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1获取信息三大技巧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 5 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 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
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题示范】 第(1)题,
第(2)题,①第 5 次降水历时 2 天,降水量为 90.7 mm ⇒历时短,强度大;②降水异常增多⇒第 5 次降水时,土 壤含水量基本饱和⇒下渗减少;③7 月份该地植被覆盖率 没有发生变化⇒植被截流变化不大。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解题示范】 图示背后隐性信息的挖掘是解答本题 的关键。第(1)题,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
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 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 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变化 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 D。该区域 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 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对河床 的侵蚀严重,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 形成游荡河道,A、B、C 错误。故选 D。第(2)题,北段
(1)图中表示暖季某日棚内气温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路段冷季( ) A.遮阳棚的作用较暖季小 B.棚内气温日变化大于棚外 C.棚外日最高气温高于 5 ℃ D.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夜晚
解析:第(1)题,首先暖季气温比冷季气温要高,③ ④排除;同时棚内气温日变化小,棚外气温日变化大,所 以②正确①错误。故选 B。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 ①②为暖季, ③④为冷季。且③为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 ④为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据图可知,冷季时棚外日最高 气温低于 5 ℃,C 错误;棚内气温日变化小于棚外,B 错误;据图可知,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 9 时~18 时的 白天,D 错误;据图可知,冷季棚内外温差较暖季棚内外 温差小,说明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A 正确。故选 A。
水稻。其中固然有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因素,但主 要与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故 A 选项 正确;“稻客”现象并不能完全体现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 故 B、C 选项错误。6 月底,北方已经完成冬小麦的收割, 北方农村地区农户利用农闲时间当“稻客”获得经济收益, 故“稻客”现象不能说明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第(3)题,某地农业地域结构是在漫 长的区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短时内不可能大规模改
的资金、区位等瓶颈,乡镇提供符合指标的村办企业建设 用地,而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补贴资金。实施“抱团飞地” 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整合县域资源,推进城镇等发达区 域和乡村等欠发达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低收入村增收致 富。因此是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创新,A 正确。不是生活 方式创新,没有提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发生变化,B 错误。 农业发展创新是农业机械或者是耕作方式等的变化,C 错 误。“抱团飞地”模式体现的是城乡发展模式的创新,并 非科技的创新,D 错误。故选 A。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 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解题示范】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文字信息中的 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推断:第(1)题,抓住“村村冒烟”,由
【典例】 (2019·全国卷Ⅰ)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长 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 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 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 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 (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 制。据此,完成(1)~(3)题。
括两部分:“抱团”和“飞地”。“抱团”是指各村进行入 股合作;而“飞地”指的是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就是条件 优越的城镇区域。材料中提到,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 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也就是说,乡镇提 供符合指标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而资金补贴则是由相对 发达的城镇地区进行提供,双向互惠,壮大了集体经济规 模,实现了共赢,推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区域的协同发展, 有效地提高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原先资金
【答案】 (1) B (2) D (3) A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解答地理试题,读图 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各种地理图像,要先看图名、图例, 熟悉图像类型,把握图像的结构特征,对图中相关信息 要进行有机整合。对于区域图要先判断区域的位置特征, 然后分析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对示意图要先读图例, 了解图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对统计图要先弄清楚 其中主要的地理要素,进而分析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
【典例】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
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 年 7 月,汾川河流域
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 6 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
汾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 序号
降水历时/天
【典例】 (2019·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 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 132.5 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 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 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 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
【答案】 (1) D (2) C (3)C
地理表格是对地理数据分类列表的展示形式。地理数 据多种多样,可分为绝对数据和相对数据两大类。绝对数 据是指用于说明一般数量概念的数据,如地理事物的各种 自然数据(气温、降水量等)、统计数据(人口数量、粮食产 量等);相对数据是建立在绝对数据的基础上,用于说明 地理事物间数量对比关系的数据。表格类试题不仅考查考 生数据分析能力,还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表格判读的关键点:抓主线要素,对数据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对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
二 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中选择题一般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每个题组都 会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主要有文字材料、图像、表 格三类,从这三类背景材料中快速获取信息成为解答选 择题的关键。
技法 1 获取信息三大技巧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更加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对文字阅读能力的要求随之提高。试题一般呈现新材料、 新情境,以此来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对于文字材料,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 字。试题中的动词往往是关键性文字,而修饰动词的就 是限制性文字。阅读材料时,考生务必做到细心、谨慎、 认真思考、严密推导。
①品种差异 ②播种期差异 ③熟制差异 ④种植 技术差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稻客”现象表明我国( ) A.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改变 B.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 C.北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 D.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
(3)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其原因最可能是
水稻种植区( )
以及建设用地资源不足的问题,②④正确。在实施“抱团 飞地”模式之前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①错误。 “抱团飞地”主要是针对原先集体经济资金、资源发展总 量少的问题,跟教育无关,③错误。故选 D。第(3)题, 抓住关键字眼“抱团飞地”。原先是村村冒烟、一村一地 的发展,单个村发展可能存在经济实力薄弱、资源要素禀 赋差、项目建设实施难、资金不足等问题。“抱团飞地” 模式有利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突破单个村单打独斗面临
第(3)题,①6 次降水发生在同一区域⇒河床、沟谷、 裸露坡面引起的洪水变化量变化不大;②植被覆盖坡面 经前 5 次雨水冲刷⇒枯枝落叶等被冲走,土壤裸露⇒洪水 含沙量增大。
【答案】 (1)B (2)B (3)D
[针对训练] 1.(2019·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考模拟)“稻 客”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专业帮别人收割水稻的人群,主要 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北部等北方地区。每年 6 月底,“稻 客”带着小型收割机来到广东开始一年的丰收之旅,然后 依次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地,9 月再次来到广东、 湖南等地秋收。据此,完成(1)~(3)题。 (1)“稻客”“迁徙”路线主要反映了我国各地水稻存 在( )
降水量 /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材料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村办企业涌 现说明当时村办企业较多,但都是基于“一村一地”的形 式,虽然村村都能够实现发展,但是相对来说空间布局较 分散,不够集中,因此出现了村村冒烟的现象。从材料信 息无法看出当时村办企业燃料来源分散、原料来源分散, B 对, A、C 错误。村办企业属于生产企业,市场是否 分散与“村村冒烟”无关,D 错误。故选 B。第(2)题, 抓住关键字眼“抱团飞地”。由材料可知,“抱团飞地”包
有汾河支流汇入,增大河流流量,中段河流流量大,加之 中游河流含沙量大,会使河床摆动范围增大,与题干矛盾, 排除①②;故摆动范围较小可能与该处峡谷河流地貌及两 岸坚硬岩石难以侵蚀有关,③④正确。故选 C。第(3)题,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 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在主汛期,渭河洪峰的汇入 会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 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水流不畅,流速降低,侵蚀作用减 弱,泥沙淤积增强,含沙量降低,C 正确,A、B、D 错 误。故选 C。
答案:(1)D (2)A (3)D
2.(2019·福建厦门一中高考模拟)针对多年冻土表面 活动层的反复冻融,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时为部分路段安 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下图中曲线示意该 铁路某处阳棚在暖季(7 月至 9 月)某日与冷季(11 月至次年 3 月)某日的棚内及棚外气温变化。据此,完成(1)~(2)题。
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
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 B.劳动力增多
C.经济收入减少
D.机械化水平提高
解析:第(1)题,影响“稻客”“迁徙”路线的因素还
有作物生长周期。越靠近南方的地区,纬度越低,热量越
充足,水稻生长越快,水稻生长周期越短。“稻客”的“迁
徙”路线基本是从南向北再向南,说明水稻的成熟期存在
南北差异,这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越往南,纬度 越低,热量条件越好,播种期越早,收获期也越早,故 ②正确;“稻客”9 月再次来到广东、湖南等地秋收,说 明该地种植的是双季稻,故作物熟制也影响“稻客”“迁 徙”路线,③正确;“稻客”“迁徙”与作物品种、各地 种植技术差异无关,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 D。第 (2)题,“稻客”现象表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户从以 前自己靠人力收割水稻,改变为雇用劳动力靠机械收割
变,A 错误;人工收割水稻的效率比不上机器收割,劳动 力增多对“稻客”减少影响不大,B 错误;“稻客”减少 与经济收入关系不大,C 错误;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 减小,说明南方水稻种植区对“稻客”的需求减少。在水 稻种植区大范围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可能成立的条件下, “稻客”规模减小最可能是因为南方农村地区农户在“稻 客”的影响下自己购买了水稻收割机械,提高了机械化水 平,故 D 正确。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