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专题突破18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
人教版高三化学总复习练习: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4-4-2c(学后即练)含解析
4.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态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和b分别是表中的()解析:A项能形成喷泉,但最终溶液不能充满烧瓶;B、C项不能形成喷泉;D项能形成喷泉,且溶液最终充满烧瓶。
答案:D5.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
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解析:A项中氯气可以溶于四氯化碳中,且氯气极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因此可以引发喷泉实验,所以不符合题意;B项中氢气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不能造成负压,因此不能引发喷泉实验,所以符合题意;C项中通过a鼓入空气,会将水压入烧瓶中,氨气溶于水后造成负压,能形成喷泉实验,所以不符合题意;D项中加入浓硫酸放热,锥形瓶中压强增大,浓氨水被压入烧瓶,与氯化氢反应造成负压,能形成喷泉实验,所以不符合题意。
答案:B6.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 2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①>②B .①<②C .①=②D .不能确定解析:假设两个烧瓶内均充有a mol 气体,烧瓶容积为V L 则:c (氨水)=a mol V L=a V mol·L -1 3NO 2+H 2O===2HNO 3+NOa mol 23a mol 水进入烧瓶内的体积也是其容积的23。
c (HNO 3)=23a mol 23V L =a V mol·L -1。
答案:C7.某同学仿照“喷泉”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喷烟”实验,如图所示。
2019版高考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微专题强化突破6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学案
6 喷泉实验的操作原理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1)装置(Ⅰ)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胶头滴管挤入少量水于试剂瓶中,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 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2)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气溶于水,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3)装置(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4)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 2S 和SO 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 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5)装置(Ⅴ)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6)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溶质的物质量浓度为122.4 mol·L-1。
(2)当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1时,c(HNO3)=128mol·L-1。
1.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解析:选D。
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4章 热点强化10 其他常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综合题专练
练后 反思
预测陌生无机物性质的三个角度
(1)依据周期的位置预测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含氧酸的强弱。 (2)依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预测氧化性及还原性。 (3)依据物质的类别预测物质与酸、碱的反应。
√B.次磷酸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pH增大
C.次磷酸钠溶液滴入酚酞变红色
D.化学镀银的反应为 H2PO- 2 +4Ag++6OH-===PO34-+4Ag↓+4H2O
H3PO2中P显+1价,具有还原性,A项正确; H3PO2具有还原性,通入足量氯气发生反应:H3PO2+2Cl2+2H2O===H3PO4+ 4HCl,故溶液pH减小,B项错误; 根据 Ka(H3PO2)=5.9×10-2 可知,H3PO2 为一元弱酸,故次磷酸钠溶液中 H2PO- 2
(7)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H__2_S_O_4_、__H_C__l __(填化学式)。
三、有关磷、砷及其化合物信息题
4.已知:次磷酸(H3PO2)的电离常数Ka(H3PO2)=5.9×10-2。碱性条件下,次磷酸盐 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进行化学镀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次磷酸具有强还原性
(3)①我们知道,稀硫酸不与铜反应,但在稀硫酸中加入H2O2后,则可使铜顺利溶 解,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H__2_O_2_+__C_u_+__2_H_+__=_=_=_C_u_2_+_+__2_H__2O___。 ②在“海带提碘”的实验中,利用酸性H2O2得到碘单质的离子方程式是__H_2_O_2_+__ __2_I-__+__2_H_+_=_=__=_2_H_2_O_+__I_2__。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 第四单元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高考题型专项突破
(2)“除钒”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3_V_O__C_l_3+__A__l=_=__=_3_V_O__C_l2_+__A__lC_l_3;
生成 BiOCl 的离子方程式为 Bi3++Cl-+H2O BiOCl+2H+,水解工序
中加入少量 NH4NO3(s),铵根离子水解生成氢离子,使氢离子浓度增大,
氯化铋水解平衡左移,不利于生成 BiOCl,且部分铋离子与硝酸根离子、
水也会发生反应
Bi3
+
+NO
- 3
+
H2O
BiONO3+2H+,也不利于生成
解析 根据工艺流程逆向分析可知,以二氧化硫和纯碱为原料,得
到的结晶成分为NaHSO3,则母液为饱和NaHSO3和过量的二氧化硫与水 形成的亚硫酸,溶液呈酸性,所以加入纯碱进行中和,涉及的反应为
H2SO3+2Na2CO3===Na2SO3+2NaHCO3,NaHSO3+Na2CO3===Na2SO3
BiOCl,综上所述,D 错误。
专项作业
解析
2.(2021·山东高考)工业上以SO2和纯碱为原料制备无水NaHSO3的 主要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吸收过程中有气体生成
B.结晶后母液中含有NaHCO3 C.气流干燥湿料时温度不宜过高
D.中和后溶液中含Na2SO3和NaHCO3
专项作业
答案
已知“降温收尘”后,粗TiCl4中含有的几种物质的沸点:
物质 沸点/℃
TiCl4 136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浙江专版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微专题八化工流程新人教版
微专题(八)化工流程1.(2024·浙江杭州高三段考)工业上以SO2为原料制备化合物A和B,且SO2尾气可以运用氨水吸取。
(1)写出在空气中发生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2)已知物质A比硫酸的熔点更高,缘由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4)2SO4俗称肥田粉,是良好的氮肥B.物质A的水溶液呈中性C.物质A中N显示负价(4)设计试验验证化合物B中含有Cl元素(已知Ag2SO4微溶于水,不考虑Ag2SO4在浓酸中的溶解);写出试验过程中涉及的第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2024·浙江杭州高三一模)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大宗工业化学品,应用广泛,可实现下列转化:浓硫酸NaHSO4(s)Na2S2O7(s)熔矿产物ⅠⅡⅢ(1)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硫酸分子结构为,过程Ⅱ生成了焦硫酸钠Na2S2O7,写出其阴离子的结构式:;推想焦硫酸钠水溶液呈(填“酸性”“中性”或“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明缘由:。
(3)Na2S2O7高温下具有强氧化性,受热分解产生SO3气体。
过程Ⅲ是将过量Na2S2O7固体与磁铁矿熔融反应,产生了混合气体。
①写出检验混合气体成分的方案:。
②写出Na2S2O7只与磁铁矿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
(4)过量的焦硫酸H2S2O7和苯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得到苯磺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工业上以SO2为原料可以制备各种含硫化合物,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1)工业上常用煅烧黄铁矿制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下图是硫的四种含氧酸根的结构式:依据组成和结构推断,能在酸性溶液中将Mn2+转化为Mn的是(填字母),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工业上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和硫酸钾的混合溶液(或硫酸氢钾溶液)来制备K2S2O8,写出电解的总离子方程式:。
(4)发烟硫酸和尿素反应可以制得氨基磺酸(H2NSO3H),氨基磺酸是硫酸分子的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而形成的无机固体酸,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4节氮及其化合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考纲定位考情播报1.掌握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4.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016·全国甲卷T26(4)(5)/全国乙卷T8(B)、T10(B)、T26/全国丙卷T272015·全国卷ⅠT7、T8(D)、T10(A)/全国卷ⅡT13(B)2014·全国卷ⅠT8(C)、T27/全国卷ⅡT282013·全国卷ⅠT7(B)2012·全国卷T9(C)考点1| 氮气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基础知识整合]1.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和氮的固定2.N2的性质及应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熔点、沸点比O2的低。
(2)化学性质N2的电子式为N⋮⋮N,结构式为N≡N。
①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N2表现氧化性。
②与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3Mg=====点燃Mg3N2,N2表现氧化性。
③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2+O2=====放电或高温2NO,N2表现还原性。
3.NO、NO2的比较NO NO2颜色无色红棕色毒性有毒有毒溶解性难溶于水易溶于水与O2或与H2O反应2NO+O2===2NO23NO2+H2O===2HNO3+NO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与人体、环境的关系①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②转化成NO2,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22322425其中①N2O3、N2O5分别为HNO2、HNO3相应的酸性氧化物(酸酐)。
②NO2与N2O4可相互转化2NO2N2O4。
[应用体验]1.(1)氮元素的非金属性很强,但N2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其原因是什么?(2)溴蒸气和NO2都为红棕色气体,如何区分?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或NaOH溶液可以吗?[提示](1)N2的结构式为N≡N,N原子间以三键结合,键稳定,难破坏,所以N2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真题实战4(含解析)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真题实战4(含解析)1. [高考集萃]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xx·天津高考]制二氧化氮时,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
( )(2)[xx·重庆高考]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 )(3)[xx·重庆高考]液氨用作制冷剂不涉及化学变化。
( )(4)[xx·福建高考]将NH4Cl溶液蒸干制备NH4Cl固体。
( )(5)[xx·广东高考]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到稀HNO3中,溶液变蓝,说明Cu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 )(6)[xx·山东高考]制备收集干燥的氨气。
( )(7)[xx·广东高考]NH4Cl为强酸弱碱盐,所以可用加热法除去NaCl中的NH4Cl。
( )(8)[xx·课标全国卷Ⅰ]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 )答案:(1)×(2)×(3)√(4)×(5)×(6)×(7)×(8)√解析:(1)不能用水吸收制取NO2的尾气,因为NO2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不溶于水造成污染;(2)Br2和NO2都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3)液氨用作制冷剂,只是NH3的状态发生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4)NH4Cl受热分解为NH3与HCl;(5)铜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NO3)2、NO和H2O,不属于置换反应;(6)用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时,导管应插到试管(或集气瓶)底部;(7)用加热法除去NaCl中的NH4Cl是利用NH4Cl受热易分解的性质。
2. [xx·福建高考]下列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的溶液能与NH4Cl反应生成NH3的是( )A. 二氧化氮B. 钠C. 硫酸镁D. 二氧化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钠与水的反应以及铵盐的性质。
【精准解析】2021新高考化学鲁科版:第4章+专题突破15+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
专题突破15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1.喷泉实验的原理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吸收剂。
气体HCl NH3CO2、Cl2、SO2、H2SNO2NO、O2、(4∶3)NO2、O2(4∶1)吸收剂水、NaOH溶液水NaOH溶液水水水3.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实验,其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装置(Ⅰ)向锥形瓶通入少量空气,将少量水压入烧瓶,导致大量氨溶解,形成喷泉。
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溶于水)。
装置(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装置(Ⅴ)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22.4mol·L-1。
(2)当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1时,c(HNO3)=1281.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单元检测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有“催化转换器”,使有毒的CO 和NO 反应生成N 2和CO 2B .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使煤燃烧产生的SO 2最终生成CaSO 3,可削减对大气的污染C .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D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中含有CO 2、SO 2,从而使雨水的pH =5.6,形成酸雨2.[2024·福建三明第一中学第一次考试]青石棉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一种致癌物质,是《鹿特丹公约》中受限制的46种化学品之一。
青石棉的化学式为Na 2Fe 5Si 8O 22(OH)2。
青石棉用稀硝酸处理时,还原产物只有NO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青石棉是一种易燃品且易溶于水B .青石棉的化学组成用氧化物的形式可表示为Na 2O·FeO·2Fe 2O 3·8SiO 2·H 2OC .1 mol Na 2Fe 5Si 8O 22(OH)2与足量硝酸作用,至少需消耗6 L 3 mol·L -1HNO 3溶液D .1 mol Na 2Fe 5Si 8O 22(OH)2与足量氢氟酸作用,至少需消耗5.5 L 2 mol·L -1 HF 溶液3.向红色溶液X 中通入气体Y ,溶液渐渐褪色,下列对X 、Y 的推断正确的是( )A .若X 为品红溶液,则Y 肯定为Cl 2或SO 2B .若X 为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则Y 可能是SO 3C .若X 为含KSCN 的氯化铁溶液,则Y 肯定为 HID .若X 为含硫酸氢钠的紫色石蕊溶液,则Y 可能为SO 24.[2024·黑龙江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一次调研]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①C ――→O 2/点燃CO 2――→C/高温CO②Si ――→O 2/点燃SiO 2――→H 2O H 2SiO 3③饱和NaCl(aq)――→NH 3、CO 2NaHCO 3――→加热Na 2CO 3④Mg(OH)2――→HCl aq MgCl 2(aq)――→加热无水MgCl 2⑤NH 3――→O 2/催化剂、加热NO ――→O 2NO 2――→H 2O HNO 3A .①③⑤ B.②③④C .②④⑤ D.①④⑤5.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推断都正确的是( ) 选项陈述Ⅰ陈述Ⅱ推断A 向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可制备氯化氢气体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与水作用放出大量的热Ⅰ对,Ⅱ对;有B Cu能与浓硝酸反应Cu有还原性,硝酸具有氧化性,其还原产物只有NO2Ⅰ对,Ⅱ对;无C SO2漂白过的草帽能许久保持白色SO2具有漂白性Ⅰ对,Ⅱ对;有D 试验室中用硝酸铵和碱石灰共热制备NH3铵盐能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Ⅰ对,Ⅱ对;有6.[2024·北京师大附中期中考试]某同学利用浓度相同的氯水、Cl2的CCl4溶液完成下述试验。
小题必刷19 硫及其化合物——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小题必刷(解析版)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小题必刷19硫及其化合物——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小题必刷(通用版)1.为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速率,某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学生用金属丝将三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定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中,再放置于玻璃钟罩里保存相同的一段时间,下列对实验结束时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结束时,装置Ⅰ左侧的液面会下降B.实验结束时,左侧液面装置Ⅰ比装置Ⅱ的低C.实验结束时,装置Ⅱ中的铁钉腐蚀最严重D.实验结束时,装置Ⅲ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答案】B【解析】A.装置I中铁钉和铁丝连接,盐酸易挥发,铁钉腐蚀化学腐蚀,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左侧的液面一定会下降,故A正确;B.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II中左侧空气中含有稀盐酸,导致II发生析氢腐蚀,发生了反应为2H++2e-=H2↑,生成了气体,则Ⅱ中左侧液面会下降,即左侧液面装置Ⅱ比装置Ⅰ低,故B错误;C.装置II中盐酸易挥发,铁钉和铜丝连接易形成电化腐蚀,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快,所以装置Ⅱ中的铁钉腐蚀最严重,故C正确;D.装置III中浓硫酸是难挥发性酸,而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铁与硫酸不接触,即二者不发生化学反应,干燥的空气中铁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所以装置Ⅲ中的铁钉几乎没有被腐蚀,故D正确;故答案为B。
2.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是CaCO3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SO42﹣C.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盐酸除去OH﹣,再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1-【答案】C【解析】A.因碳酸盐、亚硫酸盐等活泼金属等与盐酸反应均可生成无色气体,则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则该固体可能是CaCO3,故A错误;B.因硫酸钡、氯化银均为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沉淀,则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可能含SO42-或Ag+,故B错误;C.因碱性溶液遇酚酞变红,则某无色溶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故C正确;D.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加稀盐酸除去OH-,会引入氯离子,造成干扰,所以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硝酸除去OH-,再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C1-,故D错误;故选C。
2021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提分专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现用传感技术测定喷泉实验中的压强变化来认识喷泉实验的原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制取氨气时烧瓶中的固体常用CaO或CaCl2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置于三颈瓶口,试纸变红,说明NH3已经集满C.关闭a,将单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胶头滴管)塞紧颈口c,打开b,完成喷泉实验,电脑绘制三颈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则E点时喷泉最剧烈D.工业上,若出现液氨泄漏,喷稀盐酸比喷洒NaHCO3溶液处理效果好2.室温下,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在通风橱中进行如下实验:实验现象试管Ⅰ中开始无明显现象,逐渐有微小气泡生成,越来越剧烈,液面上方出现浅红棕色气体,溶液呈蓝色试管Ⅱ中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呈绿色;反应完后向绿色溶液中持续通入N2,溶液变为蓝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Ⅰ中浅红棕色气体为 NO2,由硝酸还原生成B.等质量的Cu完全溶解时,Ⅰ中消耗的HNO3更多C.换成Fe之后重复实验,依然是试管Ⅱ中反应更剧烈D.试管Ⅱ中反应后溶液颜色与试管Ⅰ中的不同,是由于溶液中溶有 NO23.半导体工业中有一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即由SiO2制Si。
制取过程中不涉及...的化学反应是()。
A.SiO2+2C Si+2CO↑B.SiO2+2NaOH Na2SiO3+H2OC.Si+2Cl 2SiCl4D.SiCl4+2H 2Si+4HCl4.工业上利用无机矿物资源生产部分材料的流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灰石、纯碱、石英都属于盐,都能与盐酸反应B.用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的过程中常用到NaOH溶液、CO2、冰晶石等C.在制粗硅时,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D.黄铜矿(CuFeS2)与O2反应产生的Cu2S、FeO均是还原产物5.为防治雾霾,设计如下流程吸收工业尾气SO2和NO,同时获得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其结晶水合物又称保险粉)和NH4NO3产品,以变“废”为宝。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B素养拓展区(2021一遍过·化学必修1RJ)
蓝 SiO2 O2 O2 Mg
黑 CuSO4溶液
稀硫酸 稀硫酸
CO2
红 O2 CO2 Al(OH)3 KOH溶液
黄
绿
NaOH溶液
Ag
Fe
NaOH溶液
NH3 Al
NaOH Fe2O3
答案
3.B 【解题思路】 A项,CuSO4溶液与Ag不反应,不符合题意;B项,O2与Fe发生化合反应、Fe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 应、稀硫酸与NaOH溶液以及CO2与NaOH溶液均发生复分解反应,符合题意;C项,NH3在O2中燃烧发生置换反应生成 N2和水、NH3与稀硫酸发生化合反应,稀硫酸与NaOH溶液以及Al(OH)3与NaOH溶液均发生复分解反应,但稀硫酸与 Al(OH)3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D项,CO2与Mg、KOH溶液均能反应,Al与Fe2O3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过素养·学科素养拓展训练
答案
5.C 【解题思路】 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而3 mol·L-1的盐酸为稀盐酸,A项错误;Cl2和NO2的 反应中,氯气不用干燥,装置Ⅰ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B项错误;NO2气体不溶 于CCl4,可根据装置Ⅲ中导气管口产生气泡的快慢,观察气体流速,控制通入NO2的量,C项正确;若将混合气体通入水中,
通入适当比例的Cl2和NO2,发生反应Cl2+2NO2+4NaOH
2NaNO3+2NaCl+2H2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已知:NO2
不溶于CCl4) ( )
A.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3 mol·L-1的盐酸共热制备氯气 B.装置Ⅰ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作用是干燥氯气 C.装置Ⅲ的作用是便于控制通入NO2的量 D.若制备的NO2中含有NO,应将混合气体通入水中以除去NO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重难点8喷泉实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重难点8 喷泉实验1.喷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类情况(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或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表中列出的气体作用于吸收剂,就能形成喷泉。
气体NH3HCl SO2、CO2NO2与O2吸收剂水或盐酸水或氢氧化钠溶液浓氢氧化钠溶液水(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
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
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
【温馨提示】利用NH3做喷泉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气体要充满烧瓶,②气体和烧瓶要干燥,③装置气密性要好。
【特别提醒】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种方法(1)减小内压法:如图Ⅰ所示。
烧瓶内气体与液体接触→气体溶解或发生化学反应→烧瓶内压强减小→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形成喷泉。
(2)增大外压法:如图Ⅱ所示。
锥形瓶内液体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容器内压强增大→锥形瓶内液体迅速流入烧瓶形成喷泉。
★★★★【重难点考向一】喷泉实验原理探究【例2】某同学弄清氨的喷泉实验原理后有了一个创新的设计:如果改换一下烧瓶内的气体和胶头滴管与烧杯中的液体,也能做成喷泉实验.那么下列各组中的气体和液体不符合该学生设计的一组是( )A.SO2和NaOH溶液 B.CO2和NaOH溶液C.O2和水 D.Cl2和NaOH溶液【答案】C1.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有碱性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大于大气压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验【答案】AB【解析】A.氨气能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从而产生压强差,故A正确;B.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氨水溶于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故B正确;C.将胶头滴管中的少量液体挤入烧瓶,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会顺利进入烧瓶,形成喷泉,所以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C错误;D.只要这种气体极易溶于该溶液就能形成喷泉,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小,所以不能形成喷泉实验,故D错误;故选AB。
人教版高三化学总复习练习: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4-4-2c(学后即练)含解析
4.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态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和b分别是表中的()解析:A项能形成喷泉,但最终溶液不能充满烧瓶;B、C项不能形成喷泉;D项能形成喷泉,且溶液最终充满烧瓶。
答案:D5.如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
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解析:A项中氯气可以溶于四氯化碳中,且氯气极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因此可以引发喷泉实验,所以不符合题意;B项中氢气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不能造成负压,因此不能引发喷泉实验,所以符合题意;C项中通过a鼓入空气,会将水压入烧瓶中,氨气溶于水后造成负压,能形成喷泉实验,所以不符合题意;D项中加入浓硫酸放热,锥形瓶中压强增大,浓氨水被压入烧瓶,与氯化氢反应造成负压,能形成喷泉实验,所以不符合题意。
答案:B6.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 2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①>②B .①<②C .①=②D .不能确定解析:假设两个烧瓶内均充有a mol 气体,烧瓶容积为V L 则:c (氨水)=a mol V L=a V mol·L -1 3NO 2+H 2O===2HNO 3+NOa mol 23a mol 水进入烧瓶内的体积也是其容积的23。
c (HNO 3)=23a mol 23V L =a V mol·L -1。
答案:C7.某同学仿照“喷泉”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喷烟”实验,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专题突破18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
1.喷泉实验的原理
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吸收剂。
气体HCl NH3
CO2、Cl2、
SO2、H2S
NO2
NO、O2、
(4∶3)
NO2、O2
(4∶1) 吸收剂
水、NaOH
溶液
水NaOH溶液水水水
3.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实验,其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装置(Ⅰ)向锥形瓶通入少量空气,将少量水压入烧瓶,导致大量氨溶解,形成喷泉。
装置(Ⅱ)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
溶于水)。
装置(Ⅲ)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装置(Ⅳ)向导管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装置(Ⅴ)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装置(Ⅵ)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
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22.4 mol·L-1。
(2)当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4∶1时,c(HNO3)=1
28mol·L
-1。
1.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答案 A
解析二氧化碳难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不能产生压强差,无法形成喷泉,A项与实验事实不相符。
2.(2018·沈阳质检)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的是()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在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答案 B
解析H2难溶于NaOH溶液,不能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压强差,故不能引发喷泉。
3.如下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某同学用烧瓶中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
(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
(1)若用HCl气体,则c(HCl)=。
(2)若用NO2气体,则c(HNO3)=。
(3)若用n(NO2)∶n(O2)=2∶1的混合气体,则c(HNO3)=。
答案(1)
1
22.4mol·L
-1(2)
1
22.4mol·L
-1 (3)
1
28mol·L
-1
解析设烧瓶的容积为V L,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V
22.4mol。
(1)若是HCl 气体,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则溶液的体积为V L ,c (HCl)=V 22.4 mol V L =1
22.4
mol·L -1。
(2)若为NO 2,喷泉后,溶质为HNO 3,
3NO 2+H 2O===2HNO 3+NO
V 22.4 mol 23×V 22.4
mol 则喷泉后溶液的体积为23
V L , c (HNO 3)=23×V 22.4 mol 23
V L =122.4 mol·L -1。
4.(2020·合肥检测)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 3和HCl 的有关性质。
实验前a 、b 、c 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
(2)若先打开a 、c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Ⅰ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
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
答案 (1)先打开a 、b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 、b 活塞)
(2)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 、c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 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 活塞),片刻后,关闭a 活塞,然后打开b 活塞 先打开a 、c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 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 活塞),片刻后,打开b 活塞
解析 (1)打开a 、b 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由于NH 3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Ⅱ中,形成喷泉。
(2)先打开a 、c 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Ⅱ中,烧瓶Ⅱ中的压强迅速减小,烧瓶Ⅰ中的HCl 气体会进入到烧瓶Ⅱ中,且与NH 3化合生成NH 4Cl 而产生白烟。
(3)在(2)基础上,若关闭a活塞,打开b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Ⅰ中,形成喷泉;若打开b活塞,不关闭a活塞,烧瓶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Ⅰ和Ⅱ中,形成双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