽣的这⼀系列变化。

初⽣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指⽣物在裸地(此前从未被⽣物定居过的地点)的定居并将导致顶极群落对该⽣境的⾸次占有。

次⽣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到⼈类或⾃然⼒(如野⽕、暴风和洪⽔泛滥等)破坏后再次发⽣的演替。

⾃发演替(autogenic succession):是指⽣态系统内⾃⾝变化所引发的演替,特别是指由⽣物群所引起的⽣境变化如⼟壤的形成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异发演替(allogenic succession):是指由⽣态系统外⼒所引发的演替过程。

演替系列群落(seral community):从最早定居的先锋植物开始,直到出现⼀个稳定的群落(可能经由地⾐、苔藓、草本植物、灌⽊直到森林),这⼀系列的演替过程就叫⼀个演替系列(a sere)。

在⼀个演替系列中所包含的各个群落称为演替系列群落(seral community)
先锋群落(pioneer community):在⼀个地点最早出现的演替系列群落。

异养演替(heterotrophic succession):是指动植物在朽⽊、动物⼫体和粪便、植物⾍瘿、树洞等演替基质上进⾏的演替,演替结果是演替基质最终转变为群落⾃⾝营养的⼀部分。

1、试述⽣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物、⽣物部分(见下图)
2、试述⽣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物链和⾷物⽹
(1) ⾷物链(food chains)
①定义:⾷物链是指初级⽣产者获得光能后制造的⾷物供给各级消费者形成以⾷物营养为中
⼼的链索关系。

②类型:掠⾷链、寄⽣链、腐⽣链
(2) ⾷物⽹(food web)
①定义:许多长短不⼀的⾷物链互相交织成复杂的⽹状关系(见图5-3)。

②营养阶(trophic levels)——⾷物⽹内从⽣物到⽣物的消费者阶梯。

处于⾷物⽹某⼀环节
上所有⽣物种总和。

3、试述⽣态效率和百分之⼗定律。

在⽣态系统⾷物链的不同点上,能量之间的百分⽐率。

特指某⼀营养级的能量输出和输⼊间的⽐率。

林德曼效率——“百分之⼗”或“⼗分之⼀”定律(图⽰)
在营养级n上的同化量/在营养级n-1上的同化量≈10%
4、试述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称⽣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它是指⽆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特点:(1)⽣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密不可分的。

(2)物质循环是可逆的,多向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并可逃循、脱离⽣态系统。

5、试述⽣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循环
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害的物质进⼊⽣态系统,通过⾷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如DDT、汞。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特点:
①在⾷物链营养级上进⾏循环流动并逐级浓缩富集;
②在⽣物体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泄⽽被⽣物体同化,长期停留于⽣物体内;
③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相反经⽣态系统循环后使毒性增加。

–因此,有毒物质的⽣态系统循环与⼈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最为复杂。

有毒物质循环的途径,在环境中滞留时间,在有机体内浓
缩的数量和速度,以及作⽤机制和对有机体影响
的程度等等都是⼗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6、试述⽣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维护⽣态系统平衡的措施
概念:
⽣态系统稳定性有两类:
抵抗稳定性(resistant stability):指⼀个⽣态系统抵抗直接⼲涉型和保护⾃⾝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伤的能⼒
恢复稳定性(resilient stability):指⼀个⽣态系统被⼲扰,破坏后恢复的能⼒
措施
1.更新观念——树⽴正确的⽣态观。

2.积极保护森林植被,保护⽣物多样性,植树种草。

3.既要⼯业化现代化更要环境优质化——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4.⼤⼒发展环境科学研究。

7、试述全球变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现象
概念:全球变化是指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物能⼒的全球环境变化。

(包括⽓候、⼟地⽣产⼒、海洋和其他⽔资源、⼤⽓化学及⽣态系统的改变)
主要现象:
1、⼤⽓臭氧层损耗
2、⼤⽓中氧化作⽤的减弱
3、全球变暖
4、⽣物多样性减少
5、⼟地利⽤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全球森林⾯积急剧减少,沙漠化扩⼤,全球环境质量下降(垃圾污染、⽔质污染、⼤⽓污染)
6、⼈⼝的急剧增长
8、试述全球⽣态学的基本原理。

⾃组织原理:全球⽣命系统是⼀个⾃组织系统,能够⾃我适应和⾃我调节,与环境共同进化
连锁反应原理:地球上某⼀物种的灭绝或某⼀敏感成分的变化将引起⼀系列的连锁反应,⼀环扣⼀环
量变引起质变原理:地球上某⼀成分在某⼀阈值或数量以内,其作⽤较⼩,超过⼀定阈值,其群体或社会作⽤凸现
多样性原理
富集原理
9、试述⽣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保护措施
概念:⽣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有机体及其赖以⽣存的⽣态复合体(ecological complex)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保护措施
政策和法制途径——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
宣传教育途径
科学研究途径——⽣物多样性本底分析,特殊⽣物资源的研究,⽣物种资源的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建⽴种质资源基因库,环境污染对⽣物多样性影响等等
国际合作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