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10.3《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七年级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节的中心问题是“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肺的?空气在入肺前经过了怎样的处理?”两个主要内容是: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呼吸运动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过程复杂抽象,学生缺乏知识基础,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样相对简单的内容,采取阅读讨论(或表演课本剧)的自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对于复杂抽象的呼吸运动,主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实验的演示,化难为易,同时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引起学生的直觉分析,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肺活量的测量这一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说出肺是呼吸系统主要器官的结构特点。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3.尝试使用肺活量测试仪测量肺活量。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或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
2.尝试使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
3.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自编课本剧和自制肺量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关注空气质量,关注健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尤其是呼吸道的作用)。
2.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肺量计的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肺的结构模型。
2.呼吸运动电动模型。
3.自制模型——模拟膈肌运动。
4.肺量计样本。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呼吸道的作用,自编课本剧(形式、题目自拟)。
2.预习实验,参照教材自制肺量计。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
思考: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空气是怎样被吸入体内的?进入体内之前经过了哪些处理呢?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点出主题:“第一声啼哭”——呼吸——呼吸系统——吸气与呼气——空气处理,不仅引出了本节课的中心问题,也让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活动一:
方案一:课本剧表演——呼吸道的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和课外阅读内容,根据呼吸道各器官的功能自编自演搞笑版课本剧。
自拟题目或参考提示:微尘的经历、呼吸道的阻截行动、特殊的清洁工、细菌的短暂之旅等。
教师:根据情况,酌情安排表演的组数,首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激情评价,补充完善学生的认识。
方案二:自学讨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2)为什么称“咽喉要道”?这个“要”是指什么?嘴巴是发生器官吗?
(3)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4)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畅通外,还有哪些作用?
(5)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这说明了什么?
(6)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教师讲解:结合肺的模型讲解肺的结构与功能,并对呼吸系统的功能作总结。
设计思想:安排课本剧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创作欲望、培植自信与创新精神,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展示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阅读讨论内容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锻炼和患病的感受)自己解决。
(二)呼吸运动
1.活动二:
学生体验: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感受肋骨的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再深深地呼气,感受胸骨的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然后思考: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的?
设计思想:让学生感受呼吸的存在,引起学生直觉分析“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的?”提出各种猜想和假设。
尽管这些猜测和假设可能是有缺陷或不科学的,但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却是一种锻炼。
教师活动:演示呼吸运动电动模型,请学生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观察肋骨的位置变化、胸廓的大小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吗?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设计思想:直观再现动态生理过程,变抽象为形象;通过质疑刺激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2.教学预测:由于没有物理学方面的基础,多数学生会认为是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这不要紧,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进一步诱导分析:“会游泳的同学可能有
这样的体会,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
这是为什么?你能说出胸廓扩张与呼吸的关系吗?”
3.演示实验:教师利用自制模型——模拟膈肌的运动(模型制作方法,将大雪碧瓶去底,套上橡皮膜,分别代表胸廓和膈肌,在瓶口处套上一个彩色小气球,并把小气球内陷瓶中,代表一个肺。
操作时,上推橡皮膜气球回缩,反之胀大。
)
4.观察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设计思想:模拟实验不仅加深了直观印象,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5.概括小结: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三)肺活量
1.教师讲解:肺活量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
2.活动三:学生实验——尝试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参照教材方法)。
教师指导实验要点:算体积,作标记,深呼吸,集气体,最大值。
设计思想:通过实践测量,感受每人在一次呼吸活动中肺的最大通气能力。
小小实验家的成功体验,定能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三、小结
方案一: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总结本节内容,并做课后练习。
方案二:师生共同总结知识要点后,教师激情点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智慧和勇气,以培养自信。
四、课外探究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一种与书中不同的肺量计,并再次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感悟】
1.收获:生物课也能像语文课一样获得艺术享受,课本剧的引入,让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而快乐,稚嫩的表演,幽默的语言,令课堂笑声不断,不经意间,演员与观众都获得了超越知识本身的美的教育。
学生尤其喜欢这个展示风采的舞台!
2.经验:直观教具的使用在本节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再现动态,凸显过程,降低了难度,活跃了思维。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生理知识的教学尤其适用。
3.改进:肺量计的制作材料,可选用小号保鲜袋(17×25㎝)2~3个,用透明
胶带首尾连接,中间相通,连成长筒状,再将塑料吸管用橡皮筋固定在袋口处即可。
2个袋相连容积为3680mL,3个袋相连容积为5520mL。
此方法简便易行,材料易得,可操作性强。
4.不足:活动多,时间紧,学生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