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静安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静安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鉴赏家(节选)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淘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

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

它很顽皮。


“对!”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

他画的都是墨荷。

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

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

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

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

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

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

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

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

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

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

有时径题“画与叶三”。

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

一问,是日本人。

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1. 叶三“喜欢画”体现在哪些方面?
2. 分析波浪线“十多年过去了”单独成段的好处。

3. 赏析画横线段的语言。

4. 探究小说最后为何要叙述辻听涛买画的情节?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1879年德国植物学家德巴利提出了广义的不同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共生”的概念。

早在德巴利提出广义的共生概念之前,即1877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弗兰克就已使用曾经用于描写共同生活在社区里的民众的词语“symbiosis”(共生)来描述地衣中真菌与藻类的互惠共生关系。

②然而,生物共生这一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按照常识,数千米深的高压、高温(300℃~400℃)和剧毒(富含硫化氢H,S、甲烷CH,和氢气H,等)的海底热液口周围是不会有生命的。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2011年生物学家皮特森利用深海游航器在大西洋3000~6000米深的海脊热液口拍摄到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如体长约为30~40cm的巨型贝类白瓜蛤和深海偏顶蛤,以及体长可达3m的管栖蠕虫。

这些动物体内有数以亿计的共生细菌,其中,这些共生细菌的重量可达到管柄蠕虫体重的60%,通过氧化从海底热液中喷出的H2S获取能量,并从海水中获取氧O2,然后和二氧化碳CO2,进行碳酸固定合成有机物,为蠕虫提供养分。

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贝类体内共生细菌也是通过氧化H2S和H2获取能量和养分提供给与之共生的贝类。

这正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

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体就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③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识别、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共生体系。

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与微生物建立了紧密的互作关系。

人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由体内的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共同构成的“超级生物体”。

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我们的身体里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古菌、细菌及病,分布在我们的皮肤、口腔、鼻腔、生殖器及肠道等部位,构成了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的人类微生物组。

其中,微生物细胞总数约1014个,其敬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左右,其编码的基因数量至少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倍。

人体徽生物占到了我们身体重量的1%~3%。

如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后者则能够
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发育、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宿主脂肪存储、刺激肠道血管生成、构建生物被膜等免疫屏障、阻抑外来致病菌的侵入定殖、帮助人类消化大分子食物成分、合成人类必的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参与糖和蛋白质代谢、并促进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

⑤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些肠道微生物还与癌症、精神疾病甚至美容等方面不无关系。

正是这些微生物深刻影响和调控着人类的健康。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同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显著。

与其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不如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体内微生物”。

与我们人类共生的这些微生物为我们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节选自2018年08月01日《光明日报》刘润进《共生: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之谜》)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生”一词最早适用于共同生活在社区的民众,弗兰克最早将其借用到生物学。

B.生物共生是一种最普遍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但是直到德巴利才给了学术关注。

C.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蠕虫通过与其共生的细菌获得养分,这一事实颠覆了人的认知。

D.借助自身的寄生物获取生存条件,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热液口周围存在生物且共生,这也能够证明生物共生足最基本的生物学机制。

B.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地衣共生体,这一事实能够佐证早期生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C.文章以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为例,说明人体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D.木文运用批判性思维,前部分基于事实建构观点,后依据观点分析一些特定现象。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实质也是一个生物共生体,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寄居人体却能造福于人体。

B.在人这一共生体内,微生物细胞数量远远超过了人体细胞,其编码的基因数量更大。

C.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这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D.与人类共生的那此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发展总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出乎我们的意料。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

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

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②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
能这样做!
③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

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

干燥炎热的沙漠耗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

食物已经没有了。

最可怕的是干渴。

谁都知道,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

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

”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

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

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

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趁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

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

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

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⑤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⑥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决斗。

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

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

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

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⑦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

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

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

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

”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

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⑧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

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

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

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

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没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

教授把事
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

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

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⑨我再也说不下去了。

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

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8.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 围绕着肇教授对这壶水的真相的交代固然引人入胜,然而小说最动人之处无疑是那两次对峙所体现出的特殊的环境和紧张的气氛。

C. 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D. 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

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E. 小说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同的品格特点。

9. 小说中肇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10.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

那景色是何等壮观!
②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

11.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③段文字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邵,字茂宗,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景故成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

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

桓玄篡位,及武帝讨玄,王谧为扬州,召邵为主簿;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

或问之,邵日:“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

”刘穆之闻以白,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署长流贼曹。

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

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日:“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

今当无复恐耳。

”寻补州主簿。

邵悉心政事,精力绝人。

及诛刘籓,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日:“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

”旦曰,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日:“昨夜受张主簿处分。

”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

”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日:“人生危脆,必当远虑。

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
委穆之及卿耳。

”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

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日:“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

”从之。

元嘉五年,转征虏将军,领雍州刺史,加都督。

初王华与邵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日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丹、浙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

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邵为抚军长史,持节、南蛮校尉。

后为吴兴太守,卒,谥日简伯。

邵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轜车,诸子从焉。

(节选自《宋书·张邵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于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
B. 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其举之/
C. 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
D. 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扬州”又称淮扬,与“雍州”“荆州”都是古九州之一,古代包括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及岭南地区。

B. “节钺”指符节和斧钺,古代往往授予统兵在外的将帅,作为朝廷赋予和加重将帅权力的象征。

C. “储贰”也叫储副、太子,是古代帝王或国君的法定继承入的称谓,需要帝王或国君专门册封。

D. “元嘉”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时武帝。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一项是
A. 张邵颇有才华,受到武帝信任。

尽管很多士人投奔刘毅,但他认为武帝足当世人杰;武帝认为他有火臣风度,对他寄予重托。

B. 张邵善于观察,了解民众心理。

贼寇卢循来犯,他镇守南城,针对当时百姓隔着护城河看贼寇的情况,他觉察出民众的心态。

C. 张邵临时不挠,处事富有远见。

武帝诛杀刘藩,他吩咐属下连夜准备物资,武帝为此事感到忧虑;武帝北伐,他提醒要有远虑。

D. 张邵勤于政务,用计歼灭蛮寇。

他镇守襄阳时,修建堤坝水塘,开垦田地;面对蛮人的多次进犯,他利用聚会诱杀敌人主帅。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

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

②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日:“昨夜受张主簿处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6.对《蜀相》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曹操率领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2)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新时代我们所大力倡导和弘扬的务实态度、实干精神不谋而合。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宋朝国势危亡、个人经历坎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班辩论赛自由辩论阶段的片段请根据正方发言,为反方拟写一段发言,不超过100字。

正方观点:网络使人更加亲近
反方观点:网络使人更加疏远
正方发言示例:我方认为,网络使人更加亲近。

网络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无论是文件还是科技,都可以在网上快速传播。

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减少了时空限制,让人们可以自由加强个人联系,减少隔阂。

反方发言:我方认为,网络使人更加疏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7)班李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

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突出,担任校刊《空间》主编,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

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18年10月15日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云的助理陈伟在《这就是马云》里写到,某年年底,员工没有年终奖还必须加班。

马云把大家组织起来开会,问道:“如果你有500万年终奖,想怎么花?”员工们兴奋地你一言我一语,幻想自己有钱后的样子,畅谈了一个小时。

公司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大家继续开心地工作。

与马云没钱穷开心形成鲜明对比,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开篇就说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任正非提出:“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

我们可否抽一些时间,研讨一下如何迎接危机……”
马云和任正非,一个没钱,却对未来很乐观,让员工幻想年终奖有500万;一个有钱,却对未来充满忧患意识,让员工念着冬天的寒冷。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他们俩人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

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题干为:叶三“喜欢画”体现在哪些方面?“体现”是具体的内容,要举出例子分析,“方面”是概括的内容,需要整合提炼升格归类。

(1)从总结议论性文字“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以及题诗里“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均可见叶三对于画作的欣赏角度“有鉴赏眼光”
(2)从对于废掉的画的态度而言“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

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改改,加了题,又送给了叶三”,可见其珍惜每一幅画作。

(3)从对于画家的态度而言,“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季匋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可见对于画的喜欢,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

(4)从面对高价买画的诱惑而言,“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不卖。

’”可见对画作的喜欢、珍惜,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