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
客体(object)一词为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目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Mahler与Clair等人研究三岁前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认为对日后所建立的关系有深远的影响。

往后生活中的客体关系,均源於儿童想寻求跟母亲再度联结。

至於心理发展,可以想成是个体在区隔自己与别人时的演进方式。

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年龄
正常性婴儿自闭出生后的前三、四个星期婴儿反应的对象是生理紧张,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

只知觉到部份(胸、脸、嘴、手)而非完整的自我。

在此状态下,没有完整的自
我,也没有完整的客体。

共生(symbiosis)出生后第三个月至第八个月婴儿非常依赖母亲,似乎期望著在情绪上和母亲维持高度同步的状态。

分离/个体化历程始於出生后第四或第五个月幼儿於此阶段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但仍会投向他们以确认此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感到矛盾。

对自我与别人的通常要等到幼儿满三岁才会此阶段幼儿能更完全的了解自认知逐渐稳定开始己与别人是分开的。

会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去自己的个体感。

Kohut认为,人们最健康的最佳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与依附感,一方面以自己为荣,另方面又能把别人理想化。

成熟的成人有一种基本的安全感,此安全感植基於自由、自足、与自尊的身份感,他们不必完全依赖别人,也不必害怕被封闭或遗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