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
“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实录(湘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理解岩石圈及其与地壳和地幔软流层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判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教材文本材料,让学生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进行梳理,培养学生文本解析能力和综合、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还原地理学家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让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知识逻辑结构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地球的内部结构”。
其知识逻辑结构是:了解地震波的性质(起点)―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中点)―理解各圈层特点(终点)。
站在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视角,这些内容可以较好实现地理图像解析与表达、比较分析等能力的培养。
起点:解析“阅读”材料,了解地震波的性质。
地震波本身是知识难点,但不是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内容只需运用纵、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这一结论即可。
因此笔者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纵横波特点设计为前置学习。
选择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资源主要是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中点:解析“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理解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分布。
人类如何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课文给出结论:两位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地球,确认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以此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该内容教学的关键点不在于记住“两个界面三个圈层”的简单知识点,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示意图,从两个界面地震波的突变来推测介质的差异,从而还原科学家的认识,了解科学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承载“读图能力”的培养。
终点:解析文本材料,比较分析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范围、深度、物质组成、状态等差异,进一步认识三个圈层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评价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以评估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此外,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如: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要求学生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的示意图,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相互作用的小论文。
4.设计有趣的课堂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地球圈层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各个圈层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
2.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如:请小组讨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组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的模型。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小组成员互相分享学习地球圈层结构的感悟。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小组合作的效果。如: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实录(6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实录(6页)●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初步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外部的传达状况及两个主要的不延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进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外部地震波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图,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拟法学习各外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地球外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育先生〝实质是经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实质〞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2.经过教学对先生停止热爱自然、热爱迷信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应用〝地震波的传达速度与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表示图〞,初步掌握读图剖析技艺。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外部传达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外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外部圈层。
●教具预备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达速度与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表示图,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表示图,地球各外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表示图●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形状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反。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局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外部圈层推进〔新知识教授〕[教员精讲]〔知识拓展〕师:地球外部终究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外部状况的直接手腕,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其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本案例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5.作业小结设计:本案例设计了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提升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主要组成及其相互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地理视角,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4.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其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互作用。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其自我提升的能力。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1.2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四)总结归纳
1. 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相互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绘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的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与地球圈层球的圈层结构”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个圈层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2. 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地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和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 小组合作: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思想、分享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张掖市第一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的结构》课堂实录
张掖市第一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的结构》课堂实录今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在科学课上学习了地球的结构。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物展示,我们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下面是课堂实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老师简要介绍了地球作为我们熟悉的家园,有着厚重的外部壳,复杂的内部构造。
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我们身处的外部地球壳层,在地球构造中起到保护内部地幔和地核的作用。
接着,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地球模型,用以形象地展示地球的结构。
首先,老师指着地球模型上的外部薄壳说道:“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地壳,它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它们的特点有所不同。
”我们仔细观察地球模型,果然看到在一侧是蓝色的海洋地壳,另一侧是绿色的大陆地壳。
接着,老师指着地壳下方的部分说:“这一层叫做地幔,它非常厚实,占据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
地幔由熔融的岩石和固体岩石组成。
”我们纷纷惊叹,原来地幔如此巨大而且有着复杂的组成。
最后,老师拿起地球模型的内部核心说:“这是地球的内核和外核,内核是固体,外核则是液体。
它们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犹如地球的内部炉火。
”我们纷纷感到好奇,地球内部竟然还有这样的核心。
在回顾了地球的结构后,老师进行了一次小测验,以查看我们对地球结构的理解情况。
问题包括地球最外部的层是什么、地幔由什么组成等。
我们积极参与,并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
接下来,老师启动了投影仪,播放了一段有关地震波传播和地震仪工作原理的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地震波可以被地震仪收集并转化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数据。
这让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地震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
最后,老师给我们分发了一份练习册,让我们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练习册中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等,要求我们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进行灵活应用。
我们争分夺秒地完成了练习,并相互检查答案,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堂生动有趣的课程,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对地球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组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3.创新性:在教学策略上,我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我将多媒体课件、地理模型等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情感价值观:本案例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培养其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紧密结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章节内容,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锻炼其面对挑战的意志;
4.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情感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课堂任务。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并能说明科学家如何利用地震波来硏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3.能从不同层面(宏观、微观)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案例】【引入新课】播放《地心历险记》预告片,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否如电影里展示的样。
展示地球半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探索者,会运用什么方法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实际,想想生活中我们有哪些间接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
学生先和小组成员交流,然后把大家的观点记录下来,各小组派代表依次介绍本组的观点。
【教师讲解】通过上述探究,学生们总结出,人类可以通过一些自然现象间接传递出的信息来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
当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23~24页中的相关内容,明确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并且了解地震波共分为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
教师播放横波和纵波的视频动画,学生们仔细观察,解释这两种波在振动方向上的差异。
(纵波在传播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是介质振动方向与波的行进方向垂直)【教师小结】续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介质所能传播的地震波也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地震波的反馈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同学讨论】教师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关系示意图,要求学生根据该图画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关系示意1.人们划定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依据是什么2.判断地球外核为液态的根据是什么【教师小结】1.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在古登堡面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说明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不连续分布,人们据此划定了这两个界面。
2.横波不能通过外核,说明外核为液态。
【课堂活动】完成教材第27页中的活动。
地球内部结构课堂实录
地球内部结构课堂实录今天,我们将探索地球内部神秘的结构,揭示地球深处的奥秘。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吧!第一部分: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它分为两部分: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岩石构成,而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组成。
这两种岩石的特点和成分也不完全相同。
地壳的厚度通常在5到70公里之间,但在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如喜马拉雅山脉,甚至超过了70公里。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的栖息地,我们所生活的陆地就是建立在地壳之上的。
第二部分: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
它是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的,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密度和温度。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分界线称为转换界面。
上地幔的温度较高,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矿物质组成。
下地幔则更加热,主要由辉石和橄榄石的高压相变形成的岩石构成。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运动和热量传输对地球表面的地壳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核的温度极高,高达5700摄氏度,而压力也非常巨大。
外核是地球上产生地磁场的重要部分。
地磁场对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内核则对地球的稳定性和引力产生重要影响。
结语通过这节课,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球的内部结构不仅仅是一堆岩石,它们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现象,还对我们对地质活动和自然灾害的理解和应对提供了基础。
希望今天的课程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和惊喜!——本文根据《地球内部结构课堂实录》的要求,以讲课的方式呈现了地球内部结构的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文章格式整齐,语句通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通过总结,形成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完整认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3.教师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针对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2.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依托,旨在探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教学实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组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建立地球内部结构的整体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践性:教师结合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还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初一地理《地球的构造》课堂实录
初一地理《地球的构造》课堂实录今天,我们来到了初一地理课堂,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有关地球的构造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来记录下这堂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吧!地球的构造是地理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等。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构造对我们认识地球、保护地球非常重要。
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地球的折线球模型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层,它非常薄,厚度大约在5-40公里之间。
地壳可以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大洲地壳比海洋地壳更加厚重。
接着,老师用咖啡杯和冰块的比喻来解释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位移,它可以分为水平构造运动和垂直构造运动。
水平构造运动包括地壳的悬挂、下陷和抬升等变化;垂直构造运动则是指地壳的褶皱和断裂。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老师通过播放地震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地震的过程和破坏力。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会引起地壳的震动并造成破坏。
地震可以测定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的运动,对于预防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老师讲解了板块构造的概念和原理。
地球的外部被分为若干个板块,它们像是巨大的拼图块,不断在地壳上移动。
板块构造是地球内部运动和地壳运动的综合反映。
板块边界包括三种类型:边界的相互远离称为扩张边界,边界的相互靠近称为收缩边界,而两块板块之间既有靠近又有远离的称为滑移边界。
通过板块构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板块运动是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学习地球的构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还能够帮助我们预防自然灾害,保护我们的家园。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构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球是一个独特的行星,它的构造复杂而多样,但却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和环境。
作为初一的学生,我们将更加珍惜地球,与它和谐相处,并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保护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理课堂实录 小学生们学习地球的构造
地理课堂实录小学生们学习地球的构造地理课堂实录今天是地理课的第一天,老师带领我们小学生们学习地球的构造。
地理课是我们非常期待的一门课程,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了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的奥妙和美妙。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构造。
他告诉我们地球由三层构成,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我们生活的陆地和海洋都位于地壳之上。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它由熔融的岩浆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核,是地球最热的部分,温度非常高。
接着,老师拿出一个地球模型给我们看。
这个地球模型用不同颜色的泡沫表示了地球的不同层次。
通过触摸和观察模型,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构造。
老师还让我们用手指触摸地球模型的表面,感受地壳的硬度和凉爽的感觉。
随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地球的内部运动。
他告诉我们地球内部不停地发生着运动,这些运动形成了地震和火山。
我们都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而火山则是岩浆从地幔喷发到地表的现象。
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了这些形象而壮观的自然现象。
在学习中,老师还简单介绍了地球的大洋和大陆。
他告诉我们,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而29%则是陆地。
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地球上有七大洲和五大洋,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这些洲际之间有着广袤的海洋连接。
最后,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小作业: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都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希望能够通过写作来巩固和扩展对地球构造的知识。
回到家后,我坐在桌前思考着如何写这篇地理日记。
我回想起老师在课上的讲解,思路渐渐清晰。
我用简洁的语句描述了地球的三层构造和内部运动,更加重点地介绍了地球的陆地和海洋。
我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写到触摸地球模型时的清凉感和观察地震火山时的惊奇与壮观。
通过这次地理课堂实录,我对地球的构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并且开始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洪山市第一中学初一《地理地球的构造》课堂实录
洪山市第一中学初一《地理地球的构造》课堂实录坚守启蒙初心,培育时代精英。
洪山市第一中学初一《地理地球的构造》课堂实录一、引言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以探索地球的构造和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
地球的构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地球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关键所在。
在洪山市第一中学的初一地理课堂上,教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球的构造,让学生们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测量地球的周长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测量地球的周长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步。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测量,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测量地球的周长。
首先,学生们使用尺子测量出球体的直径,然后计算出球体的周长。
通过这个实际操作,学生们深入理解了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并且掌握了实际操作的技巧。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地球构造研究的重点。
在课堂上,教师以精美的模型为辅助,生动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由核心、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核心在地球的中央,由外核和内核组成,是地球最热的部分;地幔环绕核心,由固态和半流态物质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通过这个模型,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
四、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板块构造是地球构造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国际上公认的板块构造图,并通过实例解释了板块构造的形成和变动原因。
学生们被各种令人惊叹的地质现象所吸引,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和板块漂移。
通过了解地球板块构造,学生们对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构造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验和图片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
地球的大气层由对流层和平流层组成,不仅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还对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现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生们在实验中亲自操作,感受到了大气层的重要性,并且对大气现象和气象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武汉二中朱艳娟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概念。
2、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一)、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二)、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区分岩石圈和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任务完成法、导学法、列表对比法、分组合作讨论六、学法指导通过绘制地球圈层图学习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科学家是怎样做科研的呢?比如现在我们给科学家一个研究课题: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拿到这个课题之后,该怎么做呢?生:收集资料、讨论;考察、测量、开会、表决……师:科学家做科研是有一定的步骤的。
首先确定研究课题,勾划一个大致的思路;然后准备相关理论依据;第三收集资料、数据;第四用相关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第五形成结论;第六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来模拟一下科学家科研的全过程。
我们的科研课题就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新课教学)师:拿到选题之后,我们要先有个大致的思路。
地球不能切开看,也不透明,目前我们人类的钻探技术又很有限。
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怎么办?是:哦,是不是很像我们夏天挑选西瓜的时候啊?夏天我们买西瓜的时候,不能切开,西瓜也不透明,但是我们要选一个熟透的西瓜,你是如何挑选西瓜的?生:拍一拍,听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堂实录武汉二中朱艳娟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概念。
2、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一)、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二)、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区分岩石圈和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任务完成法、导学法、列表对比法、分组合作讨论六、学法指导通过绘制地球圈层图学习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科学家是怎样做科研的呢?比如现在我们给科学家一个研究课题:地球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拿到这个课题之后,该怎么做呢?生:收集资料、讨论;考察、测量、开会、表决……师:科学家做科研是有一定的步骤的。
首先确定研究课题,勾划一个大致的思路;然后准备相关理论依据;第三收集资料、数据;第四用相关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第五形成结论;第六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来模拟一下科学家科研的全过程。
我们的科研课题就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新课教学)师:拿到选题之后,我们要先有个大致的思路。
地球不能切开看,也不透明,目前我们人类的钻探技术又很有限。
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怎么办?是:哦,是不是很像我们夏天挑选西瓜的时候啊?夏天我们买西瓜的时候,不能切开,西瓜也不透明,但是我们要选一个熟透的西瓜,你是如何挑选西瓜的?生:拍一拍,听声音。
师:我们拍西瓜的时候,给它一个震动,震动产生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产生声音。
我们根据西瓜内部震动产生的声波,来分析西瓜内部的状况。
那么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也不能切开地球来看看……生:像挑西瓜那样,“拍拍”地球,听听地球里面的声音,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师:虽然是开玩笑,但思路很正确!但是就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撼动地球!什么自然的力量呢?生:地震?师:对!地震的力量可以撼动地球!目前,我们主要就是根据地震产生的波,就是地震波,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的。
师:有了思路之后,就进入我们的理论准备阶段了。
我们要知道地震波是怎么回事。
那么什么是地震波呢?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震动叫地震波。
师:那么,地震发生时,我们有什么感觉呢?(PPT播放视频短片:地震发生时的场景。
)师:地震发生时,我们先感觉上下颠簸,然后十秒左右,又感觉左右摇晃。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地震波带给我们的感觉。
先到达地面给我们上下颠簸感觉的是纵波(P波),后到达地面给我们左右摇晃感觉的是横波(S波)。
那么,从刚才的讲述,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波在传播速度上有什么特点呢?生: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师:在同种介质里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师:其实,他们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种介质,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师:这两种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改变而改变。
在密度、压力越大的物质里面,传播速度越快。
大致是在固体介质里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师:有了前面的理论准备,下面我们要进入资料收集阶段了。
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是怎样在地球内部传播的。
(PPT播放视频短片《地球内部结构》)师:地震发生的深度相对于地球的厚度来说是很小的,只有大约几十到几百千米。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除了传播到地表,给人类造成伤害,还传向地球深处。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地震波有两列,前面的那一列应该是什么波?为什么?生:纵波,因为同样的介质里,纵波速度比横波快。
师:很正确!那么后面的一列波就是横波。
那么他们在传播的过程中,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速度都在不断的变化,而且到了地下某个深度处,横波还消失了。
师:为什么横波会消失呢?想想他们的传播特点?生:(讨论,总结)可能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固体了。
师:很好!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大家总结的很好。
师: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下的不同深度处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说明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匀不单一的。
那么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了刚才我们的知识积累和分析演练,下面我们就进入科学分析阶段,看看地震波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PPT展示: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师:这是地质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用专门的记录仪器记录下来的波相图。
师:(引导学生复习如何观察地理图表)横、纵坐标分别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横坐标和纵坐标怎么样一起变化的?它们是什么样的关系?生:思考:1、地下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2、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和纵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生:(分组讨论、总结)说明在那里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可能地下33千米处物质的密度加大了,2900千米以下物质不再是固态,是液态或者气态。
师(总结):地震波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说明在这个层面的上下部分,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把这些地震波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我们分别用两位地质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地下33千米处的我们叫莫霍界面,2900千米处的我们叫古登堡界面。
(PPT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师:这两个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圈层:分别是什么?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他们的厚度是怎么变化的?生:计算、比较:地壳很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厚度为2800多千米;地核厚度为3400多千米。
师:地震波的速度在其他深度处也有较明显的变化。
地下900千米处,这里有个次级不连续面,把地幔分成了上地幔和下地幔;地下5150千米处也有个次级不连续面,把地核分成了外核和内核。
师:看一下地核里面纵波的速度变化,有什么特点?生:在不断增加,在5150千米处有波动,然后速度增加很快。
师:纵波的传播速度在不断增加,说明了什么?生:可能地核的密度和压力在不断增加。
师:对。
那么地下515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有波动,然后加速上升,为什么?生:可能物质的性质又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液态的了?师:太棒了!你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地震波的分析方法。
很正确,科学家也是这样想的!科学家还推测,内核可能是由铁镍物质构成的。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分析结果:(小结):生:(对照课本P22图1.26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很惊奇)哦,几乎完全一样啊师:基本是一样的!恭喜你们!师:这里还要做个补充,科学家通过其他研究方式还发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 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
3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师:前面,我们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你们认为这样有足够的说服力吗?生:还应该有其他的方法来研究更具有说服力些。
师:那么除了地震波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和途径来了解地球内部呢?(引导学生讨论,火山、温泉、地热、钻探等方式。
)总结:1 这些方式都佐证了我们根据地震波对地球内部的推测,是正确的。
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真实化。
2 目前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较少,但是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必将更加真实的了解地球,更好的与地球和谐相处。
转:上面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要想更全面的认识地球的整体面貌,还需要知道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
外部都有哪些圈层呢?他们的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呢?(PPT展示: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师:前面我们通过自己做科研,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也是有不同的层次的。
岩石圈以上,分别为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生:阅读并填空:(PPT展示题目):1 大气圈:由和组成,主要成分是和。
2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的圈层。
它包括、、、等。
3 生物圈:占有的下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认为,地球的外部各圈层,是不是彼此独立的呢?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能不能举个例子?生甲:例如:生物圈和水圈、大气圈都是分不开的,生物生存需要大气和水。
生乙:大气圈和水圈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比如大气里有水蒸气。
(活动)师:我们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地球的很多圈层结构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刚才学过的哪些圈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生:(阅读活动材料。
)师:我们周围的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综合体,我们叫做“地球表层”。
那么我们对于地球表层,还想了解些什么呢?生:(分组讨论,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组织学生讨论部分问题,并鼓励他们课后去收集更多相关资料,回答提到的问题。
情景探究(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A和B﹢C是____,D是____,C﹢D﹢E是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面:F____(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4)A和B的厚度有什么区别?课后探究在绘图本上画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范围及特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三、活动:关于地球表层,我想知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整堂课围绕的主线是科学家做科研的一个完整过程。
学生普遍很羡慕科学家,认为科学家做科研的过程很神秘,但是,现在在课堂上,借助收集的资料和多媒体设备,他们就能够以科学家的身份来做科研,所以开场效果很好。
然后我就先把科学家做科研的步骤讲清楚,让他们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布置了他们的“科研课题”,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具体任务;并循序渐进不断的引领、指导、鼓励,使他们能不断的由疑问、合作探究、结论、纠正而一步一步的完成每一个子任务。
不知不觉间,他们就完成了整个“科研课题”,而且他们自己的科研结果竟然和科学家的结论基本一致!这时整个课堂都沸腾了,他们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自豪!但是,由于整堂课以解决“科研课题”为主线,而忽略了对“活动”的很好处理。
仅在解决“科研课题”之后,以启发为目的,让他们予以讨论,并鼓励他们课外提问、搜集资料,显得与整堂课有点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