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
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
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了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
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平时的基本框架。
{注: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
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从二战至今天,日本依然对陆军基本战术单位编制称“师团”(全世界各国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编制均以“师”为名称)。
至二战投降时日本共有海陆空各类师团约260多个,兵力约有600万。
日军师团在二战时分为四等一等甲类师团;从近卫师团(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二十师团均为一等甲种17个装备最精良师团。
每个师团人数量均超过2.7万人(二战中中国一个军编制的兵力人数才3万人,中国一个甲等师的兵力不到1.1万人。
二战中中国军队编制与美国、德国编制一样)二等乙类师团;第十二师团、十五师团,第19师团至110师团全为二等作战师团,为战争新增支援师团。
(二等师团人数上不足2.5万人)三等丙类师团:第110师团至300以内的师团番号(此时日本已不按完整顺序排列大约共计169个至230个左右的番号)。
每个师团人数不到2万人,这类师团均在是1944年底新增后备师团,战斗力完全不能与当时中国国军相比(1945年起中国国军大量换上美式装备)。
侵华日军的兵团、集团、支队、团

(第五十九师团),“桐兵团”
(侵驻山东的独
立混成第五旅团)、“春兵团”
(侵驻河北的独立混
成第八旅团)、“成兵团”(骑兵第四旅团)等。 兵团的编制级别通常为师团,但也有军和旅团 级的,如航空兵团后改为航空军。兵团的编制规模 差别也较大,兵力多少不一,少则几千,多则数 万。兵团司令官(兵团长)为中将或少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El本发 动全面侵华战争。为执行察哈尔(原华北的一个 省)作战计划,8月14日,日本关东军下令组成 察哈尔派遣兵团,任命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为司令官,并于17日在多伦设立察哈尔派遣兵团 战斗司令部(后移至张北)。 察哈尔派遣兵团下辖独立混成第一旅团(旅团 长酒井镐次少将),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本 多政材少将),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旅团长筱原 诚一郎少年8月隶属于华中方面军第十一军第i 二十七师团的第二十七步兵团战斗序列: 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永见俊德少将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长谷川基大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二联队联队长冈崎清三郎大 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三联队联队长宫崎富雄大佐 有人可能觉得步兵团既然下辖联队,那和旅团 有什么不同?而且,步兵团团长军衔为少将,这一 点也和旅团长一样。某《日汉军事词典》对“团” 释义为旅团的战时编制。笔者觉得这一释义还不是 太准。步兵团可以说是步兵旅团的一种特殊形式, 但步兵团与步兵旅团不同的是没有骑兵、炮兵、工 :
团”(华南方面军)等。
◆支队
■____________・。■●
侵华日军中有不少部队冠以支队名称,如“濑
徐州会战台儿庄附近日军第十师团
濑谷支队的辎重部队
42。
军事史林・2013年第7期
万方数据
分队。 “堤支队”支队长堤不夹贵中 佐。该支队由关东军第三独立守备队 抽调2个步兵中队,机枪、步炮兵、 装甲汽车中队各1个,后增加2个步 兵中队。 “大泉支队”支队长大泉基少 佐。该支队1937年8月6日从关东 军第二师团抽调1个步兵大队编成。
这么多伪军,究竟从何而来?

这么多伪军,究竟从何而来?7月13日,《解放军报》刊发整版文章,剖析抗战期间的“汉奸现象”。
文章追溯了“汉奸”的起源和定义,并且引用广为流传的数据称“整个抗战期间,中共抗日武装歼灭伪军将近120万,日本投降时尚有伪军146万、伪警察40多万,再加上伪满洲国军、伪满警察等,总数至少在300万以上,数量比侵华日军还多。
”这一数字虽不准确,但如实反映了抗战中伪军数量巨大的实际情况。
这么多伪军究竟从何而来?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军方统计,除伪满洲国外所有驻华伪军总数约为118.6万,超过200万伪军的说法一是期间有反复,二是包括了满蒙地区。
至于抗日14年出了多少伪军,这个问题恐怕已经没人能清楚回答。
日本自1931年发动“9·18”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一直致力于扶植各种各样伪军性质的武装力量。
伪军按照抗战中的隶属,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伪满洲国军、汪伪政府军、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军(就是我们后来熟悉的皇协军)等所谓的正规仆从军,属于日本扶持的各个伪政权掌握,以独立形态配合日军作战;第二类是各县城内的警备队、以及各乡村的自卫团,由所在省县的地方伪政权组织管理,作战时直接归日军管辖;此外还有一些隶属交通公司的铁路警务机关、隶属工厂的警备队。
从来源看,则分为两类:投日的国军、土匪以及就地征召的“良民”。
这些部队中,由原国军(包括中央军和地方各派军阀在内)投日的部队大都因为有一定战斗力,编入第一类军队。
抗战结束后,伪军大部分被国民党收编。
其中属于南京汪伪政府之伪军15个军,52个师,9个旅及特种兵,共38.2万余人;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军队共13个集团(旅)及炮、工兵一部,共8.5万余人;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残余军队9个师的番号,加上其直属部队共2.4万余人。
以上伪军共计50万余人,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战争末期伪军正规部队的规模。
这些由国军投敌而来的伪军,基本都是来自与日军交战前线的部队,且多为西北军、东北军等地方军。
百团大战-二战-中国日本-战争

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
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位于距长治市武乡县城94华里 的东部山区。 1939年7月15日,正当日寇对晋东南抗日根据 地发起第二次九路围攻之际,总部机关由潞城北村经黎城霞 庄进驻砖壁村。总部在砖壁指挥八路军粉碎日寇对晋东南的 围攻和"扫荡"后,除少数人员留守砖壁外,总部机关对于 1939年10月11日迁至西南10公里处的王家峪。1940年6月敌 占段村后,总部于6月27日又返迁砖壁,并由彭副总司令和 左权副总参谋长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1940年 11月4日,总部转移至辽县(今左权县)的武军寺。1942年 5月反"扫荡"后,彭副总司令又率领总部机关于农历初六第三 次进驻砖壁村,并在此召开了左权烈士追悼会,不久即赴太 岳区,后又返麻田、武军寺。
百团大战虽然不是整个战略的反攻,但给敌人西犯的战略 计划以很大打击。敌人要应付我军在华北的出击,同时交 通运输全被破坏,难以抽调兵力到华中来,敌寇渡河的妄 想更成为一场春梦。其所起的牵制作用,对我军整个战略 的配合,有极大的意义,是华北军民对全国同胞的实际贡 献与直接援助。我佩服指挥员们的指挥才能和他们做出的 贡献,敬佩他们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消极方面 也有史家后来分析,“百团大战”过早地暴露了共产党的 军事力量,后来“皖南事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正 源于此。因为在蒋介石宣布正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联合抗日期间,可能是中共方面的故意有所保留,蒋介石 政府只给了中共方面一个军的编制和武器配备,也就是我 们所熟悉的“八路军”(“新四军”是后来由散落在南方 的中共方面的游击部队编制而成)。1938年前后,抗日战 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期,中共延安方面请求蒋介石政府增 设一个师的编制,遭到蒋介石的直接拒绝,此举可看作是 蒋介石方面对中共发展军备的有意遏制。
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

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汉语言文学一班陈浩一、什么是伪军?“伪军”是投靠侵略军的被侵略国部队、或者是侵略军用被侵略国人员组织起来的部队。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指投靠日本人的汉奸部队。
二、为什么会有伪军?1、日军刚开始进攻太顺利,使一些国民党杂牌和地方守卫部队来不及撤退,长官为了维系自己的权益,投降日本。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华北、华东两地全面作战,大量俘获国民党军;同时随着北平等地的陷落,大批华北部队编入伪军序列。
2、国民党所谓曲线救国,让一部分军队投降日本,帮助日本消灭八路军新四军,但很少见有伪军和日军联合进攻国军的。
在1942年期间国民政府推行“曲线救国”口号,许可国民革命军指挥官在面对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为保存实力,暂时投降”的指令后,伪军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结束后的统计,在华伪军中62%左右是原国民革命军部队。
其中除了部分伪军驻扎在城市负责占领区治安维护外,绝大部分的伪军被调往华北地区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其中还有不少伪军参与了在华北地区对平民的大屠杀活动。
3、日军深感兵力不足,以华治华的方针,招募伪军,收集国军的残兵败将组成皇协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区内的反抗活动此起彼伏,为镇压地方反抗而牵制了大量的作战用正规军。
为解决前线作战兵力不足的现象,希望利用当地现有的兵员维持统治,招募当地人民来负责占领区治安。
根据日本占领区的傀儡政权的管辖范围,设立如“南京国民革命军”、“华北治安军”等,各傀儡政权没有相互干预伪军活动的权利,但日本军官有权随时调遣任意地区的伪军。
4、汪伪政权、伪满洲国等傀儡政府的军队。
从1932年3月成立的伪满洲国,到1937年成立的"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还有在北平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从193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再到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的伪国民政府5、蒋介石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武装,有些杂牌武装对蒋不满,投敌卖国。
日本关东军沿革

日本关东军沿革(-)日本关东军沿革(1931-1937)“9.18”时,日本关东军仅不足二万人,之后日军向东北不断增兵,当抗联出现在东北大地上时,他们所抗击的敌军在十数万到数十万之间(有书说1931年底,关东军增兵到四个师团又一个混成旅团,加空军和特种兵,总数十四万人,外加八万伪军。
另有书说是在1933年达到此数)。
关东军在1937年达到二十万,1940年为四十万,1941年达到七十余万人,还有十七万伪军、二十万伪警,此后一直大致维持在这个数字。
关于抗联所消灭的日伪军,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在十数万至二十五万之间。
这个数字也许是不准确的,但是抗联在东北的战斗,确实沉重地打击了日寇,并牵制了大量日军,大大减轻了关内抗日军民的压力,则是毫无疑问的。
据日伪统计,抗联部队1935、1936年作战次数分别为3.9150万次和3.6517万次,1938年为1.311万次,1939年为6547次,1940年为3667次。
抗联是一支以游击战为主的联合军,各部队之间虽有配合,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各自为战。
他们也许会在转战中相逢,但即使在一个军里,也可能终身无缘谋面。
也许当初抗联并没有特意给后人留下他们的战斗记录,所以今天我们除了其较大规模的战斗、较大的行动(如西征)、还有与特定敌人的长期较量(如一路军与伪“剿匪司令”邵本良部、与号称“剿匪之花”的索景清旅的长期作战等),还知道一点详情外,他们大多数的战斗情况已无痕迹可寻。
例如,一路军主力在1938年下半年改编为三个方面军,有书提供了下列数字:“仅在1939年的下半年,抗联第一路军与敌人战斗共276次,其中有167次是他们主动袭击敌人。
......属于总司令部的有49次,属于第一方面军的有23次,属于二方面军的有41次,属于第三方面军的有55次”(原书如此)。
这样多的小规模战斗,是无法一一胜记的。
又如,1936年6月底开始的一军第一次西征,其细节本无可考,由于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牺牲后日记落入敌手,抗战胜利后,从缴获的日伪档案中发现已被译成日文的李敏焕日记,又从日文译回,于是,后人才能知道此次西征的部分情节。
抗日战争中各军队编制及其历史

第一集团军 1937 年 8 月上旬由原驻守在平津冀察地区的第二十九军扩编而成,集团军总司 令为宋哲元,下辖初由宋哲元兼军长后由张自忠任军长的第五十九军、冯治安任军长的第七 十七军和刘汝明任军长的第六十八军,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在卢沟桥抗战中驻守宛平的第 三十七师第一一 0 旅吉星文的第二一九团及抗战爆发后最早为国捐躯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 都属于这支部队。将第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据说是为了表彰这支率先参加对日作战 的部队,授予该集团军 3 个军的番号也别具匠心,即一个明“七七”,即第七十七军,两个暗 “ 七七”,即第五十九军和第六十八军,以纪念七七抗战。后刘汝明的第六十八军加入平绥 路一线作战的第七集团军的战斗序列。1937 年 10 月下旬,第五十三军、骑三军、第九十二 军、第六十七军等部也曾归属第一集团军指挥。该集团军参加过津浦路北段和平汉路北段对 日作战行动,在菏泽保卫战中,配属第一集团军作战的湖南部队第二十三师作战失利,师长 李必蕃受重伤后自戕殉国。1938 年,第一集团军自河北退入河南,后调归第五战区指挥管辖, 驻守湖北北部。同年 10 月,第一集团军奉令整建制改称第三十三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为 张自忠,一直驻守在第五战区、第六战区的湖北北部地区。尔后,由卢汉将军任军长的第六 十军奉令扩编为第一集团军。抗战爆发后,云南实力派首领龙云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国防会议 的命令,将其训练多年、由全部法式武器装备的 6 个旅的滇军编为陆军第六十军,1937 年 10 月,第六十军在卢汉率领下出滇抗日。1938 年 4 月下旬到达徐州战场,奉令归第五战区指挥, 随即参加徐州外围禹王山战斗,首次对日作战即以极其顽强的战斗作风及时扼制住日军的攻 势,坚守预定防线 20 余天,以伤亡官兵近两万人的代价胜利完成统帅部及战区赋予的战斗任 务,该军第一八三师第五四二旅旅长陈钟书在与日军的激战中阵亡殉国。由第六十军扩编成 的第一集团军下辖先为卢汉、后为安恩溥为军长的第六十军、孙渡为军长的第五十八军和张 冲为军长的新编第三军,集团军总司令初为龙云,继任为卢汉。后该集团军调归第九战区指 挥管辖,驻守江西、滇西,曾参加过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1940 年后,第一 集团军司令部及总司令卢汉率第六十军奉令调回云南,接受昆明行营指挥管辖,第一集团军 副总司令部及副总司令高荫槐、孙渡率第五十八军、新三军仍留湖南、江西接受第九战区指 挥管辖。1944 年秋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第九十三军在广西全州作战中失利,军 长陈牧农被逮捕枪决,该部番号也被取消。1945 年初,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下辖的部队一部 奉令扩编为第九十三军。不久,在云南的第一集团军的第六十军和第九十三军奉令加入中国 陆军总司令部直辖、专门用于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四个方面军中的第一方面军,在湖南第九 战区的第一集团军番号直至抗战胜利才撤销。后第一方面军的部队曾赴越南参加接受日军投 降的工作。
摇身一变成“国军”的伪军或全军覆没 或起义投诚

带 来 了更 大 的伤 害 。J 』 『 5 么 口本 战 败 厉 ,
爆 发 初 崩 就 派 人 向 阑 民政 府 表 明 “ 身
法 西 斯 帮 凶 的下 场
音i 吾 _ 一 7 — —
在 曹 营 心 在 汉 ”的 态 度 , 最 迟 的 也 在
l 9 4 5 年初搭上了线。
因 /1 9 4 0  ̄, 百团大战期间的涞灵战役中 八路军晋察冀部队在涞源三甲村歼灭 日伪军 8 0 余人 , 俘虏 7 O 余人 。 图为战后欢迎 日伪军投诚大会
摇身一变成 “ 国军 " 的伪军 或全军覆没 或起 义投诚
文 I 胡博
- I , I . 昌 宣  ̄ 布 无 条 件 1 投 9 4 降 5
数 之部 队 , 按 其实 有 枪 数 编 成 。 ”
在“ 汰 弱 留 强 ”的 原 则 下 , 各 伪 军 实 力 派 被 国 民政 府 统 编 为 l 0个 路 、
可谓 “ 八仙 过海各显神 通” , 利 用一切
所能够 利用 的资源和 人脉 , 在 日本 投
降 之 后又 摇 身 一变 , 成为 “ 国军” 。
. — — —
伪 军 们 将 耍 面 对 什 么 样 的 结 局 呢 ? 我
于重庆的国民政府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不妨来一探究竟 。
大致 上来 说 , 抗 日战争 时期的 伪
军 主 要 分 为 四 大 块 。伪 国 民 政 府 军 、
- .开 时 , 理 论 上 遍 布 存 中 同 大
地 上 的 雨 万伪 军远 比 口 更加恐慌。
伪军虽然 成了国军 。
的头衔却在不断地 提醒他一
由于 伪 军 的 来 源 多 以 国 民 政 府 正
抗日战争时的伪军 [抗战时期的伪军]
![抗日战争时的伪军 [抗战时期的伪军]](https://img.taocdn.com/s3/m/71ac34e73968011ca2009176.png)
抗日战争时的伪军[抗战时期的伪军]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欲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上的暂时优势,在中国战场上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以尽快结束对华战争,好集中精力应付他未来的亚洲大陆扩张的预设对手――苏联。
因而,“七七事变”后的一段时间内,军事上势头正盛又颇为自信的日本军队,于其占领区内临时拼凑起伪“治安维持会”,处理地方政务。
对伪军反而并不重视,没有大规模收编投降的武装团体,更没有在关内建立一支正规伪军的打算。
甚至直到1937年年底,在日军颁布的《军占领区治安维持实施要领》中,依然这样规定:“中国投降的武装团体,解除武装后使之归农或当劳工”,对一般土匪,怀柔使其归顺后,“使其另谋生路”。
据资料统计,当时华北负责治安、警备的伪军计有原国民党政府北平宪兵队1000余人,冀东伪政权保安队所组成的警防队3个团约4000人,其他零星还有各地县警备队、连庄会、民团、保甲等武装人员,还都是属于自卫性质的武装,力量相当薄弱。
这些武装由日军实际控制和指挥。
1938年,日本速战却无法速决,中国广大的土地使得日军如被吸进泥泽一般,在对华战事中越陷越深,兵力开始不敷分配;有限的军队只能控制各中心城市及重要交通线,而八路军乘机在其缺乏控制的农村展开活动,使得日军前后受困。
人员补充不及和兵力不敷运用的难题,严重地困扰着日军。
于是,日本改变了初期的策略,开始重视在伪政权下编组伪军的政策。
1938年5月1日,华北陆军军官学校在通县成立,后来,华北治安军的下层干部差不多都出自这里。
此后,为满足伪军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华北陆军宪兵学校、华北陆军军士教导团、华北陆军军官队及治安军各专业班队也都陆续建立起来,拉开了华北治安军组建的大幕。
当时,与日军合作组建伪军的主要推动者是齐燮元,他是河北宁河(今天津市)人,清末秀才,北洋陆军学堂炮科毕业,曾任江苏军务督办、苏皖赣巡阅副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北平投降日本。
之后,他参与组织伪政府筹备处,策划成立伪华北临时政府,组建并指挥伪治安军充当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
侵华日军编制

二战初始日军师团下有旅团。
下辖4至9个联队(团)到了后期采用三联队(团)。
二战初的师团长一般是中将衔。
后期大部分是少将了。
此外,日军的师团也分等级的。
1.班: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
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
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2.小队:日军的一个小队有前述编制的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
共54人。
3.中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4.大队: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
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5.联队:约25000-30000人左右.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一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
日军编制及战术

日本军力和编制体制简介日本军事力量统帅机构由内阁总理大臣、安全保障会议、防卫厅及其所属的参谋长联席会议和陆、海、空三军参谋部组成。
防卫厅:国务大臣兼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就任于2005年10月31日防卫厅副长官:木村太郎就任于2005年11月2日陆军参谋部参谋长森勉陆军中将就任于2004年8月30日副参谋长广濑诚陆军中将就任于2005年7月28日日本陆上自卫队主要辖五个方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军区):北部军区、东北军区、东部军区、中部军区、西部军区。
一、北部军区司令得田宪司陆军中将就任于2004年8月30日参谋长三木明世陆军少将就任于 2005年7月28日下辖第2师团、第7师团、第11师团、第5旅团、第1特科团(特种部队)、第1高射团、第3工兵团、北方军区直辖部队、北海道补给处(注:军区司令日本称为总监,另我国翻译日本师团、旅团、联队作为师、旅、团,在这里使用日本自己的称呼)第2师团(驻北海道旭川市)师团长轮仓升陆军中将副师团长山本洋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3联队、第25联队、第26联队、第2特科联队、第2战车联队、第2后方支援联队、第2高射大队、第2侦察队、第2工兵大队、第2通信大队、第2飞行队、第2防化队、第2音乐队第7师团(驻北海道千叶市)师团长庄田丰陆军中将副师团长久纳雄二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11联队、第71战车联队、第72战车联队、第73战车联队、第7特科联队、第7高射联队、第7后方支援联队、第7侦察队、第7工兵大队、第7通信大队、第7飞行队、第7防化队、第7音乐队第11师团(驻北海道札幌市)师团长大西正俊陆军中将副师团长宫奇泰树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10联队、第18联队、第28联队、第11特科联队、第11后方支援联队、第11高射大队、第11战车大队、第11侦察队、第11工兵大队、第11通信大队、第11飞行队、第11音乐队。
第5旅团(驻北海道)旅团长井冈久陆军少将副旅团长畿田光治一等陆佐所属部队:第4联队、第6联队、第27联队、第5特科队、第5战车队、第5后方支援队、第5高射中队、第5侦察队、第5工兵中队、第5通信中队、第5舟桥中队、第5飞行队、第5音乐队第1特科团(驻千晟市)团长安部隆志陆军少将副团长宇草茂一等陆佐所属部队:第1特科群、第4特科群、第1防空联队、第2防空联队、第3防空联队北部军区直辖部队:第1战车群(驻惠庭市)、北部军区教导联队、北部军区通信群、北部军区航空队(驻札幌市)、北部军区后方支援队、第1电子队、第301沿岸监视队、第302沿岸监视队等二、东北军区司令井上宏司陆军中将就任于2005年7月28日参谋长三田克巳陆军少将下辖第6师团、第9师团、第2工兵团、东北军区直辖部队、东北补给处第6师团(驻神町)师团长宗像久男陆军中将副师团长松川史郎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20联队、第22联队、第38联队、第44联队、第6特科联队、第6战车大队、第6后方支援联队、第6高射大队、第6侦察队、第6工兵大队、第6通信大队、第6飞行队、第6防化队、第6音乐队第9师团(驻青森市)师团长角裕行陆军中将副师团长阿部寿和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5联队、第21联队、第39联队、第9特科联队、第9战车大队、第9后方支援联队、第9高射大队、第9侦察队、第9工兵大队、第9通信大队、第9飞行队、第9防化队、第9音乐队东北军区直辖部队:第2特科群、第4岸防联队、第5高射群、第1教导联队、东北军区通信群、东北军区航空队(驻仙台市)、第305保安中队等三、东部军区司令今村功陆军中将参谋长角南俊彦陆军少将就任于2005年7月28日下辖第1师团、第12旅团、第1空降团、第1工兵团、第1教导团、东部军区直辖部队、关东补给处第1师团(驻东京练马区)师团长矢迟昌志陆军中将副师团长岩崎康夫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1联队、第31联队、第32联队、第34联队、第1特科队、第1战车大队、第1后方支援联队、第1高射大队、第1侦察队、第1工兵大队、第1通信大队、第1飞行队、第1防化队、第1音乐队第12旅团(驻相马原)旅团长山口净秀陆军少将副旅团长山形克巳一等陆佐所属部队:第2联队、第13联队、第30联队、第48联队、第12特科队、第12陆航队、第12后方支援队、第12高射中队、第12反坦克中队、第12侦察队、第12工兵中队、第12通信中队、第12音乐队第1空降团(驻千叶县)团长木野村谦一陆军少将副团长高橘敏政一等陆佐所属部队:第1大队、第2大队、第3大队、空降特科大队、空降后方支援队、空降工兵中队、通信中队、教导队东部军区直辖部队:第2高射群、第6岸防联队、东部军区通信群、东部军区航空队(驻东京都立川市)、东部军区后方支援队、第101防化队、第302保安中队等四、中部军区司令折木良一陆军中将就任于2005年7月28日参谋长师冈英行陆军少将就任于2005年3月28日下辖第3师团、第10师团、第13旅团、第2混成团、第4工兵团、第2教导团、中部军区直辖部队、关西补给处第3师团(驻兵库县)师团长五藤正美陆军中将副师团长川口洋市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7联队、第36联队、第37联队、第3特科联队、第3后方支援联队、第3高射大队、第3战车大队、第3侦察队、第3工兵大队、第3通信大队、第3飞行队、第3音乐队第10师团(驻名古屋市)师团长火箱芳文陆军中将副师团长武藤义朗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14联队、第33联队、第35联队、第49联队、第10特科联队、第10后方支援联队、第10高射大队、第10战车大队、第10侦察队、第10工兵大队、第10通信大队、第10飞行队、第10防化队、第10音乐队第13旅团(驻广岛)旅团长内田益次朗陆军少将副旅团长佐藤法夫一等陆佐所属部队:第8联队、第17联队、第46联队、第47联队、第13特科队、第13陆航队、第13后方支援队、第13高射中队、第13反坦克中队、第13侦察队、第13工兵中队、第13通信中队、第13音乐队第2混成团(将扩编为第14旅团,驻香川县)团长笠原直树陆军少将副团长小松宏行一等陆佐所属部队:第15联队、特科大队、工兵队、后方支援中队、音乐队中部军区直辖部队:第8高射群、中部军区通信群、中部军区航空队(驻大阪)、中部军区后方支援队、第304保安中队等五、西部军区司令林直人陆军中将就任于2004年8月30日参谋长龟田津治男陆军中将就任于2005年3月28日下辖第4师团、第8师团、第1混成团、第2高射团、第5工兵团、第3教导团、西部军区直辖部队、九州补给处第4师团(驻福冈县)师团长泽山正一陆军中将副师团长三好荣治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16联队、第19联队、第40联队、第41联队、第4特科联队、第4后方支援联队、第4高射大队、第4战车大队、第4侦察队、第4陆航大队、第4工兵大队、第4通信大队、第4飞行队、第4防化队、第4音乐队第8师团(驻熊本县)师团长泉一成陆军中将副师团长上村遇陆军少将所属部队:第12联队、第24联队、第42联队、第43联队、第8特科联队、第8后方支援联队、第8高射大队、第8战车大队、第8侦察队、第8陆航大队、第8工兵大队、第8通信大队、第8飞行队、第8防化队、第8音乐队第1混成团(驻琉球那霸市)团长藤崎护陆军少将副团长佐藤见章一等陆佐所属部队:第1混成群、第6高射群、第101飞行队、第101后方支援队、第101导弹队、第416基地通信队、音乐队、会计队西部军区直辖部队:西部军区联队、西部军区特科队、第5岸防联队、西部军区通信队、西部军区航空队(驻熊本县上益城郡)、西部军区后方支援队、第303保安中队等一、日本国土规划的历史演变日本十分重视国土规划工作,国土开发严格按照国土规划进行。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伪军与伪政权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伪军与伪政权伪军与伪政权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一个特殊而复杂的存在。
他们既是日本侵略者的帮助者,又是中国人民的对手。
本文将探讨伪军和伪政权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影响。
一、伪军的形成和特点伪军是指被日军征募或威胁,被迫为日本侵略者效力的中国军队。
他们由一些原本的中国军队和义勇军形成,但受到了严格的日军控制和指挥。
伪军的存在使得抗日战争更加复杂和艰难,给中国军队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1.1 日本对伪军的利用日本侵略者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利用伪军来牵制中国军队和削弱抗日力量。
他们对伪军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和组织,设立了伪军部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和行动方针。
日军通过培训和激励手段,使得伪军服从于他们的指挥,成为了其侵略行动的帮凶。
1.2 伪军的特点和行动伪军由于受到了日军的控制,其行动和特点有所不同。
他们往往效忠于日本军国主义,主张投降和支持日本的侵略政策。
为了维持和增强自身的地位,伪军还会积极参与对中国抗日力量的镇压和迫害,使得抗日战争更加困难。
二、伪政权的形成和影响伪政权是指由日本侵略者任命或控制的,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一些所谓政权机构。
这些伪政权在日本掌控下,为日本侵略行为提供了支持和合法性。
2.1 伪政权的成立伪政权的成立是日本侵华政策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利用中国人民,为其侵略行为提供合法性和控制基础。
日本侵略者在一些被占领的区域设立伪政权,以取代中国的合法政权,并任命一些傀儡政权领导。
这些傀儡政权在形式上具有政府的特点,但实际上完全受到日本的操控。
2.2 伪政权的影响伪政权的存在和日本的统治,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压迫。
伪政权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对中国人民的控制和迫害。
他们往往以维护所谓的“新秩序”为名,实际上是在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服务。
三、伪军与伪政权对抗日战争的影响和启示伪军和伪政权的存在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教训和启示。
3.1 对中国的伤害伪军和伪政权加剧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和痛苦。
抗战密史:抗日战争胜利后百万伪军去哪了

1931年9月,日本驻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逐步占领了东北全境。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日军先后组建了多支由中国人组成的军队,这就是臭名昭着的日伪军。
1937年,中国开始全面抗战,日军为了巩固自己的后方,伪军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截止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按照正规编制组建的日伪军数量高达118万。
一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伪军的数量急速上升1931年,日本军队占领中国东北的初期,并没有想着组建伪军部队。
日军认为中国人会选择屈服,但是他们太低估中国人了。
在东北全境活跃在30多万抗日义勇军,未撤走东北军、土匪、地方乡绅武装纷纷拿起武器抗击日军。
日军感觉自己的兵力明显不足,随后就开始组建伪军部队,协助自己作战。
最先成立的就是伪满洲国军,这支军队的总人数最后高达38万。
这支军队也是中国伪军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随着日本侵略的步伐加快,日本扶持蒙古德王建立了自己的伪政权。
德王爷建立了自己的武装,这就是伪蒙自治军,这支军队的数量有10多万人,是日本防御北方苏联的帮手。
1937年7月,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军队虽然也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北平和天津等主要城市还是先后陷落。
日本为了分裂中国,在华北又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自治政府。
在这个伪政权手下有一支人数超过20万的华北绥靖军,这支军队是活跃在后方抗战八路军的主要对手之一。
不要感觉伪军就没有任何战斗力,那是抗日神剧的作用。
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很擅长夜袭,这给八路军根据地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在日本的政治引诱之下,国民党政权的二号人物汪精卫公开叛国,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这个政权更是彻头彻尾的奴才政权,重庆和延安对它深恶痛疾。
在日军的帮助下,汪精卫组建出了中国最大的伪军力量。
这支伪军部队的数量有40多万,是日本和国军鏖战中的主要帮手,沾满了中国人鲜血。
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收编了一半的伪军除了上述主要的四大日伪军力量,在各地还分布着各种治安军一类的组织,加上伪警察,这些武装力量加起来人数超过200万。
揭中国伪军数量第一谣言:哪国才是二战伪军最多国家(下)

揭中国伪军数量第一谣言:哪国才是二战伪军最多国家(下)由原苏军改编的俄罗斯伪军。
有时,我们看伪军的番号动辄方面军级别,总认为兵力庞大,其实那只是拉大旗而已。
那些投降国民党军改编的伪军是个什么规模呢?例如;1941年6月,孙良诚所属伪第2方面军第4军才区区6000人,伪华北治安军第一路军才5000 人,伪自治军第一军第一旅才区区1000人。
45年伪军第3方面军所属2个军4个师,才25000人,伪警卫2师才2000人。
规模最大的第2方面军实际人数只有6万,下面的军师人数更少,例如汪伪第2军,才7000兵力。
基本都是军级番号,旅级人数,要么是师级番号,团级人数。
那么东北呢?东北伪满洲国有10来个军管区,45年第2军管区只有7700人,第3军管区7400人,第4军管区7200人,第5军管区1.55万人,第6军管区5600人…总共10多万人。
这些人是真心要当伪满军吗?当然不是,伪满在东北是强行征兵制,如果不去当兵就要勤劳奉公去当劳工修要塞。
大汉奸在检阅伪军,人手一杆红缨枪。
每次征兵,这些东北青年都想尽办法躲避,还有自残的,被征上的人一回家,全家男女老幼就哭成一团。
到了部队挨饿被打,更是家常便饭,例如一个叫张德义的新兵一次不小心把水溅到一个中等兵的鞋子上,就挨了30皮带,被打的双手肿的像馒头,三天拿不起东西。
到45年8月,远东战役爆发,日本人给张德义所在部队发了新枪,团里还杀了几头肥猪改善生活,想让伪满军卖命,其实大家心里都对苏军打进来非常高兴,等苏军到了富锦,全团一起愉快的交了枪。
因为多次发生伪满军集体逃跑和刺杀日本军官事件,平时日军对伪满军也不信任,刘树德回忆;日本人虽然也给大家发放武器,但是子弹一发也不给。
等苏军打过来了,看有机会摆脱日军的看押监控,团长王秉询一个暗号,全团都跑路回家了。
日本人想用中国人打中国人,就派伪满军的王牌军“靖安军”去华北与八路军作战。
结果在路上伪军士兵就一枪打死了日军司令藤井重郎少将。
日军编制

日军编制1.班: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
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
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2.小队:日军的一个小队有前述编制的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
共54人。
3.中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4.大队: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
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5.联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1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
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民国时期的伪军—「伪华北治安军(华北绥靖军)」

民国时期的伪军—「伪华北治安军(华北绥靖军)」【伪华北治安军(华北绥靖军)】1937年12月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原“冀东保安队”5个总队为基础,加快了组建伪军的步伐。
次年8月,伪临时政府治安部总长齐燮元在通县和清河建立军官学校、军官训练队、军士教导团等,培养伪军的骨干。
1939年10月,正式组建伪“华北治安军”,齐燮元任总司令,辖第1、第2、第3集团(每集团2一4个团不等)及独立第7、第8团。
1940年10月,增编第4、第5、第6集团及独立第13、第15、第17团。
翌年11月,增编第7、第8、第9集团、教导集团及独立第21、第27团和炮兵队,并将邢台一带“皇协军”高德林部改编为第102集团,原冀东警防队(保安队)改编为第101集团。
至此,伪“华北治安军”共编12个集团,1个炮兵队,11个独立步兵团,总兵力约6万人。
1942年3月,伪治安军增设唐山行营。
12月,奉汪(精卫)伪政府令,“华北治安军”改称“华北绥靖军',并将独立团编入各集团。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伪“华北绥靖军”先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编入其正规军和地方保安团(队)。
伪“华北治安军”(绥靖军)历任职官和驻地为:总司令:齐燮元、杜锡钧、门致中,参谋长杜锡钧、刘恪沈、王承斌、刘国英,司令部驻北平。
1.第一期伪治安军的建立在所谓“兴学”完成之后,1938年12月,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制定《占领地区内中国方面军武装团体指导纲要》,该纲要提出“应考虑将来建立若干国防军队”。
至此,侵华日军改编了不准许伪组织编制军队的方针。
在华北日军的扶植下,1939年10 月1日成立治安军,“以8个团(定额约1.5万名)为骨干,编成3个集团和2个独立团。
士兵来源由河北省北部的治安地区征募昭和14年度新兵来解决……最高军事顾问永津佐比重少将以下的顾问和教官负责指导建军工作”。
治安军编成初期的部队部署如下:第一集团,司令刘风池(李定衡、李润泉、齐靖宇、孙凤翔继任),参谋长田申(金绍宗、欧阳鹏、刘祖勋继任),驻北平北苑。
二战日军的编制序列

⼆战⽇军的编制序列1937年底总共24个师团 朝鲜1个(19师团) 国内2个(近卫,8师团) 21个在中国 东北5个(1,2,4,7,12师团) 华中9个(3,6,9,11,13,16,18,101,114师团) 华北7个(5,10,14,20,26,108,109师团)1938年底总共34个师团 国内1个(近卫师团) 朝鲜1个(19师团) 中国32个师团 东北8个(1,2,4,7,8,12,23,104师团) 华中10个(3,6,13,15,16,17,22,101,106,116师团) 华北12个(9,10,11,14,20,21,26,27,108,109,110,114师团) 华南2个(5,18师团) 其中11师团的去向最值得考究.因为有些正统资料显⽰11师团没有在华北呆过,11师团到华南去过. 由于所引⽤资料中华北有12个师团,排完其他师团后发现华北还缺⼀个师团,于是11师团就推测放在这⾥的.没有实际证据.所以需要再考证. 1939年底总共40个师团 朝鲜1个(19师团) 国内5个(近卫师团,另外9,10,14,16,20师团中有1个复员,未知) 中国34个师团 东北9个(1,2,4,7,8,11,12,23,24师团) 华中11个(3,6,13,15,17,22,33,34,39,40,116师团) 华北9个(21,26,27,32,35,36,37,41,110师团) 华南5个(5,18,38,104,106师团) 1940年底总共49个师团 中国38个 东北11个(1,8,9,10,11,12,14,23,23,25,28师团) 华中13个(3,4,5,6,13,15,17,22,33,34,39,40,116师团) 华北9个(21,26,27,32,35,36,37,41,110师团) 华南5个(近卫,18,38,48,104师团) 朝鲜2个(19,?师团) 国内9个 1941年底总共51个师团 中国35个 东北13个(1,8,9,10,11,12,14,23,24,25,28,29,57师团) 华北9个(21,26,27,32,35,36,37,41,110师团) 华中10个(3,6,13,15,17,22,34,39,40,116师团) 华南3个(38,51,104师团) 朝鲜2个(19,20师团) 国内4个(4,7,53,54师团) 太平洋10个(近卫,2,5,16,18,21,33,48,55,56师团)1942年底总共58个师团 中国37个 东北14个(1,8,9,10,11,12,14,23,24,25,28,29,57,71师团) 华北9个(26,27,32,35,36,37,59,69,110师团) 华中13个(3,13,15,17,22,34,39,40,58,60,68,70,116师团) 华南1个(104师团) 朝鲜1个(19师团) 国内5个 太平洋15个(2,4,5,6,16,18,20,21,33,38,41,48,51,55,56师团) (关于太平洋战场之4师团为推测存在.实际根据有些资料说他已经复员,待查) 1943年底总共70个师团 中国38个 东北15个(1,8,9,10,11,12,14,23,24,25,27,28,29,57,71师团) 华北8个(26,35,37,59,62,63,69,110师团) 华中14个(3,13,22,34,39,40,58,60,61,64,65,68,70,116师团) 华南1个(104师团) 朝鲜2个 国内7个 太平洋23个 1944年总共99个师团 中国38个 华北8个(59,63,69,110,114,115,117,118师团) 华中15个(3,13,27,34,39,40,47,58,60,61,64,65,68,70,116师团) 华南2个(22,104师团) 东北10个(11,25,57,71,107,108,111,112,119,120师团) 台湾3个(12,50,66师团)10师团? 太平洋37个 冲绳4个(9,24,28,62师团) 朝鲜2个 国内18个 10师团已经从东北调出,调往台湾军,但是资料这⾥没有注明。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陆军序列表○注:1、本表不包括关东军,2、上海派遣军于1937年8月组成,陆续增加兵力,至11月上旬,以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改为华中派遣军司令部。
▲华北方面军(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参谋长:冈部直三郎△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参谋长桥本群作战地域:平汉路正面及以西方面兵力:谷寿夫第六师团、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师团及野战重炮兵二个旅团、战车一个联队、轻装甲车四个中队等特种部队。
△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参谋长铃木率道作战地域:津浦路正面兵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下元熊祢第一○八师团及野战重炮兵一个旅团、战车、轻装甲车等特种部队。
△方面军直辖:坂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山冈重厚第一○九师团、河边正三中国驻屯混成旅团及航空兵团和特种部队。
▲华中派遣军(1937年11月上旬)▲司令官: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兼)作战地域:淞沪一带兵力:疼田进第三师团、吉住良辅第九师团、山室宗武第十一师团、荻洲立兵第十三师团、伊东政喜第一○一师团、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从华北调来)、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及特种部队。
△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作战地域:杭州湾北岸、松江、青浦、嘉兴等地兵力:谷寿夫第六师团(从华北调来)、牛岛真雄第十八师团、末松茂治第一一四师团、国崎支队及特种兵部队。
△华中派遣军直辖:第一○五、一○七、一一○师团、安井旅团、高桥旅团、重藤支队及伪满军于芷山旅、李春山旅等。
▲1941年夏日本侵华陆军序列表○注:1、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于1939年9月中旬在南京设立,同时撤销设在南京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原华中派遣军所辖的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等部队即由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直辖。
2、日本关东军、台湾军有十余个师团驻扎在中国领土,因不属于中国派遣军,故未列入。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火田)俊六下辖: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十三、二十三军及第三飞行集团▲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下辖:△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作战地域:山西兵力:第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六旅团等。
侵华日军陆军编制(中队)

侵华日军陆军编制(中队)
1.鬼子陆军步兵中队相当于连,但比中国军队的步兵连要大,步兵中队人数为180-200人,也可以看做一个加强连。
2.步兵中队分为甲种中队和乙种中队。
3.甲种中队有205人,步枪105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12具,重机枪2挺或反坦克枪2挺。
4.乙种中队181人,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1个中队部以及3个54人的小队。
大正十一式就是歪把子
5.中队长为大尉(上尉),副中队长为中尉、少尉以及多名准尉、曹长和军曹等。
6.除了步兵中队,还有机枪中队,炮兵中队。
7.一个机枪中队有174人,包括一个14人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
每个小队有4挺重机枪。
92式重机枪李云龙最爱
8.一个炮兵中队122人,包括1个25人中队部,一个观察班,1个31人弹药小队,3个31人的炮小队。
(装备1门92式步兵炮)
92式步兵炮李云龙最爱
鬼子的装备在亚洲确实很先进又实用,装备落后的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伤亡,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编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陆军序列表○注:1、本表不包括关东军,2、上海派遣军于1937年8月组成,陆续增加兵力,至11月上旬,以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改为华中派遣军司令部。
▲华北方面军(1937年8月31日)▲司令官:寺内寿一,参谋长:冈部直三郎△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参谋长桥本群作战地域:平汉路正面及以西方面兵力:谷寿夫第六师团、土肥原贤二第十四师团、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师团及野战重炮兵二个旅团、战车一个联队、轻装甲车四个中队等特种部队。
△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参谋长铃木率道作战地域:津浦路正面兵力: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下元熊祢第一○八师团及野战重炮兵一个旅团、战车、轻装甲车等特种部队。
△方面军直辖:坂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山冈重厚第一○九师团、河边正三中国驻屯混成旅团及航空兵团和特种部队。
▲华中派遣军(1937年11月上旬)▲司令官: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兼)作战地域:淞沪一带兵力:疼田进第三师团、吉住良辅第九师团、山室宗武第十一师团、荻洲立兵第十三师团、伊东政喜第一○一师团、中岛今朝吾第十六师团(从华北调来)、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及特种部队。
△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作战地域:杭州湾北岸、松江、青浦、嘉兴等地兵力:谷寿夫第六师团(从华北调来)、牛岛真雄第十八师团、末松茂治第一一四师团、国崎支队及特种兵部队。
△华中派遣军直辖:第一○五、一○七、一一○师团、安井旅团、高桥旅团、重藤支队及伪满军于芷山旅、李春山旅等。
▲1941年夏日本侵华陆军序列表○注:1、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于1939年9月中旬在南京设立,同时撤销设在南京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原华中派遣军所辖的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等部队即由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直辖。
2、日本关东军、台湾军有十余个师团驻扎在中国领土,因不属于中国派遣军,故未列入。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火田)俊六下辖: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十三、二十三军及第三飞行集团▲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下辖:△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作战地域:山西兵力:第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三、第四、第九、第十六旅团等。
△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作战地域:山东、河南及江苏一部兵力:第十七、三十二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独立混成第五、第六、第十一旅团等。
△驻蒙军:司令官甘粕重太郎作战地域:内蒙、绥远、察哈尔和晋北兵力:第二十六师团、骑兵集团、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等。
△方面军直辖:第二十一、二十七、三十三、三十五、一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一、第七、第八、第十五旅团等。
作战地域:河北、豫北、鲁西北▲中国派遣军直辖:△第十一军:司令官阿男惟畿作战地域:湖北、湖南、江西及河南一部兵力:第三、四、六、十三、三十四、三十九、四十师团独立混成第十四、十八、二十旅团等。
△第十三军:司令官泽田茂作战地域:江苏、浙江、安徽及福建一部分兵力:第五、十五、二十二、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一、十二、十三、十七旅团等。
△二十三军司令官酒井隆作战地域:广东及广西南部、江西南部兵力:第十八、三十八、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三、十七旅团等。
△第三飞行集团第一飞行团作战空域:华北第二飞行团作战空域:华中第三飞行团作战空域:华南1945年汪伪伪军序列表×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陈逆公博×伪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任逆援道作战地域:苏南、淮南、皖中兵力:第二军、第三军及教导旅、独立旅、特务旅等。
×伪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孙逆良诚作战地域:苏中、苏北兵力:第四军、第五军、第九军及第三十八师、独立第二十二师、暂编第十九师、独立第十九、二十二旅等。
×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吴逆化文作战地域:鲁南、鲁中、淮北兵力:第六军、第七军等。
×伪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张逆岚峰作战地域:淮北兵力:第一军、第八军及第十五师等。
×伪淮海绥靖公署:主任郝逆鹏举作战地域:苏北、淮北兵力:第二十八、三十三、三十五师,独立第十一、十二、十八旅等。
×伪杭州绥靖公署:主任丁逆默邨作战地域:浙江兵力:第十二军、独立第四、六、十旅等。
×伪武汉绥靖公署:主任叶逆篷作战地域:湖北及河南、安徽一部分兵力:第十一、十二、二十九师,暂五师、独立第三旅等。
×伪军委会直辖:警卫军作战地域:南京附近及淮南皖南独立军作战地域:皖南日本投降时侵华日军的战斗序列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
日本自菜特战役失败后,大本营对战争的形势判断认为,同盟国今后将迅速地直接加重对日本本土及其在中国内领区的军事压力,日本今后能够有组织地进行战争的时间,大概只能以1945年中期为限,以后的作战方式及战争指导,将不得不转为游击战争。
上述判断表明,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预感到其末日的到来。
为了作最后的挣扎,1945年初,大本营拟定了1945年上半年的战争指导方针,这一指导方针的基本思想是:继续进行与盟国军队决战的淮备,加紧完成日本本土及在中国占领区的防御部署,使日本本土和中国占领区成为决战的基地争,主要是加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下游和上海周围地区以及海南岛的兵力和战备,以便在盟军进攻时,能发探最大的战斗力,与之决战。
中国派遣军根据大本营提出的方计和任务,于1945年1月29日下达转入新的作战准备的命令。
将第23军由第6方面军抽出改归中国派遣军直辖,并令其在3月底以前完成在中国东南沿海对盟军作战的准备;令第13军于夏初完成在长江下游地区对盟军作战的准备;令华北方面军于夏初完成在青岛方面对盟军作战的准备,同时确保华北占领区;令第5航空军以主力加强在中国沿海方面对盟军作战的准备。
此外,还命令第6方面军确保粤汉、湘桂铁路沿线占领区,并作为同中国军队作战的主力。
为实现上述战略部署,大本营对兵力进行了如下调整:6个师团的增编:2月28口,在杭州编成第133师团,并编入第6军战斗序列。
4月12日,编成第161师团,并编入第13军战斗序列。
同日,编成第129、130师团,并编入第23军战斗序列。
4月20日,在广东韶关编成第131师团,并编入第23军战斗序列。
4月29日,在湖北当阳编成第132师团,并编入第6方面军战斗序列。
13个独立棍成旅团的增编:2月10日,以第12野战补充队为基干编成独立混成第92旅团.并编入第12军战斗序列。
2月20日,以第4野战补充充队在扬州编成独立混成第90旅团,并编入第13军战斗序列。
2月25日,以乙支队在福州编成独立混成第62旅团,以甲支队在温州编成独立混成第89旅团;以第11野战补充队一部为基干编成独立混成第91旅团。
上述备旅团均编入第6军战斗序列。
3月10日,以第5、9、10野战补充队分别编成独立混成第83、84、85旅团,并编入第34军战斗序列。
3月10日,以第1、2野战补充队编成独立混成第81、82旅团,并编入第20军战斗序列。
3月30日,在湖南宝庆编成独立混成第86旅团,并编入第20军战斗序列。
4月20日,在衡阳编成独立混成第87旅凶,并编入第20军战斗序列。
4月29日,在广西全县编成独立混成第88旅团,并纳入第11军战斗序列。
13个独立警备队(相当于旅团)的增编:2月28日,在南京编成第1独立警备队,并编入第13军军战斗序列。
3月9日,在北平编成第3独立警备队,并纳入华北方面军直辖;在大同编成第4独立警备队并编入驻蒙军战斗序列。
在山西运城编成第5独立警备队,并编入第1军战斗序列,在郑州编成第6独立警备队,并编入第12军战斗序列;在北平编成独立第7警备队,并编入华北方面军直辖。
4月,编成第2、9、10、11、12、13、14独立警备队。
其中将第10、13、14独立警备队编入第12军战斗序列,将第9、11、12独立警备队编入第43军战斗序列;将第3独立警备队编入第20军战斗序列。
为了加强中国东北和朝鲜方面的兵力,1945年5月30日,大本营将第34军之第39师团、华北方面军之第59、63、117师团编入关东军战斗序列。
上述各师团于6、7月间移驻我国东北。
此外,根据大本营1944年11月1日的命令,1945年1至3月间,将第47师团由日本国内调到湖南省南部,并编入第6方面军战斗序列。
根据大本营]944年12月的命令,1945年1月间将第11军之第37师团调往越南,编入第38军战斗序列。
1945年1月13日,大本营下令将属第11军指挥的第22师团调归南方军,编入第18方面军战斗序列。
△△战车第3师团师团长山路秀男中将、参谋长向田宗彦大佐,司令部设北平。
下辖:第13战车队队长兴石睦大尉、第17战车队队长田头方太郎大尉、机动步兵第3联队联队长古松喜三大佐、搜索队队长福岛甚三郎中佐、透射炮队队长伊藤光治少佐、机动炮第3联队联队长清木规正大佐、工兵队队长拇野俊治大佐、辎重队队长小松鹿之助大佐。
△△骑兵第4旅团旅团长加藤原之助中将,司今部设归德。
下辖:骑兵第25联队联队长古泽末俊大佐、骑兵第26联队联队长山下彦平大佐、骑炮兵第4联队联队长东高安中佐、辎重队队长森下庄一少佐。
△第6独立警备队队长饭田雅雄少将,司令部设新乡。
下辖:独立警备步兵第31大队大队长掘源明大尉、独立警备步兵第32大队大队长江畸博夫大尉、独立警备步兵第33大队大队长泽田敏雄大尉、独立警备第34大队大队长白川好春少佐、独立警备步兵第35大队大队长高桥干男大尉、独立警备步兵第36大队大队长有角光少佐。
△第10独立警备队队长星善太郎少将,司令部设郑州。
下辖独立警备步兵第49、50、51、52、53、54大队。
△第13独立步兵队队长齐武秀人少将,司令部设偃城下辖独立管备步兵第67、68、69、70、71、72大队△第14独立警备队队长大井川八郎少将(4月14日以前任步兵第83旅团长),司令部设邓县。
下辖独立警备步兵第73、74、75、76、77、78大队。
△驻蒙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参谋长中川留雄少将,司令部设张家口。
下辖第118师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第4独立警备队。
△△第118师团师团长内田银之助中将、参谋长山口武三郎大佐,司令部设张家口。
下辖:△步兵第80旅团旅团长泷本一磨少将(1945年4月12日以前任第12独立警备队队长):独立步兵第223大队大队长土井政人大尉、独立步兵第224大队大队长尾原丰一少佐、独立步兵第225大队大队长山重太郎少佐、独立步兵第226大队大队长浮村惯中佐。
△步兵第90旅团旅团长久保满雄少将:独立步兵第392大队、独立步兵第401大队大队长须藤清二少佐、独立步兵第402大队大队长春木屋幸市大尉、独立步兵第403大队大队长高桥鹤美大尉。
迫击炮队队长原欣平大尉、工兵队队长田中一博大尉、辎重队队长若松桥大尉。
△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渡边渡少将,司令部设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