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7_300的烧碱系统的毕业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分析和研究烧碱系统中离心机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有些厂方工艺和现场生产的特殊要求,在了解了烧碱的生产工艺后,设计了离心机的PLC控制系统。

离心机各个电磁阀的操作均由PLC控制,可以根据工艺要求可以实现电磁阀的动作。

采用PLC控制离心机各电磁阀的动作,进一步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有效控制母液含盐量与析出盐含碱量。

克服了离心机工作转速调节单一、故障率高等缺陷。

本文主要讨论了离心机与PLC的工作原理,以与运用梯形图编写PLC程序,对PLC 逻辑控制程序的设计方法与实现过程、控制系统的优点与实现方法做了说明。

深入了解了离心机的工作原理与其故障情况,对系统要求与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利用PLC自身所具备的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功能,实现了离心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硬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直观性好,控制安全可靠,运行平稳,控制精度高,具有其他烧碱系统离心机控制系统所没有的若干优点,且经济实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On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caustic soda production system of 关键词:烧碱生产;PLC;离心机;程序设计
centrifug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according to some of the factory and on-site special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tic soda production process, design of centrifugal machine PLC control system. Centrifuge each electromagnetic valve operations are controlled by a PLC, can accordto process requirements can be achieved in the valve action. Using PLC control centrifuge each electromagnetic valve, further reduces the labor intensity of operators,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mother liquor of salt content and salt content. To overcome the centrifuge operating speed regulation of single, higher failure rate of defec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centrifugeand the work principle of PLC,and the application ofladder diagramPLC preparation procedures,to PLC logic controlprogram design methodand the realization process,controlsystem andimplementation method have been explained.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working principle of centrifugalandfault conditions,the systemrequirements andparametersanalysis,using the PLCof its own with alogicalcalculations and data processing functions,realizes thecentrifuge controlsystem design.The hardware of the system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convenient operation,good visualizability, safe and reliable control,stable operation,high control precision,withothercaustic soda production systemof centrifuge control systemhasseveral advantages,economic and practical,has th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Production of caustic soda;PLC;Centrifuge;program design
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目录1
引言1
1 绪论2
1.1 烧碱系统定义与其发展情况2
1.1.1 氯碱工业的定义2
1.1.2 离子膜法电解技术的国发展情况6
1.1.3 现阶段离子膜法电解技术装备的世界发展动向7
1.2 离心机简介7
1.2.1 离心机的定义7
1.2.2 离心机的工作原理8
1.2.3 离心机的由来与发展8
1.3 可编程控制器10
1.3.1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10
1.3.2 PLC的定义与工作原理10
1.3.3 PLC的功能与特点11
1.3.4 PLC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其趋势13
1.3.5 西门子S7-300PLC简介15
1.4 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18
1.4.1 工业控制系统的现状18
1.4.2 工业现场的控制系统的发展18
2 离心机控制要求19
3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21
3.1 PLC的选型21
3.2 PLC容量估算22
3.2.1 I/O点数的估算22
3.2.2 PLC存储器容量估算22
3.2.3 I/O模块的选择23
3.2.4 分配输入/输出点24
4 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27
4.1 工艺要求27
4.1.1 主机和油泵的控制27
4.1.2 电磁阀的控制27
(1)手动控制27
(2)自动控制27
4.2 PLC控制系统顺序功能图27
4.3 PLC控制系统程序28
4.4 触摸屏仿真界面38
结论41
参考文献41
致42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氯碱工业发展十分迅猛,原有氯碱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能力, 同时一些新的企业也相继诞生,产能快速提升,烧碱生产能力已从1998年的745万t/年增加到2005年的1470万t/年 ,7年期间翻了一番,从而使我国在烧碱产能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我国氯碱工业在产能迅速提升的同时,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化装置增多,装置技术水平提高,国氯碱企业先后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多套先进技术和现代化装备,使我国氯碱工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国从世界各著名公司引进了多套离子膜法制碱工艺技术和装备后,淘汰了水银法烧碱,石墨阳极隔膜法电解装置也已基本淘汰,世界先进水平的离子膜法装置正在增多。

面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油价上涨、能源紧缺等现状,发展离子膜碱已经成为氯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绝大多数企业都将离子膜法工艺作为扩建或改造项目的首选工艺, 国新建烧碱装置中,采用离子膜法工艺的装置约占90%,只有10%采用金属阳极隔膜法生产工艺。

目前,我国离子膜法装置生产能力已达656万t/年 ,离子膜法生产工艺几乎占到国烧碱装置总产能的半壁江山。

在烧碱生产中,碱液的蒸发、浓缩过程中往往伴有盐的结晶,因此需采取措施对盐碱进行分离。

目前大多数厂家均采用以离心机为主体的分离系统,主要的方法是将含有NaCl晶体的溶液蒸发后,装入离心机进行分离,离心工序的任务是将由蒸发岗位送来的经蒸汽加热,蒸发浓缩后的固液混合物经旋液分离器、离心机回收结晶盐,盐经溶解后送到盐水工序,碱液经澄清冷却成隔膜液碱成品。

通常这些工序是通过离心机启停,阀门开启等来完成,而这些操作均由人工完成,随意性很大。

除对设备寿命有很大影响外,蒸发碱液浓度变化、操作工的操作水平与责任心不同,造成离心机分离的盐含碱量偏高,失碱率上升,同时增加了回收盐水中有用盐酸消耗,浪费极大。

离心机各工作步骤运行的协调、准确与整个控制过程的稳定直接影响离心机的工作效果,影响碱液的质量。

分离机的电气控制系统由定时器、中间继电器和变压器等部件组成,不但体积大、造价高,而且安装,检修麻烦。

而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计算机,以其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迅速成为自动控制的首选。

使离心机控制线路大大简化,可靠性提高。

1 绪论
1.1 烧碱系统定义与其发展情况
1.1.1 氯碱工业的定义
氯碱,即氯碱工业,也指使用饱和食盐水制氯气氢气烧碱的方法。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NaCl 溶液的方法来制取NaOH 、Cl 2和H 2,并以它们为原料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称为氯碱工业。

氯碱工业是最基本的化学工业之一,它的产品除应用于化学工业本身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化学工业以与公用事业。

(1)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原理
阳极反应:2Cl --2e=Cl 2↑(氧化反应)
H +比Na +容易得到电子,因而H +不断地从阴极获得电子被还原为氢原子,并结合成氢分子从阴极放出。

阴极反应2H +
+2e=H 2↑(还原反应)
在上述反应中,H +是由水的电离生成的,由于H +在阴极上不断得到电子而生成H 2放出,破坏了附近的水的电离平衡,水分子继续电离出H +和OH -,H +又不断得到电子变成H 2,结果在阴极区溶液里OH -的浓度相对地增大,使酚酞试液变红。

因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
总反应 2NaCl+2H 2O=2NaOH+Cl 2↑+H 2↑
工业上利用这一反应原理,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

在上面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中,电解产物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如NaOH 溶液和Cl 2能反应生成NaClO 、H 2和Cl 2混合遇火能发生爆炸。

在工业生产中,要避免这几种产物混合,常使反应在特殊的电解槽中进行。

(2)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
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电解制碱技术是离子交换膜法。

这一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

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主要由阳极、阴极、离子交换膜、电解槽框和导电铜棒等组成,每台电解槽由若干个单元槽串联或并联组成。

右图表示的是一个单元槽的示意图。

电解槽的阳极用金属钛网制成,为了延长电极使用寿命和提高电解效率,钛阳极网上涂
有钛、钌等氧化物涂层;阴极由碳钢网制成,上面涂有镍涂层;阳离子交换膜把电解槽隔成阴极室和阳极室。

阳离子交换膜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即它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阻止阴离子和气体通过,也就是说只允许Na +通过,而Cl -、OH -和气体则不能通过。

这样既能防止阴极产生的H 2和阳极产生的Cl 2相混合而引起爆炸,又能避免Cl 2和NaOH 溶液作用生成NaClO 而影响烧碱的质量。

下图是一台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包括16个单元槽)。

NaOH 溶液
Cl 2
H 2
图1.1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原理示意图
精制的饱和食盐水进入阳极室;纯水(加入一定量的NaOH 溶液)加入阴极室。

通电时,H 2O 在阴极表面放电生成H 2,Na +穿过离子膜由阳极室进入阴极室,导出的阴极液中含有NaOH ;Cl -则在阳极表面放电生成Cl 2。

电解后的淡盐水从阳极导出,可重新用于配制食盐水。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制碱的主要生产流程可以简单表示如下图所示:
电解槽
图1.2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制碱的主要生产流程
电解法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饱和食盐水,由于粗盐水中含有泥沙,精制食盐水时经常进行以下措施: 1)过滤海水
2)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去除钙、镁离子,过滤
Ca 2++2OH -=Ca(OH)2(微溶)
Mg 2++2OH -=Mg(OH)2↓
Mg(HCO 3)2+2OH -=MgCO 3+2H 2O
MgCO 3+2H 2O=Mg(OH)2+H 2O+CO
3)加入过量氯化钡,去除硫酸根离子,过滤
Ba 2++SO 42-=BaSO 4↓
4)加入过量碳酸钠,去除钙离子、过量钡离子,过滤
Ca 2++CO 32-=CaCO 3↓
Ba 2++CO 32-=BaCO 3↓
5)加入适量盐酸,去除过量碳酸根离子
2H ++CO 32-=CO 2↑+H 2O
6)加热驱除二氧化碳
7)送入离子交换塔,进一步去除钙、镁离子 8)电解
2NaCl+2H 2O=(通电)H 2↑+Cl 2↑+2NaOH
离子交换膜法制碱技术,具有设备占地面积小、能连续生产、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高、能适应电流波动、能耗低、污染小等优点,是氯碱工业发展的方向。

(3)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
NaOH 、Cl 2和H 2都是重要的化工生产原料,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多种化工产品,广泛用于各工业。

所以氯碱工业与相关产品几乎涉与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电解槽流出的阴极液中含有30%的NaOH ,称为液碱,液碱经蒸发、结晶可以得到固碱。

阴极区的另一产物湿氢气经冷却、洗涤、压缩后被送往氢气贮柜。

阳极区产物湿氯气经冷却、干燥、净化、压缩后可得到液氯。

图1.3 氯碱工业产品
1.1.2离子膜法电解技术的国发展情况
中国离子膜法烧碱历经30年的发展,生产与消费居世界第一位,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即“两化、四转向”。

1、“两化”
一是技术来源多元化。

我国离子膜法电解技术采取了多元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从盐锅峡化工厂第1个引进日本旭化成公司1万t/a 离子膜法电解技术装置开始,20多年来就有近百家氯碱企业从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等5国8大驰名公司引进离子膜法电解技术装置,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能够生产离子膜法电解技术装置的公司,包括单极槽和复极槽、强制循环、半强制循环和自然循环形式,小单元面积和大单元面积、低电流密度和高电流密度,有极距槽和零极距槽、压滤机式压紧方式和单元组合式压紧方式等。

二是装置规模大型化。

生产装置规模大型化将会具有独特性、垄断性和前瞻性,发达国家的氯碱工业正朝着大型化、集中化、经济规模化方向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离子膜烧碱企业规模达到和超过20万t/a的已达30 余家。

2、“四转向”
一是电解法烧碱生产方法由隔膜法为主转向离子膜法为主。

半个多世纪来,我国电解法烧碱一直以隔膜法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陆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离子膜法技术装置,尤其跨入21世纪离子膜法烧碱得到迅猛发展,新建和改扩建烧碱装置绝大多数为离子膜法,到2008年,全国烧碱产能达2462.7万t/a,其中,离子膜法为1619.2万t/a 占 65.7%;烧碱产量为1852.1万t/a,其中,离子膜法1108万t/a,占59.82%。

二是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来源由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转向自主创新自行研发为主。

20 世纪80年代,采用国外技术的有8家企业,没有采用国产化技术的。

到90年代,采用国外技术的有32家,采用国产化技术的12家,比例为8:3。

进入21世纪至今,采用国外技术的78家,采用国产化技术的48家,其比例约为8:6。

随着我国离子膜烧碱的发展和自主创新研发的国产化离子膜电解槽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采用国产化技术的厂家将会越来越多。

三是离子交换膜由全部依赖国外进口转向由国家支持、厂校科研院所相结合自主创新研发生产。

离子交换膜是离子膜法制备烧碱工艺的核心要素之一,用于氯碱和氢能燃料电池领域的全氟离子交换膜材料早已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时,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研究已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中国即将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生产全氟离子交换树脂的国家。

四是离子膜法电解技术装置由低电流密度、低单槽产能转向高电流密度、高产能电解槽。

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大都采用低电流密度单极槽和复极槽,复极槽单台产能大者不超过1万t/a,小者不超过0.5万t/a;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离子膜法电解槽制造公司纷纷推出高电流密度自然循环复极槽,中国各氯碱企业也纷纷采用,据不完全统计,新建成投产的128个离子膜烧碱项目中,就有95个采用高电流密度自然循环复极槽,其中,采用国产化槽31个。

单槽产能已升至1.25万t/a、1.5 万t/a、1.67万t/a和2万t/a,最高达2.5万t/a。

1.1.3现阶段离子膜法电解技术装备的世界发展动向
近几年来,世界各驰名公司纷纷推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代表离子膜法烧碱电解技术装置发展方向的创新产品,即大型高电流密度低电流消耗自然循环复极槽,并涌现出新的发展动向,即阴阳极距由窄极距向零极距(膜极距)发展和单槽产能向大型化发展(2万t/a与以上)。

把离子膜法烧碱生产技术和节能降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2离心机简介
1.2.1离心机的定义
离心机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液体与固体颗粒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机械。

离心机主要用于将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分开;或将乳浊液中两种密度不同,
又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它也可用于排除湿固体中的液体,例如用洗衣机甩干湿衣服;特殊的超速管式分离机还可分离不同密度的气体混合物;利用不同密度或粒度的固体颗粒在液体中沉降速度不同的特点,有的沉降离心机还可对固体颗粒按密度或粒度进行分级。

图1.4 卧式离心机原理图
1.2.2离心机的工作原理
当含有细小颗粒的悬浮液静置不动时,由于重力场的作用使得悬浮的颗粒逐渐下沉。

粒子越重,下沉越快,反之密度比液体小的粒子就会上浮。

微粒在重力场下移动的速度与微粒的大小、形态和密度有关,并且又与重力场的强度与液体的粘度有关。

象红血球大小的颗粒,直径为数微米,就可以在通常重力作用下观察到它们的沉降过程。

此外,物质在介质中沉降时还伴随有扩散现象。

扩散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扩散与物质的质量成反比,颗粒越小扩散越严重。

而沉降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要受到外力才能运动。

沉降与物体重量成正比,颗粒越大沉降越快。

对小于几微米的微粒如病毒或蛋白质等,它们在溶液中成胶体或半胶体状态,仅仅利用重力是不可能观察到沉降过程的。

因为颗粒越小沉降越慢,而扩散现象则越严重。

所以需要利用离心机产生强大的离心力,才能迫使这些微粒克服扩散产生沉降运动。

离心就是利用离心机转子高速旋转产生的强大的离心力,加快液体中颗粒的沉降速度,把样品中不同沉降系数和浮力密度的物质分离开。

1.2.3离心机的由来与发展
离心机的发展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这种思想的存在,现在离心机大量应用于化工、石油、食品、制药、选矿、煤炭、水处理和船舶等部门。

中国古代,人们用绳索的一端系住罐,手握绳索的另一端,旋转甩动罐,产生离心力挤压出罐中蜂蜜,这就是离心分离原理的早期应用。

工业离心机诞生于欧洲,比如19世纪中叶,先后出现纺织品脱水用的三足式离心机,和制糖厂分离结晶砂糖用的上悬式离心机。

这些最早的离心机都是间歇操作和人工排渣的。

由于卸渣机构的改进,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连续操作的离心机,间歇操作离心机也因实现了自动控制而得到发展。

工业用离心机按结构和分离要求,可分为过滤离心机、沉降离心机和分离机三类。

离心机有一个绕本身轴线高速旋转的圆筒,称为转鼓,通常由电动机驱动。

悬浮液(或乳浊液)加入转鼓后,被迅速带动与转鼓同速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各组分分离,并分别排出。

通常,转鼓转速越高,分离效果也越好。

离心分离机的作用原理有离心过滤和离心沉降两种。

离心过滤是使悬浮液在离心力场下产生的离心压力,作用在过滤介质上,使液体通过过滤介质成为滤液,而固体颗粒被截留在过滤介质表面,从而实现液-固分离;离心沉降是利用悬浮液(或乳浊液)密度不同的各组分在离心力场中迅速沉降分层的原理,实现液-固(或液-液)分离。

还有一类实验分析用的分离机,可进行液体澄清和固体颗粒富集,或液-液分离,这类分离机有常压、真空、冷冻条件下操作的不同结构型式。

衡量离心分离机分离性能的重要指标是分离因数。

它表示被分离物料在转鼓所受的离心力与其重力的比值,分离因数越大,通常分离也越迅速,分离效果越好。

工业用离心分离机的分离因数一般为100~20000,超速管式分离机的分离因数可高62000,分析用超速分离机的分离因数最高达610000。

决定离心分离机处理能力的另一因素是转鼓的工作面积,工作面积大处理能力也大。

选择离心机须根据悬浮液(或乳浊液)中固体颗粒的大小和浓度、固体与液体(或两种液体)的密度差、液体粘度、滤渣(或沉渣)的特性,以与分离的要求等进行综合分析,满足对滤渣(沉渣)含湿量和滤液(分离液)澄清度的要求,初步选择采用哪一类离心分离机。

然后按处理量和对操作的自动化要求,确定离心机的类型和规格,最后经实际试验验证。

通常,对于含有粒度大于0.01毫米颗粒的悬浮液,可选用过滤离心机;对于悬浮液中颗粒细小或可压缩变形的,则宜选用沉降离心机;对于悬浮液含固体量低、颗粒微小和对液体澄清度要求高时,应选用分离机。

离心分离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强化分离性能、发展大型的离心分离机、改进卸渣机构、增加专用和组合转鼓离心机、加强分离理论研究和研究离心分离过程最佳化控制技术等。

强化分离性能包括提高转鼓转速、在离心分离过程中增加新的推动力、加快推渣速度、增大转鼓长度使离心沉降分离的时间延长等。

发展大型的离心分离机,主要是加大
转鼓直径和采用双面转鼓提高处理能力使处理单位体积物料的设备投资、能耗和维修费降低。

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转鼓流体流动状况和滤渣形成机理,研究最小分离度和处理能力的计算方法。

1.3可编程控制器
1.3.1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由于小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大规模生产与多机群控的发展,人们曾试图用小型计算机来实现工业控制,代替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

但采用小型计算机实现工业控制价格昂贵,输入、输出电路不匹配,编程技术复杂,因而没能得到推广和应用。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汽车制造工业竞争激烈,为了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在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公开招标,对控制系统提出的具体要求基本为:①它的继电控制系统设计周期短、更改容易、接线简单、成本低;②它能把计算机的功能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结合起来。

但编程又比计算机简单易学、操作方便;③系统通用性强。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根据上述要求,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公司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用成功,实现了生产的自动控制。

其后日本、德国等相继引入,可编程序控制器迅速发展起来。

但这一时期它主要用于顺序控制,虽然也采用了计算机的设计思想,但当时只能进行逻辑运算,故称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简称PLC(Programmablc Logic Controller)。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更多地具有计算机功能,不仅用逻辑编程取代硬接线逻辑,还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和处理等功能,真正成为一种电子计算机工业控制装置,而且做到了小型化和超小型化。

这种采用微电脑技术的工业控制装置的功能远远超出逻辑控制、顺序控制的围,故称为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C(Programmablc Controller)。

但由于PC容易和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混淆,故人们仍习惯地用PLC作为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缩写。

1.3.2PLC的定义与工作原理
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 (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微机技术、电子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通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7年颁布了其标准与定义:“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命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可编程控制器与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连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PLC是基于电子计算机,且适用于工业现场工作的电控制器。

通过运行存储于PLC 存中的程序,进行入出信息交换实现控制。

入出信息交换、可靠物理实现是PLC实现控制的两个基本要点。

入出信息交换式靠运行存储于存中的程序实现的。

程序包含PLC生产厂家提供系统程序和用户根据需要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

系统程序提供了运转平台,同时还为PLC用户程序的可靠运行与信号与信息转换进行必要的公共处理。

可靠物理实现主要输入(INPUT)与输出(OUTPUT)电路。

PLC的输入电路要对输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去掉高频干扰,在部与计算机电路进行光电隔离,靠光耦原件或继电器建立连接。

输出电路需进行功率的放大,以带动一般地工业控制元器件,如电磁阀、接触器等。

PLC的工作过程:
图1.5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PLC实现控制的方式是以扫描方式为主,中断方式为辅的控制方式。

大量控制都是用扫描方式,个别急需的处理,可通过中断这个扫描运行的程序的方式来执行。

1.3.3PLC的功能与特点
(1)PLC的功能
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PLC的功能日益增多。

它不仅能实现单机控制,而且能实现多机群控制;不仅能实现逻辑控制,还能实现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数据处理等,其主要功能如下:
1、开关量逻辑控制
这是PLC的最基本的功能。

PLC具有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它提供了与、或、非等各种逻辑指令,可实现继电器触点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等各种连接的开关控制,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