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歌赏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赏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赏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由著名诗人余光中所作的诗歌,下面是这首诗歌的赏析:
首先,这首诗以“大堰河”为题,令人联想到它所在的地方——广东梅州市。
诗中通过对大堰河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其次,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水里有鱼,岸上有菜”,“叫卖声、呼唤声、嘻笑声”,描绘了当时社区里生活的繁华景象。
同时,诗歌中对大堰河的形容也非常形象,如“长长的溪流,如绸带般曲折”,“垂柳拂面,绿草如茵”。
最后,在这首诗歌中还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保姆的感恩之情。
保姆在作者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教会了作者许多东西,也在生活中给予了他温暖和关爱。
作者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保姆的感激和敬意。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对大堰河和童年生活的描写,以及对自己保姆的铭记和感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余光中诗选》赏析

《余光中诗选》赏析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余光中诗选》进行赏析,从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入手,探讨其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余光中诗选中的一首经典之作是《乡愁》,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故乡的云彩”、“匆匆划过波涛”等描绘了作者的回忆和眷恋。
同时,通过对“乡愁”一词的反复运用,余光中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广泛的人生经历相融合,使得这首诗具有普世的情感共鸣。
《夏日绝句》是余光中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展现了夏季的酷热和舒缓。
诗中的“燥风扇动梅子香”和“蜉蝣入户长相伴”等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夏日的独特氛围。
此外,余光中通过诗句的对仗和音韵的把握,赋予诗歌以节奏感和韵律美,使得诗歌在琐碎之中融入了一份宁静和温暖。
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余光中的诗歌也表达了他对时代的关注与思考。
例如《六月》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残酷与人性温情并存的描绘,探讨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诗中的“三、五月风雨”和“万户捣衣声”的意象,既具体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温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深深向往。
此外,余光中的诗作中还经常包含着哲思与隐喻的意味。
《万般无奈听杜牧》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诗中,余光中通过杜牧诗作中的音乐隐喻以及自身的创作感悟,讨论了艺术的边界与无奈。
通过对杜牧诗句的借用,诗人思考了诗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并通过对艺术无奈的描绘,表达了对创作困境的思考。
总的来说,《余光中诗选》展现了余光中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既包含了对个人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又透过个人的思考和洞察,呈现了更加普遍的人生哲思。
余光中的诗作以平实、真挚的语言风格为主,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内涵深刻,触动人心。
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余光中的诗歌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余光中诗歌赏析

余光中诗歌赏析余光中,中国当代诗人、文学家、教育家,1931年出生于台湾甸,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大地》、《笑傲江湖》等,其诗歌具有浓重的历史、自然、政治意味,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明显的抒情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充满着深远的思想,余光中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了他的情感,表达了他心中的自然美、政治正义,向人们提倡着勤劳节俭、勇于改革的思想,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余光中也有许多赞美大自然和沉思人生的诗歌作品,如《山有木兮木有枝》中写到:“天地外无边,琴弦自遥联。
枝叶相拥处,绿暗暗生馨。
”显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而诗歌《笑傲江湖》中则写到:“纵使风云千变万化,把自己坚守到最后一刻。
”显示了作者对生活、事业、家庭的勇敢抗争精神,号召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余光中的诗歌不仅有抒情,也有深刻的哲理,《大地》中写到:“但求万里悠悠把自己生活,而不求一时聚散相召。
”描绘了大地的恒久宽广,他用这首诗歌向人们提醒,要安顿自己的生活,不要受权势的奴役,要勇于改变,要坚持理想。
余光中的诗歌被赞誉为“唯美诗歌”、“浪漫诗歌”,又因其雅致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同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他的诗歌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无数普通人的心灵,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寻求自我、不断发展,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前进。
回顾余光中50多年的诗歌写作历程,他的诗歌既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又有当代文学的精神,充满着激情与力量,颂扬着自由、理想与正义。
余光中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笔下诗句传递出美好的信息,创作出优美的诗歌,传达着无比富有深意的思想,在当代文学史上,他的作品将有着独特的地位。
至此,经过对余光中诗歌的赏析,可以看到,他的诗歌不仅多姿多彩,而且有深远的思想意义,传递着他对于自由、理想、勇敢和正义的坚守和追求,为无数读者带去了温暖和力量。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原文赏析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原文赏析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原文赏析《等你,在雨中》是现代诗人余光中写于1962年的一首爱情诗。
此诗描写了一个少年在雨中等待一个美丽纯情的少女的焦急复杂的心态,感情真挚、热烈。
全诗句式参差,语意顿挫,音韵柔婉,语言优美典雅,尤其是心理描写更加细致动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作品注释1.红莲:典出乐府诗《江南》,原诗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吴宫:原指吴国的宫庭,这里亦泛称江南,因江南可采莲。
3.桂桨:以桂木为桨,语出《楚辞》。
4.木兰舟:用木兰树所造的船。
桂桨与兰舟俱言舟楫的华美典雅。
5.姜白石:南宋人,原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工诗词,通音律,词极唯美。
创作背景1962年夏,诗人突击写出《莲的联想》系列诗三十首,倡言“新古典主义”。
《等你,在雨中》为系列诗之四,作于1962年5月27日,收入《莲的联想》,是余光中爱情诗的代表作,但诗歌的意义并不局限在纯爱情主题,而包括表现爱情的选择的途径,和从爱情中升华出来的一种皈依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哲学思考。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空灵的爱情诗,描述了一次约会前的等待心理。
诗中将写景与抒情、用典与象喻精巧地熔铸为一个整体。
第一节以写景为主,背景是在莲池旁边。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乡愁》全诗 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全诗及赏析乡愁作者: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品赏析】余光中是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
他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从十岁开始,在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学习生活。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
白玉苦瓜(余光中)诗歌原文及赏析

白玉苦瓜(余光中)诗歌原文及赏析【原文】白玉苦瓜作者:余光中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一只苦瓜,不是涩苦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充实每一粒酪白的葡萄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一任摊开那无穷无尽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皮靴踩过,马蹄踏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辗过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1974年完成【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副标题#e#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辩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渐渐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
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
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
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
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
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
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
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
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
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
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
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

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当我死时》原文阅读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我死时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评析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
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
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
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
该是啼鸟唤人归吧?《当我死时》鉴赏(卞新国)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
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
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余光中的诗欣赏与赏析

余光中的诗欣赏与赏析关于现代诗人余光中的诗歌是非常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感情是非常的真挚的。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余光中的诗欣赏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等你, 在雨中》原文】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等你, 在时间之? 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後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余光中《等你, 在雨中》原文赏析】这首诗,是于光中在六十年代初所写的众多与莲相关的爱情诗中最出名的一首。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明白,是描写一个青春少年在等待他古典型的“小情人”,地点在莲池边,时间是夏日的某个傍晚,但诗中仍然有象雾般的朦胧处,以致在当时台湾《文星》杂志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
首先是本诗歌的题目,有人认为有语法毛病,应改为“在雨中等你”才对,可这样一改,诗的味道就荡然无存了。
诗歌是“酒”而不是“饭”,使有用倒装句,会使诗歌更富于诗意和音乐的美感。
此诗共分8个自然段。
除第八自然段外,每段三行,长短不一,中间一行缩进一个字符。
诗人这样安排,是为了使整首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活泼,更加符合年青人跳跃的心态;同时,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节奏的美感。
在诗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以一行诗来结束整首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现在,让我们从诗歌的第一段开始“吟咏”吧。
在第一自然段里,诗人用了短短34(连同标点符号)个字,就将诗歌中所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清晰的向读者做了交代。
人物--年青的恋人;地点--莲池边;时间--黄昏:蝉声沉落,蛙声升起;环境--“东边下雨西边晴”:“在造虹的雨中”,这样描写给诗歌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并且不失古典。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乡愁余光中乡愁余光中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赏析:1、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2、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文字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3、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不断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里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4、诗歌有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5、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余光中 逍遥游 赏析

余光中的《逍遥游》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1、主题思想:《逍遥游》以“逍遥”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强调了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无所事事,而是要在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基础上,达到心灵上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真正摆脱了自我和物质的束缚,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2、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
首先,诗歌采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写各种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于自由和束缚的理解。
例如,“北冥有鱼”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由不是一种简单的放纵,而是要在摆脱物质束缚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其次,诗歌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不同形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于自由和束缚的看法。
例如,“大鹏”和“篱笆”的对比,“大鹏”象征着自由,“篱笆”象征着束缚,通过两者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束缚的厌恶。
最后,诗歌还运用了意象手法,通过描写各种形象来表达作者对于自由和束缚的理解。
例如,“云淡风轻”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只有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
3、语言特色:《逍遥游》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意味。
作者运用了平实的语言风格,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到简单的话语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自然。
同时,诗歌的语言还具有节奏感强、音韵和谐的特点,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4、文化内涵:《逍遥游》作为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歌中的“逍遥”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逍遥”被视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们所向往的,也是文化中所倡导的。
总之,《逍遥游》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它通过对于人生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余光中诗作赏析

余光中诗作赏析
余光中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和文化学者,他的诗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其诗歌
形式也丰富多样。
本文将主要从余光中的诗歌主题、语言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余光中诗歌主题
余光中的诗歌主题多元化,既有抒情,也有写景,又有思想性和抗议性等。
他善于从
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描绘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如《火车驶过平原》中“电车呼啸过他
的头,/他看见金色的麦垛郁郁”;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出时代变迁的矛盾和
冲突,如《我与国庆节的关系》中“不应再留下一丝欣喜/所有这些都曾经过去”。
余光中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贴近生活,有时对字词进行巧妙的联想和运用,如《锄禾》中“大呼山野灵隐孤/片片田田金色秧”;有时采用新旧词语结合、构成新的词语,形成独特的意境,如《台北六国志》中“布草被芦雨洗莲榻/东溟鲲降岁晏船”。
三、余光中诗歌艺术手法
余光中的诗歌艺术手法多样,如运用比喻手法,构建出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春晓》
中“熟酒香脆油条灵/蔬菜市场桥下晨/旧车展出一将军/燕子二将军数鸣”。
同时,他也
经常使用律诗,通过押韵、对仗、平仄等手法,表现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如《草木》中“葬花碑前水自流,/看看垂垂的绿苔秋;/慢步偏斜还径转,/鸟为谁翻白眼舞。
”
综上所述,余光中的诗歌主题多元化、语言简洁、艺术手法多样,他的诗作多彩多姿、感人至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灵光。
余光中白玉苦瓜诗歌鉴赏

余光中白玉苦瓜诗歌鉴赏一、诗歌意象之美1. 白玉苦瓜- 这整首诗围绕着“白玉苦瓜”这个意象展开。
白玉苦瓜本身就是一个很独特的东西,它是一种艺术的结晶。
在诗里,它像是一个被时间和艺术雕琢出来的精灵。
你看啊,苦瓜本来是很普通的一种植物,甚至有点苦涩、粗糙,但是当它被用白玉雕琢出来后,就变得精致无比。
就像从一个灰姑娘一下子变成了公主。
- 它不仅有着苦瓜的形态,还被赋予了白玉的质地。
白玉象征着纯洁、高贵,而苦瓜则有着生活的痕迹,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有一种矛盾又和谐的美感。
就好比一个经历了很多苦难的人,内心却依然保持着纯洁和高贵。
2. 其他意象的烘托- 诗中还有像“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这样的意象。
这把白玉苦瓜和古老的中国联系起来了。
就像白玉苦瓜是被古中国的文化乳汁喂养大的孩子。
古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些都像营养丰富的乳浆一样,滋养着这个独特的艺术作品。
还有“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这里把整个大陆的爱都集中在这一只白玉苦瓜上,把白玉苦瓜的意义升华到了一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情感的高度。
二、诗歌的情感内涵1.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从诗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余光中对传统文化的那种热爱。
白玉苦瓜就像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情感。
余光中就像一个深情的守护者,他看着这个白玉苦瓜,就像看着古老中国的文化瑰宝。
他用诗中的每一个字去抚摸它、赞美它。
- 这种热爱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融入到对白玉苦瓜细致入微的描写当中。
就像你对自己心爱的宠物,你会把它的每一个小动作、小表情都描述得很可爱一样。
余光中把白玉苦瓜的每一处纹理、每一种光泽都写得充满了深情。
2. 对民族命运的感怀- 在诗里,白玉苦瓜也有着民族命运的影子。
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就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变迁。
从古代的辉煌到近代的苦难,白玉苦瓜像是一个默默的见证者。
而余光中通过对白玉苦瓜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民族能够在苦难中坚守自身文化,并且不断发展的一种期望。
余光中写给未来的你赏析

余光中写给未来的你赏析《余光中写给未来的你》赏析《余光中写给未来的你》是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珍贵诗作,它充满了思考与哲理,恳切而感人。
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余光中借此作品向未来的读者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和情感,让人感到无尽的思考和情感交流。
本文将从诗歌的主题、意境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余光中写给未来的你》该诗的核心主题。
整首诗以“写给未来的你”作为开头,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关怀。
诗歌的主题涉及到了时间、生命和人性等普适的命题,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个体存在的尊重和价值的肯定。
通过观察现实、思考过去、展望未来,诗人试图让读者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思考,从而引发人们对时间、生命和人性等重大议题的深度思考。
其次,诗歌通过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让读者进入到作者思想的世界,从而使得诗歌更具思想性和感染力。
在诗歌的开头部分,余光中写道:“在凤毛麟角的望向白色的天空/ 也许从那里会听见某种脚步声。
”这段写景的语言,将读者代入到一个凤毛麟角的环境中,给人一种祥和而美好的感受。
而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未来读者的殷切希望和期待,诗句朴实却饱含深情:“你读到这里已经老了/ 用老了的眼注视着那些不老的脚印。
”这句话呼应了诗的开头,将诗人的情感与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与未来交流的感觉。
另外,诗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余光中写给未来的你》的亮点之一。
整首诗采用自由诗的形式,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这使得诗歌的表达更贴近诗人内在的真实感受。
这种形式也为诗人提供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使得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更加自由地流淌出来。
同时,诗歌中的反问、修辞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意味。
总之,余光中的《写给未来的你》是一首内涵深刻、情感细腻的现代诗作。
通过独特的意境和抒情方式,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未来读者的深切情感和思考。
通过观察生活,诗人呼唤出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引导人们思考自身的存在意义。
稻田里的中国梦诗歌赏析

稻田里的中国梦诗歌赏析【原创实用版1篇】篇1 目录1.引言:介绍《稻田里的中国梦》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主题一: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3.主题二:诗歌中的稻田意象4.主题三:诗歌中的中国梦内涵5.结论:总结诗歌的价值和意义篇1正文《稻田里的中国梦》是一首描绘中国农村景象的诗歌,作者是著名诗人余光中。
该诗歌通过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稻田风光画卷,同时传达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它要求作者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去描绘生活,反对过度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
在《稻田里的中国梦》中,余光中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稻田的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到稻田的生机和活力。
例如:“稻田里的水,/滋润着每一寸土地,/那是大地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
”这里,作者通过对稻田中水的描绘,表达了对大地的敬意和对生命的尊重,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其次,诗歌中的稻田意象。
在《稻田里的中国梦》中,稻田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稻田象征着中国农村的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根基,也是国家的粮食生产基地。
作者通过对稻田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意。
例如:“稻田里的人,/勤劳、善良、朴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里,作者通过对稻田里的人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勤劳、善良的品质,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再次,诗歌中的中国梦内涵。
中国梦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热议的话题,它代表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稻田里的中国梦》中,作者通过对稻田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稻田里的中国梦,/是丰收的喜悦,/是幸福的泪水,/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这里,作者通过对稻田里的中国梦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总之,《稻田里的中国梦》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通过对稻田景象的描绘和对中国梦的诠释,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诗歌原文及鉴赏

【主题】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诗歌原文及鉴赏【内容】1. 诗歌原文《渡口》淤泥搅着阳光流水褪却声音为谁在山的那边我亦不知名称城市里的桔子溶尽了蒲公英太重风不再吹到这个渡口码头门都腐烂2. 诗歌赏析这首诗是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他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以“淤泥搅着阳光”、“流水褪却声音”来描绘渡口的景象,渲染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以“为谁在山的那边”加强了诗人对于未知的好奇与探索。
通过“城市里的桔子溶尽了”、“蒲公英太重”、“风不再吹到这个渡口”、“码头门都腐烂”等描述城市化带来的破坏与遗憾,反衬出现代社会的无奈和伤感。
3. 诗歌主题整首诗以渡口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城市化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时光静止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城市与自然的思考与反思。
在现代化社会的浩瀚中,人们往往被喧嚣所遮掩,却忘记了内心对于另一种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人通过这首诗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城市与内心的关系,引发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4. 诗歌情感在诗歌中,诗人情感内敛而深沉,透过简约的语言表达出对于社会变迁和人生困局的思考与悲伤。
诗中的“淤泥搅着阳光”、“流水褪却声音”等意象,既有对于自然的热爱与静谧的向往,也暗含对于现实的无奈与伤感。
5. 诗歌结构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切入点,通过自然与城市对比的手法,将诗歌的空间层次和意象展开,通过简约的语言和流畅的节奏,达到“言远志深”的艺术效果。
6. 诗歌意义《渡口》深刻表达了现代社会的矛盾与人生的困境,呼唤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与城市的关系,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引发对于生活的思考与领悟。
7. 结语《渡口》是一首简约而深刻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城市与内心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反思。
希望读者通过欣赏这首诗,能够重新审视自然、城市与内心的关系,感受到诗人对于时光与生活的深切追求和向往。
8. 诗歌的艺术特征《渡口》以其独特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展现出余光中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余光中《民歌》原文阅读及赏析

余光中《民歌》原文阅读及赏析余光中《民歌》原文阅读及赏析民歌余光中余光中(1928—)福建永春县人。
1947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5月到台湾大学就读。
毕业后入台大研究院研究英国文学。
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现为高雄中山大学外文研究所所长兼文学院院长。
“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余光中诗选》等。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醒也听见梦也听见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赏析余光中的诗是承继五四新诗起步的,50年代投入现代主义诗潮,后来又转而回归中国古典传统,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中西融汇、古今结合的诗歌道路。
《民歌》这首七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诗人对西方文学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
因而,他能在东西参照中看待中国文化。
所以,他的诗的回归不是形式的,而主要是基本的文学精神和民族魂魄的血统。
正如他自己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这首《民歌》就是在传统与自我、个性与共性的交融点上表现和歌唱了中华民族雄强自主、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的构成,是历史的,也是自然的。
因此,诗一开始就从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写起。
正是那莽莽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这首“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民歌。
它自诞生以来,响彻华夏大地,“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这里的民歌是我们民族起源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它有最古老的自然源流。
正如人们所说:“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然后化成潺潺柔情流露在纸上。 他把满腔深情和温柔写进了诗,
然后留给了整个人间。 留给自己的,只剩下: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左手的掌纹》
•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 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 在 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 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 慨悲歌的英雄事业; 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 看到苍蝇搓 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 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 国”。 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 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 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 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 微猛 虎,蔷薇变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 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 曾垂下!”华 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 所能表现的深思。”
名句
1.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2.一条破老的白帆 漏去了清风一半 却引来海鸥两三 3.烧我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
仍萦绕着那片厚土。
其他作品
《春天,遂想起》 《听听那冷雨》 《等你在雨中》 《左手的掌纹》
他把人生经历过的一切, 好与坏、喜与悲, 统统放进心里, 用年年岁岁发酵, 在笔尖转个弯儿,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绝色》
若逢新雪初霁
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忆李白》
•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追月逆江河 包黑斩龙顺民心 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我辈此中惟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酒入豪肠 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 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