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
![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859287cc77da26924c5b067.png)
L.评价脑干功能
(1)脑死亡 由于脑干结构(组织)的损害,使昏迷成为不可
逆时,可通过BAEP、SEP、VEP的测试确定脑 死亡。 (2)昏迷
由于BAEP较少受代谢性药物和巴比妥类的 影响,因此对昏迷的病因(药物中毒或脑干器质 性病变)有鉴别作用。同时对昏迷的预后有判 断价值。
M.神经再生的判定
在神经切断性损伤缝合后,如果神经有所恢 复,可记录到相应的SEP和相应EMG的再 生电位,这是神经纤维再生的唯一客观证 据。
进行BAEP、VEP或SEP的测试,然后在确定 诱发电位异常的基础上进行X线或CT检查, 可准确判断脑干、视觉通路或脊髓是否存 在肿瘤。在这一方面,当肿瘤较小时,诱发电 位就显得更有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C、脊髓外伤必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
意义和价值: SEP在脊髓的应用广泛,评价 脊髓功能受损程度、部位,早期检查可以 较准确的判断预后,对手术有一定的参考。 可通过SEP或脊髓诱发电位电位的测定,判 断是否是完全性截瘫,并为预后提供依据。 临床证实:SEP的恢复先于临床运动机能的 恢复,如果在外伤早期SEP可被记录者,一般 预后良好,反之,预后不佳。
F、脑干病变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 听觉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
意义和价值:评价脑干内的视觉、听 觉、本体感觉、运动等传导通路以及 三叉神经→面神经核通路的功能。
G、脑出血与脑梗塞
必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 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
D、周围神经损伤
必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 意义和价值:通过SEP、EMG可判定周围
神经损伤程度,以及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并为治疗效果作客观评定。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https://img.taocdn.com/s3/m/0d216af09b6648d7c0c74680.png)
•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 位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 运动单位。
•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 电位。
异常肌电图
• 一.插入电位异常
1.插入电位延长:出现各种失神经支配波,正常运 动单位。
(1.0ms估计脊髓延迟时间)
意义:反应运动根的功能
• 三.H反射
1.检查方法 纪录电极:腓肠肌或比目鱼肌 刺激电极:腘窝部胫后神经
• 2.分析指标 1)H反射潜伏期 胫神经 27.8±1.9ms 2)H最大/M最大 正常>1 3) H反射的回复曲线 正常人不应期值 80-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丘脑皮层电位 臂丛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电位为评价脊髓和脑干后柱、中丘脑 系以及临近组织的功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马尾 -脊髓下段电位
通常用于下列检查: 外周感觉神经 较大直径的神经通路
PNS:外周神经系统 CNS:中枢神经系统
SEP的临床意义
正中神经: N9/P9:臂丛 N11/P11:周围神经进入颈髓突触前电位 N13/P13:脊髓灰质后角?枕骨大孔之下? N14/P14:内侧丘系(下部脑干、丘脑) N20:以后是皮层近场电位,丘脑下结构 P25、N35、P45感觉皮层
2.观察项目 •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
期;(上肢30ms,下肢60ms) • (2)F波出现率;(正常>80%) • (3)F波与M波波幅的比值。 3.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
降低均为异常。
刺激点至脊髓的距离(mm)×2 • F=波F波潜伏期-M波潜伏期-1.0ms
肌电图和诱发电位
![肌电图和诱发电位](https://img.taocdn.com/s3/m/97e957a8284ac850ad024232.png)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脊肌萎缩症
静息时大量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病情进展迅速:运动单位大小不等,可见 短时限、低波幅小运动单位 病情进展缓慢:可见宽时限、高波幅大运 动单位电位 MCV正常或接近正常,波幅降低 最大用力呈不完全干扰相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
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手足疼痛 手足小肌肉无力和萎缩 腱反射消失(尤其是踝反射) 本病病因众多,约24%病因不明
肌肉病变:炎症、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 周围神经: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各种原因的神 运动神经元病
经干、神经丛损害等
脊髓前角: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灰质炎、
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
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视的病变 判断病情、疗效和预后
EMG的测定
EMG
插入电位
静息电位
运动单 位电位 (MUP)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EMG诊断
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三个节段以上) 胸锁乳突肌和胸段棘旁肌静息状态出现自发电位 静息状态有正锐波、纤颤电位和束颤电位 EMG高波幅、宽时限和多相波增多 大力收缩混合相或单纯相(募集现象减退) SCV正常。MCV正常,但潜伏期可延长,波幅可 明显降低(与肌萎缩程度有关) SFEMG为颤抖增宽,阻滞百分比增加和FD增加
EMG的主要内容
常规EMG NCV
RNS
SFEMG F波 反射(H反射、瞬目反射)
重复神经刺激(RNS)
主要用于研究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
包括低频RNS(1~5次/s)和高频RNS (20~30
次/s)
正常RNS(3次/s )
RNS常用的神经和肌肉
肌电图诱发电位简
![肌电图诱发电位简](https://img.taocdn.com/s3/m/b3697b88cc22bcd126ff0c8f.png)
潜伏期:刺激伪迹与诱发电位起始点之间的 时间。 诱发电位的波幅及波形:代表参与传导的纤 维数目及这些纤维同步活动的程度。 诱发电位的持续时间:代表最快纤维与最慢 纤维之间传导速度的差异。 离散现象:指一个神经干中各种传导速度不 同的纤维不同比例的减少,则诱发电位持续时间 延长,波幅下降,相数增多。最常见于脱髓鞘病 变。 (二)重复频率刺激检查:用于检查神经-肌 肉接头的功能。例如重症肌无力突触后膜AchR的 敏感性下降,肌无力综合症突触前膜Ach量子的释 放障碍等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1970年证实了由短声刺激产生的听觉诱发反应 包含有脑干的成分,而且能够从头皮上记录下来, 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一、正常的BAEP 正常的BAEP由七个成分组成,标记为Ⅰ、 Ⅱ、Ⅲ、Ⅳ、Ⅴ、Ⅵ、Ⅶ波,各波波间的潜伏期 反映了听觉冲动在中枢部分的传导时间,其测定 与评价其改变远远超过了对各波绝对潜伏期的重 视程度。 一般认为波Ⅰ代表听神经远端的电活动;波 Ⅱ反映耳蜗核的电活动,但也有人认为其亦可能 为听神经近端的电活动;波Ⅲ表示上橄榄复合核
肌电图诱发电位 简介及临床应用
--541总医院肌电图室
我院肌电图室能检查项目
★肌电图(EMG) ★神经电图及传导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重复频率刺激检查(DECR) -F波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视觉诱发电位(VEP)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②早期可出现少量纤颤、正相、病理干 扰相,晚期自发电位可不出现。 ③有明显家族史无临床症状(亚临床型) 亦可有上述肌源性改变的肌电图。 2)多发性肌炎:除上述肌源性损害的基 本改变外,急性期插入电位延长显著,多 为纤颤电位及短时限低波幅电位组成,可 出现正相电位,重频刺激时递增或递减: 慢性期呈多样化肌电图,由针极部位而定, 纤维化部位为电静息,新鲜病灶区呈急性 肌炎改变,肥大肌肉处时限延长波幅增高, 类似于神经源性损害。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修订稿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修订稿](https://img.taocdn.com/s3/m/5c487f8c102de2bd960588d8.png)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 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836c2ca8bd63186bdebbc06.png)
诱发电位/肌电图
临床知识简介
临床诱发电位知识简介
诱发电位是指在神经系统某特定部位给予 适宜的刺激在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 检出与刺激的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 诱发电位检查是一种客观、定量检测神经 传导功能的方法
诱发电位分类:
• • • •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二、视觉诱发电位(VEP) 三、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③正常值的计算:确定波幅递减是计算第4
或第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而波
幅递增是计算最高波幅比第1波波幅上升的
百分比;正常低频波幅递减在10%~15%以
内,高频刺激波幅递减在30%以下,而波 幅递增在50%以下。
3.异常RNS及临床意义 低频波幅递减>15%和高频刺激波幅递减 >30%为异常,见于突触后膜病变如重症肌无 力;高频刺激波幅递增>57%为可疑异常;> 100%为异常波幅递增,见于Lambert-Eaton 综合征。
(4)异常运动单位动作电位:①神经源性损 害:表现为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及多 相波百分比增高,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 神经根病变和周围神经病等;②肌源性损 害:表现为MUAP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及 多相波百分比增高,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 良、炎性肌病和其它原因所致肌病。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讲解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683ac96367ec102de2bd89b8.png)
O'1-Cz O'z-Cz O'2-Cz Cz-A1
N145 N75
P100
N100
100Biblioteka 200 ms正常参考值
全视野, 屏幕大小9°, 棋盘格大小26’
P100 潜期 (ms) 两眼潜伏期差 P100 波幅 (µV) 波幅差.
平均 范围 标准差 102.3 89-114 ±5.1 1.3 0-6 ±2.0 10.1 3-21 ±4.2 1.6 0-5.5 ±1.4
一、插入电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是
对肌纤维或神经末梢的机械刺激产
生的成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 时间300ms左右的电位(<1秒), 针电极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 消失。
二、 静息电位:肌肉松弛状态 下无动作电位。
三、轻收缩运动单位电位
正常运动单位:正常肌肉在轻微主动收 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
1.波形:双相或三相占80% 单相占15% 双相占<4%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运动单位电位波形(单相、双相、三相、多相)
2.时程(时限):运动单位电流从离开基 线的偏转起,到返回基线所经历的时间。 一般在3-15ms范围内。
运动单位经电位时限的测 量
3.电压:运动单位幅度的总和,即正相峰 值加上负相峰值。
100ms 上运动N元病变 缩短 下运动N元病变 延长
诱发电位
在脊髓或皮层记录由身体感觉、听觉、视刺 刺激引起(诱发)的电生理信号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 4、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 算。波幅下降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9151bfb84ae45c3a358c52.png)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 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6fcfa7baaea998fcc220e7c.png)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在社会价值方面:肌电图检查可对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损害、帕金森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癌症周围神经病等特殊疾病的申报提供重要的依据;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在伤残等级、医疗过错鉴定时经常需要对各种原因进行测定,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可鉴别部分真伤和伪伤、真聋和假聋等,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e2129bdf8c75fbfc77db294.png)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的恢复有重要的价值;在内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视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肌电图诱发电位
![肌电图诱发电位](https://img.taocdn.com/s3/m/b7875b4d7f1922791788e834.png)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臂丛和根性神经病
H反射---S1神经根损害
重复电刺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BAEP VEP SEP MEP
体感诱发电位
基本原理 是以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神经一定 部位,在本体觉传导路不同水平上,记录周 围神经感觉动作电位及中枢神经的感觉诱发 电位。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
针肌电图
狭义的肌电图即指针肌电图(needle EMG ),是用同心圆针极插入肌肉记录的肌肉动 作电位,是通过容积导体在细胞外所记录到 的一系列电位变化。
神经传导
运动传导 感觉传导
F波
是以重复超强度电刺激肘部正中神经或尺神 经、膝部胫神经或腓总神经,在所支配的远 端肌记录动作电位,在每一次刺激中,早成 分(M波)后可能出现一个晚成分F波。F波 是脊髓前角神经元多突触反射。
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MEP)是应用瞬时高压电或 高通量磁场刺激对侧皮层运动区,通过兴奋 下行通路及周围神经,在相应肌肉表面记录 动作电位,传导途径多认为是锥体束和周围 神经运动纤维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338debdf78a6529657d537f.png)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觉通路的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https://img.taocdn.com/s3/m/f859ea0c0b4e767f5acfce2a.png)
在肌无力综合征时:由于其病变部位是
在突触前膜,导致乙酰胆碱释放障碍,使 得一次的神经冲动所释放的乙酰胆碱量子 数较正常减少,导致终板很小,明显低于 其兴奋阈值,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这就 导致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很低。
在安静时这些小泡逐渐接近并随突触前膜而释放出乙酰胆 碱,释放出的乙酰胆碱与突出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使突触后膜产生轻度去极化,产生微终板电位。然而,这 些微终板电位并不能引起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当有冲动发放时,轴索末端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依赖性 钙通道被激活,导致钙内流,使得微小泡大量释放乙酰胆 碱,释放后的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扩散,并和突触后膜上 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上离子通道开放,由 于此时乙酰胆碱活动极大增加和同步化,产生很多微终板 电位叠加而成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超过肌细胞兴奋阈值 时,就会产生一个单个肌纤维动作电位,很多肌纤维动作 电位叠加起来就产生肌肉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播后就会 通过兴奋与偶联机制而产生肌肉收缩。
肌电松弛状态出现的病理性电位和MCV、 SCV不受人的意识支配,可做重点参考。 肌电的轻收缩状态和重收缩状态,受人的 意识支配,可做辅助参考。
(诈病)
异常MUAP特点
神经源性 宽时限,高波幅,多相电位百 分比增高 见于脊髓前角病变,神经根病 变,周围神经病变 肌源性 短时限,低波幅,多相电位百 分比增高 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 肌病和其它原因所致的肌病
特殊检查
F波是前角细胞逆向兴奋的回返放电,即兴 奋运动神经的逆向冲动,传入相应的脊髓 前角细胞,经过中间神经元或树突网,而 直接或间接地兴奋其它前角细胞,然后再 经该运动神经传出,到达所支配的肌肉。 它是一个晚反应,出现于直接的运动单位 (即M波)之后。波幅较低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https://img.taocdn.com/s3/m/2660fd10964bcf84b9d57b30.png)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加入时间:2006-3-5 23:40:43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肌电图检查诊断(electrodiagnosis)是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
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
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临床上借着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外围神经及肌肉病变。
特别是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肌肉接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乃至肌肉的各种异常,神经传导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均可帮助侦测病变的性质(区分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位置(神经根、丛、或外围神经病变)及严重度,以协助正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效果与预后。
以下就此三类肌电诊断检查作一概括介绍: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
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
肌电图和诱发电位讲座讲义
![肌电图和诱发电位讲座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5538993284ac850ad0242c3.png)
PNS:外周神经系统 CNS:中枢神经系统
2)胫后神经记录:Cz电位
C5S T12S IC
Stim.
N 7 cm
胫神经
Fpz
L
Fz R
CPi-Fpz
Cz
5 cm
2 cm
CPi CPz CPc
CPz-Fpz
I
刺激频率:3 Hz 强度:阈值 平均: 200 - 500 波幅.: 2 - 5 µV/D
肌电图和诱 发电位讲座
导论
身体的结构就像一个内部通讯系统,主要分为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主要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发 号施令。神经电生理也就是通过神经系统的电活动研究人体的 内部通讯系统所处的功能状态。
神经心理学正是把脑当作心理活动的物质本体来研究脑和心 理或脑和行为的关系。把人的感知、记忆、言语、思维、智力、 行为和脑的机能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量的关系,通过解剖、生理、 生化等术语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
二、种类
肌电图诱发电位的种类 肌电图:静息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干扰相、同步电
位、单纤维; 神经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H反射、F反应、
皮肤反应、瞬目反射、重复电刺激、运动单位计数; 诱发电位:听觉诱发、视觉诱发、体感诱发、运动诱
发和事件相关电位等。
三、适用范围
医疗机构:用于协助确定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系统和中枢 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可疑病变,检出亚临床病灶,对 病损部位精确定位。 司法鉴定:可用于司法鉴定,对神经损害程度和部位进 行定性和定位,是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 科研院所:对由于神经系统造成的疑难病症进行研究, 如重症肌无力等。对认知功能进行测评,客观反映大脑 高级思维活动,"窥视"受试者的心理活动,是脑科学研 究的一种新型手段。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https://img.taocdn.com/s3/m/d5373639a6c30c2259019e60.png)
头 部和躯干刺激点
Erb Point
Thoracodorsalis
Long Thoracic Crural
正中神经传导
记录.
腕
刺激. 1
潜伏期 3.5 ms
刺激2
记录:表面电极 刺激:刺激手柄
肘 距离 mm: 240
8.2 ms
Diff.: 4.7 ms C.V.: 51 m/s
感觉传导检查
刺激
1)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第 4、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 算。波幅下降10%~15%以上称为低频RNS波幅递减。
2)高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列中,计算最 末和起始波波幅下降和升高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 测算。波幅下降30%以上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减;波幅 升高>100%称为高频RNS波幅递增。
传导阻滞 严重脱髓鞘病变
髓鞘损伤
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刺激和纪录的位置与MCV相反。
臂丛 腋窝
正中神经 肘
尺神经 腕 正中-尺 掌
上肢刺激点
桡神经 正中 腕
尺神经 肘上
尺神经 肘下
股神经 腓神经
下肢刺激点
坐骨神经 腓神经 腓肠神经
胫神经 胫后神经
Higher
Trunk
Medium
Auricular Posterior Lower Spinal XI Phrenic Erb Point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 位。
异常肌电图
一.插入电位异常
1.插入电位延长:出现各种失神经支配波, 正常运动单位。
2.插入电位减弱或消失:见于废用性肌萎 缩。
肌电图和诱发电位讲座
![肌电图和诱发电位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c3e3aa33fad6195f312ba640.png)
刺激2
记录:表面电极 刺激:刺激手柄
肘 距离 mm: 240
8.2 ms
Diff.: 4.7 ms C.V.: 51 m/s
感觉传导检查
刺激
记录
A平V均ERAGING
潜伏期 ms 2.6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无名指
潜伏期 ms 3.1
距离 mm 175 速度 m/s 56
腕管
位计算时限、波幅 4)重收缩下的募集情况
二、1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方法(运动)
上肢常规检查正中神经( C5-T1 )、尺神 经(C8-T1) 、桡神经(C5-T1)、肌皮神 经(C5-7) 、腋神经(C5-6)
下肢常规检查腓神经(L4-S2) 、胫神经 ( L4-S3 ) 、股神经(L2-4) 、坐骨神经 (L4-S3)
RNS etc.) EMG (包括普通EMG、SFEMG、Macro-EMG)
一、1种类
诱发电位的种类 听诱发电位(AEP包括ABR、ECochG、
等) 视诱发电位(VEP、ERG等) 运动诱发电位(MEP,磁刺激等) 体感诱发电位(SEP上、下肢、脊髓、三叉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二、3异常肌电图
4)重收缩:单纯相 混合相 病理干扰相
二、3异常肌电图
总结: F:\脊髓前角病变.doc
神经传导检测
神经传导是肌电图检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检查结果可以说明有髓神经,神经肌肉 接头,肌肉纤维的功能状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
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
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三)视觉诱发电位;它主要检测视觉通路的病损,在眼科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炎、球后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压迫病变、多发
病损,它对早期诊断、定位诊断、估计预后、评定疗效有重要作用。
(四)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要检查听神经损伤、脑干缺血、发作性眩晕、听神经瘤、多发神经硬化、耳毒药及外周损伤后的听力学检查;可客观评价听觉检查不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功能障碍。
(五)体感诱发电位:主要用于检测周围神经、神经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
应用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颈椎病、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神经性膀胱、性功能障碍等。
(六)事件相关电位:临床可用于痴呆病、脑损伤、慢性脑病如肝性脑病、精神疾病等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以及评价儿童大脑发育。
肌电图、诱发电位它是临床检查的延伸,它能准确客观、灵敏的反映病变的性质及部位,从而为医生的诊断、治疗、估计预后以及疗效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神经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社会价值方面:肌电图检查可对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损害、帕金森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癌症周围神经病等特殊疾病的申报提供重要的依据;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在伤残等级、医疗过错鉴定时经常需要对各种原因进行测定,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可鉴别部分真伤和伪伤、真聋和假聋等,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