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用法用量及减毒配伍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的用法用量及减毒配伍探讨
【中图分类号】r 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65- 01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大辛,大热,有毒。由于附子有毒,历来对附子的运用都特别重视附子的用法用量及减毒的配伍,下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 附子的用法用量
1.1 附子的用法
附子的用法有生用与炮用之分,凡取其回阳救逆之功,必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必炮用。凡生附子入药必入煎剂[1],且应久煎。张学义[2]认为附子大剂量久煎(1小时以上)主要有温阳、固汗、镇痛作用;一般煎(30分钟左右),主要起激发阳气的作用。王彦伯[3]认为生附子的煎煮时间和其剂量大小有关,20克以下,不少于30分钟,20克以上不得少于1小时,否则有中毒之弊。
1.2 附子的用量
如何掌握附子的用量,在临床上十分重要。根据个人经验附子的用量各有不同,附子在《药典》和六版教材《中药学》上的用量是3~15克,帅焘[4]总结云南名医吴佩衡用附子经验,发现其对一般性虚寒证,附子用量通常为20—100克,急性阴阳格拒、阴盛阳虚
之危候,则为60—250克。恽铁樵用附子经验凡亡阳之证和阳虚重候当用50克以上[5]。潘清海认为寒痹痼疾用量30—45克(夏季适当减量)[6]。顾玉蓉[7]、张云鹏[8]都是重用附子治疗痛痹,其剂量均为30克。张广玉[9]治风寒湿痹重用附子,剂量为15—30克或更多。对于何种剂量能发挥附子的最大功效,尚不清楚。
2 附子的减毒配伍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及消旋去甲基乌药碱等多种生物碱,对垂体不用h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具有强心、加快心率、改善心肌供氧、升高血压的作用,更有抗炎、镇痛、镇静,提高免疫功能、抗寒冷、局麻、降糖等作用。附子中毒时可见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四肢及全身发麻、呼吸困难、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等,甚至出现抽搐、昏迷以致死亡。
2.1 附子配甘草、蜂蜜
正如《本草正》所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本草备要》谓蜂蜜“甘缓可以去急…和百药,与甘草同功”。甘草所含的甘草黄酮为解附子毒的有效成分,能拮抗乌头碱引发的心率失常[10]。
2.2 附子配干姜
两药相伍能协同增效,亦取其相畏相制之妙义。附子与干姜虽均
属辛热,其性能却有异,汤液本草谓:“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附子善走,过于发散;干姜偏于守中,“止而不行”,以干姜之“止”抑制附子之过“行”,可减附子之毒。实验表明[11],干姜有类似甘草解附子毒的作用,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三种毒物生物碱含量而有解毒作用,甘草与干姜的交互作用对降解附子之毒更为有效。
2.3 附子配大黄
附子辛热燥烈,易伤阴液,配以寒凉降泄之品,寒凉以制燥烈之偏,降泻以导热毒外出,可达减毒之效。研究表明[12],附子与大黄合用,大黄所含鞣质与附子之主要有毒物质乌头碱结合,生成不为肠道所吸收的鞣酸乌头碱盐,从而使其毒性降低。
综上所述,对于附子的运用只需按照其用法用量,科学运用并且配伍相应的药物,就能做到降低附子的毒性,从而提高在临床上得运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王文宣等,张仲景对附子运用的浅析,中医药研究,1996,2,12.
[2] 张学义,附子用量、煎法不同,功用也相异,中医杂志,1992,(12):5.
[3] 王彦伯,附子用量的临床体会,中医杂志,1992,(12):1.
[4] 帅焘,吴佩衡运用附子经验初探,云南中医杂志,1982,(5):1.
[5] 许天德,恽铁樵运用附子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90,(10):763.
[6] 潘清海,谈附子用量和配伍的运用体会,中医药研究杂志,1986,(6),15.
[7] 许信国,经方附子运用的探讨,北京中医,1986,(3),33.
[8] 张云鹏,大剂量附子治疗痛痹的体会,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杂志,1993,(1),45.
[9] 张广玉,大剂量附子在痹证中的运用,河南中医,1997,(4),234.
[10] 胡小鹰,彭国平,文红梅,等,甘草总黄酮抗心律失常研究,中草药,1996,27(12),733.
[11] 裴妙荣等,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及药效学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3),10.
[12] 徐建东等,大黄对附子解毒作用的相关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