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幼儿园教育中的不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不公平
莫源秋
关于幼儿教育的不公平问题,许多学者做过不少的探讨,但他们多是从宏观层面上去探讨,宏观层面的探讨,有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完善。
但我认为,对于幼儿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仅仅是从宏观层面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对幼儿教师而言,从微观层面去探讨幼儿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更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改进教育行为,进而有效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公平。
为了减少甚至避免不公平现象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发生,下面我就结合我在幼儿园所见所闻的一些不公平事件,谈谈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希望能引起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对类似事件的充分关注。
一、为了教育某个小朋友,而牺牲了另一个小朋友的机会
曾在一本书上见过如下的案例:
……
竞选小组长活动开始了,洋洋在有了几次经历后说得有条不紊:“老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推选我当组长,我会保持好的地方,而且会努力改正我的缺点,比如吃饭时不挑食、不啃指甲,还有,早上会按时上幼儿园。
小朋友,请相信我,投我一票,我会做得更好!”轮到小东了,我为他担忧,因为他是个“霸道”的男孩,平时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在同伴中地位较低。
只听见小东说:“老师,小朋友,我很后悔,以前我打人是不对的,你们能原谅我吗?”说到这里,只见小东低下了头,眼角里竟滚动着泪花。
忽然小东用近似乞求的语气又说道:“小朋友,请给我一个机会吧!”说着说着眼泪不停地流下来。
小朋友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小东,似乎在想,以前的那个霸道男孩此时怎么变得这么的软弱和无助?孩子们都不知所措地望着我。
我感觉到教育小东的时机到了,于是我说:“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演讲,特别是小东能诚恳又大胆地在小朋友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老师很感动,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小东,好吗?”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小朋友们的眼睛里似乎多了一份原谅、多了一份接纳。
最后,小东深深地向小朋友们鞠了一个躬,然后说:“谢谢小朋友们,谢谢老师,我一定会珍惜!”
这位老师的教育意图我是能理解的。
但我想表达的是,小东如愿当上了小组长,是以洋洋的“落选”为代价的。
这种教师主导的选举,对洋洋来说公平吗?洋洋也很想当组长呀,他也曾为当上组长连续几次努力过呀,并且洋洋平时比小东的表现还好,他的演讲也不差呀!
二、老实人总是吃亏
案例
大(2)班有一个温馨的“玩具流动区”,在这里有很多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可供交换的玩具。
小明是最喜欢到这里玩的小朋友。
今天小明来得很早,有趣的“机器猫”吸引了他,他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坐在软垫上玩了起来。
八点以后,小朋友陆续来园,这里一陈嘈杂声从“玩具流动区”传来,“李老师,李老师,小明和平平吵起来了,他们在抢玩具!”紧接着,就听到了平平的哭声。
李老师马上赶到现场。
小明说:“是他要玩我的机器猫,我不肯。
”李教师安抚了哭泣的平平,对小明说:“小明,玩具小朋友一起玩,平时你很大方的,今天怎么不大方了?!把机器猫借给平平玩,他就不哭了!”李老师边说边将机器猫从小明手上拿(用“抢”字或许更合适)了过来,给了平平,平平破涕为笑,而小明却一脸沮丧。
李老师平息了平平的哭泣,小明一脸的无奈。
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非常普遍——大方的孩子,总是谦让“小气”的孩子——我想说,这种现象正常吗?为什么谦让(说明白些就是吃亏)的总是大方的孩子,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大方的孩子来说公平吗?大方行为得不到实质性的鼓励,相反还经常受到打击——不能玩自己想玩的玩具,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
我认为,这种“谦让”对生性大方的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对习惯于“占便宜”的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请看下述案例:
点点聪明可爱,长得小巧玲珑,年龄在班里也最小,老师教育小朋友要相互谦让,点点小妹妹成了大家谦让的对象。
渐渐地,点点习惯了被大家照顾。
有一天吃完早饭,点点想去图书角看《吹牛大王历险记》,可是宁宁正看得津津有味,点点理直气壮地要求:“我最小,你应该谦让我。
”宁宁实在舍不得放弃这本新书,于是点点向老师告状:“老师,她不谦让。
”
所以我们主张,幼儿园应该建立一种比较合理的“序”,孩子们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序”行事,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别人想占有或使用,必须经过按“序”拥有者的同意,教师没有必要动员按“序”拥有者做出“谦让”。
三、可爱的孩子与不可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的爱是不一样的
案例
在美籍华人周励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有一段她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幼儿园生活的描写:
一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很不喜欢我,嫌我丑,嫌我脏,嫌我穿戴土里土气。
我总是悄悄地望着她一会儿抱抱莎莎——莎莎的爸爸很有钱;一会儿抱抱艳艳——艳艳长得特别漂亮……,我多么希望老师也抱我一下,亲我一下。
于是我鼓足勇气,怯生生地挨到老师身边,低声说:“老师,您也抱抱我好吗?”
谁料她却厌烦地一把将推开我说:“去去,看你那两筒鼻涕,脏样!”我幼弱的心一下凉到冰点,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难看、最不幸的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案例
下课后,我抱着梦叶小朋友逗她玩。
梦叶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小姑娘,既聪明文静,又漂亮可爱,正玩得开心,我无意间瞥见曹星星小朋友正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我们,一脸的羡慕。
我记得五分钟前他就已站在那儿了,以前似乎也有过这种情况。
心头猛地一惊,象是被针刺了一下,记忆库中搜寻,我好象真的从来没有抱过他。
曹星星一个外乡人,上课不守纪律,下课到处乱跑,说实在的我不大喜欢他,更别说抱他了……
——摘自一个教师的反思
在幼儿园里我们时常看到类似的情况:可爱的孩子(聪明、干净、漂亮、活泼、听话等的孩子)经常得到老师的喜欢,特别是行为上的喜欢,如表扬、夸奖、抚摸、抱、微笑等,而不可爱的孩子(内向、不漂亮、顽皮、衣着不整等的孩子)很少得到教师的喜欢……
我记得有一位老师曾写过这样的一个反思故事:
一名幼儿教师在班上一名孩子不幸溺水身亡后,才发现自己对这名孩子竞从未在意,这名孩子在老师脑海中的印象竟然是那样的模糊,而那名孩子在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中,小手却紧紧握着那只老师随意送给他的纸鹤。
忏悔?悲伤?自责?这位老师跪在孩子的坟前,亲手为这名孩子折出了无数的纸鹤。
我想千纸鹤就源于此吧。
风中、雨中、泪光中,这无数的纸鹤让这位老师发出这样的誓言:“我要用自己的一生一世来呵护和培养每一名孩子!”
为了无悔,我希望我们的幼儿教师经常对孩子们,特别是对那些“不起眼”的孩子说“来,老师抱抱你!”,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教师爱的阳光里健康成长。
四、民主潜藏着不公平
前段时间到幼儿园里去参加一个研讨会,园长给我展示了他们的一个课例,这个课例叫做“民主选举”,她们说,在班级活动的内容、形式的选择方面,她们都是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来作出选择。
比如,春游、秋游地点的确定——先由所有的幼儿提出自己想去的旅游点,然后大家投票决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定到底应该去哪个点春游、秋游。
对她们的这种做法,当时,我的评价是这是“民主启蒙教育”的好方式。
不过,在这里我想表达另外一个意思:“少数服从多数”作为一种实行民主的操作性原则,在有时候可能会变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不尊重——少数人的权利,少数人的愿意也应该被尊重——特别是在教育的过程中。
因此,我们万万不可将“少数服从多数”作为一种教育选择的普遍性原则,我们要尽可能地使得我们的教育变成对每个孩子兴趣、愿望的尊重——而不应仅仅是对部分或多数孩子的尊重。
从公平角度而言,很多教育是不能用“民主方式”解决的。
五、有的孩子已经会了,可是还要再学一遍
一位教师的反思:
《小熊过桥》是一首经典儿歌,常常被选作中大班教材。
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刚刚引出这个课题,就有一个叫小滔的男孩说:“我已经会了!”接着,晓云、小牛也说:“我也会。
”“我妈妈教过我的。
”“我家磁带里有这首歌。
”……,一名叫小勇的孩子索性开始念起来:“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老师见状,严肃而大声地对全体小朋友说:“学过了,可以怎么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的表情,然后齐声大声地说:“再学一遍。
”于是老师按照预定教案的程序,先示范朗诵,然后理解儿歌含义,再让小朋友们跟念若干遍。
因为有图片的辅助,老师也极尽所能地用夸张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启发孩子的兴趣,所以在前面的十分钟内孩子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到了分组跟念的环节,孩子们渐渐坐不住了,特别是那些学过的孩子,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窃窃私语……
“学过了,再学一遍”的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因为教师已不是幼儿知识的唯一来源,许多知识小朋友们可以通过教师以外的途径获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观念就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强调教育活动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种挑战性是对每个小孩来讲的,而不仅仅是对一部分孩子来讲的),努力让每个小朋友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当的发展。
而让学过的孩子跟没有学过的孩子再学一遍,这对已学过的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这是在浪费这些孩子的受教育和发展的时机,而不是促进孩子的发展。
六、努力并且做得好的孩子,不一定就有机会
请看以下案例:
教师用激励的口吻说:“看哪个小朋友坐得最好,我就哪个小朋友来做老师的助手。
”顿时,孩子们挺直腰板,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有的半抬着屁股,噘着小嘴,身体笔直;有的将头抬到不能再抬,眼睛瞟着老师,希望老师能看到他是坐得最好的……
类似的做法在幼儿园很普遍。
案例中的孩子们的表现是多么可爱,他们积极要求上进,都认为自己是坐得最好的,然而最后“坐得最好的”总只是一个,甚至总只是某一个。
没有被叫到的小朋友全都象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椅子上,特别是那几个确实坐得特别好的孩子,更是受了打击,嘴里发出长长的叹气声……看完案例,我在想:我们的教育,能否为所有的“努力并且做得好”的幼儿提供足够而平等机会?能不能不只顾个别或少数,而打击其他孩子的积极上进之心?如果能,那么,我们的教育又在一定程度上多了一份平等。
七、有些孩子永远无缘“公开课”
许多幼儿园都有这样的惯例,对上级领导或园外老师上“公开课”或“展示课”时,上课教师总是选择一些她认为乖巧、聪明、听话的小朋友参加,而另外一些小朋友则没有这样的机会——让保育员带他们到外面去溜达……;公开课提问时,老师总是提问哪些教师认为“能干”的孩子,而那些“不能干”的孩子把手举得再高,老师还是不提问他……
连上课的机会都没有,这太不公平了,太伤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了!我想问,到底我们的“公开课”想公开些什么?我们的“公开课”难道就是公开一种教育的不公平吗?好的课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八、运动会、文艺联欢会中,有些孩子只能做观众
案例:
某园的运动会快要开始了。
小朋友们都在热身——跳绳、转呼拉圈……,只有个子最小的森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还一个人站着。
怎么办?最简单的项目是夹物跳,看来凭他的实力只能参加这个组了。
成了参赛队的一员后,森森可高兴了,他从家里带来了一个雪碧瓶,一有空就夹在腿中间跳呀跳的。
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他的速度还是比别人慢,怎么也快不了。
可是这是接力赛呀,他这样子不是“拖后腿”了吗?组里的小朋友都着急了。
有一天早晨,小朋友们气呼呼地来对我说:“森森跳得太慢,我们会输的!”“对,我们队不要他了!“这时,站在一边的森森就象做错了什么事的,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我想,幼儿园的运动会,也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赢不是最重要的,参与并从中获得快乐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幼儿园的运动会、联欢晚会之类,过于看重“名”,而让许多孩子永远都只能做“看客”而不能在其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我觉得类似的活动还是少办些好,因为它们不符合教育公平性原则,它们对许多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但不利反而有害。
教育公平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对促进社会公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避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不公平,努力为实现幼儿教育的公平作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