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晚年绝句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晚年绝句特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的诗歌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
他的作品,大致可以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主要学习杜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情饱满。
王安石后期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
是我们全面研究王安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王安石晚年诗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追求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它是解开中国古典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通过对王安石诗歌意象的透视,我们可以真实地探索其创作审美的情感历程。
王安石晚期绝句意象主要有如下特色:
纵观王安石晚年绝句会很容易地发现,复现率最高的是自然意象,而极少出现社会意象,这与前期绝句迥异,在诗人晚年诗的自然意象世界里,“水、云、山”的出现频率为最高,王安石有意或无意地将它们大量摄人自己的绝句里,如“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赠僧》),正表明他内心深处努力追求的境界,即所谓“闲澹”。
在色彩意象中,以“绿”为多,有二十多处,其诗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
可以说在诗人晚期绝句的色彩世界里,以“绿”为主色调,“绿”不仅充满生趣,而且给人以宁静美,闲适之趣又可见一斑。
意象是诗人内心观照,“梅”“菊”“松”“竹”等高洁性格且在民族心理积淀中占重要位置的意象,在王安石绝句中出现不少。
就以咏梅诗为例,梅是王安石吟咏最多的花,咏梅诗约占其全部咏花诗的三分之一,其中咏梅绝句有十多首,其他一些诗中也出现“梅”的意象。
透过诗人对梅花知己般的赏爱之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高洁的品格。
《梅花》诗是诗人咏梅绝句中的佼佼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严冬季节,群芳纷谢,百花凋零,独有梅花凌寒而放,“凌寒”体现了诗人对梅性格的赞美之情。
“遥知不是雪”写出梅花颜色上的洁白。
末句则是对梅花内在美的由衷的赞叹,梅不仅有雪的高洁,更有香的品格。
在这首诗中,“凌寒”、“暗香”、“雪”三者从不同角度对“梅”的品格进行了层层深人的全面展示。
咏物必言志,在“梅”的身上,寄托着诗人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种逆境与艰辛中的顽强和风骨。
试看《北城》诗,“青青千里乱春袍,宿雨催红出小桃。
回首北城无限思,日酣川净野云高”,诗人在金陵北城游春时,面对大好春光,引出无限思绪。
首二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
首句是一个大景,不仅看出景中有人,而且增加了视觉冲击,写出春色的迷人。
第二句中“雨”“小桃”“红”三个意象,构成一幅富有动态美的小景。
“青青”与“红”皆为色彩意象,映衬鲜明,共同渲染出春光的明媚与绚丽。
第三句写人,点明“无限思”。
末句又转人写景,选取“日、川、野云”三个意象,共同组成一幅旷远图景,再加以醉人的春日阳光的照耀,诗人情思之绵远可见矣。
统观这首《北城》诗,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心中的情思,而是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自然物象,将自己难以言说的情绪蕴含其中,借写景意象,传达出一个幽远而又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的内心世界。
意象语言的运用,是王安石绝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唐诗风韵的根源所在。
秀雅而密集的意象语言的运用,使得王安石晚期绝句呈现出含蓄凝炼的审美特色,以一种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传达出闲静、深婉而又丰富的情感内涵,进而形成浑成的意境。
作为北宋第一位绝句大家,其后期绝句艺术之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源即在于此。
二、刻意用典
对政治生活的疏离,给王安石晚年带来的另一个创作态度的改变是对技巧的更加专注的讲求。
王安石晚年的心灵状态可以说由先前的以政治为主转向了以艺术为主,他获得了更加充足的精神上的超脱,对于诗词创作从意境到技巧自然就更加精益求精。
荆公晚年对技巧的刻意追求,也是此种心灵法则的产物。
另外,王安石对用典、对仗等技巧的向难推进,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反映他追求心灵解放的深层意愿。
用典、对仗的难度越大,在超越了困难之后所获得的自由感就越强。
晚年隐居生活的大量阅读,为他作诗用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书湖阴先生壁》诗: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是公元1078年王安石罢相后闲居于金陵钟山书院时写的。
诗歌赞誉于他的友人杨德逢的勤劳及主人高尚的情趣。
诗歌三四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巧妙运用了典故用拟人手法展示出新奇的自然景色。
“护田”语出《汉书·西域传》所载“置使者校尉领护”田卒),“排闼”也语出《汉书》(《汉书·樊哙传》所载樊哙“排闼直入”高祖禁中之事)。
王安石将校尉“卫护营田”和樊哙“排闼直入”的人的动态化为“水”和“山”的意识与行为,不仅妙用典故,而且炼字独特。
在这首诗中,作者刻意用典,但用典却不是使人明显觉察出来,从而将山水转化为富有生命感情的形象来描写,贴切而又自然,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令人宅心事外,身世两忘。
三、追求禅意
在主持了将近8年的“熙宁变法”之后,王安石晚年退隐钟山,自此清心寡欲,潜心研究佛法,与佛教禅宗结下宿缘。
其晚期诗作深受禅宗影响,在内容与风格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的不少佛诗文字浅显自然,诗意恬淡明静,给人以悠然自得、亲切在即的感受。
如他的《题半山寺壁二首》云:“我行天即雨,我止雨还住。
雨岂为我行,邂逅与相遇。
”其中蕴含着“因缘和合”、“万事皆有定数”的佛性之说,在寥寥二十字的小诗中显得自然熨贴、浑若天成。
其二云:“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
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
”前两句说众生之事已寓说佛性之理,后两句在此基础上说众生与佛的共同性关系更是简洁透彻。
体现他深悟禅宗的平常之心,也从参禅中寻求精神寄托,借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
王安石晚年诗歌艺术性极高,了解王安石晚年诗歌的这些特点,对我们整体把握王安石作品的风格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林青.福建宗教[J].2005,(5).
[2]林成伟.王安石与禅[D].暨南大学,2003.
[3]邓广铭.王安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宋诗选讲与研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