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洪涝灾害成因机制分析及防治建议

合集下载

岩溶工程地质防治措施方案

岩溶工程地质防治措施方案

岩溶工程地质防治措施方案一、岩溶地质特点1. 岩溶地质是由于地下水与石灰岩、石膏岩等可溶性岩石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地质特征。

这些地质特征包括溶洞、溶壑、地下河流、地下水库等。

2. 岩溶地质具有高透水性与高渗透性,地下水活动频繁,容易形成地下水溶蚀,导致岩层不稳定。

3.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质的重要地貌类型,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针状石蚀、龙骨石、溶洞等地貌特征。

4. 岩溶地质容易形成地震地灾。

由于岩溶岩层的不稳定,地震易发生岩层崩塌、岩溶地形变形等现象。

二、岩溶地质防治措施方案1. 地质勘察与评估在进行岩溶地质工程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与评估。

通过对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地下水状况、地震活动等进行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基础数据。

2. 工程设计与选址在进行岩溶地质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地质勘察与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工程选址,避开岩溶地质发育区域,避免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水活动、地震活动等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岩溶地质防治技术(1)岩溶环境监测技术:采用地下水位监测、地质物探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测地下水活动状况,预警岩溶地质灾害。

(2)地下水防治技术:采用注浆、防渗墙等手段,控制地下水的活动范围,减少地下水对岩层的溶蚀作用。

(3)地震防治技术:采用地震监测与预警技术,对岩溶地质工程进行抗震设计。

(4)岩溶地质治理技术:包括填充、固化等手段,对岩溶地质进行治理,增强岩层稳定性。

4. 岩溶地质环境保护在进行岩溶地质工程时,应重视岩溶地质环境的保护。

应采取绿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工程对岩溶地质环境的影响。

5. 防治措施的监测与评估在岩溶地质工程建设完成后,应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通过对地下水位、地表变形、地震活动等进行监测,评估工程对岩溶地质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综上所述,岩溶地质工程防治措施的方案应从地质勘察、工程设计、防治技术、环境保护、监测与评估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哎呀,说起洪涝灾害,真是让人头疼啊!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水灾猛于虎”啊!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出门也不怕遇到“水深火热”的情况了。

我们来看看洪涝灾害是怎么来的吧。

其实,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地形地貌复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雨水下得太多,排不出去,就会变成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防治洪涝灾害呢?这里我给大家支几招:1. 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要想防止洪涝灾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排水问题。

我们可以修建水库、堤坝等设施,将多余的雨水收集起来,然后再通过排水管道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去。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压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

2. 加强植被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屏障。

我们应该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比如种植防风固沙的树木、草皮等,这样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从而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

3. 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防范胜于救灾。

我们应该加强防灾知识的普及,让人们了解洪涝灾害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

比如在暴雨来临前及时撤离危险区域、避免涉水行走等。

只有提高了人们的防灾意识,才能在灾害发生时做到迅速、有序地自救互救。

4.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也是防洪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建筑等,避免因为过于密集的建筑群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放。

还可以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防范洪涝灾害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摆脱洪涝灾害的困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当然啦,说了这么多,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

毕竟,我国在防洪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比如说,近年来我国成功抵御了多次严重的洪涝灾害,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所以呢,大家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好自己的防范措施。

洪水灾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分析

洪水灾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分析

洪水灾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分析洪水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其成因复杂多样,涉及气候、地质、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洪水灾害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洪水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降雨模式、温度变化等。

降雨模式的改变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强度的增大,从而增加了洪水发生的概率。

例如,一些地区在短时间内暴雨倾泻,地面无法迅速吸收和排水,导致水体积聚,形成洪水。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冰川融化加剧,海平面上升,进一步加剧了洪水的发生。

其次,地质条件也是洪水灾害的重要成因。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类型等都会对洪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形成洪水的堰塞湖。

地形地貌的起伏和河道的曲折程度会影响水流的速度和水位的变化,进而影响洪水的规模和危害程度。

土壤类型的不同会影响水分的渗透和排泄能力,进而影响水体的积聚和排泄速度。

因此,了解地质条件对洪水的影响,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洪水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水源地和湿地被破坏,导致了水体的积聚和排泄能力的下降。

此外,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也是导致洪水灾害的原因之一。

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无法迅速排除大量降雨引发的洪水,从而加剧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针对洪水灾害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降雨情况,提前预警,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库和堤防的建设,提高水体的调节和排泄能力。

此外,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保护水源地和湿地,减少洪水的发生。

广西岩溶石山区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以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

广西岩溶石山区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以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为例

( n tt t f Ka s oo y, I siu eo rtGe lg CAGS, ii 4 0 4, i a Gu ln 5 1 0 Ch n )
Ab t a t s r c :Fl o i a t ri o eo h o ts ro sg o o ia a a d fk r te v r n e ti a g i a s o d d s s e s n f em s e i u e l g c l z r so a s n io m n n Gu n x r t t h k
r c r a I e i usy r s rc s t e s s a na e de l me f e o m y i he r g on o k a e . t s ro l e t i t h u t i bl veop nto c no n t e i .Ka s de gr nd r t un r ou rv ra e a ha s at ia l o r a o a gxi r tr c r a . i e r aofM s n i yp c lfo d a e fGu n s o k a e s Thec u e ft l d dia t rr l ka a s so hefoo s s e e y bo h on g ol g c lf c or nd huma a t r , nd t y a e a s her s l he c m p e n i ee f c fv — t e o i a a t sa n f c o s a he r lo t e u toft o r he s v fe to a
区洪 涝 灾 害 的 基 本 特 征 及分 布 规 律 , 析 了洪 涝 灾 害 形成 的原 因 , 提 出 了 洪 涝 灾 害 综 合 治 理 的 对 策 和 建 议 。 分 并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水位急剧上升,超出河道容量,进而造成严重的灾害。

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本文将从成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洪涝灾害的成因1.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水汽含量增加,降雨量增加,降雨强度增大,进而导致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洪涝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洪涝灾害。

而山区则容易发生山洪灾害,因为山区地势陡峭,雨水容易形成急流,引发洪水。

3. 水利设施:水利设施的失修和不完善也是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河道堤坝破损、排水设施不畅等问题,都会导致洪水无法顺利排泄,从而形成洪涝灾害。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的发生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过度开发土地、乱砍滥伐、建设不合理等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二、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1.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降雨情况,提前预警,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同时,加强气象科技研究,提高预测准确性,也是降低洪涝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

2. 改善水利设施: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加强河道疏浚和堤坝修复工作,提高排水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也是防治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

3. 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恢复湿地、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洪水的危害。

4. 合理规划和管理: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建设,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水源涵养区,可以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5.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通过加强公众防灾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岩溶处理方案

岩溶处理方案

岩溶处理方案一、背景介绍岩溶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指的是地下溶蚀作用导致的地表和地下的溶洞、地下河流、地下水系统等。

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对于建筑工程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解决岩溶地区的问题,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岩溶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二、问题分析1. 岩溶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岩溶地区土壤脆弱,容易发生侵蚀现象,导致土地贫瘠化。

2. 地下水资源保护问题: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也容易受到污染,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

3. 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如地面塌陷、地下水突发等,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三、岩溶处理方案1. 土壤保护措施:a. 构建植被覆盖系统:通过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b. 推行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系统。

2. 地下水保护措施:a. 制定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法规: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禁止污染源的排放。

b. 建设地下水监测系统:监测地下水的水质和水位,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a.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b.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水平。

四、岩溶处理方案的效益1. 土壤保护措施的效益:a. 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b. 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

2. 地下水保护措施的效益:a. 保护地下水资源,确保人们的饮水安全。

b.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岩溶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效益:a.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b. 促进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五、岩溶处理方案的实施步骤1. 制定岩溶处理方案的详细实施计划,明确各项措施的具体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2. 开展岩溶地区的土壤、地下水和地质灾害等调查研究,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健康问题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水源污染, 食物供应链中断,引发一系列 健康问题,如腹泻、疟疾等。
社会秩序混乱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 乱,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
作。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植被 破坏,土壤侵蚀,影响
生态平衡。
水体污染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污水 和垃圾流入河流湖泊,
造成水体污染。
动物栖息地丧失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措施
目录
• 洪涝灾害的成因 • 洪涝灾害的影响 • 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 • 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 • 洪涝灾害的案例分析
01
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
01
02
03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 气事件增多,如强降雨、 飓风等,增加了洪涝灾害 的风险。
地形地貌
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 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等, 容易造成洪水积聚。
水文条件
河流流域的水文条件,如 暴雨、融雪等,会影响洪 水的形成和流量。
人为因素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地面增多,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导致雨水 无法有效排入河流,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堤防等建设不合理,会影响河流的泄 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
土地利用变化
洪涝灾害可能导致动物 栖息地丧失,影响野生
动物生存。
气候变化影响
洪涝灾害可能加剧气候 变化的影响,如全球变
暖、海平面上升等。
03
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
建立预警系统
建立气象、水文、地质等多部门 联合的预警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和快速传递。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 雷达监测等,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洪涝灾害的成因及主要防治措施方案

洪涝灾害的成因及主要防治措施方案

洪涝灾害的成因及主要防治措施方案洪涝灾害年年有,他出现的原因和要做哪些措施可以防治呢?以下是职场为大家整理的洪涝灾害的成因及主要防治措施方案资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送你的阅读。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一旦洪水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消费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危害是宏大的,它可以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吞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洪水除了造成物质、人员等方面的直接损失外,还会造成水、电力、交通、能等供给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顿和生活秩序的紊乱等间接损失。

洪水的形成有几种不同的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河流和湖泊的蓄水才能下降、堤坝溃决也会导致洪水。

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

究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短时间的暴雨或者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导致的。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或者加剧了洪灾的发生,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水才能下降等。

我国大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从1600毫米递减到缺乏200毫米,多寡悬殊。

东部地区不仅降水多,而且全年降水量的60%-80%又集中在6-9月份的4个月里,其中最大的降雨,又往往占全年降水的30%-50%。

据调查,最大洪峰流量与多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之比,在北方到达5-10倍,南方达2-5倍。

因此,我国东部地区往往暴雨洪水集中,它是我国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长江、珠江、松花江、嫩江、辽河及淮河等洪水灾害此起彼伏,损失严重并呈逐步加重趋势。

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严重的洪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麻沙河-大田河流域岩溶洪涝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麻沙河-大田河流域岩溶洪涝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麻沙河\大田河流域岩溶洪涝成因分析及防治建议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麻沙河、大田河流域岩溶洪涝现状及其危害,然后探讨了岩溶洪涝形成的控制条件及影响因素,最后对该流域典型岩溶洪涝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岩溶洪涝灾害防治成因分析流域所谓岩溶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岩溶问题的存在所引发的洪涝灾害,在碳酸盐岩地区,除呈线状分布的地表河谷外,其他负地形形态多为呈长槽状分布的盲谷、槽谷及呈不规则近圆形分布的洼地。

这些负地形,形成各自独立汇集周围地表水的水文单元,汇集而来的水流从发育其内的落水洞中灌注地下,经地下岩溶管道排泄于临近的河谷中,每到汛期,连续大雨、暴雨后,各路洪水一涌而来(包括地下水点排泄的洪水),此时由于承担消排水任务的落水洞因过水断面有限,不能及时消排洪水,造成盲谷、洼地内汇水成湖,形成洪涝灾害。

由于这些地方是山区居民和农田集中分布地段,而恰恰又是洪涝灾害易发地,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不可低估,麻沙河、大田河流域为岩溶石山地区,水土流失、土壤瘠薄、岩溶强烈发育,从而造成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长期以来人类一些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导致岩溶洼地洪涝灾害问题频繁发生。

一、流域概况麻沙河流域(流域代码H010220)、大田河流域(流域代码H010240)同属珠江水系北盘江右岸相邻的一级支流,大至以兴仁-三家寨-拉龙箐一线为其分水岭。

行政单元包括黔西南州的晴隆县、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西南部及册亨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50952″~1060005″;北纬250044″~254958″,总面积3841.74 km2。

其中麻沙河发源于兴仁县潘家庄镇西侧,干流全长95 km,流域面积1528.11 km2;大田河发源于兴仁县城西南,干流全长142 km,流域面积2313.63 km2。

其中,流域内碳酸盐岩总面积为2585.93 km2。

二、岩溶洪涝现状调查表明,麻沙河、大田河流域内(以下简称区内)成规模的岩溶洪涝灾害点32处,受淹面积约10089.05亩。

洪涝灾害成因是什么有哪些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成因是什么有哪些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成因是什么有哪些防治措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洪涝灾害成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植被分布。

(气候、地形、水系、植被)自然原因: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人为原因:1、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洪涝灾害防治措施1、加固江防大堤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3、修建一些水库、4、重点治理荆等一些河段5、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6、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种植荨⒈3炙粒孤铱忱姆ド帧⒗目巡莸亍⒐确拍痢⑵苹瞪肪�7、禁止人们围湖造田等8、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洪涝灾害的危害1. 环境破坏经济损失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 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

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

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自然灾害知识:岩溶地质灾害——如何防范

自然灾害知识:岩溶地质灾害——如何防范

自然灾害知识:岩溶地质灾害——如何防范岩溶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环境岩溶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陷、地裂、岩崩、崩塌等多种形式。

岩溶地质灾害是我国南方石灰岩地区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威胁到数百万人的安全,也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如何防范岩溶地质灾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岩溶地质灾害的成因岩溶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是由于石灰岩在地下长期溶蚀、溶解形成孔洞、裂隙等空洞后引起的,空洞被填充土壤、岩石等物质覆盖,形成一个人工地层,当水流进入孔洞并流水冲刷、沖蝕,地层发生破裂瓦解,造成地质灾害。

石灰岩地区的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下排水、采石、开发建设等再加剧了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岩溶地质灾害的特点岩溶地区的岩层在地下形成了大量的空洞、裂缝等天然通道,使得破坏作用有时不易察觉,当局部岩层因天气变化或人类开发活动变得不稳定时,那里出现塌方、岩石崩落、地面陷落的风险就会迅速增加,从而造成大量财物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防范措施1、规划与合理开发为了防范岩溶地质灾害,需要尽可能的避免在岩溶区进行大规模的矿物开采或建设,*重要的是在开发前进行岩溶环境调查,制定相应的规划,提前了解地层结构以及是否存在岩洞等问题,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2、地质监测和预警地质监测是我们对于岩溶地区进行防范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评估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而预警系统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可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利用地电、地磁、地震等手段,尽早发现和提前预警危险。

3、治理措施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灾后救援、现场调查与评估、挖掘封堵、填砂加固、爆破拆除等,即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治理和修复,在岩洞出掉石头的地方坑内放填土或摆放固定的金属网,以增强其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此外,不少岩洞利用塑料网袋等材料积攒土质填筑成墙,也是勉励的办法。

结语岩溶地质灾害是我国南方石灰岩地区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一般较大,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理措施,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下径湖垦区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下径湖垦区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第34卷增刊1 2020年12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esources Environment &EngineeringVol.34,Sup 1.Dec.,2020下径湖垦区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潘天录,陶海宁,靳文斌,李建华,王崇举,贾雪娇(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湖北黄石435000)摘要:湖北省大冶市下径湖垦区岩溶发育,2019年3月以来发生连续塌陷。

根据下径湖垦区典型岩溶地面塌陷点的地质勘查资料及水文监测数据,岩溶发育是下径湖发育地面塌陷灾害的内在原因,研究区属于覆盖型岩溶区。

研究表明,下径湖垦区2019年3—6月新发塌陷是由于矿区排水(涌水)直接引发的地面塌陷。

其机理为长流港北侧下径湖垦区地下水沿着F26、F6断层附近破碎带或岩溶发育区通过二期帷幕过水通道进入鲤泥湖矿区帷幕内,再经过涌水点被大量排出,造成下径湖垦区岩溶水位急剧下降,进而引发塌陷。

研究区塌陷对农田、高压输电塔、港堤等造成了严重威胁,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地面塌陷;岩溶;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5; P642.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1211 (2020) S1-0110 -05 D O I:10. 16536/ki.issn. 1671 - 1211. 2020. S1.020岩溶地面塌陷是指在岩溶发育地区,由于覆盖层 松散土体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影响下,使土洞顶 部不断塌落、扩展,最终形成地表塌陷的现象。

岩溶塌 陷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种主要地质灾害,近年来随着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频繁发生。

岩溶塌陷灾 害一方面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 电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使得塌陷区 的水土流失严重并且影响塌陷区周边环境。

岩溶地面 塌陷除受采矿工程活动抽排地下水影响外,与地下岩 溶发育情况也密不可分,属于自然和人为共同诱发的 灾害种类。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

水南湾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建议潘天录,李小飞,靳文斌,李建华(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湖北黄石435000)摘要:根据水南湾典型岩溶地面塌陷点的地质勘查资料及水文监测数据,岩溶发育是水南湾发育地面塌陷灾害的内在原因,研究区属覆盖型岩溶区。

研究表明,除周边地区矿山疏排水影响研究区地下水,诱发地面塌陷外,作为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大气降水的年际变化,也会诱发地面塌陷的发生。

水南湾岩溶塌陷发生受溶洞发育规律控制,主要分布在导水(F5、F6、)断裂带附近,沿F5、F6断裂带两侧,有溶管或较大的溶隙相连通,溶蚀空间较大。

在上部荷载、地下水位下降的作用下,溶洞顶板冒落,覆盖层形成塌陷。

研究区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农田的生产安全及河流港堤造成严重威胁,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地面塌陷;岩溶;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20)04-0647-04DOI:10.3969/j.issn.l006-0995.2020.04.025岩溶塌陷指在岩溶发育地区,覆盖层松散土体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影响下,塌落、扩展,形成地表塌陷的现象。

岩溶塌陷作为地质灾害灾类之一,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及程度加剧,对岩溶作用影响增加而频繁发生。

对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影响或破坏,并且影响塌陷区周边环境。

岩溶塌陷除受采矿工程活动抽排地下水影响、采空区冒落塌陷外,与地下岩溶发育状况也密不可分"役湖北省黄石市水南湾岩溶塌陷位于大箕铺镇水南湾村。

近两年来该区域连续发生地面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农田的生产安全及河流港堤造成严重威胁、群众恐慌。

本文依据地质灾害勘查成果,对成因机制其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1地质环境条件1.1气象与水文研究区处在亚热带边缘,具湿润季风亚热带气侯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冬夏季风交替明显。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简介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遭受来自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导致发生地质灾害。

本文将就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地质灾害成因岩溶地区发生的灾害岩溶地区是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具体表现为岩溶塌陷、地面塌陷和地下水漏失等问题。

同时,岩溶区内的地下水容易被岩溶介质所吞噬,导致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不稳定、泉眼涌水、水流量突变等异常情况,这些现象均会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为了预防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需先了解其成因。

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流失和非均衡分布是该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

此外,涌水、易崩等长期的岩溶发育过程和不稳定多变的地质背景,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地震、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会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尤其是在高山地区。

常会造成堤坝内坝土涌积、大型水泵设备振动、安全排水设备损坏等严重影响,严重威胁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例如,1999年“九一一”台风给山东省的神南水利枢纽工程造成巨大的破坏。

预防措施加强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一般地质灾害是由外力和内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因此在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对各种可能的地质灾害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实现高质量的设计和施工,这可以大大降低灾害的风险。

同时,对于高山工程,建造前应进行细致、全面的地质勘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评定灾害风险等级,上述措施对于减轻灾害的影响有着显著的效果。

加强监控为了及时防止灾害,应增加监测手段,并建立完善定期检查的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

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加强安全措施,建立完备的应急响应体系,加强防御保护,定期安排演练,提升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

维护设备管理设备维护和管理是水利工程长期运行的重要保障。

定期进行设备的保养和检查,防止设备出现故障,从而导致灾害的发生。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措施洪涝灾害是指由于暴雨、山洪、城市内涝等原因造成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暴涨,水涝、山洪等水文灾害,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城市内涝、农田内涝等人为灾害。

洪涝灾害通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混乱,因此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减少洪涝灾害具有重大意义。

洪涝灾害的成因有多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地质等因素。

气候因素是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集中、暴雨频繁,从而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地形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比如陡坡地区容易发生山洪灾害。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等,不透水的土壤和高地下水位会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泄,从而引发洪涝。

人为因素也是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水难以迅速排泄,引发城市内涝。

其次,过度开垦农田和毁林开荒等破坏性行为导致土地质地松散,水十分容易渗入土壤,形成农田内涝。

此外,水库、堤坝等工程设施的安全问题以及水库的放水不合理等也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针对洪涝灾害,可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1.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完善气象监测网络,提前掌握气象信息,做好预警工作。

同时,加强对洪水、山洪等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2.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入,修建雨水管网和下水道,提高排水能力。

对于旧城区,应进行改造升级,更新排水设施。

3.加强水库和堤坝的检修和管理:定期对水库和堤坝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完好无损。

同时,加强监测和管理,及时疏导水库的积水,合理控制放水。

4.加强土地保护: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防止过度开垦农田和破坏性行为。

根据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等,合理安排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作物种植。

5.提高公众意识:开展洪涝灾害防范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的准备,并与相应部门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总之,洪涝灾害具有多种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以桂西南某铝厂岩溶塌陷勘察为例摘要:岩溶在我国广泛发育,岩溶塌陷为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对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岩溶塌陷的形成因素及机理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治理措施建议。

1 岩溶背景岩溶,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现象。

广西华银铝厂位于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地处桂西北,为岩溶强烈发育区。

我国的岩溶发育广泛,碳酸盐岩的分布,有346.3万km2,碳酸盐岩出露面积有90.7万km2,从北方小兴安岭到南海诸岛,从青藏高原到宝岛台湾,都有岩溶发育。

其中以山西高原及邻近省区,到华南云、桂、贵,包括川、鄂、湘的部分地区最为发育。

山西岩溶高原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两侧的华北油田潜山型储集层和鄂尔多斯油田深部碳酸盐岩储集层,构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西南岩溶区及华南岩溶区蕴藏着我国最主要的有色金属和磷矿资源,不仅在岩溶区有丰富的固体矿产资源,我国四分之一的地下水资源也是分布于岩溶区。

此外,岩溶地区造成的地貌成就了一批著名的风景名胜,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四川黄龙九寨沟等风景区。

因此岩溶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2 岩溶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简称岩溶塌陷或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亦是岩溶地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现象。

它是岩溶发育过程中,自然界岩土、水、气多相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后,地表岩土体向下部岩溶空间流失,由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种现象,在天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但发展缓慢。

而在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中,加速了自然界平衡的破坏,塌陷的产生往往十分迅速,有时规模巨大,危害严重。

该厂自从投产以来,由于厂区周边建设的加速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改变,厂区内发生了大小规模不一的地面塌陷,这些塌陷部分已对厂内设备、建(构)筑物基础造成了安全隐患。

岩溶应急预案

岩溶应急预案

岩溶应急预案引言概述:岩溶地区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导致地下水溶蚀作用较为强烈的地区。

这种地质特征使得岩溶地区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如地质灾害、水灾等,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来应对。

本文将从岩溶地区的特点、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措施的实施以及应急演练的重要性等方面详细阐述岩溶应急预案。

一、岩溶地区的特点:1.1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地区地下水系统发育,地下水流动路径复杂,水文地质条件难以准确预测。

1.2 地质灾害频发:岩溶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地下水突发涌出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1.3 水灾风险较高:由于岩溶地区地下水溶蚀作用,地表水很容易突然涌出,导致洪水灾害。

二、岩溶应急预案的制定:2.1 系统评估风险:针对岩溶地区的特点,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地质灾害、水灾等多种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

2.2 制定应急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和水灾的预警信息,确保能够提前采取应急措施。

2.3 制定应急预案:根据风险评估和预警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三、应急措施的实施:3.1 疏散人员: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水灾,应立即启动疏散预案,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3.2 抢险救援: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抢险救援,包括地质灾害的清理和修复、水灾的排涝和救援等。

3.3 紧急供水和救援物资:在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供水车辆和救援物资进入受灾区域,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应急演练的重要性:4.1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各级部门和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熟悉预案的执行流程。

4.2 发现问题和不足:应急演练过程中,可以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4.3 加强协同合作:应急演练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应对灾害的整体效能。

结论:岩溶地区的特点使得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非常重要。

通过全面评估风险、制定科学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以及实施有效的应急措施和定期演练,可以提高岩溶地区的应急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为每 遇 中雨 即可 导 致 洪涝 灾 害 的产 生 , 发 生 频 率 年
显著 增加 。
突发 性岩 溶洪 涝 灾害指 当地本无 洪 涝 灾害 发生 历
史 l , 由于 岩溶 管 道 的 某个 部 位 突 然被 固体 物质 堵 3但 J 塞导 致过 水 断面减 小 而形成 洪 涝灾 害 。当堵 塞 物被 冲 开、 清除后 , 即可 恢 复 岩 溶 管道 的正 常排 水 能 力 , 再 不
原 理 , 并从 制约 岩溶 洪 涝 灾 害 形 成 的 气 象 、地 质 、人 为 因 素 三 个 主 要 方 面 进 行 剖 析 , 为 减 灾免 灾提 出 一 些
防 治 建议 。
关 键 词 :岩 溶 洪 涝 灾 害 ; 防 治 建议 ;勇 洞 河 流 域 中 图分 类 号 :P 4 . 5 62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7 —1 1 ( 0 8 0 0 9 0 6 1 2 l2 0 ) 2— 13— 4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2期
20 0 8年 4月
资 源 环 境 与 工 程
Re o r e vr n e t& En i ei g s u c sEn io m n gne rn
Vo . 2. . 12 No 2
Ap .2 8 r , 00
月 )连 降大雨 、 雨后 , 路 洪 水一 涌 而来 ( 括 地 下 , 暴 各 包
水 点排泄 的洪水 ) 此 时 , 于承 担 消 排 水 任 务 的 落水 , 由 洞 因过 水断 面有 限 , 能 及 时 消 排 洪 水 , 成 盲 谷 、 不 造 洼 地 内汇 水成 湖 , 成洪 涝 灾 害 。 由于 这 些 地 方 是 山 区 形 居 民和农 田集 中分 布 地 段 , 恰恰 又是 洪 涝 灾 害 易 发 而 地, 可见 这一 问题 的重 要 性 不 可 低估 ¨ 。 勇洞 河 流 域 为 裸露 型岩溶 石 山地 区 , 高谷 深 , 壑 纵 横 , 土 流 山 沟 水 失, 土壤瘠 薄 , 溶 强烈 发 育 , 而造 成 了脆 弱 的生 态 岩 从
响, 导致 这些 固体 堆积 物 随洪水 涌入 地 下河 管道 , 在 并
地下 河进 口段 堆 积 导 致 过 水 断 面 减 小 而 形 成 洪 涝 灾
害 。2 0 0 4年 1 2月再 次 来 此调 查 时 , 洞 口 2 的岩 距 0m 溶管道 内卵石 、 泥砂 等 堆 积物 的总 厚度 已达 12~17 . . m, 造成过 水 断 面大 大 缩 小 , 使 洼 地 连 年遭 受 洪 涝 灾 致 害 , 得 以前 的沃土丧失 其利用价值 。 使
产 生洪 涝 灾 害 。如 宣 恩 县 晓 关 镇 西 南 的圣 孔 岩 溶 洼 地, 2 在 0世纪 8 0年 代 以前 , 洪 涝 灾 害 发 生 , 地 内 无 洼 双龙 洞地 下河 岩溶 管道 进 口段 洞 高 1 5~2m, 可 通 . 人 行 , 水通 畅 。至 8 排 0年 代 后 , 地 内几 乎 每 年 都 被 淹 洼 没 。究其 原 由, 是洼 地 汇水 区 的植 被 破 坏 、 土 流失 严 水 重, 洼地 内卵石 、 土 堆 积层 增 厚 ; 于 突发 暴 雨 的影 粘 由
岩 溶 洪 涝 灾 害 成 因 机 制 分 析 及 防 治 建 议
苏 昌 , 陈海 波 ,董 炳 维
(. 1 中国地 质大学( 汉)工程学院 , 武 湖北 武汉 4 0 7 3 0 4;2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 质勘察 院, . 湖北 荆州 440 3 10)

要 :基 于对 勇洞 河 流域 内岩 溶 洪 涝 灾害 的 调 查 与 研 究 ,阐 述 岩 溶 洪 涝 灾 害 的 基 本 特 点 以及 形 成 的基 本
治理 , 可使 洪涝 灾害 的周期 减 短 , 由原 害 特点
岩溶 山 区 洪 涝 灾 害 具 周 期 性 和 突 发 性 两 大 特 点 J 。周期 性表 现为 洪涝 灾害 多 发 生在 每 年 的 4~1 0
对 较厚 , 壤相 对肥 沃 , 为 山 区农 作 物 主要垦 植 区和 土 成
山区 民众 集 中居 住 地 , 是 当地 社 会 经 济 活动 的 主要 也
地段 , 旦发 生洪 涝灾 害 , 害 严重 , 仅淹 没农 田 、 一 危 不 造
月汛期 , 暴发 频 率 每 年 1~3次 , 着 洪涝 灾 害 的 发 其 随
生 , 表河道 淤 积 , 溶 管道 堵 塞 加 重 , 长期 得 不 到 地 岩 若
成农 作物 减 产或绝 收 , 还会 毁坏 各类 工 程建 筑设 施 , 造 成 生命 财产 的重 大损 失 。洪涝 灾 害 已成 为制 约 当地 经
0 引言
所 谓岩 溶洪 涝 灾害 , 特指 由 于岩 溶 问题 的存 在 所 引发 的洪涝 灾 害 。在 岩 溶 石 山地 区 , 除呈 线 状 分 布 的 地表河 谷外 , 它 负 地形 形 态 多 为 呈 长槽 状 分 布 的 盲 其 谷、 槽谷 和呈 不规 则近 圆形 分布 的 洼地 。这 些 负地 形 , 形 成各 自独 立汇集 周 围地 表水 的水 文单 元 。汇 集 而来 的水流从 发 育其 内 的落 水 洞 中灌 注 地 下 , 地 下 岩溶 经 管 道排 泄 于 临 近 的河 谷 中 。 每 到 汛 期 ( 年 4~1 每 0
环境 。加 之 长 期 以来 人 类 一 些 不 合 理 的工 程 经 济 活
动, 导致 岩溶 盲 谷 ( 地 ) 涝 灾 害 问题 频 繁 发 生 , 洼 洪 且
有 日趋严 重之 势 。
2 洪涝灾 害的危 害
裸 露 型岩溶 山 区整体 土层 瘠 薄 。岩溶 盲谷 、 谷 、 槽
洼 地底 部 为水 土 和有 机 物 质 运 移 和 堆积 地 段 , 土层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