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超导的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超导发展历程

超导发展历程

超导发展历程超导发展历程始于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克朗伯士发现在低温下某些物质的电阻突然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超导。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超导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约瑟芬·巴丁成功实现了铌的超导,为超导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技术和理论的进一步进展,超导材料的研究逐渐深入。

1962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理查德·费曼提出了巴丁-费曼理论,成功解释了超导现象的本质,并预言了一种新型超导材料——高温超导体。

然而,直到1986年,高温超导体才被发现,使得超导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巨大关注与研究热潮。

短短几年内,人们不断发现了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高温超导体,这使得超导技术渐渐走出实验室,应用于现实世界。

1996年,瑞士物理学家卡尔·奥斯廷和约瑟夫·努尼斯因在超导电缆领域的突破性工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超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开始探索超导的潜力。

超导磁体广泛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加速器和磁悬浮等领域。

超导电缆在能源传输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能够降低能源损耗并提高传输效率。

超导量子比特的研究为量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前,超导技术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更高温度的超导体,以降低制冷成本并推动超导技术的普及应用。

同时,超导技术在电力、能源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不远的将来,超导技术有望成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器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超导研究发展的历程

超导研究发展的历程

超导研究发展的历程超导材料是一种能够在极低温下传导电流而无电阻的材料。

超导研究始于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超导现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的物理学家海克·卡姆林茨·俄宅和荷兰京斯德霍夫大学的学生海因·奥宅加上了一个重要的突破。

他们发现,在极低温下,汞的电阻消失了,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对超导现象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只有在极低温下才能产生超导现象。

因此,寻找更适合进行超导研究的材料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的超导材料,从最早的金属材料到后来的合金、化合物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第一种高温超导材料。

当时,约瑟夫逊、芬兰科学家奥斯卡尔·格尼伯尔实验室的研究小组在铜氧化钠中发现了高温超导现象。

这一突破的发现对超导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后的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复杂的材料,以寻找更高温度下的超导现象。

他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试图解释高温超导的机制,并设计出更适合应用的材料。

到了21世纪,超导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2001年,日本物理学家铃木庆一通过对铜氧化物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在液氮温度下实现超导的材料。

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对超导材料的研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并取得了更多的突破。

目前,超导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温超导材料,并且取得了不断突破的成果。

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不仅在科学理论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超导磁体、超导电缆和超导电子器件等。

超导研究的发展历程不仅是科学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智慧的结晶。

超导简介_精品文档

超导简介_精品文档
➢1934年,C. J. Gorter 和 H. B. Casimir 就提出了关于超导的二流体模型 的唯象解释。
➢1935年 London 兄弟在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从电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提 出了London模型,首次引入了穿透深度的概念。
➢A. B. Pippard 在五十年代初仔细研究了穿透深度随外加磁场的变化, 并从中提出了相干长度的概念并且建立了非局域方程。
合金超导体来说是目前种类最多的超导体,早在1961年B. W. Toberts 就列出了450多种。在进入21世纪之前其最高Tc一直是由Nb3Ge保持的, 转变温度接近23.2K 。直到2001年,MgB2的发现,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这种结构简单的二元化合物超导转变温度达到了39K。
NaCl型
NbN ZrN NbC MoC TaC
铜氧化物超导体:
➢1986年,IBM苏黎世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G. Bednorz和K. A. Muller发现在 La-Ba-Cu-O体系中存在30K的超导转变。 ➢1987年初,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赵忠贤小组和美国休斯敦大学的朱经 武、吴茂昆等人各自独立发现了在Y-Ba-Cu-O体系中90K以上的超导转变温 度。人们首次将超导转变温度提升到了液氮温区以上。 ➢1988年日本科学家H. Maeda等人在BiSrCaCu2Ox材料中发现临界温度在 105K以上。同年,人们在Tl-Ba-Ca-Cu-O体系中也发现了临界温度在100以 上的超导电性。 ➢1993年A. Schilling等人发现Hg-Ba-Ca-Cu-O的最高转变温度常压下达到 133K ➢1994年朱经武等人报道在30GPa的高压下可以将Tc提高到164K。
基本性质与理论
•基本性质 •Ginzburg-Landau 理论 •BCS理论

现代物理学中的超导理论

现代物理学中的超导理论

现代物理学中的超导理论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低温下电阻降为零的现象,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电力传输和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超导体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现象,也导致了许多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现代物理学中的超导理论。

1. 超导现象的发现与发展超导现象最早是由荷兰物理学家海森发现。

在1933年,他发现水银在极低的温度下(约4.2K)电阻急剧降低,同时电流如同在一条零电阻的线路上流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

然而,这种现象仅在极低温下才会发生,这就限制了它的应用。

在1957年,布里斯福物理学家BCS提出了超导理论,这个理论成功预测了超导体的许多物理特性,如零电阻,磁场抗性和Meissner效应。

BCS理论的成功也引起了其他物理学家对它的兴趣,并推动了超导体物理学的发展。

2. BCS超导理论BCS超导理论预测了一个由电子对组成的Bose-Einstein凝聚体,这个凝聚体中的电子对的自旋方向是相反的。

因为这些电子的自旋相反,所以不存在通过一系列电子交换作用相互碰撞而产生的电阻。

BCS理论也成功地解释了超导材料中的Meissner效应,即在超导状态下,任何外部磁场都会被完全排斥,因为它会迫使电子对重新排列并改变自己的自旋方向。

然而,BCS超导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超导材料,例如高温超导材料就不符合这个理论预测的条件。

因此,物理学家们认为还有其他影响超导性质的因素存在。

3. 高温超导高温超导是指在更高的温度下产生超导现象的材料。

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高温超导材料,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它们的超导机制。

高温超导材料中存在非常强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这导致了电子配对并形成了可能是玻色子的对象。

这些玻色子之间的配对导致了超导现象的出现。

然而,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尽管高温超导材料中的电子相互作用非常强,但在高温下,材料仍然可以形成超导态。

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精确地描述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

4. 超导在实际中的应用超导现象在实际中有许多应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电力传输中的使用。

超导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超导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

超导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一、引言超导技术(Superconductive Technology)是指在物体处于极低温度时,物体内部出现超导电流的现象,该电流的传输是没有阻力和能量损耗的。

超导技术结合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项高新技术,其在电力、电子学、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超导技术的历史超导物理学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Heike Kamerlingh Onnes)的实验,他在实验中观察到一个金属在低温下的电阻降为零的现象。

这便是超导现象的第一个实验记录,这个现象打开了探索超导性质的大门。

1928年,约瑟夫·巴丁和沃尔特·恩里克发现在磁场下,电阻为零的超导电体会排斥磁场,这一发现奠定了超导磁体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人们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超导磁体,并应用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

1971年,H. J. Frauholz首次制备出高温超导体(这里高温指的是摄氏-183度),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学家们已经制备出了具有在室温下能保持仍有超导性质的材料。

三、超导技术的分类目前根据超导材料的温度可以将超导体大致分为三类:1. 低温超导体。

这类超导体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表现出超导现象,需要通过液氮或液氦来冷却。

2. 高温超导体。

研制出的一些超导体可以在室温下依然有着超导性质。

但这类超导体的制备工艺复杂、造价高昂,目前还未能广泛应用。

3. 氧化物超导体。

目前氧化物超导材料的上限温度已经达到了-150℃,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类超导体。

四、超导技术的应用前景1. 航空航天领域超导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有很大的潜力。

超导电缆和超导电机可以减轻飞机的重量,提高燃油效率。

超导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超导航标、超导磁力陀螺仪等设备,从而提高卫星的定位和姿态控制精度。

2. 医疗领域MRI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超导技术之一,它可以不用切开人体就可以精确地观察身体内部组织的情况。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超导技术及其应用超导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导材料的独特电学特性来制造电子设备的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超导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在能源、医学、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一、超导技术简介超导材料是一种在低于临界温度下(临界温度是一个物质进入超导状态的临界点。

)电阻变为零的材料。

这意味着,超导状态下的电能可以在不产生能量损耗的情况下在材料内部传输。

超导材料的这些独特电学特性使得它们在电路、磁学、能源和医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超导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超导技术最初出现于1911年,当时Dutch Physicist Heike Kamerlingh Onnes首次发现,当他把汞降温至4.2K(几乎是绝对零度的温度)时,其电阻率为零,即呈超导状态。

从那时起,超导材料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步。

1941年,美国物理学家William Shockley首次提出了超导技术的概念,指出了超导技术在电路和自我感应方面的应用前景。

1957年,超导材料Nb3Sn被发现,在它的超导状态下,临界温度为18K。

3亿磁感应强度在18K-20K的Nb3Sn,比铜线的电阻小多了,这意味着使用这种材料作为电线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

1962年,IBM物理学家Robert Schrieffer、Leon Cooper和John Bardeen首次提出了超导理论,并因此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到了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了高温超导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a-Ba-Cu-O材料。

这种材料的临界温度高达140K,这使得超导技术可以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应用中。

三、超导技术的应用能源领域超导技术在电力输送和电网稳定性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超导材料在超导状态下可以实现电流不损耗传输,它们被广泛用于输电线路和电缆制造。

超导电缆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减少能源损耗,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

医学领域MRI成像技术通常使用超导体来产生磁场,该技术可以在体内生成非常强的磁场,使得弱磁性细胞和组织成像变得更加清晰,这是大多数其他技术无法实现的。

超导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超导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超导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引言超导技术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电阻变为零的现象,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超导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其在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一、超导技术的基本原理超导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了超导现象。

当物质的温度降低到超导临界温度以下时,电阻突然变为零,电流可以在材料中无阻碍地流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

超导的基本原理是由电子对的库珀对形成,库珀对是一对自旋相反的电子。

在超导材料中,当温度低于超导临界温度时,库珀对会形成,这使得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强大。

库珀对的形成导致了电子的运动变得无阻碍,从而电阻变为零。

二、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自超导现象的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超导技术的应用潜力,并不断改进超导材料的性能。

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了第一种超导材料铅,随后又陆续发现了其他超导材料。

然而,早期的超导材料只能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才能表现出超导现象,这限制了超导技术的应用范围。

直到1986年,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

这些材料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就能表现出超导特性,为超导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超导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超导技术在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可以有效减少能源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例如,超导电缆可以将电能以更高的效率输送到远距离,减少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超导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核聚变领域。

核聚变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产生方式,但由于高温等因素的限制,目前仍未实现商业化。

超导技术可以用于制造超导磁体,用于控制和稳定核聚变过程中的等离子体,从而提高核聚变的效率和稳定性。

四、超导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超导技术在交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可以制造出高速、低能耗的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通过超导磁体产生的磁场来悬浮和推动列车,减少了与轨道的摩擦,从而提高了列车的速度和能效。

超导体研究和发展的进展

超导体研究和发展的进展

超导体研究和发展的进展超导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在极低温度下可以表现出电阻为零的特性。

自1933年发现第一种超导体以来,超导体已经逐渐成为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超导体研究和发展变得日益重要。

一、超导体的基本原理超导体的电阻为零是其最显著的特性之一。

根据超导体的物理特性,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Type I 和 Type II 超导体。

Type I 超导体在磁场作用下会发生 Meissner 效应,而 Type II 超导体在一定磁场下可以发生阻尼态。

超导体的电阻为零是由于其内部的电子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库伯对”(Cooper Pair)。

库伯对的形成是由于超导体内部的电子之间通过声子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集体。

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时,库伯对形成的集体可以在超导体内部自由移动,导致电子的阻碍被消除,从而超导体表现出电阻为零的特性。

二、超导体的应用领域超导体的电阻为零意味着它可以让电流在不受任何限制地流动,这使得超导体可以成为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电磁场探测器和磁共振成像(MRI)等领域的材料基础。

此外,超导体还可以应用于磁悬浮列车、能量传输和超导磁能储存器等领域。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是通过使用超导体可以产生高强度磁场的特性来实现的。

在磁悬浮列车系统中,车体下方有一组超导体,其产生的磁场可以与轨道上的磁铁相互作用,从而使车体悬浮在轨道上方,减少了摩擦阻力,使列车更加高效、快速。

超导磁能储存器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并存储在超导环中。

当需要使用储存器中的能量时,通过加热超导环使其变成正常态,磁场消失,电能从超导环中释放出来并转化为电流供应给外部系统。

三、超导体的发展趋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超导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且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

不过,超导体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比如其需要极低的温度才能表现出电阻为零的特性,这使得超导体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超导发展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超导发展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超导发展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超导技术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电阻为零的现象,具有很高的导电能力和超高磁感应强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超导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能源传输、电子仪器、医疗设备以及科学研究等。

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也成为当前科技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重要方向。

在超导技术的应用领域中,能源传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电力输送在输电过程中会有一定能量的损耗,而超导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超导电缆的使用可以降低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能源的传输效率,这对于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超导技术在电子仪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磁共振成像(MRI)等医疗设备中广泛采用了超导材料,其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和超导电子电路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制造和信息存储等领域。

虽然超导技术在众多领域中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超导材料在制备和冷却过程中对温度和环境的要求较高,这增加了技术的复杂性和成本。

其次,目前已知的超导材料的工作温度仍然较低,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范围。

因此,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提高。

总之,超导技术作为一项具有巨大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通过进一步研究超导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我们可以期待超导技术在能源传输、电子仪器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本文的组织架构和逻辑顺序的介绍。

以下是一个例子: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超导的定义和原理,以及超导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探讨超导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对超导技术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超导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并明确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超导的定义和原理。

超导技术的发展历史

超导技术的发展历史

超导技术的发展历史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超导技术那超级有趣的发展历史!你能想象吗,早在 1911 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就发现了超导现象。

那时候,这可真是个超级大发现!他发现当汞冷却到极低温度时,电阻竟然神奇地消失啦。

后来呀,科学家们就像好奇宝宝一样,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新的超导材料陆续被发现,这让大家兴奋得不行。

到了 80 年代,高温超导材料的出现简直是炸开了锅!以前得在超低温下才能实现超导,这下温度提高了不少,这可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好多希望。

再往后,科学家们可没闲着。

他们努力让超导技术变得更厉害,想着怎么能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比如在磁悬浮列车上,利用超导能让列车跑得又快又稳。

还有哦,在医疗领域,超导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帮助医生更清楚地看到我们身体里的情况。

未来呢,谁知道超导技术还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说不定我们的生活会因为它变得超级酷炫!稿子二嗨呀,朋友!今天咱们来唠唠超导技术的发展历史,可有意思啦!一开始,大家对超导那是完全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秘密被揭开。

你知道吗?最开始发现超导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太神奇啦,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然后就不停地做实验,想搞清楚到底是咋回事。

慢慢地,一些新的超导材料出现了,这就像是给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科学家们眼睛都亮了,觉得有好多可能性。

再后来,高温超导材料一来,那可真是热闹了。

感觉就像是超导技术一下子长大了,能做更多更厉害的事情了。

比如说在能源领域,超导可以让输电更高效,减少好多能量的损失。

在科研方面,超导磁体能帮助我们探索更多未知的东西。

而且呀,现在还有很多科学家在努力,想让超导技术变得更完美,更实用。

说不定哪天,我们家里用的电器都因为超导变得超级节能又好用。

怎么样,超导技术的发展是不是很神奇?我觉得未来它还会有更多让人惊叹的突破!。

超导技术的理论和应用

超导技术的理论和应用

超导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超导技术的理论与应用超导技术是近代物理技术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能够带来众多独特的应用,例如高速磁悬浮列车、MRI医疗成像、核磁共振等,引起了广泛关注。

超导材料的理论基础起源于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 Onnes 开展的液氦低温实验,他发现在低温下,铁、汞等金属的电阻可以完全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这一发现引起了物理学家们的浓厚兴趣并开展了深入研究。

今天,超导物理学和超导技术已成为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本文将围绕超导技术的理论发展和应用领域进行讨论。

超导现象的发现超导现象是指在超导材料中,电流可以在零电阻下自由流动,由于材料存在 Meissner 效应,其内部的磁场也可以被完全驱逐出材料,称为零磁场状态,这是超导材料的标志性特点。

Onnes 在研究液氦的低温性质时,发现汞材料在4.2K时,电阻消失,这时电流经过汞丝时可以无阻抗地通过,这就是超导现象。

超导理论的解释超导现象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例如BCS理论(Bardeen Cooper Scheriffer theory),后来又发展出了Ginzburg-Landau理论和Gor'kov理论,这些理论模型通过解释超导材料中的电子跃迁等现象得到了简单而又合理的解释。

总的来说,超导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超导材料中的电子间形成了一种 Cooper 现象,这使得一些电子系统可以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性质,例如光电发射和电导率,在超导材料低温下生效。

超导技术在物理和工业领域的应用超导技术在物理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它们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里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高速磁悬浮列车超导材料的 Meissner 效应和零电阻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磁悬浮交通工具,例如高速平移列车。

这些系统通过用永磁体来提供轨道来实现磁悬浮,而列车本身则被放置在超导的永磁悬浮装置上。

由于超导材料在零电阻状态下能够产生非常高的电流密度,因此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产生足够的电动力来推动列车在轨道上运行,使得列车可以以非常高的速度运行。

超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超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超导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术层出不穷,其中超导技术被誉为“能源利用革命”,它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生产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超导技术的原理及类型、超导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超导技术的发展历程超导技术最初是在1911年由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迪纳发现的,当时他在实验中发现,在极低温度下,某些金属的电阻率突然消失。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

此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开始对超导现象的原理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中期,随着超导体材料、超导磁体、超导电缆、超导电动机等一系列超导技术的逐步发展,超导技术开始迈向产业化,应用于医学、物理、电子等领域。

1986年,村上春樹等日本物理学家发现了高温超导现象,这一发现使超导技术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自此以后,高温超导材料的开发引起了全球物理学、材料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超导技术的原理及类型超导现象的本质是物质中电子形成一种特殊的相态,称为“库埃-艾萨克森相态”。

在这种相态下,电子在低温条件下不再消耗能量,因此电流可以在超导体内自由流动,形成了“零电阻态”。

根据超导材料的不同,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超导材料:一种是低温超导体,另一种是高温超导体。

低温超导体一般需要加以制冷才能达到零电阻的状态,而高温超导体则可以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实现零电阻。

常见的低温超导体有铝(Al)、铅(Pb)、汞(Hg)等,而高温超导体则包括氧化物材料如钇钡铜氧(YBCO)、镧钡铜氧(LBCO)等。

超导技术的应用超导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生产中均有广泛应用。

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

1.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利用超导体制造出强磁场,并通过探头对成像区域进行扫描,产生人体各个部位的高清图像。

目前,MRI已经成为了常见的医学诊疗手段,有着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超导理论和应用进展

超导理论和应用进展

超导理论和应用进展超导理论和应用是当今科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超导材料具有低电阻、零电阻以及良好的磁性特性,这些特性使得超导材料在各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超导理论和应用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超导理论是研究超导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和规律的核心。

早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了超导现象。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人们对超导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超导现象的本质是由于电子成对运动和库仑相互作用引起的。

超导状态的形成需要电子能级在费米面上形成能隙,使得电子对在低温下可以不受散射的影响,流动而不耗散能量。

理论上可以分为BCS理论和高温超导理论。

BCS理论是目前关于超导的最成功的理论。

BCS理论由约翰·巴登、雷纳德·库珀和J·罗伯特·施里费尔于1957年提出。

他们发现电子在超导状态下会形成库珀电子对,这些电子对在晶格中畅通无阻地传递。

BCS理论解释了低温下超导现象的底层物理现象,成为研究超导材料的基础。

然而,无论是BCS理论还是传统的低温超导材料,都受到了低温限制的束缚。

这使得超导材料的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近年来,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超导应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温超导材料是指具有较高超导转变温度(临界温度)的材料,大大降低了超导材料的冷却成本。

1986年,瑞士物理学家约翰·格奥尔格·贝杰里发现了第一个高温超导材料YBCO,临界温度高达90K。

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超导材料的认识,引发了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热潮。

高温超导的理论尚不完备,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高温超导现象。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高温超导可能与电子自旋密度波、费米面奇点、强相关效应等因素有关。

高温超导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但其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

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不仅提供了新的超导机制的研究途径,也为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整理)※超导的理论发展.

(整理)※超导的理论发展.

神奇的超导:超导理论的发展超导理论的发展超导现象被发现以后,许多理论物理学家试图对超导的起源进行理论上的描述。

然而,超导微观机理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艰巨而曲折的漫长过程。

20世纪初期,许多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都试图从量子力学基础上理解超导电性,但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费曼等。

直到超导发现近50年后,超导微观理论才被建立。

图3.第一类超导体和第二类超导体的磁场-温度相图在最初对超导电性的认识过程中,唯象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二流体模型和伦敦(London)方程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前苏联物理学家金茨堡(Ginzburg)和朗道(Landau)于1950年建立的金茨堡-朗道理论(简称G-L理论),他们从热力学统计物理角度描述了超导相变。

G-L理论以朗道的二级相变理论为基础,假设了超导态和正常态之间的相变可以用一个所谓相变序参量来描述,从而推导出超导转变附近的临界行为。

G-L理论告诉我们,外磁场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进入超导体,实际上它穿透进入了超导体的表面。

即使在超导临界温度以下,如果外磁场足够强,那么它也可以完全进入超导体而彻底破坏超导态,即恢复到正常态。

能够破坏超导态的磁场称为临界场Hc,一些超导体只存在一个临界场,称为第一类超导体。

而实际上大部分超导体存在两个临界场,即下临界场Hc1和上临界场Hc2,这些超导体被称为第二类超导体(图3)。

当磁场增加到下临界场时,磁场将进入超导体内部,完全抗磁性被破坏,但是超导电子对仍然以超导环流的形式存在,零电阻态还被保持,这个中间状态被称为混合态;当磁场进一步增强到上临界场时,零电阻态也被彻底破坏,超导体恢复到有电阻的正常态。

1957年,阿布里科索夫(Abrikosov)从G-L方程导出,在第二类超导体中,磁场其实是以量子化的量子磁通涡旋进入超导体内部的,一个磁通量子为Φ0 = h/2e(约为2.067×10-15Wb)。

在低温和低场下,量子磁通涡旋将有序地排列,如图4所示。

超导的发展回顾及其未来展望

超导的发展回顾及其未来展望

超导的发展回顾及其未来展望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超导的技术简介和超导材料的分类,分析了各种超导材料的优劣性,并针对超导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对超导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关键词:超导材料,高温超导1. 超导的发展历史及原理简介1911年,卡莫林·昂纳斯在研究水银的低温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时发现水银的电阻在T=4.2K 附近时突然降到了零。

昂纳斯把这种电阻突然消失的状态称之为超导态。

此后,他又发现其他许多金属也具有超导现象,并把这种能随温度降低而进入超导态的材料叫做超导材料,也叫做超导体。

由此拉开了人们研究超导态及超导材料的序幕。

此后人们针对超导态的产生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卡末林·昂内斯,霍尔姆,迈斯纳,奥森菲尔德,弗茹里赫等众多科学家先后提出了重要的理论来试图解决超导态出现的原因。

但是直到1950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巴丁、库柏和斯里弗提出超导电量子理论的才真正成功解释了超导现象,他们认为:在超导态金属中电子以晶格波为媒介相互吸引而形成电子对,无数电子对相互重叠又常常互换搭配对象形成一个整体,电子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流动产生了超导电流。

由于拆开电子对需要一定能量,因此超导体中基态和激发态之间存在能量差,即能隙。

这一重要的理论预言了电子对能隙的存在,被科学家界称作“巴库斯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超导理论的正式建立,从而使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今超导已被更好地完善并越来越多地利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例如超导列车,高温超导输电电缆,超导船等都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并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超导材料的简单分类我们已经知道许多材料在达到一定条件时都可达到超导态,但是其达到超导态的具体条件确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对超导材料进行具体的分类。

比如可以将超导材料按其化学成分分为元素材料、合金材料、化合物材料和超导陶瓷四种。

在元素周期表中,常压下具有超导电性的就有26个,如:Pb 、In 、Sn 、Al 、Nb 、V 、Ta 等,有的元素在常压下不能成为超导体,但在高压下就能进入超导态,如:Ge 、Si 等。

超导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超导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超导技术超导技术的主体是超导材料。

简而言之,超导材料就是没有电阻、或电阻极小的导电材料。

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是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几乎不会损失。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Onnes发现汞(水银)在4.2k附近电阻突然下降为零,他把这种零电阻现象称为超导电性。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Onnes,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兰物理学家,超导现象的发现者,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

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格罗宁根,1894年创建了莱顿大学低温物理实验室,建立了大型液化气工厂,1904年液化了氧气,两年后又液化了氢气,并在1908年7月10日首次液化了氦气,以-269 °C(4K)刷新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

1911年由于对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性质的研究以及液化氦气,昂内斯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3年,昂内斯退休,1926年在莱顿逝世。

为纪念他,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1932年被命名为“卡末林·昂内斯实验室”。

汞的电阻突然消失时的温度称为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常用Tc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具有超导电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

金属汞是超导体。

进一步研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共有26种金属具有超导电性,它们的转变温度Tc列于表5-6。

从表中可以看到,单个金属的超导转变温度都很低,没有应用价值。

因此,人们逐渐转向研究金属合金的超导电性。

表5-7列出一些超导合金的转变温度,其中Nb3Ge 的转变温度为23.2K,这在70年代算是最高转变温度超导体了。

当超导体显示导材料都是在极低温下才能进入超导态,假如没有低温技术发展作为后盾,就发现不了超导电性,无法设想超导材料。

这里又一次看到材料发展与科学技术互相促进的关系。

低温超导材料要用液氦做致冷剂才能呈现超导态,因此在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人们迫切希望找到高温超导体,在徘徊了几十年后,终于在1986年有了突破。

超导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超导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超导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超导物理学是研究在特定条件下材料电阻降为零的物理学科,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和荷兰工程师海因·康纳斯发现汞在液态状态下电阻变得非常小的现象,从此超导物理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1. 超导性现象初现在卡末林和康纳斯的实验中,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汞的电阻开始下降,到达液态氦温度4.2K时,电阻降为零,这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汞的电流可以在不受任何电阻的情况下流动,即表现出了超导性能。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 超导物质不断发现随着对超导性质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开始探索更多的物质是否具有超导性质。

1933年,苏联物理学家A.A.阿布里科索夫和L.V.谢诺文发现了第一种非汞超导体——铅,随后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超导性能的物质,如铝、铜氧化物等。

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超导物理学的研究内容。

3. 超导现象的理论解释随着超导物质的不断发现,人们对超导性能的理论解释也日益完善。

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巴丁和其学生W. H.费诺曼提出了巴丁-费诺曼理论,称超导性质来源于电子在超导体中形成了“库伦配对”,使得电子对在超导体中可以自由移动,从而被阻碍了的电子在失去能量的情况下形成了电流,这就是超导物质的主要性质。

4. 超导技术的推广随着对超导物质的深入研究和理论解释,超导物理学开始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超导材料被应用到了电磁谱仪、颗粒加速器和磁共振成像等领域。

1986年,苏联物理学家A. A.阿布里科索夫和英国物理学家C. T.胡里发现了高温超导体,这在技术上改变了超导物理学的发展方向,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5. 超导物理学的新发展近年来,超导物理学在新型能源、高速铁路和计算机等领域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超导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核聚变、磁悬浮列车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于超导的发展与应用

关于超导的发展与应用

《关于超导的发展与应用》摘要:这篇论文里我简单介绍下与超导有关的概念,超导材料,超导的简史,超导的研究现状及对超导应用的前景展望关键字:超导;超导体;超导现象;超导材料;超导技术;超导应用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H·卡茂林·昂内斯在研究水银低温电阻时首先发现了超导现象。

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在低温时电阻也变为零,即具有超导现象。

物质在超低温下,失去电阻的性质称为超导电性;相应的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就称这超导体。

超导材料具有的优异特性使它从被发现之日起,就向人类展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目前,超导材料已被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拟就超导材料的分类、性质、应用、原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是在低温条件下能出现超导电性的物质。

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是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几乎不会损失。

超导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从低温到高温的过程,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优化,实现超导的临界温度也越来越高。

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工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制备高温超导材料的材料陆续被科学家发现。

现在,超导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导输电线缆,超导变压器等电力系统方面,还有,利用超导材料可以形成强磁场,是超导材料在磁悬浮列车的研究上有了用武之地,另外,超导材料在医学,生物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超导材料的研究未来,超导材料的研究将会努力向实用化发展。

一旦室温超导体达到实用化、工业化,将对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它分为元素超导体、合金和化合物超导体,有机高分子超导体三类。

低温阶段,在梅斯勒发现超导体的抗磁性之后(相继有荷兰物理学家埃伦弗斯特根据有关的超导体在液氦中比热不连续现象(提出热力学中二级相变的概念)柯特和卡西米尔提出超导的二流体模型)德国物理学家F·伦敦和H·伦敦兄弟提出超导电性的电动力学唯相理论(即伦敦方程);度海森伯根据电子间的库仑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超导微观理论,波尔提出了另一种微观理论;前苏联物理学家阿布里科索夫提出第二类超导体的概念;巴丁/库伯和施里费提出了BCS理论,贾埃弗发现超导体中的单电子隧道效应;约毖夫森提出了约毖夫森效应等等。

超导现象的发现及其分析

超导现象的发现及其分析

超导现象的发现和超导理论的形成的分析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纳斯及其同事集体攻关,通过低温试验装置获得液氦,因此得到了可以维持-269℃低温的液态气体,在此基础上,昂纳斯研究了多种金属的低温属性;1911年,昂纳斯在研究金属在低温下的属性时,发现当温度下降到-269℃时,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即是水银的超导现象的发现,其后他相继发现了锡、铌的超超导现象,并确定了超导性的概念:物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电阻降为零的性质称为超导性。

人们将具有超导性的材料叫超导体。

Ⅰ该科学发现的研究领域一 研究领域内部构成1 研究主体该发现的研究主题为昂纳斯及其所在的低温研究室的同事,这是一个科学共同体。

早在此发现之前的1908年,昂纳斯及其同事集体攻关,通过低温试验装置获得液氦,因此得到了可以维持-269℃低温的液态气体。

而昂纳斯作为带头人主要研究材料在低温下的性能。

2 研究对象该发现的研究对象是水银,其切实存在,具有实在性;且昂纳斯等人通过低温试验装置获得液氦,得到了可以维持-269℃低温的液态气体,其研究方法明确是研究金属低温导电性,具备明确的主题指向性。

3 研究中介该发现的研究中介包括研究工具仪器低温试验装置以及研究中的科学语言和符号和其运算推理规则分别如下:研究工具如: 科学语言和推算如:IU R二 该发现研究领域的活动结构1因为电气工程师们都希望能获得没有电阻的导线,而金属的导电性的研究没有停止,这也是该发现的历史性,也是该发现研究领域的评价驱动;2 该发现的物理可操作性在于其物质对象水银具备实在性,且在发现超导性前获得了低温液氦,使得实验条件具备可实施性,可以进行低温的科学实验。

而其思维操作主要在于昂纳斯的非逻辑运演,其采用归纳法测试了多种金属的低温电阻,才发现了水银的超导现象。

三该发现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1 其结果的创造性昂纳斯等人首先发现了金属的超导性。

2 其过程的创造性该发现首先是在获得低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昂纳斯等人是最早将氦气液化获得低温环境的科学团体,其研究过程具备创新性。

超导体的发现以及发展以及相关概念

超导体的发现以及发展以及相关概念

超导体的发现以及发展以及相关概念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时变磁场与高温超导体的相互作用。

利用E-J本构方程以及Maxwell方程构建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磁场强度及磁化强度。

这个数值分析方法基于时间独立的偏微分方程,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运算偏微分方程。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更简单、更灵活并更有拓展性地建造超导的模型。

1.1超导体的发现以及发展1908年荷兰科学家Heike Kamerlingh-Onnes成功液化氦气,从而得以在新的低温区(4.2K以下)进行电阻实验。

1911年夏天,Onnes的学生发现某些金属在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电阻变为零。

昂纳斯紧接着发现汞在4.1K时出现同种现象。

于是Onnes将这种性质称为超导电性,并称电阻变为零的温度为临界温度。

1913年9月,Onnes在第三届国际制冷会议上正式提出“超导态”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有数十种元素被发现有超导特性,然而它们的临界转变温度大多在10k以下,为了提高临界温度,许多研究者将这些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Nb Ge是到目前为止合物或者合金,并发现一系列有较高温度的超导材料,其中3发现临界温度最高的超导合金材料,临界转变温度达到了23K。

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超导材料的临界转变温度一直未能突破30K。

1957年,因发现发现晶体管而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John Bardeen,与其合作者Leon Cooper、J.R.Schrieffer提出了一种新的超导微观理论,即BCS理论,并因此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BCS理论引发了超导理论界的革命,London兄弟提出了London第一和第二方程,Ivar Giaever发现了超导隧道效应,Josephson预言了Josephson现象并为后来实验所验证。

不仅如此,皮帕德方程及金兹堡-朗道方程的提出与BCS理论也有直接的关系[1]。

BCS理论一个很重要的论断是不存在转变温度超过30K的超导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超导:超导理论的发展超导理论的发展超导现象被发现以后,许多理论物理学家试图对超导的起源进行理论上的描述。

然而,超导微观机理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艰巨而曲折的漫长过程。

20世纪初期,许多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都试图从量子力学基础上理解超导电性,但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费曼等。

直到超导发现近50年后,超导微观理论才被建立。

图3.第一类超导体和第二类超导体的磁场-温度相图在最初对超导电性的认识过程中,唯象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二流体模型和伦敦(London)方程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前苏联物理学家金茨堡(Ginzburg)和朗道(Landau)于1950年建立的金茨堡-朗道理论(简称G-L理论),他们从热力学统计物理角度描述了超导相变。

G-L理论以朗道的二级相变理论为基础,假设了超导态和正常态之间的相变可以用一个所谓相变序参量来描述,从而推导出超导转变附近的临界行为。

G-L理论告诉我们,外磁场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进入超导体,实际上它穿透进入了超导体的表面。

即使在超导临界温度以下,如果外磁场足够强,那么它也可以完全进入超导体而彻底破坏超导态,即恢复到正常态。

能够破坏超导态的磁场称为临界场Hc,一些超导体只存在一个临界场,称为第一类超导体。

而实际上大部分超导体存在两个临界场,即下临界场Hc1和上临界场Hc2,这些超导体被称为第二类超导体(图3)。

当磁场增加到下临界场时,磁场将进入超导体内部,完全抗磁性被破坏,但是超导电子对仍然以超导环流的形式存在,零电阻态还被保持,这个中间状态被称为混合态;当磁场进一步增强到上临界场时,零电阻态也被彻底破坏,超导体恢复到有电阻的正常态。

1957年,阿布里科索夫(Abrikosov)从G-L方程导出,在第二类超导体中,磁场其实是以量子化的量子磁通涡旋进入超导体内部的,一个磁通量子为Φ0 = h/2e(约为2.067×10-15Wb)。

在低温和低场下,量子磁通涡旋将有序地排列,如图4所示。

量子化的磁通很快就被实验所证实,并开辟了涉及超导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超导体的磁通动力学研究。

G-L方程的发展为其他物理学领域注入了活力,如其四维扩展柯尔曼-温伯格(Coleman- Weinberg)理论等在量子场论和宇宙学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图4.量子磁通涡旋阵列示意图(左)和实验观测图(右)早期的超导微观理论研究都是从单电子模型出发,但都以失败告终。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处于超导态的电子必须存在一个能隙才能保护超导态的稳定。

同位素效应实验发现说明超导临界温度Tc和晶体中的原子热振动密切相关。

原子热振动的能量准粒子(物质的运动单元,并不是作为物质结构单元的真实粒子)又叫做声子,因此超导很可能起源于电子和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于这些研究背景,1957 年美国科学家巴丁(J. Bardeen)、库珀(L. N. Cooper)和施里弗(J. R. Schrieffer)成功建立了常规金属超导体的微观理论,简称BCS 理论。

这是一个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合作成功的典范:巴丁早在半导体研究和应用中就卓有建树,对超导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运用他敏锐的洞察力,策划了建立超导微观理论的“路线图”,他负责组建了这个三人团队;库珀则从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模型出发,指出只要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存在净吸引作用,就可以形成配对达到一个具有能隙的稳定态,配对后的电子对又称库珀对;施里弗则借鉴了粒子物理研究成果提出了正确的超导波函数,说明超导态确实是Cooper对的量子凝聚态。

在BCS理论框架下,电子-电子配对是通过交换“虚”声子而实现的。

当一个电子在晶格中运动时,会由于库仑相互作用而导致局域晶格畸变,这样,当另外一个电子通过时,会感受到第一个电子通过时导致的晶格畸变的影响,从而在两个电子之间产生间接吸引相互作用。

当参与配对的两个电子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自旋相反时,对配对最有利。

这样形成的电子对总动量为零,总自旋为零。

所有的电子对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持“步调一致”(物理上叫做相位相干,即具有相同相位),即使受到杂质等散射也将保持总动量不变,从而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够不损失能量而运动——这就是零电阻态的起源。

要破坏超导态就必须打乱库珀对的整齐步调或者克服能隙将电子们拆对,电子之间配对相互作用强度和空间上的关联尺度是由整体电子能量和动量分布情况所决定的,因此超导态是在低温和低磁场下稳定的电子对宏观量子凝聚态(图5)。

图5 . 李政道先生提议的有关BCS超导机理漫画:单翅蜜蜂代表单个电子,题曰:“单行苦奔遇阻力,双结生翅成超导”,下面为蜂窝状的C60系列超导体。

BCS理论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它可以解释已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而且在于它可以预言许多新的实验现象并被后来的实验所证实。

通过BCS理论,可以导出库珀对的空间关联长度——相干长度、磁场穿透超导体表面的穿透深度、下临界磁场和上临界磁场、临界电流密度等一系列超导体特征物理量。

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基于电子-声子机制的超导体Tc的描述公式,并据此预言了常规超导体Tcmax=40 K的上限。

BCS 理论在解释常规金属超导现象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许多物理概念和物理思想都在后续的超导研究中影响深远。

尽管后来发现电子配对未必需要自旋相反,导致配对的相互作用的媒介未必是声子,而配对对称性也未必是各向同性的s 波(即各向同性的配对能隙),但电子配对的思想仍然是一直沿用的。

此外,BCS理论也被粒子物理学家扩展用来描述核子之间的配对相互作用,只是相互作用力从电磁相互作用改为了强相互作用。

脉冲中子星上的质子超流和中子超流就可以用BCS理论很好地加以解释。

BCS理论的建立对粒子物理的重大进展如Goldstone定理、希格斯机制的提出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以及一些其他非常规超导体的发现,对经典的金属理论(朗道费米液体理论)和传统的BCS超导理论提出了挑战。

在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中,母体的晶体结构是以Cu-O层为基础的氧化物层状结构(图6)。

通过氧的缺失或稀土氧化物层的掺杂可以引进载流子(空穴或者电子)来实现超导。

母体材料按照常规金属电子论的预计应该是金属态,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反铁磁绝缘体。

这是因为在铜氧化物这一类材料中,电子-电子之间存在强烈的同位库仑排斥作用,从而导致电子被局域化而形成了强关联态。

传统金属理论中,电子-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微弱,因此通过研究独立电子的行为就可以理解整个体系的行为。

而在强关联体系中,电子的运动将不再“独来独往”,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纯研究一个电子的行为已经不再适用,而必须研究所有电子的多体行为,这是传统固体理论尚未真正解决的难题,所以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挑战。

同样,传统的BCS超导微观理论也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遇到了困难。

一方面,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常压下达到135 K,高压下达164 K)已经远远超过了BCS理论预言的极限(~40 K);另一方面,BCS理论预言超导能隙的对称性为各向同性的s波(即能隙分布是在各个方向上完全相同的球形),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实际上是各向异性的d波(即能隙分布为十字花瓣形,在对角线方向上存在能隙为零的节点)。

图6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的CuO2面,其中,红点代表铜(Cu),而蓝点代表氧(O)和传统金属超导体不一样的是,铜氧化合物超导体还有许多令人感到非常困惑、难以理解的物理性质。

首先,铜氧化物具有一个所谓的电子态相图,即其物理性质会随着载流子(电子或空穴)浓度和温度而变化(图7)。

铜氧化合物在没有载流子掺杂时,对应的母体是反铁磁绝缘体。

随着载流子浓度的增加,反铁磁性逐步被压制,电子之间的库仑排斥相互作用被部分稀释,不再局域化的电子将能在低温下形成超导。

超导态如同一个倒扣的钟形,最高的Tc处对应的掺杂浓度称为最佳掺杂点,低于最佳掺杂区域称为欠掺杂区,高于最佳掺杂区域称为过掺杂区。

其次,铜氧化合物的奇特不仅表现在超导态(如高Tc和d波能隙),更表现在其正常态(超导临界温度Tc以上)得特性。

对传统金属和合金超导体而言,只有在进入超导态之后,超导能隙才形成。

而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实验发现在欠掺杂区域,在Tc以上时材料还没有进入超导态,已经有能隙形成。

这个能隙一般称为赝能隙(意指类似能隙),对其起源以及与高温超导电性的关系至今尚不清楚,是高温超导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此外,在赝能隙区尽管已是金属态,但是其特性无法用已有的金属理论——费米液体理论来理解,因此被称作非费米液体态;直到过掺杂到不超导,系统才逐渐恢复到接近费米液体状态。

如此复杂的相图同时图7 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电子态相图和典型晶体结构伴随着许多奇特的电子性质。

比如一般金属中的电子最高占据的等能面——费米面都是闭合的(碱金属费米面就是一个很好的球面),但在空穴型铜氧化物超导体中,尽管在过掺杂区域还是比较常规的大的闭合面,但是到了欠掺杂区域已经断开成了一段段的“费米弧”,最新的实验结果甚至指出每段“费米弧”的后面其实隐藏着一个小的“费米口袋”(图8)。

诸如此类的物理现象都超出了现有的凝聚态物理中的概念和理论所能理解的范畴,也是铜氧化合物超导微观理论最大的难点。

图8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不同掺杂浓度下的费米面到目前为止,尽管经过25年的努力,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得到这个领域的普遍认可。

理论物理家们在研究高温超导机理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模型,但是这些多理论模型都未必能够预言稳定的d波超导态,更难以解释赝能隙的本质。

在这些理论框架下,要回答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在传统的BCS超导体中,电子配对和库珀对进行位相相干并凝聚是同时在超导转变温度点发生的。

那么在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中,电子形成配对的温度和库珀对产生相干凝聚的温度是否一定相同?如在欠掺杂铜氧化物中有人就认为,很可能在Tc以上就已经存在库珀对,直到温度降至Tc时才发生相位相干凝聚而形成超导。

第二,传统超导体中电子-电子之间是通过交换声子这个媒介而导致配对的。

那么,在高温超导体中,电子-电子配对是否需要媒介?如果需要,那么这个媒介是什么?人们一直在苦苦思索着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图9)。

图9 铜氧化物超导体电子配对是否需要“胶水”(中间媒介)?图中文字道:“我们已有一个猛犸(意指电子间电荷相互作用很强)和一个大象(意指电子间自旋相互作用很强)在冰箱(即低温环境下)里,难道还在乎里面还有一只小老鼠(即电子配对媒介“胶水”)么?”(P. W. Anderson, Science 317, 1705~1707(2007))正在铜氧化物超导电性研究陷入攻坚阶段的时候,铁基超导顺时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