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
方法20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患者预后不同分为研究组(发生死亡)和对照组(未发生死亡),各100例。
对比两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69±0.49)、(2.84±0.89)、(3.19±1.12)g/L,对照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23±0.54)、(1.43±0.58)、(1.84±0.76)g/L,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13.27、9.97,P<0.05)。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具有相关性(r=0.726,P<0.05)。
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低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高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会增加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预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在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升高。
脑梗死致残率、死亡率高。
寻找合理有效的实验室指标判断患者预后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状态发生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出现增高,会增加血液粘度、促进血小板聚集,诱发脑梗死区域加大[1]。
本文拟收集2013~2015年本院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表达的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3~2015年本院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00例,根据患者预后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研究组男4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5.8±8.4)岁;对照组男49例、女51例,平均年龄(54.2±9.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①疾病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②起病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等疾病;③脑梗死起病后24 h入院者。
1. 3 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慢性炎性感染疾病者;②重症糖尿病者;③脑血管先天性畸形者;④心源性脑栓塞、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1. 4 方法采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 ml外周静脉血,抽血时间为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
血样抗凝、取血浆进行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1. 5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的相关性。
1. 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研究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69±0.49)、(2.84±0.89)、(
3.19±1.12)g/L,对照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23±0.54)、(1.43±0.58)、(1.84±0.76)g/L,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13.27、9.97,P<0.05)。
见表1。
2. 2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的相关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有相关性(r=0.726,P<0.05)。
3 讨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WHO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球40~75岁人群中脑血管患病率将达到25%~45%[2]。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由肝细胞分泌的糖基化蛋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参与血栓形成、止血、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69±0.49)、(2.84±0.89)、(3.19±1.12)g/L,对照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23±0.54)、(1.43±0.58)、(1.84±0.76)g/L,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13.27、9.97,P<0.05)。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腦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有相关性(r=0.726,P<0.05)。
作者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机制与以下原因有关:①通过自身氧化作用,引起内皮损伤,诱导细胞凋亡[3-9];②促进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从而形成血栓[4,10-14];③激活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
同样还有学者指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后,是脑梗死体积增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独立危险因素[15-18]。
此外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还与年龄、吸烟、性别等有关,有学者对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组,分为50岁组和70岁组,在排除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70岁组入院时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50岁组。
还有学者对高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发现患者预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差于低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的脑梗死患者[5]。
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低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高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会增加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学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6):379-380.[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37.
[4] Apple FS,Smith SW,Pearce LA,et al. Use of the biomen-ieux VIDAS troponin I ultra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tection of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ymptoms suggestiv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lin Chim Acta,2013,390(1/2):72-75.
[5] Moons KG,Bots ML,Salonen JT,et al. Prediction of strok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Europe (EUROSTROKE):Is there a role for fibrinogen and electrocardiography?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2002,56 (Suppl 1):i30-i36.
[6] 朱以诚,崔丽英,华宝来,等.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随诊观察. 中风与神经疾病,2006,23(2):223-225.
[7] 田栓让,屈秋民. 脑梗死急性期血漿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5):387-390.
[8] 李凤山,王振海,刁士元.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2):100-102.
[9] 何毅,陶晶,纪涛.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8):929-931.
[10] 刘庆宪,宋永建.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355-357.
[11] 苗青,王菲,周媛,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关系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2009,7(3):246-247.
[12] 温志平,廖文光,廖新学,等. 心肌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血糖水平对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85-86.
[13] 杨剑波,崔长琮.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37-1838.
[14] 朱文浩,唐洲平,徐运兰,等. 纤维蛋白原与不同类型脑梗死发病及短期预后间的相关性.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3):176-179.
[15] 易朝晖,黄志军,柏承文,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
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护理要点.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207-208.
[16] 祁学成,黄晓婷,蒲新菊,等.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糖、血脂、尿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6):844-845.
[17] 王光胜,王元伟,陈孝东,等. 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的影响. 中风与神经疾病,2011,28(7):631-634.
[18] 宫鑫,张干,苗青,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华全科医学,2011,9(6):88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