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而这种冲击也逐渐渗透到了大学生群体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对此现象进行探源及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表现1. 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仅限于表面的知识,且往往对这些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对于四大发明、经典著作、历史人物等方面的了解显得比较肤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缺乏实践应用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2. 文化自卑情绪一些大学生将西方文化视为高贵和优越,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则存在一定的自卑情绪,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过时、无趣。

3. 文化认同危机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甚至出现了跟风模仿西式生活方式,放弃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一些高校校园里尤为突出,例如在服饰、言行举止等方面流行外国文化的模仿。

1. 教育体制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相对不够重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中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这导致了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2.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媒体、互联网等平台也都充斥着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

这些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他们更愿意接受和追求西方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相对较低。

2. 提高师资水平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解释和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需要有资深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来授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 提升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使得这一文化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这一现象表现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不足,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继承有待加强。

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信息爆炸、消费主义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深入探究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背景及原因,对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探索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够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意识的关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深入了解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2. 探究造成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分析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因素。

3. 提出针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研究,包括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丰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措施。

4. 通过本研究促进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方面的现状,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为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持。

探讨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从而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为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供深入解释,还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浅谈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平等文化意识论文摘要:“中国文化失语”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通过分析其原因,探讨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引言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应该既包括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化教学,这在学界已得到普遍认可。

然而,大学生对于外国文化日益熟悉,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及其英文表达却很匾乏。

当外国朋友与我们的大学生谈起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时,我们的外语学习者往往连孔子,老子这两位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怎样用英文表达都不知道,不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精髓,更谈不上恰当的用英文来表达。

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

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一)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有关。

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过度强调了英语的重要性。

现在考中学,大学,研究生,读博士,找工作,晋职称等英语都是必考科目。

只要英语达不到要求,无论专业如何精通,都被拒之门外。

至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则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同样,教育决策层对于外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也有失偏颇。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

”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只提了一句:“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

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目的语文化,忽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使用外语导出本土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设置不当(三)教学理念偏误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总是被要求在跨文化交际时遵守英美国家所遵循的语用规则。

否则,他们就会被指责违背了得体原则和礼貌原则。

其实,在文化移情中适度原则是一项重要原则。

坚持适度原则就是在文化移情时既不完全固守,也不完全放弃本土文化的立场。

文化移情的不及或过度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

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及建议一、中国文化失语症失语症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神经学家Broca所研究的一个医学症状,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

失语症是生理机能方面的缺陷。

[1]“中国文化失语症”则是指在文化认知范围上的狭隘和不足,或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能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的提出者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

他发现有些英语水平很高的博士生或中青年学者,本身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却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逊于母语交流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hamburger、hotdog或CocoCola这类表示食物的英语单词,却无法用英语回答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thismorning?因为他们不会用英语来表示“烧饼”、“油条”或“豆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

在学到有关“节日”的主题时,学生能够滔滔不绝地谈论“圣诞节”、“感恩节”或其它西方节日的来源和庆祝方式,但是在用英语谈论“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它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捉襟见肘,甚至连如何准确使用英语表达这些节日的名称都不知道。

[2]当然,可以说这些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却很难完成东西方跨文化交流,承担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

二、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误解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概念英语学习者和教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文化,“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

但是,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先入为主,认为在目的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就应当是目的语文化。

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学习英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通史便是匪夷所思。

文化生态视域下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调查及应对策略

文化生态视域下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调查及应对策略

文化生态视域下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调查及应对策略摘要:文化自信背景下,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阻碍着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本文在文化生态视域下,以文化生态学、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测试问卷及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分析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具体应对策略,以促进形成学习、传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促进双向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失语;文化生态学;跨文化交际;应对策略一、引言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大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我国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视不断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重大使命。

然而,多数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汲取了各方面、多类型的西方文化知识,却忽略了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

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及相关英语表达的缺失导致英语专业学生难以用英语准确、流利地介绍中国文化,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这严重阻碍了中西跨文化交际的多元发展,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比以往因缺乏西方文化认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本文围绕文化自信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展开研究,应用文化生态学、跨文化交际理论,以测试、问卷、访谈等方式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多维度调查,走访相关英语学科教育者,主要分析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应对策略,以期形成学习、传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促进双向的跨文化交流。

二、理论依据(一)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最早由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1955)提出,其在著作《文化变迁的理论》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文化生态学是通过借用“生态”一词应用于文化从而形成文化生态的概念(戢斗勇,2004),是文化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去研究文化。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和世界话语体系的变迁,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交流中表达能力薄弱,无法清晰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观;二是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容易受西方文化冲击而失去自信。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社会等多方面探究其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历史根源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导致了知识精英的思想狭窄,并逐渐形成了“科举文化”和“书香社会”。

这种制度下,人们更加追求注重表面的礼仪和繁琐的文学功夫,而忽略了思想和个性的培养。

在这种文化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封建道德的约束和控制,难以去探索和表达真正的内心世界。

这对后来中国的学术、文化和思想传统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根源教育观念的滞后也是导致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教育中,对于文化传承方面的强调不够,注重的更多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学术门类的枝繁叶茂,而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较少。

此外,现代教育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心灵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急需和缺失,考试导向的教育模式,单一的知识获取和忽略个性、思想和表达能力等等,都导致了大学生在人文教育方面缺乏掌握和修养。

三、社会根源宏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传承的影响必然是深刻的。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化的受益者逐渐成为权力和财富的拥有者,知识精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越来越边缘化。

少数精英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被大众化的娱乐文化所替代。

这样,才情与实用、利益与品德等价值观产生分化,传统文化和学术传承不得不在市场大潮中优先考虑其现实价值。

一、教育改革大学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为此,可在课程设置上适量增加人文类、文学类的课程,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必修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大学也应该适当增加研讨会、讨论课等课程,让学生发挥主体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个性。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析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析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析[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表述者、承载者,同时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二者不可分离。

本文从失语症的含义及其原因着手,首先阐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并分析了其成因,进而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症策略一、引言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表述者、承载者,同时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二者不可分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这种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

不仅要懂得如何与外国人用外语成功交际,了解和学习研究他们的文化,更要学会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中国的事物的相关概念。

让目的语文化理解中国文化,进而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平等的对话式的交际才是成功的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目的语文化的同时,还需培养其母语文化意识,使其具备能够用所学语言正确而有效地表达母语文化内容的能力,从而具备在各种跨文化交际场合所必需的双向互动交际能力。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加大了对英美文化的介绍和补充,这对外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目前无论是教材、教师还是学生,对中国文化都很少去介绍和学习,这就使得学生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环境中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出现了失语。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及原因1.“中国文化失语”表现“失语”首先表现在对中国本土母语文化的无知。

“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现在的学生谈到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或“情人节”滔滔不绝,而很少有学生会将中国的文房四宝,京剧武术,《道德经》、《论语》等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介绍给外国友人。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与此我们也不可否认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正在逐渐凸显——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

所谓“文化失语”,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淡漠,以及对传统文化习俗的陌生和忽视。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认同度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迷失,以及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忽视现象。

这种“中国文化失语”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有必要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及对策,以期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措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1.2 问题阐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问题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化,导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逐渐减少。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具体表现和深层原因,探讨应对措施和建议,以及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共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及其影响,分析造成文化失语的深层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策略研究中国文化失语是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表达能力不足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口语和写作表达中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和表达能力不足的现象。

他们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

一些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他们的写作和口语中缺乏中国文化内涵和特色,无法用外语很好地表达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1. 教学内容不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材内容更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的教学,很少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2. 学生自身认知不足: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无法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3. 文化自信心不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学生在接触到西方文化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心,认为西方文化更加优越,使得他们在使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时产生了心理障碍。

2.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文化讲座、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

3. 加强文化交流:可以开设文化交流课程或者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和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4. 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等,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 详见表2表3 , 全新版大学英语精读教材》 、 )而《 中国文化 所 占比例 为零 。即使 在 为数 不 多 的 中
国文 化 的文 章 中也 主要 集 中 于 中西文 化 的 比较
总 正 确 数 第 一 题 目 二 题 目 三题 目 四 题 目 第 第 第 第五 题 目 六 题 目 第
化方面, 还远远达不到跨 文化 交际的要 求, 以致 大学生“ 中国文化 失语” 象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我 国 现
高 等 学校 学生 的 问卷 调 查 , 以及 对 相 关教 材 、 学 大 纲 和课 程设 置等 方 面现 有 状 况 的 分 析 , 究 解决 英 教 探
语教 学中“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的相应对策
俗 的英 语 表 达 ( 个 词 ) 5 以及 中 国历 史 人 物 的英
文介绍 ( 在限定 的4 位历 史 人物 中任选 1 加 以 位 介 绍 )针对 英美 文 化 的测试 题 目也 确 定在相 对 ;
应 的 三个方 面 。此项 调 查 旨在 了解 高校 学生 用
英 语表 达 中 国文 化 的现状 , 以及 通 过 对 中国文 化 与英 美文 化掌 握程 度 的对 比 ,确 定高 校 中 国
作者简介 : 兰(9 6 )女 , 于 17 一 , 博士, 渤海大学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 , 事外语教 学及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研 从 究; 王晓辉(9 5 )女 , 18一 , 渤海大学外国语 学院硕士研 究生, 事英语教学研 究。 从


引言
表达中国文化 ,尤其对 中国传统文化心有余而 力不 足 。 目前 , 多 的大学 生 , 众 包括 英 语专 业 的 学 生 ,在进 行有 关 中 国文化 的交流 的 过程 中深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摘要】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探析、针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

针对原因分析,提出了文化自信不足、教育体系问题等因素。

对策方面,建议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结论中指出应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有效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

展望未来,希望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能够得到提升,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对策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探析,对策建议,培养文化自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总结反思,展望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却出现了诸多“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即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和对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淡漠。

这种现象不仅令人担忧,更引发了关于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中国文化失语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当今社会对西方文化的普遍推崇和模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外来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冲击愈发明显。

大学生作为社会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程度都显著不足。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更可能对国家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及其相关原因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找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达到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指的是对研究主题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阐述,对于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而言,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和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在文化认同和传承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有利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济宁学院为例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济宁学院为例

“ 中国文化失语 ”现 象一经提 出,引起广泛关
注 ,关于英语教学 中的 “ 中国文化 失语”、目标语 文化与本族语文化输入严重失衡 、中国文化 严重缺 失等 的相关研 究相继展开 . “ 中国文化失语 ” 现象普
程度 的中国青 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 中,始终
显 示不 出来 自古 文化 大 国的学 者所应 具有 的深 厚 文化素养和独 立的文化人格 ” .从 丛教授 还发现有
果均 显示 三类 学生 中 国文化 的英语表 达 能力严重
欠缺 ,极需加强 .可 以看 出, “ 中国文化失语 ”现
象不仅仅发生在非英语专业学生 身上 ,英语 专业学
生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 能力 也严重欠缺 . 对于 “ 中国文化失语 ”现 象形成 的原 因,专家
学者从不 同的角度进行 了分析 . 段丽 ( 2 0 1 4 )认 为
第3 5卷第 3期
Vo 1 . 3 5 N o. 3
济宁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J i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6月 J u n . 2 0 1 4
文章编 号 :1 O 0 4 —1 8 7 7( 2 0 1 4)0 3 一l O 9 - - - 0 4
遍存在于我 国高校 ,其 中不乏知名高校 . 张为民、
朱红梅 ( 2 0 0 2 )对清 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 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 了测试 ,发现 学生在 所测试
些博士 生有较 高的基础英语水平 ,也有较高的 中国 文化修养 ,但 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 ,立即呈现 出“ 中国文化失语症 ”,在 日常汉 语交流 中所表现
研究生 、英语专业本科 生)的中西文化词汇 的英语

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研究

第43卷第11期时代农机2016年11月V o l.43N o.11TIMES AGRICULTURAL M ACH INERY N o v.2016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研究方兰兰(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摘要:通过对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现状调查出发,分析了高校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体现,提出了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从更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理念,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 排,建立全面高效的评价系统,将中国文化贯穿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出适应社会及国家的跨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80X(2016)l l-0129-02Research on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野C hinese CultureAphasia 冶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FANG Lan-lan(Hu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Hunan 41015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phenomenon of<Chinese Culture Aphasia冶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embodiment of“Chinese Culture Aphasia”in college students,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feasibl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updat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mprove the major setting and cur­riculum arrangement,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and make Chinese culture permeate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train the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cross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Key words: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Chinese Culture Aphasia”;English teaching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现状“中国文化失语”最早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于2000年在 《光明日报》中提出的。

中国文化失语情况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情况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情况研究“失语症”(aphaia)一词源自希腊语a(not)和phanai(topeak),意思是“不能说话”,原意指由于大脑损伤使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现象。

为了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人们展开深入研究,试图了解人类的语言生理机能。

现在“失语症”已经突破了医学界限,产生了更多的引申含义。

可用来描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语言及理论“遗失”现象,如:“中国文论失语现象”、“失语现象”等。

本文所指的中国文化“失语”是高职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对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进行表达的现象。

高职英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得到认同,广大外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加大对语言文化的导入,然而这种导入主要体现在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上,认为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语言、接纳目的语都有极大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进而过度地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但却完全忽视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给世界,影响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进而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1、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ChineeCultureAphaia)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的,他在2000年10月《光明日报》中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指出:“由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

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非常值得欢迎与肯定的。

然而,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

该现象主要由学习者中国文化积淀的缺乏以及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造成的。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5-02“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提出来的。

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虽拥有漂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但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却无法用英语自如表达自身的母语文化。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度关注。

其后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和刘世文两位学者在该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做了类似的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众多的中国外语学习中,这种令人担忧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广泛存在的。

无疑,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尤其是应起着传播文化主导作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对“失语症”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语言,文化,交际这三方面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很多学者如赵贤洲,胡文仲,束定芳等也著书撰文充分肯定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也纷纷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展开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但遗憾的是,众多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大多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介绍目的语文化,目的语传统习俗和交际技巧,然自身的母语文化却被长期忽视,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得不到认同和重视。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一、探源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传统行为方式的遗产。

然而,伴随着文化过程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定程度上也脱离了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出现了“文化失语”的现象。

首先,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转变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一个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青年学子在对待家庭、企业行业等方面的思考和处理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同时,中国在长期的现代化进程中,大范围地引进西方文化体系,这也使得青年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其次,缺乏自身代表性强的文化符号,也导致中国文化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具体而彰显的表现。

比如在电影、音乐、文学、时尚等领域,中国的影响力相对较小,相应的文化符号也相对缺乏。

同时,一些国外文化产品却突出了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从而引起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二、对策为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需要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出发,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推广中国的文化符号,同时也需要借鉴外国文化,建立全球化的文化视野。

首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而现在则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升级。

例如,传统文化可以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表现和传达。

同时,新形势下,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它更加适应当下的国际交流需求。

其次,培养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提高中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以更自信和创新的精神面对国际交往和竞争。

这也是加强深度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

再次,以文化走出去为目标,拓展文化影响力。

中国作为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需要将自己的文化符号传播到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积极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作用,建立相关机构和网络纽带,将传统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国际观众中。

最后,培养全球化的文化视野,积极吸取外国文化的优点,使传统文化更具有国际影响力。

在跨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中,增加了创新的能力,这是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根源及对策。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现状。

然后提出了研究中的问题,即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最后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指出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培养国家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正文部分首先解释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并分析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

随后,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社会环境变迁、教育体制问题等。

接着提出了对策建议,如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促进跨学科交流等。

对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指出需多方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解决。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及意义,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应该持续关注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传承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探源、对策研究、文化传承、影响因素、对策建议、实施路径、总结展望、研究成果、未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根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乃至连续续的文化认同都出现了偏差。

这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受到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使得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和影响力。

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被外来文化所影响,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却显得力不从心。

研究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提升,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揭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1.2 问题提出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调查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调查

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调查摘要:作者以2001年到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所能查询到的有关外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的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就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调查,指出此方面研究的特点和缺失,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研究论文统计分析一、引言在外语学习中,目的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背景知识大量出现在外语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然而,在文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母语文化基本上是处于被忽略状态。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呈现重目的语文化、轻母语文化的特点,师生双方多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目的语文化输入上,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而同本族文化却渐行渐远,知之甚少,甚至在跨文化交际中当需要用外语介绍中国特色文化时就不知如何准确地用所学外语进行表达了,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

从丛教授在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入几近空白所带来严重后果表示担忧。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发生,并因此而造成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

尤其在需要用外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

这无疑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英美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输入而造成的。

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对中国文化失语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

我们统计分析了近十年的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的论文,加以初步统计和分析。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国文化失语分别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以从20012010年为时间段,最终共检索到96篇,在检索出的论文中剔除与外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研究无关的文章,共获得符合本文研究范畴的文章有83篇,其中期刊论文67篇,硕士论文14篇,博士论文1篇,会议论文1篇。

统计显示,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有关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多,随着外语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对于外语学习中母语文化的重视,尤其从2006年以来,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研究角度也显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与分析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与分析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与分析作者:李春晓来源:《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08期摘要:文化习得与语言学习相辅相成,英语教学要培养能够使用英语语言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人才,不仅需要加强英语文化的导入,更应当注重中国文化的补充。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及表征,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平衡发展的观念,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肩负起发扬中国文化的任务。

关键词:失语症中国文化英语文化英语教学一、文化失语症概述“失语症”(aphasia)一词来自希腊语a(not)和phanai(to speak),意思为“不能说话”,通常指由于大脑损伤使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现象。

为了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人们展开深入研究,试图了解人类的语言生理机能。

时至今日,“失语症”已经突破了医学界限,产生了更多的引申含义,可用来描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语言及理论“遗失”现象,如:“中国文论失语现象”,“汉语失语现象”等。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从丛教授笔下喻指“中国文化底蕴苍白” ,即:中国文化知识欠缺以致产生交际困难或者障碍。

中国文化对于中国的师生而言是母语文化,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养分。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对英语的硬性要求创造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也可谓铺天盖地,相比之下汉语却似可有可无,出现了强调英语教学忽视汉语教学的“内冷外热”现象,大学生普遍英语文化强势、中国文化弱势,甚至出现了“母语文化失语症”。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这种情况,我们在我院学生中间开展了一项名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

二、实证研究1.研究问题。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淡化其重要性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本项研究试图调查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主要问题有三:⑴受事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否欠缺;⑵受事的中国文化知识及英语文化知识是否平衡;⑶受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现如何。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探讨作者:孙静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6年第05期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文化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

如何通过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话题。

结合高校语言教学中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阐述了导致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问题的原因,并就这个问题提出了应对和解决策略。

高校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对策中国文化失语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因不能用汉语准确描述中国本土文化、输出语言信息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的交际现象。

如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也不断完善与发展。

但是,许多大学生在谈及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时,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用英语去表述,大学生中华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令人担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1.对文化教学不重视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与我国教育制度有着直接关联,虽说文化是教育的重要组成,但是我国学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起步,才对文化之于外语教学的作用的有所认识,其后,文化教学才逐渐融入到外语教学中去。

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和和选拔制度都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如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文规定,学生要尽可能利用语言去了解科学技术和西方社会文化知识,而关于本土文化的只有一句“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

在真正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与语言教学相比,文化教学所占的比例可谓是微乎其微。

许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因素,只要与英语专业学习无益,都毫无例外地被隔离在教学之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必然会将主要精力用在语言学习上而不会过多关注母语文化知识。

2.文化输入失衡文化输入失衡,是高校语言教学的显著特点。

在我国高校语言教材尤其是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非常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

该现象主要由学习者中国文化积淀的缺乏以及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造成的。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85-02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提出来的。

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虽拥有漂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但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却无法用英语自如表达自身的母语文化。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教育的深度关注。

其后清华大学的张为民和刘世文两位学者在该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做了类似的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受试者不能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众多的中国外语学习中,这种令人担忧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广泛存在的。

无疑,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尤其是应起着传播文化主导作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对“失语症”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语言,文化,交际这三
方面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很多学者如赵贤洲,胡文仲,束定芳等也著书撰文充分肯定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也纷纷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展开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但遗憾的是,众多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大多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介绍目的语文化,目的语传统习俗和交际技巧,然自身的母语文化却被长期忽视,母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和意义一直得不到认同和重视。

这种一边倒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使得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失去了平衡。

一、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失语”的现状及负面影响
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当前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他们虽了解一些英美文化,但对本国文化的表达和介绍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作进一步交流,“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十分严重。

笔者本人曾在两个学年中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母语文化知识欠缺,甚至无法理解诸如“妯娌”“连襟”等一些附带母语文化词汇,更不用说用英语翻译和交流。

而这种情况在很多其他班级中也广泛存在。

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制约着学生跨文化背景下交流的顺利进行。

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根据张为民(2002)研究显示,只有百分之二十八左右的学生能用英语较为完整地表述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庆祝活动。

而李春晓(2008)通
过调查研究发现,与春节相比,学生对圣诞节的描述更清晰更全面。

学者韩翠萍(2008)还发现,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不能够流畅清晰地表达相关文化话题,写出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空洞无物。

“中国文化失语症”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为我们无法用英语向对方介绍与我们文化相关的一些内容。

另外,我们会失去很多向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再次,我们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味地迎合西方文化,对自身文化失语,就会陷入一种文化认同危机中去,最终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学者马静(2003)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回顾与反思母语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外语学习者母语文化表达能力欠缺。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
(一)外语教学工作者忽视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研究较多,而忽视了其正迁移效应。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更多的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内容,而对母语文化鲜有提及。

另外,有些教育工作者过分夸大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效应,从而刻意回避一些中国文化内容。

(二)外语学习者自身中国文化素养的缺乏也易导致“中国文化
失语症”。

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

如果对自身母语文化了解不足,中国文化积淀缺乏,学习者肯定无法用英语正确地表达出中国文化的某些内容。

另外,在高等教育层次,许多大学很少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学生缺乏相应的帮助或渠道来学习中国文化。

(三)外语学习者自身的英语水平制约着中国文化内容的表达。

语言水平对良好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在于英语水平的高低,因为无论自身中国文化素养如何深厚,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应对策略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因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共同忽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变得普遍存在。

鉴于此,为了提高广大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笔者认为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设置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

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认为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最为可行的途径即是开
设相关的必修或选修中国文化课程,这种课程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介绍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

(二)着力提升外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渠道学习并积累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另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对比研究且
进行讲授,以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赏能力。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仅仅是单向的,以目的语文化交际为导向的,而是要把培养学生建立自身文化独立身份的意识放在首位。

因此,我们要切实地找到一条输出本土文化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鼓励他们独立平等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四、结语
目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很多外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在重视目的语文化同时却忽视了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中国文化失语症”愈演愈烈。

然而,母语文化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全面文化交流背景下,只有平等双向的交流才能实现共赢的有效交际。

因此,外语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在提升自身本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身文化输出,传播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10-10-19.
\[2\]韩翠萍,郑厚光.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08,(2):103-106.
\[3\]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教学\[j\].甘肃联合大
学学报,2010,(3):108-11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藏文化\[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
\[6\]马静.母语文化-学好外语文化的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罗苏秦,李璇.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84-86.
\[8\]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