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坐,你未必会
许多人日常办公只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他们工作时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一坐。
殊不知,身体的隐患也由此而生。
如何坐,大有学问。
中国自古有“坐如钟”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人体只有维持在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下才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这是不科学的。
在办公桌前的正确坐姿应该是:坐时尽量拉近座椅与办公桌的距离,从臀部到腰部至后背全部紧贴座椅靠背,必要时可在腰部和座祷靠背间放一靠垫:头颈部保持中立位,同时调整座椅高度,使双臂自然下垂时桌面刚好处于肘关节处;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使双脚能充分接触地面,必要时可在办公桌下放一脚垫。
在此姿势下,人体腰背部得到了座椅靠背充分的支撑,人体脊柱系统及其相关肌群也获得了充分的放松,自然会感到舒适安逸,不易疲劳,脊柱及椎间盘更不易发生蜕变;头颈部处于自然中立位,不过分前屈和后伸,使颈椎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颈项部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同时双肘关节与桌面处于平行位置,使腕关节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则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屈住。
这样,各种关节疾病自然就少多了。
好的坐姿还有赖于科学的座椅,合适的座椅可以减缓久坐的危害。
椅子的高度要合适。
过低则人的膝盖就会拱起。
产生不适感;过高则身体压力会集中至大腿,令大腿受压,严重的会导致小腿肿胀。
椅子的座面要合适。
过窄则身体两侧的肌肉会受到挤压,会感到疲劳;过软的椅子易令人曲起身子,全身肌肉和骨骼受力不均,导致腰酸背痛。
工作椅子的靠背也要有讲究。
只要不影响使用者的活动,靠背的高度低可至使用者的第一、第二腰椎,高可到使用者的肩胛骨、颈部。
靠背的倾斜角度约为110°,而且倾斜角度应该是逐渐向后增加的,它对人体的支撑点也同时逐渐向上转移。
即使这样,也不宜久坐。
久坐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可能导致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
即使每天锻炼30~45分钟,其余时间还是坐着,仍属于久坐,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那些不经常锻炼的人则健康受损的几率更大。
所以要保持身体健康,办公室人员必须经常起身运动。
有事要与同事交流时,你最好直接走到同事身边亲口告诉他,而不是坐在那里给他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经常起身喝茶休息一下,以增加起身活动的次数:工作间隙应该经常随着呼吸做提肩动作,每隔5~10分钟抬头后休息片刻:坐久后离开凳子活动一下或躺着休息一下也是必要的。
正常情况下,每坐45分钟左右,应该起身活动一下。
其实,除写字或者打字、点鼠标需要坐着之外,办公室的一些工作还可以站着完成。
(1)下列对本文“坐的学问”的概括最全面的一项是()
A.调整好坐姿可以让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减少所承受的压力。
B.既然必须长期坐在椅子上办公,就要坐在适合于自己的椅子上。
C.用正确的坐姿坐在合适的座椅上,但不宜久坐。
D.座椅的高低影响其舒适程度,正确的坐姿可以减缓久坐带来的不适。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坐在椅子上,在腰部和座椅靠背间放一靠垫,可以维持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
B.人坐在椅子上,双臂自然下垂时桌面刚好处于肘关节处,这样的桌椅高度比例才是适合于自己的。
C.坐时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驱位,可以降低患腰椎病的几率。
D.坐时头颈不能过分前驱和后伸,让颈椎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这样颈项部肌肉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3)进入初中,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时间紧张,为了提高效率,艳艳常利用课间10分钟坐在教室里写作业。
请你结合文中知识说说她这样做是否合理
【答案】(1)A
(2)C
(3)艳艳这样做是不合理的。
因为一节课下来,艳艳起码坐了40分钟,课间10分钟还坐着写作业,属于久坐。
这样做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不符合原文中所提到的久坐后需要休息的观点。
【解析】【分析】(1)A概括最全面,BCD只是从椅子的角度进行概括的,不够全面。
(2)ABD符合文意,C文中并没有可以降低患腰椎病的几率这样的说法。
(3)结合文章有关说明内容分析,正常情况下,每坐45分钟左右,应该起身活动一下。
而一节课下来,艳艳起码坐了40分钟,课间10分钟还坐着写作业,属于久坐。
这样做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不符合原文中所提到的久坐后需要休息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 A;⑵ C
⑶艳艳这样做是不合理的。
因为一节课下来,艳艳起码坐了40分钟,课间10分钟还坐着写作业,属于久坐。
这样做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不符合原文中所提到的久坐后需要休息的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利用文章说明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结合相关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握一把月光
高林瑜
①因子,清池荡漾。
月光像盛开的花朵落在肩上。
白天聚拢在心中的那些困顿杂芜,变得轻如柳影。
②月光银粉般朗润轻泻,澄澈清凉,在心田上,舒展着,荡漾着——没有喧哗和浓艳,也没有炫目和缤纷。
清灵寂然,透着股禅味儿。
它圈了或缺了,都是生命的美质,是一种精神涅槃。
月光是孤独的,不炽热,不局促。
宁和静慢,给人神圣和安宁。
这样的时刻,最适宜一个人去寻找自己,抚慰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自己。
③月,散着澄黄的光,走在残缺的路上。
月,是天之心。
它的圆润与鲜亮其实永远不会缺的。
缺的,是人自己的心。
而我眼中的这轮月,不是缺了,只是一点黑暗与荒凉暂时遮蔽了它罢了。
哪怕数日后,它彻底被黑暗湮没。
它依旧是圆的。
无须伤恨、怨叹、忧愤。
我曾见过被风暴裹挟的无垠稻田。
风在狂翻,所有稻穗,竟齐齐隐入风暴的方向,起伏,旋舞。
当阳光再次照耀,所有的稻穗又昂起头,蓬蓬勃勃。
有时屈就,就是抗争:就是用沉重的付出,去隐忍。
是啊,月,为下一次圆润,也必须承受渐渐深入的残缺和幽暗。
④月光,是一种淡淡的甜,轻浥心尘。
我突然想起一些历史的月光。
那枚赤壁的月,使苏子领悟乾坤风云,超然世外:那片春江花月,使王若虚丰获旷古的哲理;那轮松间明月,使王维坚守一生的恬淡;那朵菊篱月辉,使陶渊明隐去忧....这月,一清至骨,让人想起“真水无香,真人无名”这几个
⑤月光,是洁净幸福的花朵,让人在迷醉中领悟人生:生命如月,当圖时就圆,当缺时就缺吧。
它或亏或盈,或黑或明,质本圆满。
月亦如人,或乐或忱,或梦或醒,心清自安。
世间百态,纷纭莫测,不完美。
绿意是给春天的,饱满是给夏天的,安详是给秋天的,清寂是给冬天的。
而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我曾想。
⑥月光,是我的乡愁。
常让我心存怀恋。
【A】那月的光影。
像一片扬花的麦子。
像一垅吐须的玉米,像一畦莱蔬吧。
让我想起村口的石碾、井台,屋后的杏树、槐树,篱边的一簇簇芒花。
还有月光深处,油灯下纺棉花的母亲,手持燃烟的艾篙驱逐老屋蚊蝇的父亲。
也让我想起,哥哥们带着我,和一群群乡民铺开凉席,睡在麦场的月光里,睡在麦秸浓浓的芬芳里。
萤火虫鸣,柔綿轻荡;庄稼与花朵的味道妖娆。
在江南快二十年了,如此明媚的月光,我再也没体味到。
只是在思乡之夜,这童年的月光,就会在心口燃烧,发疼。
⑦月光,给我丰沛的熏陶。
把无数渴望还给了我,引领我走进一种精神。
当心情残伤时,我常面对它,用明净的月色隐没自己,在幽静的深处给自己疗伤。
我知道:那是我心灵的月亮,亏了或缺了。
我无须怨叹悲伤什么,只能等待下一次心的复圆。
⑧当秋果上露珠发亮时,月光就挽着玉米高粱谷穗的手变黄。
【B】收割后,原野、泥土开始憨睡,月光与风雪中的油菜冬麦便静静过冬。
这是四季轮回。
那人呢?
⑨五十载,月光是我静夜的粮食,用思想的泥土涵养我。
它是我的故乡,我的田园:是我的根与归途;它,是我生命的果。
它让我明了:人生不一定非得用沉重或苦难去雕饰,也可以用清灵的幸福去点綴。
我们弥补不了所有人生的残缺,但我们可以盈握一捧生命的月光,让内心永远宁静、虔诚、庄严。
(1)作老赋予了“月光”哪些特点?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那月的光影,像一片扬花的麦子,像一垅吐须的玉米,像一畦菜蔬吧。
②收割后,原野、泥土开始憨睡,月光与风雪中的油菜冬麦便静静过冬。
(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答案】(1)月光是一种淡淡的甜,轻浥心尘:是洁净幸福的花朵,让人迷醉中领悟人生,是“我”的乡愁;给"我”丰沛的熏陶;是“我”静夜的食粮,用思想的泥土涵养“我”;是“我”的故乡,”我“的田园,“我”的根和归途;是“我”生命的果
(2)①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月的光影比喻成扬花的麦子。
飘须的玉米和菜园,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的光影在作者心中的状态,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酣睡”“静静过冬”给予收制后的景物人格化的情态。
写出了月光沉静安谧的状态,引出下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3)这段话运用了景物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暴风而中的稻田。
它有时昂头,有时屈就,隐忍着风暴的摧残,那是无声的抗争。
侧面村托月亮由圆变得残缺,也是在承受一种挫折与幽暗。
同时也告诉我们:阳光总会来临,当不幸来临时一定要忍耐,人生的风雨总会过去,无须伤恨、怨叹,忧愤。
(4)月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借月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情;人生不一定非得用沉重或苦难去雕饰,也可以用清灵的幸福去点级。
我们弥补不了所有人生的残缺。
但我们可以盈握一捧生命的光,让内心永远宁静,度诚、正严,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第④到⑨段中筛选出作者赋予“月光”特点的句子:月光,是一种淡淡的甜,轻浥心尘;月光,是洁净幸福的花朵,让人在迷醉中领悟人生;月光,是我的乡愁。
常让我心存怀恋;月光,给我丰沛的熏陶;月光是我静夜的粮食,用思想的泥土涵养我。
它是我的故乡,我的田园:是我的根与归途;它,是我生命的果。
据此整理出答案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把“月影”分别比作“扬花的麦子”“吐须的玉米”“一畦菜蔬”,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喻体都和故乡有关,因此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的光影在作者心中的状态,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②“酣睡”“静静过冬”给予收制后的景物人格化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沉静安谧的状态。
(3)划线句细致地描写了暴风而中的稻田。
风在狂翻时,所有稻穗竟齐齐隐入风暴的方向,起伏,旋舞。
当阳光再次照耀,所有的稻穗又昂起头,蓬蓬勃勃。
有时屈就,就是抗争,就是用沉重的付出,去隐忍。
结合语境分析,那么月亮呢,看上去它有时是圆的,有时会彻底被黑暗湮没。
它由圆变得残缺,也是在承受一种挫折与幽暗。
因此这里对稻田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
另外,作者也是用月亮这个特点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阳光总会来临,当不幸来临时一定要忍耐,人生的风雨总会过去,无须伤恨、怨叹,忧愤。
(4)这篇文章抒写对月光的感悟并由月光的感悟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月光是一种淡淡的甜,轻浥心尘:是洁净幸福的花朵,让人迷醉中领悟人生,是“我”的乡愁;给"我”丰沛的熏陶;是“我”静夜的食粮,用思想的泥土涵养“我”;是“我”的故乡,”我“的田园,“我”的根和归途,是“我”生命的果,因此月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借月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情:人生不一定非得用沉重或苦难去雕饰,也可以用清灵的幸福去点级。
我们弥补不了所有人生的残缺,但我们可以盈握一捧生命的光,让内心永远宁静,度诚、正严。
故答案为:⑴月光是一种淡淡的甜,轻浥心尘:是洁净幸福的花朵,让人迷醉中领悟人
生,是“我”的乡愁;给"我”丰沛的熏陶;是“我”静夜的食粮,用思想的泥土涵养“我”;是“我”的故乡,”我“的田园,“我”的根和归途;是“我”生命的果
⑵①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月的光影比喻成扬花的麦子。
飘须的玉米和菜园,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的光影在作者心中的状态,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酣睡”“静静过冬”给予收制后的景物人格化的情态。
写出了月光沉静安谧的状态,引出下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⑶这段话运用了景物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暴风而中的稻田。
它有时昂头,有时屈就,隐忍着风暴的摧残,那是无声的抗争。
侧面村托月亮由圆变得残缺,也是在承受一种挫折与幽暗。
同时也告诉我们:阳光总会来临,当不幸来临时一定要忍耐,人生的风雨总会过去,无须伤恨、怨叹,忧愤。
⑷月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借月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情;人生不一定非得用沉重或苦难去雕饰,也可以用清灵的幸福去点级。
我们弥补不了所有人生的残缺。
但我们可以盈握一捧生命的光,让内心永远宁静,度诚、正严。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⑶本题考查赏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所以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赏析其表达效果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十七岁的单车
金晓磊
此刻,我站在27岁的时间窗口,眺望17岁那年那辆锈迹斑斑的单车,无端地生出些感慨来:10年的时间,就像隔桌而坐一样。
那辆饱经沧桑的单车,驮着17岁的我,满怀激动地行进在和我一样单薄瘦弱的公路上。
道路两旁的水稻们低头倾听着单车发出的“叽嘎”声,一脸的阳光灿烂。
我17岁的下巴,高傲地翘起。
右手大拇指按出去的车铃声,给人一种不可一世的感觉。
是镇上那间写着“中国邮政”的绿房子,拉住了我的车轮。
我连蹦带跳地从车上下来,将它支好,然后胡乱地上了锁
大厅里一个人也没有!橱窗后的三个营业员正围在一起说着些什么。
见了我,她们的谈话
就像被刀齐腰切断了,然后,她们一起扭头看着我。
我的脸“腾”地一下冒出一堆火来,连说话的腔调都变了。
我……我……取钱。
我哆嗦着从裤兜里挖岀了那张被我的眼睛抚摸了大半个上午的汇款单,递进了窗口。
其中一个营业员扫了一眼,说:“证件和印章呢?”
我一脸的茫然,显得手足无措。
等到我明白过来,才知道想把这张写着金额的纸,换成相同数额的活生生的人民币,是需要履行一定手续的,就像我写稿、誊抄、邮寄、变铅字上报一样复杂。
我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一般,从她的手中接过了原样退回的汇款单,仓皇地逃离了营业大厅。
那刻章老头儿的目光,越过那副老花镜框的上沿,打量着车凳上气喘吁吁的我。
我从车子上爬了下来,支好了。
按老头儿的要求,转身就在纸上写上“胡古越”三个大字。
我想,这三个字,会在不久的将来,照耀中国渐渐暗淡的文学。
篆刻的活计就这样开始了。
老头儿手中的刀,恍惚之间就变成了我手中的笔。
他每一刀下去,就像我的文字,一个一个,跳进方格纸里。
我看见了满天飞舞的汇款单,被那三个鲜红的“胡古越”,一张一张地敲过去。
我的美梦是被一个人拍醒的。
我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膀,厌恶地扭过头去。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人,正凶神恶煞地瞪着我!我慌慌张张地转过身子,整个身子靠在了刻章台边,感觉说话也有了点依靠。
“你,你谁啊?”“小赤佬,偷我的车,还敢问我是谁?”“谁偷车了?”
那男的拍了拍身边的自行车。
我突然发觉我的那辆车不见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辆崭新的“凤凰”车!那车,像块巨大的铁片,把我压懵了。
等回过神来,我连忙从他的手里挣脱出来,向刻章的老头求助:“大爷,你看到我刚才的车了,我没偷,我的车是旧的。
”
那老头儿大概也被弄糊涂了——转眼工夫,车咋就变新了呢?然后,他还是点了点头。
“还是去派出所说吧!”那个男的边说边来拉我。
我甩了甩手臂,说:“我自己会走的。
”走了两三步,我回头叫上了老头儿,让他帮我去作一下证明。
当我们三个刚走进派出所大门的时候,我看见我的那辆破车,正有气无力地靠在墙壁上。
真见鬼啊,难道它自己长脚走进来的。
有关我偷不偷车的事情,在经过了一番陈述后,那民警显得有些厌倦了,最后他的一句“看你还是个学生,我们也不追究了”,算是不了了之了。
那个男的,忿忿不平地回头看了看我,推着他的自行车走了。
那个刻章的老头儿,推了推眼镜,也走了。
于是,只剩下17岁的我,和两三个穿着威严制服的民警在一起了。
那种无法言传的孤独和无助,像潮水一样向我袭来。
我好说歹说,想要回我的那辆自行车。
“你偷不偷车,我们已经不追究了。
你说这车是你的,你拿行驶证来吧!”那民警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我的眼泪忍不住要下来了。
我说:“这车已经破成这样了,还怎么拿得出行驶证呢?”我把好话又说了一箩筐,那几个民警却只顾自己聊天了。
等我小跑着回到学校的时候,下午第一节课已经开始了,班主任已经在询问我的去向了。
我终于忍不住,开始了像我不争气的眼泪那样断断续续的叙述。
自行车的真正主人一一我的同学于飞说:“不要急,我晚上回去找找。
”我知道他是在安慰我。
事实也证明了我的猜想。
不久,母亲知道以后,拿出些钱来,让我给于飞,算是赔偿。
“算了,一辆破车,值不了几个钱,”于飞说,“我路也不远,没关系的,同学场嘛!”
从那以后,家境贫寒的于飞,开始了步行上下学的高中岁月。
那辆车就这样丢失了。
当我写完上面这些纪念那辆早已尸骨未存的单车的文字时,电话响了。
“胡作家,好久没见了,来喝我的喜酒吧!”我说:“一定,一定,我还欠你一辆自行车呢!”于飞和我的笑声,在电话线两端,开成了两朵花!
(1)根据故事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表。
(3)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答题。
①我连蹦带跳地从车上下来,将它支好,然后胡乱地上了锁。
(赏析划线的词语)
②于飞和我的笑声,在电话线两端,开成了两朵花!【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
(4)文章以“十七岁的单车”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我”发现要印章才能拿到稿费就找老人刻章。
;“我”被误认为偷单车进了派出所。
(2)内容上,突出我为即将拿到稿费时的狂喜心情。
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我的单车不见和被人冤枉偷单车做了铺垫,因为我当时沉浸在发财的美梦中,忽略了周围发生的事情。
(3)①“连蹦带跳”“胡乱”形象地写出“我”的兴奋状态,表现了我急于拿到稿费的心情。
②运用了比喻(借喻)修辞手法,突出了于飞和我因友谊而高兴的心理。
(4)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故事围绕“十七岁的单车”展开,它是文章的线索。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提示划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尾声,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剩余的情节。
小说第一第五段是小说的开端,写“我”借了于飞的单车到邮政局取稿费。
第六、七段是小说的发展,写我”发现要印章才能拿到稿费就找老人刻章。
第八到十三段是小说的高潮,写“我”被误认为偷单车进了派出所。
第十四到十七段是小说的结局,写“我”被免于处罚,但要不回于飞的单车。
最后几段是小说的尾声,写“我” 要赔偿于飞但被拒绝,我和于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首先要认真阅读这段话,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恍惚之间就变成了我手中的笔”和“我看见了满天飞舞的汇款单,被那三个鲜红的‘胡古越’,一张一张地敲过去”这两个句子突出我为即将拿到稿费时的狂喜心情。
正因为我当时沉浸在发财的美梦中,忽略了周围发生的事情,于是才会发生下文中国“我”被误认为偷单车进派出所的情节,因此结构上这段话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3)①首先要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这两个词语表现的人物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