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的底足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陶瓷的底足特征
古时瓷窑工匠们制作瓷器胚胎,在完成底部的“修足”工艺时,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及不同窑口的“修足”方式一般都有所不同。

通过对瓷器底足的区别,可以看出各个时期胎釉的结合情况,综合瓷器本身显现的资料来评判瓷器的年代。

古瓷器修足工艺的基本演变过程是从最早的平切底、到平底中央内凹、到底部中央挖个圆孔、到玉璧底、玉环底、到矮宽圈足底、到矮窄圈足底、到高圈足底演变。

也就是说,平底的瓷器一般比平底中央挖个圆孔和玉璧底、玉环底的瓷器年代要早;而平底中央挖个圆孔和玉璧底、玉环底的瓷器一般要比矮宽圈足、矮窄圈足底、高圈足底的瓷器年代要早。

隋唐时期使用竹刀或线手工削刮
隋代洪州窑钵底部,施有化妆土。

隋代洪州窑钵底部,施有化妆土。

早期寿州窑青瓷有明显线削刮痕迹
唐代晚期越窑碗底似玉璧,一般称作“玉璧底”
唐代长沙窑水注底部,有明显线削刮痕迹
唐代寿州窑底部,圆饼底
宋代修胎方式是在旋转的陶车上用铁刀削刮
宋代陕西耀州窑瓷片底部
北宋湖田窑底足,中间黑色部分为垫饼留下的痕迹
宋代吉州窑瓷器底足
宋代景德镇白瓷葵口高脚碗底足元代
元代枢府窑印花碗底足
金晚元初山东淄博窑盘底修足
元代钧窑天蓝釉碗底足
元代晚龙泉窑印龙纹大盘底足
元代磁州窑瓷器底足
明代
明代龙泉窑印花人物大碗底部,圈足厚实
明代龙泉窑印花洗底部
明代龙泉窑浅刻花钵底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