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
DOI:10.16662/ki.1674-0742.2021.27.121
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分析
黄菁芸
泉州市第三医院第七病区,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目的探究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
方法方便选择自2019年6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1
例患者分为研究组(n =51)和对照组(n =5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以及院内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差别。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30.41±3.44)分低于对照组(35.61±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0,P<0.05);研究组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30.48±4.16)分低于对照组(43.61±5.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00,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评分(10.34±2.17)分低于对照组(13.25±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4,P<0.05);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13.44±3.52)分低于对照组(17.36±3.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0,P<0.05);在治
疗后研究组(总分)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的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四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1,P<0.05)。
结论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和院内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确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行为技能训练;流浪救助精神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1)09(c)-0121-05
Analysis of Behavioral Skill Training on Self -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Vagrant and Mental Patients
HUANG Jingyun
Seventh Ward,Quanzhou Third Hospital,Quanzhou,Fujian Province,36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behavior skill training on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vagrant rescue mental patients.Methods Selected conveniently 101female vagrant rescued mental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une 2019to May 2020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The 101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n =51)and the control group (n =50)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in -hospital management,and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behavioral skills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compared.Results After receiving treatment,the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30.41±3.44)poi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5.61±3.50)point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7.530,P<0.05);the study group (30.48±4.16)points of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 (MRSS)scor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43.61±5.34)poin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3.800,P<0.05);after treatment,the
social function rating scale (SSSI)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10.34±2.17)poi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3.25±2.54)point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6.194,P<0.05);the study group's (13.44±3.52)points
activity of living rating scale (ADL)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7.36±3.72)points,and the difference
[作者简介]黄菁芸(1973-),女,本科,副主仼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
121
. All Rights Reserved.
流浪精神病患者是指没有固定居所和固定经济收
入,长期在街头流浪且存在精神障碍的一类人群[1]。
目
前我国的交通十分便利,全国流动性较高,随之就出现
了相对较多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其生活处于十分不稳
定的状态,基本生存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同时又存在
比较复杂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精神疾病,因此容易形
成恶性循环,使其精神疾病和生存状态不断恶化,不仅
使自己的生活愈发艰难,也带给整个社会一定的隐患[2-5]。
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能力和精神状态的限制一般
无法主动寻求社会帮助,经常由公安机关将其送往附
近的医院或救助机构进行救助,但是对这部分患者进
行常规的治疗和管理后只能暂时使生存状态好转,并
不能帮助其恢复基本的社会功能,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较差,长期生活质量也未得到明显地改善[6]。
行为技能
训练是指通过示范、指导、演习、反馈向训练对象教授
一些行为技能,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训练对象各方面
的能力。
流浪精神病患者缺乏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
会功能都可以通过行为技能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
复,能够切实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现状,也能减轻社会的
救助负担[7-14]。
基于以上背景,该次研究方便选择2019
年6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助
精神病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以探究行为技能训
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
助精神病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n=
51)和对照组(n=50)。
研究组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
(43.18±4.37)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15±
1.13)年,研究组患者除精神疾病外无其他系统严重疾
病。
对照组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2.34±3.22)岁;病
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11±1.06)年,对照组患者除
精神疾病外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全部患者均确诊存在
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
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次研
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以及院内管理:对全部
患者均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由护理人员进行监督让
患者按时服药,并进行常规护理;引导患者进行规律合
理地饮食和睡眠,指导患者进行适度地合理锻炼。
研究
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常规治疗
以及院内管理同对照组;行为技能训练内容如下:①培
养患者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形成固定的生活规律,早睡
早起形成固定的生物钟;训练患者洗澡、穿衣、洗漱等
技能,保持自我卫生;指导患者进行规律合理的饮食,
维持自身良好的营养状态。
②培养患者基本的劳动技
能:训练患者整理床铺和房间的能力,使患者能凭借自
己的能力获得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培训患者清洗衣
物、杯子等生活用品的能力。
③培训患者的社会功能:
定期组织下棋、打牌、唱歌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
患者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一项社交技能;培
养患者遵守基本的社交规范,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
表达和寻求帮助。
④在培训过程中形式应该灵活多变,
要循序渐进给患者充足的适应和巩固的时间,在整个
培训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全程给予心理支持,
定期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注。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精神状态和康复状态:采用精神病评定
量表(BPRS)和康复状态量表(MRSS);统计两组社会功
能和生活能力状态: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及日
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统
计两组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I)。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
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5.440,P<0.05);after treatment,the study group(total score)i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GQOLI)scores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material life,physical health,mental health,and social function are all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otal scor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10.971,P< 0.05).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and hospital management,behavioral skills training for vagrant rescue psychiatric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ir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which has a clear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Behavioral skills training;Vagrant rescue mental illness;Self-care ability;Quality of life
1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外医疗China&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
2结果
2.1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和康复状态评分比较
在治疗后,研究组BPRS 评分(30.41±3.44)分低于对照组(35.61±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RSS 评分(30.48±4.16)分低于对照组(43.61±5.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PRS 和MRSS 评分比较[(x±s ),分]2.2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在治疗后,研究组SSSI 评分(10.34±2.17)分低于对照组(13.25±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DL 评分(13.44±3.52)分低于对照组(17.36±3.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SSI 和ADL 评分比较[(x±s ),分]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在治疗后,研究组(总分)在GQOLI 的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4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分]
3讨论
流浪救助者没有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一直处于漂泊状态,在不进行救助和干预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的精神状态只会愈加恶化,最终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15-16]。
该次研究选择该院收治的101例女性流浪救助
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以及院内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探究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治疗后研究组BPRS 评分(30.41±3.44)分低于对照组(35.61±3.50)分,研究组MRSS 评分(30.48±4.16)分低于对照组(43.61±5.34)分(P<0.05),与向滨洋[17]学者研究结果相比,接受治疗后观察组BPRS 评分(31.02±5.14)分低于对照组(37.69±3.96)分,观察组MRSS 评分(29.65±4.33)分低于对照组(38.96±4.74)分(P<0.05),与
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在治疗后研究组SSSI 评分(10.34±
2.17)分低于对照组(1
3.25±2.54)分,研究组ADL 评分(13.44±3.52)分低于对照组(17.36±3.72)分(P<0.05),与
向滨洋[17]学者研究结果相比,观察组SSSI 评分(10.31±4.46)分低于对照组(14.52±4.08)分,观察组ADL 评分
(15.27±4.53)分低于对照组(19.04±3.98)分(P<0.05),且
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行为技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实际应用价值。
对于流量救助精神病患者如果只是采取单纯治疗和救助,只能一定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现状,在患者无法独立生存的情况下,任何救助都有限度,不能完全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而且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只有在救助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和一部分社会功能,才能根本性地解决流浪精神病患者这一社会问题[18]。
在实际救助
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救助观念,救助流浪精神病患者最终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正常的生活,能独立走向社会,一切的救助都应该以最终目的为中心实施,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弥补患者独立生活的缺陷[19-21]。
流浪精神病患者与普通流浪人群的区别是已经具有一定的精神障碍,应该针对性地治疗患者精神疾病,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重点关注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社会,尽量使患者具有一个平静的心境。
在治疗结束将患者推向社会时,应该综合多个救助部门,为患者提前做好一定的生活保障,也应该定进行患者,及时发现患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合理地帮扶。
行为技能训练的实际应用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认知障碍和生活技能水平不一样,要根据救助方式进行合理地调整,不能流于形式化否则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救助效果[22]。
该次研究中部分流浪精神病患者在
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后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地改善,能提升患者生活各方面的技能,也能为患者培养一
研究组(n =51)对照组(n =50)t 值P 值
组别
51.39±4.1343.28±3.6710.424
<0.001物质生活58.47±4.5150.26±4.339.329
<0.001躯体健康62.48±3.2151.32±2.3120.020
<0.001心理健康59.38±4.1641.64±4.1521.452
<0.001231.58±21.06189.38±17.3810.971
<0.001社会功能
总分
研究组(n =51)对照组(n =50)t 值P 值
组别16.48±3.1816.42±3.220.0940.925
10.34±2.1713.25±2.546.194
<0.00123.47±4.2823.54±4.160.0830.933
13.44±3.5217.36±3.725.440
<0.001SSSI
ADL
研究组(n =51)对照组(n =50)t 值P 值
组别
43.51±4.3642.71±4.210.9370.350
30.41±3.4435.61±3.507.530
<0.00154.57±6.3253.68±6.180.7150.476
30.48±4.1643.61±5.3413.800
<0.001BPRS
MRSS
123
些生活爱好,从而提高患者的情绪自控能力,临床效果
十分明确,如果能够推广应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
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目前我国构建了多重综合运行的福利救助机制和
社会保障系统,以为社会成员规避风险,在社会成员因
为意外事件失去收入的情况下,给予及时地救助,但是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分离运行的情况,
流浪在城市的精神病患者难以及时给予合理地救助,
其生活状态极度艰难,基本生活水平难以进行保障。
流
浪精神病患者一般是由各地区的福利救助机构进行发
现和帮扶,能在一段时间内让流浪精神病患者有所依
托,但是这部分人群在进入社会后,大部分的生活状态
依旧不会有明显地改善,所以仅仅给与其短时间的生
活帮扶对患者的帮助有限,对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的
提升没有明显改变。
根据我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我
国各类精神病患者超过1亿人数,平均每13人中就有
一位精神病患者,其中重症患者占比也很高,当这部分
重症患者脱离家庭且没有及时得到社会救助时,就会
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
而
且我国目前的福利救助机构相对于庞大的精神病群体
严重不足,对全部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进行长期甚至
永久的救助不符合现实条件。
基于目前的社会救助体
系现状,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就需要给与合理有效
的技能训练,使其在救助阶段后,能具备基本的社会生
存技能,使救助效益最大化,以提升流浪精神病患者长
期生活质量为救助目的。
该次研究探索的初步技能训
练在研究结果中都得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具体的技
能训练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扩展。
综上所述,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和
院内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可以提升患者生
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确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芹,赵敏,王翠.直观教育对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康复
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2020,27(10下旬刊):146-148.
[2]黄爱勤,韦畅书,黄菊娟,等.个体技能训练在流浪精神病患
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0):
248-250.
[3]高丽娟,黄飞兰,吴小霞,等.伴冲动行为的流浪救助精神病
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人格特征分析[J].海南医学,2020,
31(3):313-315.
[4]袁蕊,刘波,伍敏.82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
救助情况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75-77.
[5]王怀东.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用药依从性情况与护理
对策及对生活自理能力执行率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20,23(1):155-156.
[6]廖凤芹,罗炳锋,梁少华,等.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康
复训练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0):4,11.
[7]戴新萍.个体化时间管理模式在首发精神病患者中改善生
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
(12):125-127.
[8]吴永红,黄艳,张文隆.女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
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9,26(11上旬刊):85-87.
[9]彭静,魏江辉,刘真文,等.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不良
行为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2):178-179.
[10]陈钱芳,沈志华.认知行为-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
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9,
57(5):89-91,95.
[11]李菊红,李晋文.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
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7):
15-16.
[12]高淑英,张磊,曹媛媛,等.北京市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合
并肺结核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0):
142-144.
[13]姚楚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14]张文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
家庭科技,2020(6):23-25.
[15]杨蔚蔚,成媛,刘燕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干预与救
助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36(3):
250-252.
[16]朱馨怡,邓灿榕,田娟.城市流浪人群的社会救助探究———
以南京市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8):201-202.
[17]向滨洋.重庆市救助管理站内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
查[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2):70-73.
[18]刘婳.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问题探析———芒市救
(下转第134页) 124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外医疗China&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助管理工作站为例[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28(2):
51-55,76.
[19]汪净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
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20]袁泽瑶.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
助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21]王露洁.团体音乐治疗形式运用于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干预
研究——
—以成都市救助站为例[J].音乐探索,2018(4):98-
103.
[22]谢晗希.救助管理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建议———基于多次
流浪的救助[J].长江论坛,2018(5):86-90.
(收稿日期:2021-06-23) [13]车云艳,周华群.预见性护理对预防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
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1(5):120,112.
[14]马晓霞.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高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手术配合中的应用效果[J].智慧健康,2017,3(10):9-10.
[15]冯艳梅.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高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配
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
(36):13-15.
[16]郭敏.预见性护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及生
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22):3451-3452.
[17]许凤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
析及风险评估[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3):
107-110.
[18]王维霞,姚巧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
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对策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
师,2020,36(8):157-158.
[19]王蔚蔚.预见性护理对高龄髋关节骨折患者压疮形成的
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7):212-213.
[20]浦佳.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高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配
合中应用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
(31):300-301.
[21]冯立文,韩华,安亚珍.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高龄人工全髋关
节置换手术配合中应用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
23(7):185-187,190.
[22]杨凤兰,李素英,黄静云.预见性护理结合术前宣教对髋关
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准备、术中的影响[J].家庭医药.就医
选药,2019(2):240-241.
[23]郑春兰,黄江英.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
后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
14(29):81-83.
[24]何仁芳.基于预见理念为导向的护理措施对髋关节置换
术后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0-13.
[25]朱丽艳.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及患者满意度开展预见性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
指南,2016,14(34):263-264.
(收稿日期:2021-06-25) (上接第124页)
134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外医疗China&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