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就像每个孩子都会问父母自己从哪里来的一样,我们从小就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也正因为好奇,我们才能提出问题,并在科学的指导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科学的道路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首先都是以疑问的方式提出的。

都说好奇害死猫,但是我们还是在前扑后继的去探索,用客观规律来解释我们身边的现象。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所想要知道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首先是我们从哪里来?在哥白尼提出太阳为中心后,我们又在考虑宇宙的又来?在古代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在中国有女娲造人,西方国家有上帝造人。

然而这些只是带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

但是人们从开始就没有放弃对自然社会的探索。

从哥白尼到多普勒,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哈勃到迦莫夫,一代代的物理、天文学家都在研究、探讨着宇宙的来源。

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套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

史蒂文·温伯格所编著的《宇宙最初三分钟》则是总结了前人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并用客观的物理规律来佐证大爆炸。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逐步的完善着这套理论,形成了宇宙形成的现代观点。

书中通过一些客观的假设和物理验证,描述了宇宙大爆炸后数秒以及几分钟之内所发生的事情,描绘了一幅大多数世人所接受的宇宙起源图。

在书中宇宙大爆炸并不像我们所认识的爆炸,即有明确的中心点,爆炸后向四周扩散,周围越来越多的额空气被吞噬,而是一种各个地方同时发生的爆炸,从一开始便充满了整个空间,每个粒子都与其他粒子快速分开。

在最初的三分钟结束时宇宙主表现是光、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随着爆炸的进行,温度逐渐降低,物质的密度也越来越小,最终形成氢原子和氦原子,并最终凝聚成当今的宇宙星系和恒星。

在对宇宙的运动理论建立中,我们的天文学家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从多普勒效应到个体光谱线再到光谱偏移,我们发现了远离银河系的其他星系都在迅速的分离开来,并且哈勃提出了星系红移的增加大致与星系同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最终在修订后确定了哈勃常数。

宇宙最初三分钟

宇宙最初三分钟

核科学前沿讲座读书报告宇宙最初三分钟宇宙是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相应的也提出了很多宇宙模型,比如说牛顿静态宇宙模型、爱因斯坦的有限无界宇宙模型、稳恒态宇宙模型以及现在大部分人认可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视野扩展到了更遥远的河外星系,更大尺度的宇宙结构,开始建立以观测为基础的现代宇宙学,而星系红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轻元素的合成这三方面的观测实验结果成为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有力支持。

而我们正是要利用大爆炸模型来解释宇宙最初三分钟的情形。

在这个模型中,宇宙起初是一个温度和能量密度都无限高的奇点,在120~200亿年前,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在宇宙大爆炸到爆炸发生后的10^-43s 时期,人们还不无法解释那是空间、时间和物质状态和物理性质等情况,因为首先奇点本身是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的,因为它不满足海森堡不确定关系,而发生爆炸后时空的量子效应却比较明显,但人们无法找到一个成熟的量子力学理论来对它进行解释。

在这一段时期即t=0~10^-43s内,量子效应导致时空特性迅速涨落,称为“量子时空泡沫”,空间的左右和时间的前后都是不确定的,我们称这段时期为时空创生期。

在时空创生期,宇宙是高度对称的,所有物质和能量本质上是可以交换和守恒的,此时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可以看做一种相互作用,在t=0~10^-43s之后宇宙开始由对称转变为失称,即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这一作用的一个后果是四种相互作用开始分离,t=10^-43s时,引力作用分离,t=10^-36s,分化出强作用和电弱作用,t=10^-10s,弱作用与电磁作用分离。

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的另一个后果是暴涨,宇宙在对称时正反物质数量是相等的,发生破缺后,正反物质变得不等。

在引力分离后,宇宙发生膨胀,这是第一次暴涨,此时宇宙也慢慢冷却下来;随着宇宙继续膨胀和冷却,强相互作用分离出来,夸克和反夸克物质凝结成重子,而强相互作用使得重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得宇宙空间呈指数倍膨胀,这是宇宙的第二次暴涨,在t=10^-32s时宇宙暴涨结束。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读后感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读后感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读后感《宇宙的最后三分钟》这本书讲的是,宇宙会如何灭亡?宇宙的灭亡,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才会谈到的场景。

在我们以往的概念里,宇宙是亘古不灭的。

可是,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的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宇宙自身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受到物理规律的制约,物理规律使得宇宙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会诞生、会演化,也会有灭亡。

如果你想了解宇宙的诞生,我们「每天听本书」之前解读过一本科普佳作,叫《最初三分钟》,详细描述了宇宙诞生之初的图景。

你会发现,这本书和咱们今天说的这本书有点像,一个是「最初三分钟」,一个是「最后三分钟」。

这本《宇宙的最后三分钟》的作者保罗·戴维斯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他如此热衷于研究宇宙,就是因为年轻时被《最初三分钟》那本书鼓舞。

可以说,保罗·戴维斯就是想给《最初三分钟》写一个姊妹篇,所以才有了这本《宇宙的最后三分钟》。

两本书,一头一尾,说清楚了宇宙的一生。

接下来,这本书可以分成三部分解读。

第一部分,为什么科学家们相信,宇宙一定会走向灭亡?第二部分,科学家们对于宇宙的灭亡,都有哪些猜想?第三部分,科学家们要怎么确定,宇宙最终会走向哪种灭亡?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相信,宇宙一定会走向灭亡?今天的科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来帮助他们研究宇宙,不论是新的理论还是新的技术,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发现宇宙是有终点的。

其实,早在19世纪,也就是将近两百多年前,那时的科学家们,在没有今天这些先进理念、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只借助两个思想实验,就已经推断出,宇宙一定有终点。

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精彩的思想实验。

第一个思想实验,叫「奥尔伯斯悖论」。

19世纪的德国有一位天文学家叫奥尔伯斯,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困扰了天文学界很多年: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乍一听,你可能觉得,这叫什么问题嘛。

夜空中没有太阳,只有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的亮度比不上太阳,所以就黑嘛。

但是,只要再深想一层,你会发现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姓名:学号:班级:能够说出宇宙在最初一秒钟、最初一分钟或者最初一年的样子。

对一个物理学家来说,令人兴奋的是能够在数值上把情况搞清楚,例如说出温度、化学成分等等。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宇宙最初的样子也是充满神秘感的,一直是人类所不断探索的。

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一点点解开宇宙最初的神秘面纱,哪怕只有一点点,都让我们兴奋不已。

这篇读书笔记是我对于这本书主要内容的摘抄整理和一点点体会。

一、古代的宇宙诞生猜想冰岛巨匠斯诺里·斯图鲁松于1220年左右编纂的斯堪的纳维亚神话集《新埃达》对宇宙的起源作了解释。

书中说,起初,什么都没有。

“看不到大地,也看不到苍天,倒是有一个大大的缺口,但没有草。

”在空空如也的北面和南面,坐落着霜区和火区。

火区的热熔化了霜区的霜,从水滴中诞生了巨人伊美尔。

这份描述具有很强烈的宗教情感,但是却很难令人满意。

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对宇宙的起源抱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认知水平的有限,人们只能止于自己的遐想,把宇宙的诞生与神相关联。

二、宇宙的膨胀多普勒效应:如果波源正在远离我们,那各连续波峰到达之间的时间,就会在它们离开波源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不断增加,因为每个波峰在到达我们这里时,需要走得路程都比上一个稍远。

多普勒效应于1868年被应用于个体光谱线的研究,开始对天文学产生巨大作用。

1868年,威廉姆·哈金斯爵士指出,一些较亮的恒星的光谱中的黑线正从它们在太阳光谱中的通常位置向红或蓝的方向作轻微的偏移。

他恰当地称之为多普勒偏移,因为恒星正在远离或靠近地球。

所以,宇宙并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

通过对多普勒偏移进行相对较为容易的测量,我们就能根据很遥远物体的速度判断其距离了。

除了多普勒偏移这一测量方法外,宇宙学原理还得到了另一种类型的观测上的支持。

充分考虑到因我们的星系及室女座的近距离星系团所造成的畸变后,就会发现宇宙有着非凡的各向同性性:即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一样的,进而它必定也是均匀的。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范文大全第一篇:《宇宙最初三分钟》读书笔记引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 这是人类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由于我们人类自身的生生死死的循环,我们自身由母亲生下来,最后回到泥土里去,所以当你面对茫茫的星空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想,这些是从哪里来?宇宙是从哪里来?人类怀着这个古老的问题,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最后直到爱因斯坦提出他的广义相对论,慢慢的,我们才有一点点的眉目。

一、古代的宇宙诞生猜想:形形色色的神创论最早的文字记载产生于4000年前印度河流域原始部落时期的《梨俱吠陀》,认为万能的原始大神婆楼创造了宇宙,宇宙最初只有神,神通过牺牲自己创造了世界。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它人神合一,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的思想。

古老的佛教教义中有“宇宙轮回说”,基督教有“上帝创世说”,虽说这两个是东西方的两种不同的宗教,但是对神创造宇宙的具体说法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神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他们全智全能,物质的宇宙由神的意志设计并创造。

二、古老难题:光度佯谬和引力佯谬光度佯谬:牛顿去世后大约100年,德国天文学家奥尔伯斯提出,如果宇宙空间是平直的,地球周围有无数个太阳,地球上会接受到周围无限多个太阳的光,总的亮度应该是无限大才对,不会有黑夜和白天的区别,这显然和我们实际的经验相反。

引力佯谬:1894年,德国天文学家西利格尔提出一个类似问题,宇宙中有无数个恒星,由万有引力,宇宙中任何一点所受到的引力之和应该为无限大,每一个物体都会有很大的加速度,所有的星系应该都会分崩离析,显然与事实矛盾。

这两个佯谬的产生只是因为我们当时的平直空间的宇宙观所造成,所以只有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以后,我们才能开始慢慢理解这些现象,所以对于近代宇宙学,广义相对论是一个开端,一个里程碑。

三、最初三分钟:宇宙大爆炸1940年代伽莫夫提出了“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大火球“爆炸”形成,当时被人讥笑,觉得极度荒唐,但是这个理论给出了宇宙元素丰度的一个合理解释,同时正确预言了宇宙背景辐射,现在已经被世人接受并完善。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前言本书的缘起是1973年11月我在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落成典礼上的一次讲话。

通俗读物出版社的总裁兼出版人欧文·格莱克斯从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丹尼尔·贝尔那里听说了这次讲话,于是敦促我将它改写成书。

起初,我对这个主意并不热心。

虽然我一直时不时地在宇宙学方面做一点研究,但我的工作涉及更多的趋势基本粒子理论,即研究极小物质的物理学。

再者,基本粒子物理学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热闹非凡,而我却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别处,即为各种杂志撰写非专业性文章。

我很想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本应属于我的领域——《物理学评论》。

但是,我发现无法控制自己,撰写一本关于早期宇宙的书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

有什么能比“创世纪”的问题更有意思呢?而且,恰恰是在早期宇宙方面,尤其是在最初百分之一秒的时候,基本粒子理论的问题和宇宙学的问题汇合在了一起。

最重要的是,这是写一写早期宇宙的大好时机。

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种详尽的关于早期宇宙中事态发展经过的理论,作为一种“标准模型”,得到了广泛承认。

能够说出在最初一秒钟、最初一分钟或最初一年,宇宙是什么样子,那真实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对一个物理学家来说,令人兴奋的是能够在数值上把情况搞清楚,能够说出在某某时候,宇宙的温度、密度和化学成分是这样或那样的值。

的确,我们对所有这些都无绝对把握,但我们现在谈论起来能够有一点信心,就足以令人兴奋了。

我想向读者表达的也正是这种兴奋。

我最好讲一讲本书针对的是哪些读者。

它是为这样一些读者撰写的:他们愿意对一些详细的论证进行思索,但对数学或物理学又不在行。

虽然我必须介绍一些较为复杂的科学思想,但在本书正文中却没有使用超出算数范围的数学,也不需要读者事先具备什么物理或天文学知识。

对于初次用到的科学术语,我都小心地给出定义,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份物理学和天文学术语词汇表(见附录)。

在可能的情况下,我还对数字采取了诸如“1000亿”的写法,而非使用更为方便的科学记法:10^11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在尽力写一本简易读物。

淼叔说宇宙读后感

淼叔说宇宙读后感

《宇宙的一生》,这个书名就有股穿透的劲儿,这是一本坦白地展示人类无知的书,也是一本剖白人类已知界限的书。

看完全书,我做了很多标记,其中最后一条停留在这一句:里斯毛利认为,每个黑洞的内部都通往另外一个宇宙,我们的宇宙或许就是这样诞生的。

科学走到宇宙学,很多都是猜想,就像文科来到哲学,面对人类的全部无力感与软肋,必须要慢慢去探索它们的本质与解脱之方。

此时我又开始翻看我最初的笔记,是淼叔也是所有科普门外汉都会首先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关心这些过于宏大渺远,仿佛事不关己的事情?
令我感动的是,他的答案是这样的:虽然从各种物理维度上说我们都不可能和整个宇宙相提并论,但组成我们的元素却与这个宇宙一生的演化息息相关。

所谓头上的星空心底的律令,其实我们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和宇宙低声耳语。

我也很喜欢淼叔关于“套娃”的比喻,这种宇宙观和许多其他学科又是相通的,譬如和数学上的分形,和文学上的回文,人类是迷宫爱好者,这边又可以连接上魔幻,连接上小径分叉的花园。

尊重科学像是打开胸襟,这比现如今的打开脑洞更为重要,容纳,意味着吸收的开始,通过淼叔去读解世界之外的世界,生命之外的生命,体验很美妙。

看到他把科学与神谕相联系,看到他用很敬畏的文字写下科学家们一步步的探索与发现,看到他将自己与当代最伟大的那些头脑交流的感悟写下,见证传奇者,自己也是一种传奇。

相信他也不会反对我对此书的这些读解,毕竟我看到他也抄下诗意的文字: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震荡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也就是真空中。

它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面的字母一样,以无穷无尽的组合讲述着星系、繁星、阳光、山川、声音、天地,以及节日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大爆炸的胜出:在这一章中,温伯格讨论了为什么大爆炸理论会被接受的原 因。他指出,大爆炸理论是基于对观测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的支持。通过这一部分的讨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大爆炸 理论在宇宙起源中的重要性。
最初三分钟:在这一章中,温伯格详细描述了大爆炸理论的范围和局限性, 并对最初的几分钟内发生了什么进行了推测。这部分深入地探讨了大爆炸理论的 细节和其中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来解 决现实问题的。这部分的内容展示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中的应用之间的,是 全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键部分。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科普读物。 它不仅让我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了 新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更多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激发他们对科学 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目录分析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是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史 蒂文·温伯格在1977年写的一本科普读物。该书以宇宙起源为话题,向读者描绘 了宇宙的起源图,并指出最初三分钟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支持,以及对未来前景 的展望。本书将从目录学的角度,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在这本书中,温伯格还探讨了宇宙中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及它们在宇宙演 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这些内容,我了解到了一系列的物理概念和科学原理,如 原子核、核聚变、量子力学等等。这些知识不仅增加了我的科学素养,也让我对 宇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还让我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温伯格指出,人类并不 是宇宙中的唯一存在,而是宇宙演化的产物之一。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 人类在宇宙中并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与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漫长的 演化过程。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读后感800字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读后感800字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是一本由著名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兼作家乔治·埃利奥特所著的书。

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宇宙起源的科学理论,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和观测来验证这些理论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敬意。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宇宙起源的重要性。

宇宙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话题,它涉及到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对宇宙起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可以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此外,宇宙起源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

因此,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宇宙起源的一些现代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如大爆炸理论、稳态宇宙论等。

这些理论各有优缺点,但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大爆炸理论是目前最接近事实的解释。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一个极度高温、高密度的状态,随后经过膨胀和冷却,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这个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如宇宙背景辐射、星系红移等。

然而,大爆炸理论仍然有一些未解之谜,如暗物质、暗能量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科学家们继续努力去探索。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敬意。

为了揭示宇宙的起源,科学家们不仅要进行复杂的理论研究,还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测。

他们需要在极端的环境下进行观测,如在极地观测站观测宇宙射线;他们还需要发展先进的技术,如粒子加速器、望远镜等。

这些科学家们的精神和毅力令人敬佩。

总之,《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这本书让我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会揭示更多的宇宙奥秘,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读后感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读后感

勇敢提问不懈探索——读《宇宙最初的三分钟》有感人类从何而来?地球从何而来?宇宙从何而来?我们不再归结于神,归结于宗教,而是选择直面宇宙的真谛。

这本书详细讲解了宇宙的诞生,虽然术语较多,部分内容偏于晦涩,但当我坚持看完之后,有了很多启发和收获。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开始脱离宗教看宇宙,前前后后产生了许多科学或者不科学的理论,其中最成熟也最令人信服的便是大爆炸理论。

这个理论的形成绝不是源自乌托邦式的空想,也不是王阳明式的主观臆断,它是由无数个大胆却又精妙得令人拍案叫绝的猜想伴随着无数个严谨而又伟大的实验造就的。

老子曾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也认为宇宙来自于无,宇宙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这是一切空间与能量产生的时刻。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一点在现代科学中,叫做奇点。

第二定律证明了宇宙有起始,再到哈勃发现“红移”现象从而奠定了大爆炸理论的基础,其间辛酸况味,喜怒哀乐,一般人又怎能体会。

当哥白尼为自己的日心说,为自己的心中真理而与罗马天主教廷抗争时就注定寻求科学、寻求真理是需要极大勇气和付出代价的。

所幸,纵然寻求真理如此困难,如此危险,科学家们仍然前赴后继地奔跑在追赶真理的路上,他们的身影那么坚定,又那么沉重,没有怨悔,不畏流言,伽利略敢于推翻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敢于怀疑经典力学。

这种勇于提问、不懈探索的精神能够流传千载,熠熠生辉,是人类的大幸。

在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之前,不知有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让他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前人的不懈努力与滴滴血汗,积淀了一代大师的无比辉煌,造就了一名伟人的声名远播。

而这背后,是提问与探索精神的继承发扬,是勇气与毅力的传承坚守。

无论是宇宙的起源,还是宇宙的结束,无论是深奥问题还是生活琐事,我想,都需要我们大胆提问,严谨思考,坚持不懈地寻求答案。

敢于怀疑,勇于提问,善于发现,乐于寻找,勤于实践,忠于事实,便是通往真理的天梯。

极简宇宙史读书笔记

极简宇宙史读书笔记

极简宇宙史读书笔记极简宇宙史读书笔记1 《极简宇宙史》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从未了解过的世界,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胶子,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意义,但真本书真的太神奇了,带我在未知的世界里遨游、享受,让我对宇宙充满好奇。

从读进去的第一页开始,人开始进入一场空灵的状态。

这期间,作者带我们感受了浩瀚的宇宙星空、又进入微妙的量子世界。

穿过时间、空间、物质、能量,我们看到了太阳、月亮、地球、其他行星如何存在,那炽热的光芒,那贫瘠的土地拥有怎样的记忆;人类生存是何其侥幸又何其神奇。

再远再高,突破了之前的天体认知,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我们听到了一个陌生而美丽的名字:仙女座星系。

星系、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闭上眼幻想自己在这样一个无垠空间里旅行,他们闪闪发光,相映成一支曼妙的舞蹈。

这本书文风生动活泼,像一个朋友在讲述着遥远的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听入了神,感叹宇宙的奇妙。

我们离最前沿的科学已经不能更近了。

“想象现在是一个温暖无云的夏夜,你在一个遥远孤独的火山岛上,围绕在你周围的海面风平浪静,如同内陆的湖泊,只有极小的波浪冲刷着白色沙滩。

周遭一切都是那么宁静。

你躺在沙滩上,闭着眼睛,被白天阳光烘烤过的温暖细沙将热量缓缓地传递给空气,空气里弥漫着香甜迷人的异域气味。

”从没想过一本宇宙史、一本物理书会是这么一个开头。

每翻过一页都忍不住惊叹,而这一切都是这么触手可及。

如果有小朋友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那我一定毫不犹豫把本书推荐给她,相信她会感谢我带她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

极简宇宙史读书笔记 2 本书的作者是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史蒂芬·霍金的亲传弟子,于2000—2006年师从霍金,从事有关黑洞信息悖论的研究。

与史蒂芬·霍金及其女儿合著有儿童文学作品《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在全球45个国家出版发行。

目前,加尔法德主要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并长期做客法国电视台和广播节目。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读后感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读后感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读后感在阅读《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这本书后,我深感宇宙的神秘与浩瀚,以及人类对宇宙起源探索的无穷魅力。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当前关于宇宙起源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让我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首先提及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这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广为接受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小、极热、极密集的状态,然后迅速膨胀,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

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还解释了宇宙中各种天体和物质的产生原因。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这个理论的震撼和说服力,它让我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除了大爆炸理论,书中还介绍了其他几种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如量子涨落理论、宇宙弦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哪个理论是最终的答案,但这些理论的存在和发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探索宇宙的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宇宙起源的各种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起源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表示敬佩。

他们的研究不仅让我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启发了我们对生命、科技和未来的思考。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一书以其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宇宙起源的奥秘之中。

书中不乏一些引人深思的经典语句,它们以精炼的文字,传达了关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深刻洞见。

以下是对书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在最初的三分钟里,宇宙从一个炽热的点诞生,展开了一场壮丽的演化之旅。

”这句话以诗意的方式描绘了宇宙起源的壮观景象。

它强调了宇宙起源的瞬间性和爆炸性,同时也暗示了宇宙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个“炽热的点”不仅代表了宇宙的起点,也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未知。

“宇宙是一个不断膨胀的泡沫,而我们则是这个泡沫中的一滴水。

”这句话以比喻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它提醒我们,尽管人类在地球上拥有高度的智慧和文明,但在宇宙的广阔和深邃面前,我们仍然显得微不足道。

宇宙的“三分钟热度”

宇宙的“三分钟热度”

宇宙的“三分钟热度”引言:30多万年前,当最早的人类成员第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时,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便永远种在了我们心底。

至此,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也愈演愈烈。

众所周知,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一切物质、星系、生命都在其中孕育。

但是,宇宙具体是什么样子?它的“配方”是怎么组成的?但凡你真正想过这些问题,必定会想要了解得更加透彻。

那么《最初三分钟》这本书无疑就是你的首选。

【最初三分钟】《最初三分钟》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77年,是史蒂文·温伯格关于宇宙起源早期状态的经典代表作品,被评为“改变世界的25本科普书”之一。

而就在那之前的十几年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一种新的理论,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大爆炸理论”登上舞台,成为公认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科学解释。

本书其实就是对这个新兴理论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对大爆炸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其二是对宇宙诞生之后三分钟内所发生故事的电影般的描绘。

【诗人科学家】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物理学家史蒂芬·温伯格,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刘易斯·托马斯奖”等多项荣誉。

史蒂芬·温伯格在物理界的学术地位可比我们熟知的霍金要高得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是霍金的追随对象。

这一切其实都要归功于他在1973年建立了“弱电统一理论”模型,得出了存在希格斯粒子的重要结论。

【3分46秒】3分46秒,听一首歌,从前奏到尾音所需要的时间;发一会儿呆,从跑神到回神所消耗的时间;泡一壶茶,可能还不够开水冷却所需的时间。

但在这本书中,温伯格体现出了他深厚的功力,通过理论计算,他就像放电影那样,准确地给我们描绘了宇宙诞生之后3分46秒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一切。

所以这本书严格来说,叫做《最初的3分46秒》更为恰当。

但我们暂不纠结于此,因为更令人好奇的应当属3分46秒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别心急,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温伯格的脚步,一起去了解一下在最初的3分46秒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

最初三分钟

最初三分钟

最初三分钟
书名: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作者:(美)温伯格(S.Weinberg)著;发行地:北京;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81;页数:148页;开本:19cm。

在宇宙背景热辐射发现约10年之后,最初三分钟的理论已在大学里进行讲授,这是科学的进步。

这本科普读物为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史蒂文.温伯格在1977年写的一本畅销书。

此书被公认为科普读物的里程碑。

作为一位知名的专家,温伯格在书中向世人描绘了一幅完全令人信服的宇宙起源图,包括在大爆炸之后仅仅数秒或几分钟内出现的详细过程。

温伯格在《最初三分钟》的结尾处写道:“不管所有这些问题可能如何得到解决,也不论哪一个宇宙模型被证明为正确的,我们都不会从中得到什么慰藉。

人类总是不可抗拒地认为,我们和宇宙有某种特殊的关系,认为人类的生命不应该是追溯到最初三分钟的一连串偶然事件的多少带有笑剧性质的产物,而是从宇宙的开始就以某种方式存在了。

我写到这些话时,正好在从旧金山至波士顿的回家途中飞越俄明上空,大地在下面看起来柔软而舒适,浮云处处,公路纵横,夕阳西下,积雪泛红,很难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更无法想象宇宙是从一个难
以言传的陌生的早期状态演化而来,而又面临着无限冰冷的,或者是炽热难耐的末日。

宇宙愈可理解,也就愈索然无味。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史蒂文·温伯格;王丽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品牌》
【年(卷),期】2017(0)1
【摘要】宇宙在最初一秒钟、最初一分钟或最初一年,是什么样子?早期宇宙在
某某时刻的温度、密度和化学成分如何?早期宇宙理论将揭秘宇宙爆炸的形态,并探究了宇宙爆炸在最初三分钟结束时宇宙的构成成分及其影响。

同时,史蒂文·温
伯格编著的《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还对宇宙的未来进行了预测:【总页数】1页(P4-4)
【关键词】宇宙起源;现代观点;初三;化学成分;宇宙理论;初一;早期;爆炸
【作者】史蒂文·温伯格;王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59.3
【相关文献】
1.宇宙的最初三分钟 [J], 王艳红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把握好最初三分钟——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
学大赛观摩心得 [J], 张明军
3.从现代宇宙学的观点看宇宙热寂说 [J], 史晶;郭守元;
4.宇宙的生成及自然规律的起源——道家思想现代诠释之二 [J], 代金平
5.从宇宙起源论到宇宙生成过程论——早期希腊宇宙论的逻辑发展 [J], 宋继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美)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读后感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美)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读后感

《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美)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王丽 译 王丽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是一部由美国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所著的科普读物,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宇宙起源的现代科学观点。

译者王丽女士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让我们有幸领略这一科学领域的奥妙。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书中,温伯格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大爆炸,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

他写道:“我们的宇宙,从最初的三分钟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命运。

”这句话让我深感宇宙的伟大和人类探索宇宙的责任。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我对宇宙起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温伯格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物理学的诸多领域串联起来,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图景。

例如,他引用了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黑洞理论,来说明宇宙大爆炸的原理:“宇宙的起源就像一个黑洞的逆向过程。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我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中还提到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以及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这些内容让我对科学家们充满敬意,同时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正如温伯格所说:“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翻旧观念、探索新知的历史。

”读完这本书,我对宇宙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科学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温伯格的文字犀利而富有激情,让人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书中丰富的实例和详实的数据,使得论证更加有力,令人信服。

第二篇范文《最初三分钟:关于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是一本将我们带入科学前沿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对宇宙起源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挑战的旅程。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传达了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启发我们对生命、宇宙以及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

史蒂文温伯格以他独特的视角,将宇宙的诞生压缩在“最初三分钟”这一极短的时间内,这不仅仅是对宇宙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时间概念的重新定义。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 初中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 初中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初中
《极简宇宙史》读后感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寄身于这颗蓝色星球上,时刻沐浴着阳光和星光,追溯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在这本书中,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博士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比喻,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奇妙的宇宙之旅。

《极简宇宙史》是一本没有复杂物理公式的书,通过简单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让我们轻松理解宇宙的构造和历史。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宇宙,让我对物理和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惊叹于宇宙的浩渺和神秘,同时也感叹于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懈努力。

加尔法德博士在书中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比喻,使得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比如他描述恒星爆炸的过程时,将恒星比作大炮,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比作弹片,让读者能够形象地理解。

这种描述方式让我觉得宇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此外,书中对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暗能量等概念的解释也非常精彩。

加尔法德博士从微观粒子出发,描绘了宇宙的诞生和演变成现在的景象。

他还对恒星、行星、卫星的形成以及黑洞的存在进行了详细阐述,让我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极简宇宙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让我对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这本书的比喻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明了,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

我相信,无
论你是对宇宙感兴趣还是对科学有热情,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启发和收获。

初中一篇读书笔记摘抄

初中一篇读书笔记摘抄

初中一篇读书笔记摘抄在初中时期,阅读各类书籍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时间简史》的书,它是由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著。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和时间的本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书中首先介绍了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提出了大爆炸理论,这是现代宇宙学中最广为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小、极热、极密的状态,随后经历了膨胀和冷却,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这个理论不仅解释了宇宙的诞生,还预测了宇宙的最终命运。

接着,霍金教授探讨了时间的概念。

他指出,时间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线性和均匀流动的,而是受到物理定律和宇宙结构的影响。

在强引力场中,时间的流逝会减慢,这就是所谓的时间膨胀效应。

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宇宙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

书中还提到了黑洞,这是宇宙中一种极端密集的天体,其引力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脱。

霍金教授对黑洞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黑洞辐射的理论,即黑洞并非完全不发光,而是会以一种非常微弱的方式释放能量。

这一理论不仅改变了我们对黑洞的认识,也为量子引力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霍金教授还讨论了宇宙的多维性。

他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宇宙可能只是众多平行宇宙中的一个。

这些宇宙可能有着不同的物理定律和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探索空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霍金教授的智慧和勇气深深打动。

尽管他的身体受到严重的限制,但他的思想却穿越了时间和空间,探索了宇宙的奥秘。

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激励了无数人追求知识和真理。

总之,《时间简史》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也对科学和宇宙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史蒂文·温伯格瞥见应许之地

史蒂文·温伯格瞥见应许之地

BOOK REVIEW 书评史蒂文·温伯格瞥见应许之地编译思羽5岁的史蒂文·温伯格知道他度过一段令人艳羡的人生。

他在最新出版的文集《第三个思想》(Third Thoughts)中告诉我们:“我娶了大学时的恋人。

”在他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后的讲话中,他谈起自己在过去30年里所待的这座城市。

“正如你们大概能猜到的,我喜欢住在奥斯汀。

”他也见证了科学大进步,“我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宇宙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那时相互竞争的不同猜想发出刺耳的声音,”他写道,“如今在这两个领域里,我们都有一套广泛接受的理论,被称为‘标准模型’。

”他在这儿机敏地忽略了一项事实,他是基本粒子基本模型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因此荣获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温伯格是物理学界的元老,是《纽约书评》杂志和《物理评论》的固定作者。

他在《第三个思想》序言中希望这本书不会是他的最后一本著作,尽管“精算的现实”(actuarial realities)可能相反。

以他的标准来看,这是一本亲切友好的文集,虽然温伯格仍然不是那种能让你猜测到他的看法的人。

这本书里有三篇不同文章是关于人类的太空探索为何是在浪费金钱。

但在最后一篇“反对载人太空飞行”中,温伯格在篇首提到他如何试图避免让自己“看上去像在做无用功”。

温伯格在书中所围绕的主题已经让他思考了几十年。

他仍然是科学界中还原论的坚定支持者之一,相信在表象的世界之下有一个理论能解释自然的所有计划——只要我们能寻找到。

他激烈反对那些暗示科学绝不是与现实的不断偶遇的人,他的这个立场导致他与许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针锋相对。

温伯格的上一本著作《解释世界:发现现代科学》(To Explain the World: The Discovery of Modern Science)声称,前科学时代向我们展示:如果我们提出错误的问题,事情会变得非常糟糕;但是,他也主张:从牛顿以来我们基本上一直都循规蹈矩,在科学上先是构建模型,再做实验,最后直抵物质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由于我们人类自身的生生死死的循环,我们自身由母亲生下来,最后回到泥土里去,所以当你面对茫茫的星空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想,这些是从哪里来?宇宙是从哪里来?人类怀着这个古老的问题,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最后直到爱因斯坦提出他的广义相对论,慢慢的,我们才有一点点的眉目。

一、古代的宇宙诞生猜想:形形色色的神创论
最早的文字记载产生于4000年前印度河流域原始部落时期的《梨俱吠陀》,认为万能的原始大神婆楼创造了宇宙,宇宙最初只有神,神通过牺牲自己创造了世界。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它人神合一,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的思想。

古老的佛教教义中有“宇宙轮回说”,基督教有“上帝创世说”,虽说这两个是东西方的两种不同的宗教,但是对神创造宇宙的具体说法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神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他们全智全能,物质的宇宙由神的意志设计并创造。

二、古老难题:光度佯谬和引力佯谬
光度佯谬:牛顿去世后大约100年,德国天文学家奥尔伯斯提出,如果宇宙空间是平直的,地球周围有无数个太阳,地球上会接受到周围无限多个太阳的光,总的亮度应该是无限大才对,不会有黑夜和白天的区别,这显然和我们实际的经验相反。

引力佯谬:1894年,德国天文学家西利格尔提出一个类似问题,宇宙中有无数个恒星,由万有引力,宇宙中任何一点所受到的引力之和应该为无限大,每一个物体都会有很大的加速度,所有的星系应该都会分崩离析,显然与事实矛盾。

这两个佯谬的产生只是因为我们当时的平直空间的宇宙观所造成,所以只有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以后,我们才能开始慢慢理解这些现象,所以对于近代宇宙学,广义相对论是一个开端,一个里程碑。

三、最初三分钟:宇宙大爆炸
1940年代伽莫夫提出了“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大火球“爆炸”形成,当时被人讥笑,觉得极度荒唐,但是这个理论给出了宇宙元素丰度的一个合理解释,同时正确预言了宇宙背景辐射,现在已经被世人接受并完善。

四、宇宙背景辐射
“大爆炸”理论最成功以及最后让世人信服之处就在于对宇宙背景辐射的预测,因为当宇宙初期温度和密度下降的时候,一开始光子和其它粒子激烈碰撞,当温度降到一个特征值后宇宙变得光子透明了,于是向四周辐射,这个温度是可以计算的,大约是10亿开尔文,随着宇宙膨胀,波长会变长,所以现在大约是10开尔文。

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宇宙的本源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一些东西。

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

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之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

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

在诞生初期,宇宙从高密度状态迅速膨胀,随着时间的
推移,体积越来越大,膨胀速度越来越小。

如果引力足够强大,宇宙终有一天开始收缩,又将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

收缩的过程起初很缓慢,随后越来越快。

在转折点过后,宇宙的体积开始缩小,背景辐射温度上升。

漆黑寒冷的宇宙变成一个越来越热的熔炉,生命无处可逃,全都被烤焦。

最后,行星、恒星也毁灭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间中的物质被挤进一个很小的体积内,最后三分钟来临了。

温度变得如此之高,连原子核也被撕毁,宇宙又成了一锅基本粒子汤。

然而这种状态也只能生存几秒钟的时间。

在最后的时刻,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空间和物质摧毁。

也许会有地球毁灭的那么一天,但是我相信不会那么早到来,最起码在我的有生之年不会,所以我们还是要乐观坚强的活下去,过完我们精彩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