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如何区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抑扬结合
(先抑后扬
先扬后抑)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设置悬念
作用: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联想(想象)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夸张
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比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是一种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动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这种手法多用于古诗文中。
作用:突出静景更加静谧。
借景抒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抑扬结合
(先抑后扬
先扬后抑)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设置悬念
作用: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初中阶段常见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象征(托物言志)等。作用分别如下:
对比
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事物它通过描写动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这种手法多用于古诗文中。
伏笔、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
联想(想象)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夸张
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伏笔、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
如何区分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拟人,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 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 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 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 引起共鸣。
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 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 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 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 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 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 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要点归纳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3.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显示梅的高洁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⑵、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2.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辨析
2.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容,加重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概念: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概念: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概念: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概念: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 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
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 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 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⑵、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 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如梦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⑶、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 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 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 ”等。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 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 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 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 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
古诗比较鉴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都 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 景色 均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意象 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都 表现手法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 不同情感 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1.王维对夜景是悲从中来,看到的是凄 凉的山果落,虫草鸣;而周弼则看到 了春的希望,怀着充满憧憬的心情。
2.王诗写的是秋夜,秋雨中山果被打落, 昏暗的灯光下只听见虫鸣,一片凄凉; 周诗写的是早春夜,门外春雪已停了, 半峰残月照着一溪的冰雪,诗人挑灯 夜读,一片宁静。
均 不同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从古代诗歌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 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 羁旅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 咏史诗、悼亡诗、讽喻诗等; 从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 有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 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 自然等。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落日溪桥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入暮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 傍晚 时刻的景色,均 时刻 西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以荷与_______ 意象
• 步骤三:通过衬托、对比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古 歌代
比 较 鉴 赏
诗古 歌代
2008年高考说明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态度。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在文学创作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常用的概念,它们在文本创作中的作用不同,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存在些许相似之处,但它们的运用与表现的效果不同。
本文将从理论上阐述三者的概念和区别。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文本创作过程中,用来表达某种意思或情感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文字语言的,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的如音乐、绘画和影像等。
表达方式通常是作者传递信息的基本手段。
在文本创作中,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文字表达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常通过恰当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方式完成对主题的表达,例如,描写一个梦幻般的风景,可以使用细腻的形容词和生动的场景来完成表达。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作者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运用词语或句子的形式、语法、韵律等因素来达到某种目的的的方式。
它是表达方式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精细的语言艺术活动。
修辞手法有很多种,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可以承担着大量的修辞和象征意义。
例如在黄永玉的《长恨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意犹未尽。
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手法,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场景,使读者对父爱更加深刻。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作者用来描写和展示人物、景象、心理、道德、历史等方面的技巧和手段。
表现手法的运用是为了使作品的情趣更加丰富,使作品更加有说服力和价值。
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画面描写、人物刻画、场景交代等等。
其中画面描写是表现手法之一,它可以通过细致准确的描写,让读者看到文字如同电影一般的画面。
人物刻画是另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人物内心深处的感受、心境来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和思想,那么场景透露则是为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和信息。
在文学创作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创作出高水平的文学作品,作者必须深刻理解这三者的概念和运用,不同的运用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读者的感受。
如何区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如何区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高考诗歌鉴赏或者现代文阅读的时候,经常会考关于艺术手法的题型。
而学生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概念混淆不清,下面我们详细来阐述辨析一下。
1、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2、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表现手法有:对比、主次、远近、白描、联想、想象、渲染、衬托(正反衬)、烘托、象征、通感、、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借物喻人、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动静相衬、设置悬念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3、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修辞手法有六七十种之多,常用的有十几种,以下是63种修辞手法,分别是: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排比,借代,用典,衬托(反衬、陪衬)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双关,象征,夸张,倒装,反问,互文,反语,设问,引用,通感(移觉、移就)顶真(又名顶针、联珠)、指代,委婉、叠字、回环,迭音,复叠、倒文,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翻新,反复,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换算,,回文,降用,歧谬,拈连,摹绘,列锦,连及,警策,示现,重言,重叠,移用,须真,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婉曲,跳脱,转文。
共计63种。
高考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对比,比喻,象征,夸张,用典,衬托、比拟,排比,借代,对偶,双关,互文,通感、倒装,反问,反语,设问,引用,等此外,表现手法还有其他叫法。
比如艺术手法一般也是指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都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表现手法则是文章的总体构思方式,三者是具体语句、局部语句、整体构思的由小到大的关系。
二、基本概念及种类
(一)、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它是一种相对微观的语言技巧。
常见的修辞手法:
(5)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对比衬托、渲染、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解题策略: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
1、比喻2、借代3、引用4、拟人5、反问6、设问7、夸张8、排比9、对偶10、反复11、顶真等。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表达方式:
从文章的整体上来把握,各文体通用的表现手法:
(1)散文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物、抑扬结合、 象征、小中见大等。
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是一种用于增强文章表达力和感染力的技巧,它可以通过巧妙的运用语言来达到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效果。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一、比喻与拟人比喻是一种通过比较来表达抽象概念的手法,它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之更具生命力。
比如,我们可以用“奔流的河水如同一匹蓬勃向前的骏马”来形容河水的流动,或者用“夜空中的星星在微笑”来形容星星的闪烁。
二、排比与对偶排比是指将一系列并列的词语或短语放在一起,以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对偶则是指将两个相对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放在一起,以突出其中的对比或相似之处。
例如,“我想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名利,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这句话中的排比和对偶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三、夸张与设问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的修辞手法。
设问则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比如,“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是谁?”这样的设问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答案。
四、反问与反复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一个反向的问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修辞手法。
反复则是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短语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
例如,“你不觉得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吗?难道不是爱吗?”这样的反问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五、比较与对照比较是一种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的修辞手法。
对照则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放在一起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对比。
比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而她的眼睛却像两片湖水般清澈。
”这样的比较和对照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六、描写与叙述描写是一种通过详细描述事物的外貌、特点和感觉来使读者产生直观感受的修辞手法。
叙述则是通过叙述事物的经过和发展来使读者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
通过描写和叙述,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事物的真实存在。
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是帮助作者有效传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恰当选择和运用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探讨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直接陈述直接陈述是指作者直接叙述或描述某种事物、情感或思想的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简单直接,通常用于传达客观事实、明确态度或阐述观点。
例如:“她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女孩。
”这种表达方式常见于小说、散文和新闻报道等文体,能够直截了当地传递信息。
二、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达到修辞目的的手法。
通过比喻,作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变得具体形象,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
”比喻常见于各种文学作品中,使用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三、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性化特征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大地在微笑,花儿在歌唱。
”拟人常见于诗歌和散文中,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情感色彩,让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来达到修辞效果的手法。
夸张常用于幽默和夸张的语言表达中,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例如:“她拿了一万个袋子来装那些东西。
”夸张在讽刺、调侃等文学作品中常见,可以产生出戏剧性的效果,让读者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五、比较比较是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而表达出他们之间相似或不同的特点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较,作者可以突出某种特征,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他的笑容如同阳光一般温暖。
”比较常见于各类文学作品中,能够丰富作品的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六、排比排比是通过把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语或句子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来进行修辞的手法。
排比能够加强作品的表达力,使作品更加有力量感和节奏感。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得区别:1.修辞手法凡就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与艺术美感得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针对具体得句子而言得。
修辞手法得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得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与反问。
诗歌中得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得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得“愁”比做滚滚东去得江水,写出了愁绪得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得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得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得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得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得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得《如梦令》“知否?知否?应就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与“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与花,写叶得茂盛与花得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得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得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得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得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得部分去代替事物得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 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 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 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 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 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 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现手法与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动静结 合 伏笔照应 托物言志 设置悬念 渲染环境 侧 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 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 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 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 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 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 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 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 达手段。
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 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 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 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 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 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 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写作手法
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 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 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 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 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 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
咏物抒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