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客体永久性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客体永久性实验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客体永久性实验2010年04月18日星期日12:07
一个仅有基本思维能力的婴儿怎样发展成现在能使用语言﹑符号和逻辑等
众多复杂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成人的?大多数人会认为只是习得的,但心理学家强调当认知发展达到某个特定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能力。
否则,无论进行多少次学习也学不会这种能力。
让·皮亚杰是这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研究不仅引发了发展心
理学的一场革命,并为其后的智力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让·皮亚杰早先攻读
生物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动物适应环境的先天能力。
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即巴黎大学的前身)研究期间,他在阿尔佛雷德·比纳实验室找了一份工作,以赚取额外报酬,这个实验室便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地。
他的工作是对一项
用英语开发的推理测试的法语版进行标准化。
之所以要对测试标准化,主要是
为了保证每个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
这样,儿童所得分数的不同只能归
结为他们自身的差异,而不能归结为测验本身的变异。
让·皮亚杰正是在巴黎
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开始形成了他自己的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假设
皮亚杰在随后的测验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的一些
有趣的模式,即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出现的错误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用同
样的推理得到同样的答案。
基于这种观察结果,他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年龄大
的儿童不仅在学到的东西上比年龄小的儿童多,而且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与
后者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导致他对当时流行的建立在测验分值上的智力定义产
生了质疑,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使用的认知策略是不同的。
让·皮亚杰在他后来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儿童智力发展的
研究。
他的理论解释了人类获得复杂思维的过程,多年来无可辩驳。
他的理论
认为,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其顺序相同,年龄阶段基本一致,与皮亚杰的理论本身同样重要的是他研究儿童思维能力所使用的技术。
在比纳
实验室里,他认为到如果要探索新的智力概念,那么就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
与以往那些死板的标准化测验不同,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访谈技术,那就是
让儿童的回答对提问方式产生影响。
用这种方法潜藏于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就
能得到很好的发掘。
让·皮亚杰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他通过研究自己的孩子吕西
安那﹑杰奎林和洛朗而得出许多结论。
按照今天的科学标准衡量,这种方法将
会受到极大地怀疑,因为它极有可能导致偏见,并且缺乏客观性。
然而,事情
总有出人意料的时候,皮亚杰通过对自己孩子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已成功地应用
于世界上大多数儿童。
我们将重点来讨论他对关键智力技能"客体永久性"概念的探索。
客体永久
性的意思是即便物体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我们也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
倘若
现在有个人来到你面前,从你的手中把这本书取走,又跑进了另一间房间,你
会认为这本书或拿书的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吗?当然不会。
这本书和这个人已经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便你已看不见﹑摸不到他们,你也知道他们
依然存在。
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
他以实验证明,对物
体永久性的认识是在人8个月大的时候才开始发展的。
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因
为倘若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进行问题解决和内部思维。
所以,当一名儿童从感
觉运动阶段(0~2岁)进入前运算阶段时(2~7岁),儿童必须具备客体永久性的能力。
方法与结果
皮亚杰用非结构式的评价方法研究了客体永久性这一认知技能的发展过程。
由于观察对象是婴幼儿,皮亚杰的研究常以游戏的形式出现。
在这些游戏中,
他与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通过对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所犯错误
观察,皮亚杰发现在感觉运动阶段之中还有六个小阶段,这六个小阶段与物体
概念的形成有关。
为使你更好地领略他的研究风格,下面我们将对这六个阶段
作一简要介绍,并穿插一些皮亚杰观察日记中与此相关的案例。
阶段Ⅰ(出生-1个月)
在此阶段中我们能观察到婴儿对喂养和接触的行为反射,但没有任何与客
体永久性有关的迹象出现。
阶段Ⅱ(1-4个月)
在第二阶段中,仍然没有出现与客体永久性概念有关的任何迹象,但有些
行为却被皮亚杰认为是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前期准备:婴儿开始有目的地重复以
自己身体为中心的各种动作。
例如,如果婴儿的手偶然碰到了自己的脚,他也
许会反复作出同样的动作以使这种现象反复出现,皮亚杰将其称为"初级循环反射"。
在这一阶段,婴儿还可以用他们的眼睛追随物体。
通常,当一个物体离开他们的视野时,他或她的视线将会继续停留在物体消失的那个点上,好像希望
这个物体能在此出现。
这种现象似乎是客体永久性概念的一种表现,但皮亚杰
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时的孩子还不会去主动寻找消失了的物体,如果物体不再
出现,他们将会把注意力转到别的物体上,皮亚杰把这种行为称作"被动期待"。
下面是皮亚杰与他的儿子洛朗之间一次互动的情况,它可以说明以上这一点。
观察2洛朗2个月大时,我透过摇篮的顶棚观察他,我总在某个固定点出现,当我离开他的视线时,洛朗就盯着那个点看,急切地希望我再次出现。
孩子的目光仅限于物体消失的那个地方:如果没有别的东西再次出现,那
么在他的脑海里只会留下对物体知觉的一些感受,他不会再去探寻物体的去向。
如果他的头脑中有物体的概念…他便会主动去各种可能的地方寻找物体的下落…但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对他而言,消失的物体还不是"永久的客体",它仅仅是一个表象,一旦消失就无迹可寻,有时却又莫名其妙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