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8-07T11:27:25.7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作者:陈语熙
[导读] 基于此,本文从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子系统构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关要素。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大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一般分为宏观规划研究、中观策略引导和微观方案制定三个层次展开研究,旨在构建一个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公共交通一体化无缝衔接的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新型慢行交通体系,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理念,构建大城市慢行交通的良性出行。基于此,本文从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子系统构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关要素。
关键词: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引言:慢行交通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前能源供应趋紧、交通拥堵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大力提高慢行交通环境、充分发挥慢行系统的优势,实现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良好换乘对接,使其发展走向系统化、舒适化和有序化。
1、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理念
1.1交通安宁政策
通过系统的硬设施及软设施降低机动车对居民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负效应,改变鲁莽驾驶为人性化驾驶行为,改变行人及非机动车环境,以期达到交通安全,可居住性,可行走性。
1.2以行人、非机动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慢速交通意味着有活力的城市,提倡以行人、非机动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创造最适合步行、骑行的城市空间,以行人、非机动车为导向进行城市设计;而非现在流行的绿化景观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或者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1.3以人为本、环保运动的兴起
在大城市饱受机动化交通的困扰之后,人们出行开始向慢行回归,背后隐藏着生活理念绿色、自然、健康回归的思潮。由于慢行交通以人的出行为衡量尺度,且几乎不消耗任何能源,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作用,因此慢行交通开始逐步回归至市民日常出行中。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要素
2.1空间规划
可采用分区规划法,将城市划分为多个慢行区引导区间出行向公交转移,慢行区之内通过慢行廊道联系。慢行区是指城市中拥有一定规模、具备相对完整、系统化慢行条件的区域,需制定相对应的慢行策略与之匹配。充满活力且生机勃勃的城市公共空间吸引着人们到此享受丰富的公共生活,慢行区内的公共空间因其对人流吸引力的强弱形成不同的慢行核。
2.2 交通组织
鼓励慢行区间的长距离出行采用“慢行+公交”的方式,短距离出行则通过城市道路旁的慢行道进行疏解。在旧城区用地紧张的地段,可考虑立体化的设计,形成丰富的空间。在道路交叉口,可结合具体情况,设置立体措施,或采用基于非机动车的交叉口优化措施。
对于慢行区内的交通组织,可引入公共自行车,有效联系各慢行核,将一部分机动化出行转化为慢行。慢行核内部道路可考虑“人车分流”并倡导慢行优先,建设非机动车与人行专用道路,实现空间分离,同时,内部的支路网系统可对机动车交通采取一定的限制;并解决好静态交通问题,才能合理组织慢行核内的交通,同时也保护特色区域内部的和谐环境。
慢行交通可作为轨道交通或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接入和输出端,因此,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考虑好其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如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采取“BTOD”发展模式;与水上交通线路相匹配,水上巴士站点设立在可达性强的地块等。
2.3 土地利用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出行距离在500m范围内的,市民大多愿意选择步行;当出行距离超过500m时,市民习惯用自行车代步。传统城市中小尺度的街区大多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如苏州古城区内密布的巷道网络,因此在这类城市中,慢行出行占有较高比例。
慢行交通规划理念在用地层面上体现为建设多功能社区,集商业、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可在源头上减少长距离出行,居民在社区内部即可完成大部分的活动需求,提倡建设和谐的慢行社区。是对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传统的邻里开发模式的继承。
传统单中心发展模式容易引发了交通问题,在慢行区内加强慢行核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次级的城市商业中心和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并形成“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核――次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核――社区核”等层次,可疏解一定量涌向传统城市中心的交通量。
2.4 景观设计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景观设计,应以慢行者的视觉要求特性为主。对依附于城市道路的慢行通道、以休闲、健身等为主导功能的慢行运动线路、慢行与其他交通方式节点的景观设计,应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并通过精心设计的道路铺装、台阶、路缘石、无障碍设施、为慢行者提供抵御一些恶劣气候条件的空间维护结构等。
在慢行运动的基础上,城市需要为慢行活动提供一定的停驻空间。可结合城市广场、公园、滨水区、步行街区等场所形成城市特色慢行空间。在这类空间中,以慢行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为主考虑交通组织以及配套相应的停车设施,并对地面铺装、建筑墙面、商店橱窗、标志、绿化种植以及建筑小品等所组成的空间质感则要求处理细致,并适合人的尺度,适应慢行者视觉特点。
慢行系统的建立对城市大范围的景观要素如山体、湖泊、公园等有一定的延伸作用,通过慢行道及慢行设施的建立完善,使得自然景观向城市内部渗透,与城市内部的特色慢行空间成为系统,形成城市的生态网络格局。
2.5 行为感知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强调景观享受的慢行,将城市良好的山水、绿化景观与慢行交通结合起来,使慢行出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
动;强调慢行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人们在慢行环境当中的景观需求和休憩交往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应成为规划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注意慢行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针对慢行交通的主体偏向老年人、青少年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特点,在重要的慢行交通节点应加强对慢行者的指示,增加透明度,这也是适应老龄化社会与多元化城市生活的需求。普及无障碍设计,并要求具有亲切的空间,应尽量避免过于凹凸不平的路面。
2.6 特色塑造
慢行城市是一个全面、开放、持续的建设理念,需要在人们的内心树立起慢行的理念,将慢行文化融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应获得慢行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同时要为市民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各项社会活动的展开,能容纳多元化心理需求的城市空间情境场所。中国传统的街巷格局、环境风貌和肌理特征是居民的生活方式、习俗和地域文化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射和积淀,是城市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在空间上的叠加。通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塑,在慢行系统中延续传统的街道格局和空间形态,可以帮助居民在现代城市中寻找正在或已经失去的传统空间,延续城市的空间文脉和记忆。
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在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加强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者必须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实现科学的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就必须要对城市道路和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彭盛.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
[2]许泽昭.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J].江西建材,2017
[3]刘冠华.罗良浩.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