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一月革命”2、人民公社3、过渡时期总路线4、中共八大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第一个五年计划7、社会主义教育运动8、北戴河会议9、《论十大关系》10、“三反”“五反”运动:1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五·一六通知二、辨析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私有化。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头三年的主要任务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发生经济关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巨变6、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辨析题2:新中国成立红藕,中国是否就是社会主义国家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8、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我国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建国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三、简答题:1、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3、文化大革命也要一分为二分析。
4、简述“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6、建国初新中国成功地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经验是什么?7、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四、论述题: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2、试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贡献及其意义。
3、如何全面评价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主要成绩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经济方面相继取得了哪些成绩?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5、如何全面评价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主要成绩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6、为什么说在曲折发展的前十年中(1956“党的八大”—1966.5)成就仍然占主导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国人民共和国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P7~8):(1)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2)内容:首先,它规定了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3)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过渡时期总路线(P48):1952~1953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但也有追求速度过快的历史局限性。
3、统购统销(P57~58):1953~1957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对1953年起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方法,叫做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开始实行。
意义:这一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对其他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
4、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复习
二、名词解释1、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分裂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
毛泽东根据国情和世界形势提出“一边倒”。
即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但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2三反、五反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即“三反”)和反行贿、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即“五反”)为内容的群众运动。
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结束。
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毛泽东主持编辑。
书中透露了他关于农业合作化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该书提高了人们对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为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指明了方向,在人民中间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但是它人为促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使之提前凶猛来临;并波及其它领域,使1956年的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的偏向,成为孕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思想渊源之一。
4《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同志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概括并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
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的经验,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5一大二公1958年我国农村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时的口号。
1958年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人民公社既是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又是一级政权。
它的辖区很大,人口相对很多;集体化程高,往往平调农民财产物资,称“一大二公”。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开国大典作了准备。
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仪式:54门礼炮齐响28响。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最可爱得人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原因: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时间:1950~1953年,出兵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员:彭德怀。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机枪射口,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邱少云: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胜利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三、土地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必要性:没收封建地主土地,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试题1.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总的来说,中国取胜,代价大。
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吞并朝鲜的企图;保护了朝鲜人民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具;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捍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军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我军的建设。
2.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基本肃清了大陆的反革命势力,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极力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为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保证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主义运动的顺利进行。
3.建国后经党和人民的努力已具备社会主义过度的条件是什么?(1)政治条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安定。
(2)经济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的不断壮大。
(3)组织条件:经过三年的实践,党积累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
(4)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支持。
4.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完成标志是1956年12月加入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产达百分之87.8 。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完成的。
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了我国存在数千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创造性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内容。
6.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1)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做出了党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策。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天朝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连线题(16’ 8’)1、1949年9.20-9.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29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新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规定新中国的政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规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2、1951年5.23,西藏和平解放。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1950年2.14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1950年10--1953年7.27,抗美援朝战争。
6、“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7、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批判运动开展。
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
9、1953年12月初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0、1954年12.21--12.25,政协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1953年年底以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955年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秋--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2、1954年10月开始的思想批判运动以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为起点,此后胡适、胡风皆遭到严重批判。
13、1955年4.18--4.24举行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4、1956年1.14--1.20,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科学和文化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过渡时期总路线4、一五计划5、《论十大关系》6、“大跃进”运动7、中共七届三中全会8、万隆会议9、人民公社化运动10、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1、抗美援朝运动12、镇压反革命运动13、“三反”、“五反”运动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中共八大 1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7、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8、庐山会议 19、“八字方针” 20、七千人大会 2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2、“四五运动”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一国两制”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3、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7、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8、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9、简述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内容及意义。
10、“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11、简述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12、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13、,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哪些重要思想?三、论述题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2、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3、么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5、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
【高考命题趋向】建国后的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各年高考多有大题出现。
今后在文综考试中应特别注意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历史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湖北刘中华【高考命题趋向】建国后的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各年高考多有大题出现。
今后在文综考试中应特别注意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①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三反运动新中国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出现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
为此,1951年冬起,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五反运动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1952年1月26号,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对不发资本家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并于1952年底胜利结束。
五反运动教育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运动。
3、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
1953年国家规定:国家税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大体为四分之一,故名。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被定息代替。
4、定息制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
规定不论企业盈亏,统一由国家按照核定的资本额每年发给资本家年息5%的固定利息。
定息从1956年起支付,原定七年,后又延长了三年,于1966年9月停止支付。
5、七千人大会为确实做好国民经济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工作,中央于1962年1月1日至2月7日在背景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从中央到基层共七千余人,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刘少奇做书面报告,并讲话,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教训。
会议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6、一月风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1967年1月4日、5日,上海“造反派”相继夺取了《文汇报》和《解放日报》;6日,32个“造反”组织联合召开了彻底打到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革命风暴”,得到毛泽东充分的肯定,此后夺权风暴在全国展开。
中国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出动105个团,近四十万大军,向华北各主要交通沿线大小据点之敌同时出击。
此战役通过交通总破击、攻坚、反“扫荡”三个阶段,取得了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
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部队主要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开始,起义军先后向长沙进攻。
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受挫。
9月19日,毛泽东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原来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
起义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
经过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尔后,起义部队兵分两路,经湖南转至江西,10月抵达井冈山。
从此,这支起义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与会有博古,秦邦宪、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伍修权等二十人。
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
毛泽东作重要讲话对错误的军事路线进行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常委进行再分工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后中央在常委分工上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会后不久又组成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重点梳理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关系的正式破裂和世界“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新中国的经济五种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共同纲领的内容: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1951年5月23日,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把“一边倒”的方针正式公诸于世。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土地改革(1950年冬到1953年春)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改的历史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
195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批转这个报告时候,首次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
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又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过程:①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平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代行将召开的人大职能;评价:《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历史意义:政协的召开,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②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作用: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过程:① 1949年政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1954年宪法》① 宪法的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② 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③ 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 意义: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 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评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实现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抗美援朝运动3.“三反”、“五反”运动4.土地改革运动5.统购统销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万隆会议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1.“双百方针”12.反右派斗争13.庐山会议14.七千人大会15.西楼会议16.四清运动17.《五一六通知》18.《十六条》19.上海“一月风暴”20.二月抗争21.红卫兵运动2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3.“九一三事件”24.四五运动25.四项基本原则26.《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二、辨析题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3.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政策是倒向苏联,一切听从苏联的安排。
5.建国初期为了打击投机资本,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秩序,在经济领域开展了被毛泽东誉为不亚于淮海战役胜利意义的两大战役是没收官僚资本和统一全国财经。
6.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是1956年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说的。
7.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是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人提出来的。
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处理民族关系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9.1957年反右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所以需要彻底否定。
10.“三线建设“是指工业战线、农业战线、商业战线的建设。
11.批判《海瑞罢官》,是为“文化大革命”作舆论准备。
12.革命委员会是“文革”全面夺权的结果。
1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14.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目的是批判周恩来。
15.彻底否定文革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十年间的一切。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个体经营的形式,这就否定了合作化的成果。
17.1999年3月5-15日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共和国史复习题考试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字迹清楚题型:一、填空题(16’)二、连线题(8’)三、名词解释(4x5’)四、简答题(3x8’)五、论述题(2x16’)(Ⅰ类:记住;Ⅱ类:比较详细记住;Ⅲ类:详细记住。
)Ⅰ类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3、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第一个跟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苏联。
5、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6、朝鲜战争爆发时间:1950年6月;志愿军入朝时间:1950年10月;停战协定签订时间:1953年7月。
在此期间,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时间:1953年—1957年8、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办法,即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这项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0、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11、1954年10月开始,在知识分子中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
主要批判俞平伯、胡适和胡风。
12、1953年12月,周恩来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了谈判,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6月,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4月亚非会议中,周恩来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3、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了万隆会议。
中国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5-15课)主体线索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相继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在此期间,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如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等。
结构原因: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禁烟运动措施: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决心和意志。
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经过英国封锁珠江口(1840.6)——英强占香港岛——虎门失陷(关天培)——三元里人民抗英——定海之战(葛云飞)——吴淞之战(陈化成)鸦片——镇江——到达南京(清英议和,战争结束)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影响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革命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
背景: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战后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
太经过:金田起义(1851年1月)——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纲领《天朝田平亩制度》——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洪秀全天提拔陈玉成、李秀成——青浦大捷——安庆保卫战——天京失陷(1864)国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运意义:是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动失败原因: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原根本原因:英、法等国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 4个体经济 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抗美援朝的原因: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4、巩固中朝友谊5、毛泽东喜欢挑战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
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倒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第三章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p58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1、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2、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4、对个体农业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迫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从指导思想看,“一五“计划的五个特点1、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2、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5、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的结合起来统购统销的背景:1、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2、两种“炸药”中的选择统购统销政策的发展历程:1、酝酿阶段2、制定和实施3、扩大阶段4、调整阶段5、被取消阶段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缓解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面对的资金和粮食等的困难和紧张形势2、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统购统销的影响:1、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的问题2、不利于成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质交流且对后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起了凝固化的作用3、对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的形成和凝固有这直接和密切的关系1954年全国一届一中全会制定《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1、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2、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3、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2、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会这种由低级到高的组织形式,实施逐步过渡,使农民容易接受3、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4、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的农村阶级政策,使农村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5、要把社会改革同社会改革相结合。
在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第四章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P103《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的背景:1、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在1956年集中的暴露出来b、经济上: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暴露c、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3、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面临的新问题:a、科技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建设的需求b、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存在问题十大关系的内容: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对《论十大关系》的评价:1、意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10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中共八大制定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2、历史局限性:a、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没有根本的认识b、体制改革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思考的,没有提出实行根本变革的主张c、虽然涉及对外开放的问题,但是没有找到对外开放的途径d、没有论述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共八大的内容1.八大正确的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2.确定了我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3.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5.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的基本点:1.科学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学说2.首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3.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4.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小点:1957年毛泽东著《事情正在起变化》(由整风运动变为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1、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当时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于严的估计2、对当时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清楚,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形势、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清楚3、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4、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搞群众运动的方式5、没有及时制定和下达划分右派的标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1、它直接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2、使党的整风运动背离了正确的方向3、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在理论上集中表现就是改变了八大关系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论断1958年5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的原因:1、直接因素:受国际赶超浪潮的影响2、苏联因素:工农业比例失调发展速度慢3、实践因素:三大改造提前完成,反右派斗争胜利的实践4、历史经验因素:战争年代的革命经验5、体制因素:个人专权的政治体制6、心理因素:群众和领袖心理7,西方哲学者提出的因素:“毛挂帅”说;两条路线斗争说;“派系”斗争说“大跃进“评价:1、教训:1、决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经济建设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3、加强集体领导,健全民主制度,防止个人专断4、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2、积极评价:1、英国学者杰克·格雷,大跃进打破了苏联模式片面重视重工业发展的策略,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第一次把工业纳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力图实现当代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跨越3、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凝聚力值得提倡4、加强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的衰落,强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市搞”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1、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规模的农业社被合并成拥有四五千户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2、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3、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4、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第五章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p155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1、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a、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大跃进 b、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在农村建立农民公社的决定c、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d、赶英超美的口号)2、当时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