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介语中的_把_放_短语分析

合集下载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对外语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 中介语理论的基本观点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会简单地从母语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而是会产生一种中介语,即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

这种中介语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尝试去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时产生的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形式,它同时受到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影响,在语法结构、词汇选择、语用规则等方面都可能与母语或目标语言有所不同。

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是语言习得的中间阶段,学习者在接触和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中介语,逐渐接近目标语言的规范。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各种语言错误和偏误,但这些错误和偏误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学习者在努力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规则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探索和尝试。

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习者的中介语,不能简单地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偏误视为不合乎规范的表达,而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些错误和偏误,帮助他们逐步修正并接近目标语言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和表达,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同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中介语理论提醒我们要设计符合学习者中介语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语言背景和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使之符合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既不过于简单和容易,也不过于难以理解和掌握。

通过适当的教学安排,可以引导学习者逐步克服中介语阶段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汉语中介语词汇、短语语体的偏误分析

汉语中介语词汇、短语语体的偏误分析

汉语中介语词汇、短语语体的偏误分析选取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不同语体的100篇作文,对其词汇和短语的语体偏误进行分析,探讨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语体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为:乱用儿化、前后语体色彩失调、搭配不当、前后语体色彩失调。

以期引起对外汉语教学对语体教学的重视,以及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汉语中介语语用学中的语体偏误和语体教学的研究。

标签:中介语语用学语体词汇短语偏误分析一、引言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论述中,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但对语用方面,尤其是中介语语用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中介语语用学中的语体研究则更少。

本文旨在对汉语中介语中书面语中的不同语体的词汇和短语做偏误分析。

本文的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开发建设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从中随机选取了记叙文20篇,其中“我的一个假期”“记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各10篇;议论文20篇,其中“关于用自然之声取代噪声的建议”“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各10篇;说明文20篇,题目为“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应用文40篇,其中求职信(题目为“一封求职信”)20篇,写给父母的信(题目为“一封写给父母的信”)20篇。

总共100篇。

二、汉语中介语语用学中的语体研究(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这一概念是由Selinker(1972)在1969年提出并在其1972年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作为术语使用。

事实上,早在1967年S.P. Coder(1981)在其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Error》一文中已提出类似的概念。

他把学习者的语用进步看作其潜在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Ellis(1985)则把它称作过渡语言能力。

我们可以把中介语定义为一种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产生的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的语言。

(二)语用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研究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何自然(2001)将不同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作了分类:(1)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学问(Yule,1996:3);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Kempson,1975:84)。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本文以偏误分析为理论依据,着重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的一种偏误。

文章将收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归纳为成分遗漏,并以这种类型为依据,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现象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外国人在“把”字句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偏误根源,即主要是由于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造成的。

标签:“把”字句;偏误分析;成分遗漏“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①。

一般有主语、“把”字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及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中心组成。

“把”字句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最为困难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把”字句问题上还没有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足够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把”字句太特殊,为世界上许多语言多没有,这就给留学生学习“把”字句带来许多困惑,而使用“把”字句时常出现各种偏误。

盛炎先生说:“错误分析被认为是第二代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所谓偏误分析,是以外语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③。

本文对“把”字句的研究,正是以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对外国人学习“把”字句的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其归纳为成分遗漏类型。

一,偏误分析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照偏误性质把它总结为成分遗漏类型。

1.成分遗漏成分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以及动词以及动词后的成分。

1.1.遗漏动词后边的相应成分(1)我要马上把这封信寄。

(2)我把新买的杯子打。

(3)你应该先把这篇文章看,然后再做练习。

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是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也叫中介语,又称中继语。

学生使用这种新语言既有正确成分,也有错误成分。

随着学习的进展,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的标准形式靠拢,当学生的交际需求一旦满足,或其他原因停止学习的时候,他的中介语就停下来。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发现的各种骗吴,自然发生在低年级,低水平的学生群里。

一、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偏误问题(一)现状新疆,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讲授非母语课程。

事实上,真正的双语教学应该是教师用流利的汉语讲述非汉语课程。

这就是要求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既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功底。

目前,双语教学应该如何开设和评价双语课程等问题都尚无定论; 双语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都处于实验与探索阶段。

首先,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掌握很多语言知识,如果初次接触并掌握的语法,句法或发言是错误的,那么需要表达时,他们往往说出的则不标准的汉语,这个各阶段的学生自然会出现更多偏误问题。

其次,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教学活动,只靠老师在课堂上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没有配备各种学习辅助工具,如:收音机,录音机,复读机,电子词典,电脑,磁带,等。

将会影响学生偏误。

另外,有些非汉语专业课教师教汉语需要备课时,要查阅汉语词典、注意发音、丰富自己的汉语知识面、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是受到语言能力的局限,很难回答学生的提问或应付突发事件。

这种现象在小学或中学都非常普遍,有些非汉语专业教师为了省事和省时,过度自信,平时毫无准备就上课,只把一些专业术语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下来,并让学生跟读几遍,就完事了。

受这样老师影响的学生更有偏误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1. 母语干扰学生的母语对汉语发音的干扰是很典型的。

词汇方面来讲“他懂维语”说成“他知道维语”,语法方面的错误句。

汉语中介语词汇、短语语体的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汉语中介语词汇、短语语体的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语言表达不流畅
除了词汇量不足外,语言表达不流畅也是学习者经常出现的问题。在HSK动 态作文语料库中,我们发现许多学习者的作文存在着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连贯甚 至逻辑混乱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汉语的语法和语用习惯掌握不够扎实, 导致了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误。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偏误 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从定义、特点、优缺点三个方面对中介语进行阐述。首先, 中介语具有动态性。在学习过程中,中介语会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 变化,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其次,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虽然中介语是学习者自创 的语言体系,
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最后,中介语具有普遍性。在学习第 二语言时,大部分学习者都会经历中介语阶段,这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一个 阶段。
三、日本汉语学习者搭配偏误研 究
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日本学生作文,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搭 配偏误。这些偏误主要包括:
1、词汇搭配错误:例如,“吃饭”与“筷子”之间的搭配,他们可能会错 误地写成“饭筷子”。
2、语法搭配不当:例如,“虽然他学习很努力,但是他不聪明”中,“虽 然”和“但是”的搭配使用不当。
2、增加实践机会: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使用 中掌握汉语搭配的用法。
3、增加文化教学:教师应当增加文化教学的比重,帮助学生理解中日文化 差异,减少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搭配错误。
4、利用语料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际使用中的搭配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修正能力。
3、目的语知识不足:对于某些汉语搭配,日本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其用 法,导致使用不当。
4、文化差异的影响:由于中日文化差异,一些特定的搭配在使用时可能存 在差异,这也会导致偏误的产生。

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

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

·语言学研究·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研究综述*彭玉兰,张 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 210097)摘 要:中介语理论还只是一种假设,中介语理论研究有助于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开阔语言研究、语言对比研究、文化对比研究以及偏误分析的视野。

对汉语中介语研究做全面的总结,可以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对汉语习得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可以对教、学双方的有关因素进行比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汉语中介语;偏误中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6)02-0049-05 中介语(i n t e r l a n g u a g e)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国内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对来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范围涉及语法、语音、词汇、汉字和语篇语用,研究的风格上,既有专题性的,又有综合性的。

一、综合性研究方面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不是很多,涉及范围也不是很广,主要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作用、方法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一部专著出现,吴丽君等著的《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一书不但对语法偏误、词汇偏误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研究,而且用了一般的篇幅对篇章偏误和文化偏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

[1]吕必松指出了中介语研究和分析有助于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全面带动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明确了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揭示汉语中介语的发展规律,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此外,还提出了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描写等)和研究策略(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等。

我国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研究现状与热点透视——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研究现状与热点透视——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研究现状与热点透视——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蔡武;郑通涛【摘要】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0及文献计量方法,以1993年至2016年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相关论文作为数据来源,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全面地梳理和考察了这些论文的发表年代、发文期刊、发文机构、核心作者及关键词聚类形成的研究热点,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这有助于理清当前我国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研究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以期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深入与推进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华文教学与研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9页(P79-87)【关键词】汉语中介语语料库;CiteSpace;研究现状与热点;可视化分析【作者】蔡武;郑通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102;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74;H1951995年,北京语言学院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相继建成,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跨入了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与此同时,口语语料库、多模态语料库、单国别及单母语背景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料库、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等不同形式的语料库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张宝林、崔希亮,2013);而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热潮及形式多样化相对应的是,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给学界带来诸多新的课题。

可以说,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不但为研究者探索汉语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更多的语料资源,也极大地提高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水平(崔希亮、张宝林,2011)。

20多年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相关的研究及学术成果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究和挖掘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级阶段泰国留学生“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级阶段泰国留学生“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级阶段泰国留学生“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作者:程越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3期摘要:随着泰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日渐增多,汉语在全球方兴未艾。

然而,初级阶段的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把”字句的过程中,总是暴露出很多值得我们重视的相似性问题。

因此,针对这一命题,本文通过文献法和调查问卷法收集初级阶段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把”字句的语料,研究并分析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偏误类型,从语言对比的角度探讨引起偏误的原因,从而尝试提出针对初级阶段泰国留学生学习“把”字句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泰国留学生;“把”字句;教学策略一、研究介绍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是在研究近年来“把”字句的相关研究成果后,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偏误进行预判,针对预判设计出一套符合初级阶段泰国留学生学习水平的调查问卷。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都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常用的手段。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把”字句的结构类型比较复杂。

参考陆庆和的分类和实际教学情况,本文只研究初级阶段四种句式和句型:(1)句型结构:S+把+O+V+介词结构,例句:我把书放在桌子上;(2)句型结构:S+把+O+修饰成分+V+趋向补语,例句:我把书从书包里拿出来;(3)句型结构:S+把+O+V+结果补语,例句:我把作业写完了;(4)句型结构:S+把+O+VV,例句:你把房间打扫打扫。

二、汉语“把”字句的基本结构特点及相应的泰语表达汉语“把”字句的基本结构是:名词/代词+“把”+名词(被处置的事物)+动词+其他成分你把书放在桌子上。

(介词结构)你把书拿出来。

(趋向补语)我把作业写完了。

(结果补语)请把房间打扫打扫。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4、三级——再解释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
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学习者必须将其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被动式 ①一件衣服被他撕了。
NP1
被NP2+VP
这/那件衣服被他撕了。 确指
②一个洞墙上被挖了。
③灰尘被风起来了。 ④衣服被撕。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错误。 失误是学习者因没有形成自动机制而偶然出现的错误。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系统偏误分析
偏误分类
3、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在单句里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是显性偏误。
这双鞋子一点儿大。 这双鞋子有点儿大。我想,你穿一定合适。 一个单句语法没有问题,但在语境中却显现出问题的,是隐性
偏误。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系统偏误分析
②一个洞墙上被挖了。
③灰尘被风起来了。 ④衣服被撕。
复杂形式 VP 衣服被撕了。
光杆动词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4、三级——再解释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
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学习者必须将其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被动式 受到影响有所改变
生日那天,他被(朋友)送很多礼物。 生日那天,朋友送他很多 đươc 他被病了。
interlanguage theory
5、这东西不是很好吃吗?你为什么不给猫子吃?
他这位人性子直,不爱说软话。
——B1到Bx推导式
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
发展和完善
学习者思维方式或策略 6、他学习在一个英国南边的大学。 ——下意识地迁移式
interlanguage theory
互为补充

中介语及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及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及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作者:刘云霞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5期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的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上一个重要的突破。

它彻底打破了对比分析的理论束缚,使得第二语言研究方法和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介语也是国际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汉语学习中的语言规则,即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

这一理论的确立对国际汉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教师课堂语言输入,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设计的制定,对教师对待学生语言运用错误态度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中介语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求中介语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及其意义美国语言家塞林格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

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究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中介语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态;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语言发展的轨迹,这个过程是动态。

及“共时”和“历时”的统一。

此后,他注意到第二种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的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系统,并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

根据赛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某一个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语,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点塞林格就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了五点:(1)可渗透性:所谓可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成的渗透。

这种渗透来自两方面——母语和目的语。

前者是指来自母语的正负迁移和干扰的结果;后者是指学生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目的语规则或者形式的过度泛华的结果。

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思考

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思考

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理论思考中介语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外语教学学科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赛林格(Larry Selinker) 于1972年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使7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我国最早运用中介语理论来研究外国人学汉语的中介语现象的学者是鲁健骥,他在1984年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标志着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

此后,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至今,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

20年来,汉语中介语研究在引进、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分析、习得过程和习得顺序研究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加之在思维方式上深受西方研究者的影响,未能结合我国的语言现实从更广阔的视角和以开放的视野来观察和研究汉语中介语现象。

本文试着从社会语言学这一视角探讨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的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局限性,斗胆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关于中介语的定义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的定义进行了讨论。

鲁健骥(1984,1993)认为,中介语是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吕必松(1993)认为,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这种观点将中介语系统扩展到文化和交际的层面。

三个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比分析

三个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比分析

三个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比分析随着汉语在全球的普及和影响力的提升,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发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

中介语语料库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工具,能够反映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和特点。

本文将对三个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国家社科基金语料库、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语料库和北京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语料库是由北京语言大学牵头建设的大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涵盖了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所使用的语言材料。

该语料库包含了书面语和口语材料,其中书面材料包括作文、翻译、阅读等,口语材料包括口语表达、口语考试等。

该语料库的特色在于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了标注和分类,有利于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深入研究。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语料库是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建设的大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主要涵盖了中高级水平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该语料库以测试和模拟试题为主,包括听力、阅读、写作等部分。

该语料库的特色在于其试题均来自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真实考题,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北京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是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建设的中级汉语学习者使用的中介语语料库,主要涵盖了中高级水平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该语料库包含了各类写作材料,包括日记、作文、翻译等,同时也包括口语表达和口语考试等材料。

该语料库的特色在于对学习者的各类写作材料进行了细致的标注和分类,有利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进行深入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语料库和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语料库均属于大型中介语语料库,但两者的语料来源和规模存在一定差异。

国家社科基金语料库的书面材料来源广泛,包括作文、翻译、阅读等,而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语料库则主要来源于真实的考试试题。

在规模方面,国家社科基金语料库的口语材料相对较多,而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语料库的书面材料则更为丰富。

北京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相对较小,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材料来源相对较为集中,主要涵盖了中高级学习者的各类写作材料。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

然而,由于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音偏误。

本文将从中介语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主要研究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阶段。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母语的影响,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会在某些方面出现偏误。

中介语理论认为,这些偏误并不是语言学习的失败,而是语言学习的正常过程。

通过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介语现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语言学习特点,并对汉语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元音偏误由于外国人的母语中的元音系统与汉语存在差异,所以在学习汉语的元音发音时常常出现偏误。

比如,在汉语中没有英语中的/θ/、/ð/等音素,所以外国学生在发音时容易将这些音素替代,导致发音不准确。

2.轻声偏误汉语的轻声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声调不明显的现象,而外国人的母语中往往没有类似的语音特点,所以在学习汉语的轻声时容易出现偏误。

外国学生常常会把汉语的轻声读成浊音,影响语音的准确性。

3.声调偏误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而很多外国语言并不是。

因此,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声调时常常会出现偏误。

比如,英语中的重音与汉语的声调不同,导致外国学生在汉语的声调使用上出现问题。

三、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1.母语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往往会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将母语中的语音特点带入到汉语学习中,导致语音偏误的产生。

2.缺乏汉语语音训练由于汉语语音与其他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一些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缺乏系统的语音训练,所以导致他们在汉语的语音学习中出现偏误。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留学生把字句类型习得过程研究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留学生把字句类型习得过程研究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留学生把字句类型习得过程研究摘要:本文考察了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通过分析母语者“把”字句使用情况,将“把”字句分为6大类共15小类,并计算各类型母语者使用频率。

之后文章进一步分析留学生“把”字句使用情况,统计留学生“把”字句使用频率和正确率,并与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探讨留学生“把”字句类型的习得过程。

关键词:中介语语料库;把字句;习得顺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一、引言关于“把”字句习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研究多集中在偏误分析方面,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较少见。

在研究“把”字句习得过程时,多采用语料库分析法。

郑定欧(2009)认为语法研究应当从向语义倾斜的语法转变成向形式倾斜的语法。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善于利用语料库语言学,让事实说话。

本文采用的语料来自现代汉语语料库和中介语语料库,经过人工筛选及整理,各选定了300条语料作为可供观察的基础。

文章先分析母语者“把”字句使用情况,对“把”字句进行分类统计,并计算出各类型使用频率;之后进一步分析留学生“把”字句使用情况,统计留学生“把”字句使用频率和正确率,并与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探讨留学生“把”字句类型习得过程。

二、“把”字句句式分类2.1 前人对“把”字句分类的研究吕文华(1994)从53万字语料中搜集了1094个“把”字句,并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出六大类共20种句式。

经统计,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了某种结果的语义的“把”字句的占比最大,近乎一半,而其中又以加“结果补语”和“来/去”的最高。

以表示某确定的事物因动作而发生位置的移动或关系的转移的语义占比仅次,其中又以加“在”和“到”的比重为大。

由此可以看出动词后带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句子出现频率最高,“把”字句其余类型使用频率均较低,因此,可以说“把”字句是存在“典型句型”的,这也与崔希亮(1995)的研究有相似之处。

崔希亮(1995)把《红楼梦》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两部小说作为语料来源,从语义特征角度将“把”字句分为了两大类共9种句式。

汉语中介语词汇、短语语体的偏误分析

汉语中介语词汇、短语语体的偏误分析

汉语中介语词汇、短语语体的偏误分析作者:张翠吉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9期摘要:选取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不同语体的100篇作文,对其词汇和短语的语体偏误进行分析,探讨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语体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为:乱用儿化、前后语体色彩失调、搭配不当、前后语体色彩失调。

以期引起对外汉语教学对语体教学的重视,以及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汉语中介语语用学中的语体偏误和语体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中介语语用学语体词汇短语偏误分析一、引言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论述中,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但对语用方面,尤其是中介语语用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中介语语用学中的语体研究则更少。

本文旨在对汉语中介语中书面语中的不同语体的词汇和短语做偏误分析。

本文的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开发建设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从中随机选取了记叙文20篇,其中“我的一个假期”“记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各10篇;议论文20篇,其中“关于用自然之声取代噪声的建议”“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各10篇;说明文20篇,题目为“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应用文40篇,其中求职信(题目为“一封求职信”)20篇,写给父母的信(题目为“一封写给父母的信”)20篇。

总共100篇。

二、汉语中介语语用学中的语体研究(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这一概念是由Selinker(1972)在1969年提出并在其1972年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作为术语使用。

事实上,早在1967年S.P. Coder(1981)在其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Error》一文中已提出类似的概念。

他把学习者的语用进步看作其潜在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Ellis(1985)则把它称作过渡语言能力。

我们可以把中介语定义为一种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产生的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的语言。

(二)语用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研究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汉语词汇偏误的中介语分析

汉语词汇偏误的中介语分析

汉语词汇偏误的中介语分析作者:杨莉莉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是一种常见而自然的现象,是学习者在母语和目的语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认知的印迹,反映了语言、心理、社会等多种认知方式的制约。

而中介语有其自身的构建规律,这种规律通过偏误分析得以把握和运用,为二语习得的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因此,根据中介语的表现和发生机制来对词汇偏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及词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外语教学中解释和分析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偏误的理论基础。

1972年塞林格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该理论的诞生。

它与以往的语言学理论不同,是一门以学习者自身及习得过程为研究重点的新理论。

之后被广泛地运用于外语教学。

它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语法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化的动态语言系统,即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这个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关于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塞林格总结为五种:1.语言迁移;2.过度泛化;3.教学影响;4.学习策略;5.交际策略。

“偏误分析”是在中介语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同样是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学理论中的反映。

偏误分析把第二语言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作为研究的对象,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中介语和目的语的规范形式间的差距、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步骤和学习策略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教材和教学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介语研究表明,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是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研究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研究

谢谢观看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汉语语言实践,多与母语为汉语的人交流,以便在实 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把”字句。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韩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影响其习得 的主要因素及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 望能为汉语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帮助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的过程 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对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及促进中韩文化交流都具有重 要意义。
2、重视语境教学。“把”字句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用法,需要引导学 生理解并熟悉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特点,以便在实际交流中正确运用。
3、增加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可以逐渐提高“把”字 句的使用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境练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 进步。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学习汉语。其中, 韩国留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汉语中的“把”字句是一种独特的句型,对于 韩国留学生的学习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一句型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韩国留 学生“把”字句的习得情况,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词汇量: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正确使用“把”字句的关键。留学生在 初学阶段往往词汇量不足,从而影响了“把”字句的使用。
(3)教学方法:目前部分汉语教师对“把”字句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 乏针对性,这也影响了留学生对“把”字句的习得。
五、讨论
“把”字句的习得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响其习得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通过分析中介语语料库,探讨了韩国学生“把”字句的习得情况。 研究发现,韩国学生在习得“把”字句时存在一定难度,主要问题包括语法错误、 语义理解和语境使用不当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 取以下措施:

分析偏误来源1

分析偏误来源1

分析偏误来源1试举例分析偏误的来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即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

偏误分析认为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偏误的来源归结为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学习语境、交际策略和文化迁移。

一、语际迁移,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负迁移会产生偏误,就外国人学汉语为例,主要指学生受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影响,把母语或第一语言的某些语法规则搬到汉语里。

例如,学生在回答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时,由于受到英语的影响,时常把否定和肯定回答搞反。

如:(1)“你不去逛街吗?”——*“不,我不去。

”(“是,我不去。

”)。

(2)“你没见她吗?”——*“是,我见到她了。

”(“不,我见到她了。

”)。

又如:(1)*“我们的校园很大和很漂亮。

”(又大又漂亮)。

(2)*“他汉语说得清楚和流利。

”(又/既清楚又流利)。

(3)*“我们大家唱歌和跳舞。

”(又唱歌又跳舞)。

这是把英语“and”的用法套用在汉语上而造成的偏误。

另外,学生在使用“也”、“就”、“都”、“才”等副词时,也可能由于受到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干扰而用错位置。

二、语内迁移,也称语内干扰语内迁移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相互迁移。

这种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主要是过度泛化,即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错误地或不完整地归纳和学习造成的结果。

这种偏误很可能是由一个目的语规则对另一个目的语规则产生的影响而造成的。

例如:(1)尽量不应该把两个人相比。

(应该——要)(2)他们不要伤害走路的人。

(要——愿意)这种混淆汉语助动词的句子并不是母语干扰造成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的区分目的语规则的细微差别造成的。

1又如:(1)*“我比他很高。

”(2)*“她的房间很干干净净的。

” (3)*“她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 (4)*“老师说得很清清楚楚。

”等这些句子的偏误是副词“很”的过度泛化造成的,应删去“很”。

又如:(1)*“我每天早晨一个小时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介语中的“把…放…”短语分析①崔永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关键词]中介语;“把”字短语;放[摘 要]本文对“外国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中出现的以“放”为主要动词的249个“把”字短语进行穷尽性分析。

分析表明,这种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把”字句的认识,也有助于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把”字句。

[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1-0050-06An Analysis of “ba 2f a ng 2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 ageCU I Y ong 2hua(Beijing Language Universty ,Beijing 100083)K ey w ords :interlanguage ;ba 2construction ;verb f a ng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249“ba 2construction ”with “f a ng ”as the main verb in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as a Interlanguage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kind of study can helps us to discover the features of “ba 2construction ”and find the way to make the non 2native speakers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in using “ba 2construction ”. §0引言本文主要从结构上描写汉语中介语(也可称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中的以“放”为主要动词的“把”字短语(以下简称“把…放…”短语),试图从中找出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的一些线索,为“把”字句教学提供参考,也希望对认识“把”字句,特别是它的副特征,有所启发。

§1语料1.1本文分析的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研制的“外国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250万字语料,其中含有约120万词次、25万个短句。

在25万个短句中共出现了3733个“把”字短语,包含了889个处于主要动词位置的动词,其中“放”出现频率最高,共249例②。

本文将穷尽性分析这249例“把…放…”短语。

1.2这里没用通常使用的术语“把字句”,是因为本文只打算描写到短语层次。

这样做的理由如下。

1.2.1中介语中有些完整的“把”字句,若用本族语的规则来衡量,可以说是“遍体鳞伤”,甚至难以对“偏误”的类型和成因加以描述。

如:①3十郎兵卫夫妇女儿生的时在故乡把女儿放来了,所以女儿没看过父母。

③②3用春节的气氛她们开发一个娱乐,把约三米木板子的中间下边她们放着稻草撬棍,在板子的两端各一个人站着。

①②③“3”表示笔者认为以汉语为母语者不这么说,下同。

其他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依降次为:看(109)、送(107)、拿(107)、带(81)、叫(80)、给(67)、扔(65)。

本文写作过程中,曾通过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就有关问题求助于同行,感谢金立鑫、周上之、周铁、隋岩、陆庆和、杨宁诸先生惠予帮助。

因此,分析和描写中介语的语法结构时,对分析的因素加以限制,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也许更容易说明一些问题,尽管在中介语中,成分和结构之间的相互干扰无法避免。

1.2.2如果要分析到句子层次,就必须涉及“把”字短语的语境、语用等问题,否则有些问题可能就说不清楚;要说清楚,就要做更多的工作,也需要更大的篇幅。

1.3因为只分析到短语层次,我们在引用例句时,一般都去掉原文的标点,只保留问号。

§2“放”字的义项2.1在249个“把…放…”短语中,“放”字出现了4个义项。

2.1.1使处于一定位置(240例,例略)。

2.1.2将牛羊等赶到草地里,让它吃草和活动(1例)。

例如:③3把牛放得很努力2.1.3解除约束,使获得自由(5例)。

例如:④把它放掉⑤把它放跑了⑥把它放走⑦3把鱼放出了⑧3把女儿放来了2.1.4搁置(3例)。

例如:⑨把它们放三十分钟⑩把它放一段时间λϖ把俱乐部活动放下一段时间了2.2不同义项的“把…放…”短语出现的数量归纳见下表:义项总数合习惯偏离习惯3偏离习惯比例义项(1)24020931 12.92%义项(2)101 100%义项(3)532 40%义项(4)330 0%合计24921534 13.65% 3本文使用“偏离母语习惯”而不采用“错句”的说法,是因为我们试图描写的是汉语中介语———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形式的面貌,而不是立足于纠正“错误”。

2.3后三个义项的“把…放…”短语出现较少,因此本文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义项为“使处于一定位置”的240例上。

§3“放”的后附成分3.1“放”的后附成分是指出现在“把…放…”短语中“放”以后的成分,这里不包括语气词和时态助词。

本节和下节主要分析240例中符合和基本符合母语规则的“把…放…”短语,不符合母语规则的用例只在列表中给出数字,具体情况在§5集中讨论。

3.2在这240例“把…放…”短语中一共出现了5种后附成分。

3.2.1由“在”构成的介词结构。

符合母语习惯的有180例。

例如:λω把我放在车座的后边儿λξ把刚才我看过的茶杯子放在原来摆着的地方λψ把天下一切的大小事儿同样地不放在心里3.2.2趋向动词①+宾语。

符合母语习惯的11例。

例如:λζ把药放进爸爸的口里λ{把一块木头放入水中λ|把饺子放入钱λ}把箱子放到卧铺下边儿λ∼把我放到哪儿?3.2.3趋向动词。

这类实例可以分为两个小类:第一类,可以看成省略了后面的宾语,符合母语习惯的3例为:µυ把菖蒲放进µϖ把春卷放入µω把一片烤鸭放上这一小类可以看做是3.2.2类的特例。

第二类,只是一个趋向动词,符合母语习惯的有10例。

例如:µξ把雕像放下µψ把照相机放下µζ把他们的武器放下来µ{把斗争和欲望的武器放下3.2.4处所宾语,符合母语习惯的2例为:①这里和下文把“进、入、上、到”都称为趋向动词未必都妥当,但不想多付笔墨,取此权宜之计。

µ|把好吃东西放他的口袋里µ}把吃的东西放哪儿这一类,可以看成省略了“在”,是3.2.2类的一个特例,是一种口语化的说法。

这是作者违反规则产生的,还是使用者已经掌握了较高级的规则,不得而知。

3.2.5结果补语,符合母语习惯的2例为:µ∼把行李都放好νυ把耳环放好3.3“把…放…”短语后附成分的总体情况归纳如下:后附成分总数合习惯偏离习惯偏离习惯比例介词结构201181209.95%趋向动词+宾语1611531.25%趋向动词141317.14%处所宾语32133.33%结果补语2200%其 他3404100%合 计240093112.92% 3其他四例为:(1)3把那个奇怪的情况那样做,(2) 3把自行车放的话,(3)3把那个桶在头上放着回家, (4)3把约三米木板子的中间下边她们放着稻草撬棍。

均定为偏离母语习惯。

§4“把”字宾语和“放”后宾语的关系4.1“把”字的宾语意思清楚。

“放”后的宾语性成分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作为“放”的补语的介词结构的宾语,如“把护照放在哪儿”中的“哪儿”、“把箱子放在卧铺下边儿”中的“下边儿”;第二类是直接作“放”的宾语的处所宾语(上面的3.2.4类);第三类是由动词和趋向动词构成的动补结构所带的宾语(上面的3.2.2类)。

4.2我们把“把”字的宾语称为“宾语1”,把“放”后的宾语性成分称为“宾语2”。

从两个宾语的关系来看,有四种情况。

4.2.1只有宾语1,没有宾语2,符合母语习惯的有16例。

例如:νϖ把行李放好νω把雕像放下νξ把腿放在一起其中另有3例似乎是省略了宾语2。

例如:νψ把春卷放入νζ把一片烤鸭放上了ν{把菖蒲放进4.2.2宾语1表示具体的事物,宾语2表示实在的场所。

符合母语习惯的161例。

例如: ν|把末茶放到茶碗中去ν}把那床被褥放进壁橱里ν∼把剑放在自己的旁边ου把你们的东西放在宾馆里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把…放…”短语中的“放”均表示“使处于一定位置”。

4.2.3宾语1表示处所,宾语2表示事物,符合母语习惯的1例为:οϖ把饺子放入钱还有一个相关的偏离母语习惯的例子:οω3把约3米木板子的中间下边他们放着稻草橇棍这种格式跟4.2.2的“把…放…”短语有很大的不同。

在含有两个宾语的“把…放…”短语中,一般宾语1是一般名词,表示被放置的事物;宾语2是处所词语,表示事物被放置的地方。

而这两例恰恰相反:宾语2表示被放置的事物,宾语1像是表示事物被放置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里的宾语1是处所性词语,但实际也是被作为处置对象对待的。

另外,这种格式似乎也是具有较好汉语水平的说法,是一种口语化的说法。

这是作者违反规则产生的,还是遵循高级规则产生的,也不得而知。

4.2.4宾语1表示抽象的事物,宾语2表示抽象的处所,符合母语习惯的有31例。

例如: οξ把注意力放在写的文章上οψ把马而立的功劳放在自己的身上οζ把繁重的功课放在一边ο{把今天可以干的事放在明天有1例宾语2看似具体,实际具有抽象性:ο|把他的所有的希望放在车上有1例宾语1、宾语2看似具体的,实际也具有抽象性:ο}把我放到哪儿?4.3宾语1和宾语2的共现情况如下:宾语情况合计合习惯偏离习惯偏离习惯比例有 宾 语1无 宾 语22016420%宾语1为处所宾语2为事物21150%宾语1具体宾语2具体1821612111.54%宾语1抽象宾语2抽象3631516.67%合 计2402093113.33% 由此可见,在这些“把…放…”短语中,宾语1和宾语2的抽象程度是一致的。

§5对偏离母语习惯的用例的粗略分析①在本文分析的249个“把…放…”短语中,偏离母语习惯的用例有34个,其中3例不表示“使处于一定位置”,31例表示“使处于一定位置”。

这34个用例,跟汉语作为母语的规则的区别(或称“偏离”)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②。

5.1在汉语中不用“把”字短语的有2例:ο∼3神的存在不要根据。

我们不能把奇怪的情况那样放。

可是我们也不能解决那样的情况。

③ πυ3自行车没有污染,汽车有。

自行车很方便,骑自行车的话,骑自行车比汽车便宜。

把自行车放的话,什么地方也放得简单,5.2词语不合汉语规则,分3小类共12例。

5.2.1“把”字的宾语不好的2例为:πϖ3(父母)不让我把长时间放在看小说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