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前概念研究
物理前概念研究,对构建科学概念的启示
关键词 : 前概 握 正 确 与 否直 接 影 响 到 对 物 理 理 论 的掌
握 和 学 习 . 生 在 没 有 学 习 科 学 概 念 之 前 , 据 日常 生 活 、 学 根
232) 4 1 1
摘 要 : 理 前 概 念广 泛 存 在 于 学 生 的 头 脑 中 , 有 很 强 的顽 固性 和 反 复 性 , 统 的教 学 方 式很 难 改 变 . 物 理 教 学 物 具 传 在
中, 若错 误的前概 念不能及 时的转变为科 学的概念 , 势必影响着 学生认 知结构 的构 建 , 因此必须探 索构建 物理科 学
学 过 自 由落 体 的知 识 , 仍 然 不 相 信 重 的 物 体 与 轻 的 物 体 但
一
道 下 落 . 们 的思 维 没 有 从 自 由 落 体 这 个 物 理 的 原 理 出 他
发 , 是 从 他 们 头脑 中 的前 概 念 出 发 . 问学 生 做 过 实 验 验 而 询
另 一 个 是 抛 力 ; 币 上 升 时 抛 力 大 于 重 力 , 降 时重 力 大 于 硬 下 抛 力 .4 o o 和 Sk l f 18 ) 利 用 抛 硬 币 问 题 对 mtm J Th o o f( 9 9 也 o 2 0 俄 勒 冈 州 大 学 的物 理 专 业 学 生 进 行 了 教 学 前 测 试 , 4名 学 生 的正 确 率 也 只 有 1 % . J 盛 顿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小 组 在 0 华
维 , 成 物 理 学 习 的 障 碍 , 生 会 觉 得 物 理 难 学 . 误 的 前 变 学 错
如 同 一 地 点 的 两 个 物 体 从 同一 高 度 同时 开 始 做 自由落
前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高中《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研究
的物 体 同时 落 地 。 ) 点评 2 : 用 实 验 排 除 直 观 教 学 中 的直 觉 思 维 对 理 性 认 识 的 干扰 , 省时省力 , 颇具说服力 , 效果好。 三、 纠 正 非 科学 的经 验 和 观 念 ( 1 ) 引问 : 生活 中物体 下落 快慢 不 同可能 是受什 么 因素影 响? ( 2 ) 猜想 : 影 响下 落 快 慢 的 因 素 是 空气 阻力 吗 ? ( 在不 考 虑 空 气 阻力 时候 , 轻 重 物 体下 落 快 慢 相 同。 ) 点评3 : 学生从 实验中获得 感知 , 再进行 比较 、 概括 , 进 行 思维加工 。 总结 出结 论 。 教 师 不 是 对 自己 做 的 演示 实 验 进 行 自 我 总结 , 而 是在 学 生 自我 发展 的基 础 上 , 通 过 梳 理 学 生 认 知 结 果 归 纳 出结 论 , 使学 生 感 受 到 成 功 的 喜 悦 。
前 概 念 与 物 理
:
概 念 教 学
高 中《自由落体 运 动 》 教 学研 究
王月贞
( 福 建 省南 靖 县 第 一 中学 , 福 建 南靖 摘 要: 前概 念 一 般 是 指 学 生在 学 习某 科 学 概 念 之 前 由 长 期 的 日常 经验 形 成 的 对 事 物 、 现 象的 看 法 和观 念 。 而 中学 生 考 虑 问题 容 易产 生表 面性 . 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而 看 不 到 事 物 本 质 , 所 以 易 形 成 一 些错 误 的 前概 念 。在 物 理教 学 中 ,不 能 忽 视 学 生 大 脑 中形 成 的 前 概 念 ,对 正 确 的 应 加 以 利 用, 对错 误 的要 认 真 引导 消除 。 本 文 结 合 具 体教 学案 例 分 析 前
前概念对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的 ,以 及 这 些 经 验 是 如 何 建 立 起 来 的 ,这 样 才 能选 择 适 当
的教学策 略帮助学生有效 地形成正确 的物理知识 。对学生
来 讲 ,也 只 有 知 道 自 己在 哪 些 方 面 存 在 着 前 概 念 .才 有 可 能 利 用 它 或 更 正 它 。 因 此 .教 师 在 开 始 讲 授 有 关 的 物 理 内 容 之 前 ,应 通 过 一 定 的 方 式 ,如 小 组 讨 论 、提 问 、 问 卷 调 查 、试 题 测 试 等 等 ,去 深 入 了解 学 生 大 脑 中前月 号念 的存 在 概 上 半 月 二 。 一0 年 十 情况。 ( )创 设 情 景 ,引发 认 知 冲 突 二 学 生 头 脑 中 的 前 概 念 是 自发 的 、 隐 蔽 的 。不 在 具 体 情 景 中 教 师 难 以估 计 , 而学 生 又 不 知 道 自 己可 能 存 在 的错 误 前 概 念 。 因此 ,教 师 应 该 创设 情 景 使 新 知 识 与 学 生 的 前 概
溢出水的体积201o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i化学科知识点及考核重点分析一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构成二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内容分析2010年的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没有改变近年来的试题结构编排梯度从易到难
前概念对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麦 慧怡
前 概 念 是 学 生 在 接 触 科 学 知 识 前 ,对 现 实 生 活 现 象 所
正 确 的 物 理 前 概 念 是 物 理 学 习 的 良好 基 础 和 铺 垫 ,其 正 迁 移 作 用 可 成 为 物 理 概 念 学 习 的 资 源 和 概 念 学 习 的 新 的 增 长 点 ,可 使 学 生 尽 快 地 掌 握 新 的科 学 知 识 体 系 。例 如 学
初中物理“前概念”思维张改剖析与对策
初中物理“前概念”思维张改剖析与对策1. 引言1.1 前言初中物理学科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初中物理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前概念”思维张改的问题,即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受到既有的错误认知的干扰,导致对新概念的学习困难。
这些“前概念”可能是来源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正确的认知。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前概念”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概念和特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进行思维张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前概念”思维张改进行剖析与对策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过程中出现的“前概念”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学习。
1.2 研究背景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前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前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或误解。
这些前概念可能源自于日常生活经验、传统观念、教科书的错误解释等各种原因。
前概念的存在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带来了不少困难。
学生往往会将错误的前概念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导致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受阻。
研究如何有效地识别和纠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学生前概念的纠正工作。
对初中物理“前概念”思维张改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前概念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的实施方式,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初中物理学科中存在的“前概念”现象,分析其概念和特点,揭示前概念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前概念思维张改的原因。
通过研究,旨在提出针对前概念思维张改的有效对策,并探讨对策的实施方式,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提升物理学习成绩。
中学物理学习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变
教 师 的忽 略 , 会 造 成 学 生 对 科 学 知 识 的 理 解 都
偏差 。
霍 华 德从 图式 理 论 出发 , 前 概 念 能 够顽 固 对
地 存在 于 学 习者 的 头 脑 中 的 原 因 做 了深 入 地 研 究 。他 认 为 , 1 概 念需 较 长 时 间 才 能形 成 , () 学生
J u n l fHih rCo r s o d n eEd c t n Na u a ce c s o r a g e re p n e c u a i ( t r l in e ) o o S
1 引 言
物 在学 生头 脑 中的 主观反 映 。物理 学本 身与 t常 t
生 活联 系 紧密 , 生在 系统 学 习物 理 之前 有 着 丰 学 富 的生 活经 验 , 些 经 验 可 能 导 致 错误 概 念 的 形 这
前 概念 是指 学 生 在 学 习 系统 科 学 知 识 之 前 , 通 过 日常生 活 和 以往 的学 习 , 脑 中对 于该 知 识 头 已经形成 的概念 。其 中有 些前 概念 与科 学规 律是
第 2 2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2月
高等 函授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o ih rCo r s o e c u ain( t r l in e ) o r a fH g e re p nd n eEd c t o Na u a e c s Sc
类 似 的认 知错 误 现 象 , 样 会 对 学 生正 确 理 解 物 这
理 概 念 , 习物 理 内容产 生 极其不 利 的影 响 , 引 学 应 起 教 师足够 的重视 。
2 前 概 念 的 来 源
著名 发展 心理 学家 皮 亚 杰 指 出 : 生 不 是 带 学 着空 脑袋 进教 室 的 , 日常生 活中 , 在 已经形 成 了一 系列 观念 , 这些 观 念不 是凭 空产 生 的 , 是客 观事 而
物理学习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变
根据概念突出的顽固性特点和概念转变发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草率地用所谓的正确的观点去覆盖学生原有的想法,那么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科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正确观点和错误观点发生交互作用,根据两者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相互协调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科学的概念教学之前,首先要清楚学生原有的对某一概念的认知水平情况,并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效地转变错误的物理前概念,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1.直观感觉带来的错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这些凭直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正确;相反,它很容易成为错误的根源,如铁比棉花重;冬天室外的铁块比木块温度低等。
2.知识迁移的负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
这主要是由于数学工具运用不当所引起的。如初学者看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电阻的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等。
一、错误概念的来源及其心理学归因
自7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涌现出大量有关学生错误前概念的研究。芬德等(Pfundt & Duit,1991)的文献目录中列出了1100多个这类研究,其中物理学方面的错误概念占总数的70%,这些错误概念从何而来呢?研究者发现,每个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先入错误都有它的客观条件,但从宏观分析也有一般的共性,这些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组织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与实际情况相类似的教学情境中修正错误想法,是帮助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最佳途径。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大多是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建立起来的,用学生获得前概念的真实问题作为实例,会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实践证明,教学中用以下的思路来解决真实性任务能有效地转变前概念:选择真实性任务或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预测实验或问题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前概念对现象进行解释,并为自己的前概念进行辩护,从而引起思维结构发生冲突,并强烈意识到前概念的存在,教师在适当时机进行参与,并逐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物理概念来解释问题。
初中物理“前概念”思维张改剖析与对策
初中物理“前概念”思维张改剖析与对策【摘要】初中物理学习中,“前概念”思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前概念”,分析了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进一步探讨了“前概念”问题的成因,以及学生和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具体方法和对策。
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前概念”思维张改的效果。
对初中物理学习中“前概念”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剖析,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前概念”问题,提升物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前概念、思维、张改、剖析、对策、重要性、成因、具体方法、教师、学生、实际案例、解决方案、展望、结语。
1. 引言1.1 初中物理“前概念”思维横向比较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前概念”思维的问题,即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受到已有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对新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
这种“前概念”思维在学生中较为普遍,造成了许多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
对于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前概念”思维,我们可以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比较各个学生的“前概念”思维表现,看看他们在不同知识点上存在哪些共性和差异性。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前概念”思维情况,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前概念”思维方面的表现,了解教学环境和学习背景对于“前概念”思维的影响。
通过对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前概念”思维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的本质,为制定有效的教学对策提供有力支持。
1.2 “前概念”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前概念”的影响。
这些“前概念”是学生先前已经形成的关于某一概念或现象的认知框架,它们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正确认识“前概念”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前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前概念的影响研究
上 匀速 前 进 的物体 受 到一 个 向前 的静 摩擦 力 。( 5 ) 拔 河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 文献标识码 】 A
多数高中生感到最难学的学科是物理 , 高中物理中尤 以高一物理更为难教难学,高一物理考试的结果常常令学
从 2 0世纪 7 0年代起 ,西方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学
者 ,通过 大 量 调查 研究 表 明 ,早 在 正式 学 习科 学 课程 以
二 习题教 学 中存 在 的前概 念
高 中教师还会经常遇到另外一些学生在解题中暴露 出的、隐蔽 的,甚至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前概念 。如验证 “ 研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物理情形中,认为小车受 到的拉力一定等于勾码重力 ,见 图 1 。
物理教学一定要多引导学生经历思维体验 、透彻理
一
7 7—
学园 l X U E Y U A N
解, 贯彻重在理解的教学原则 , 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 而不是让他们多记一二三 四五条注意事项。力学教学 的
2 0 1 5年 第 2 O期
物体在地球上 ,还要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 ,就完成了对
生 伤心 、教师 倍感压力 ,甚至 家长也感 到头痛 。因此 ,高
一
物理难教难学成为 中国教育 中存在多年 的一个教学现
比赛赢的一方拉力大。( 6 ) 物体速度越快惯性越大。
象。 大多数 人 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个原因是初中与高中衔
接 中出现 的 “ 台阶” ,那么构 成这个台阶的原 因是 什么呢?
不但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差距上 ,更主要 的是体现在认知心理和观念 思维上 ,其 中比较公认 的一 个原因是认知心理 中前概念或相异构想干扰。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
念的隐藏性。 二、 转化前概念的策略
个事物全貌 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飞跃 。 l J 建构主义认为 ,每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利用原来的
前概念对教学 的干扰很大 ,阻碍了学生对于科学概 : 知识理解新知识 , 只能理解知识的一个侧面 , 很难理解知
识的全部 内容 , 这就很难完全消除前概念的影响 。 随即通 念的正确理解, 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教学策略, f 就 达教学可 以从不同角度深入学 习知识 ,强化巩 固科学概 能把前概念变成理解科学概念的“ 生长点” 。根据笔者多 { 年的教学经验 , 现就转变前概念的策略提出自己的一些 l , 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 , 念 更宽的角度理解科学概念 。把
师充分整合学生暴露 的前概念 ,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 难知道到底有哪些前概念。它们平时在大脑 中隐藏得 很 1 深, 很难显现出来。当遇到实际问题时, 隐藏的前概念就 f 困扰学生 的前概念就能在解决原始 问题的过程 中顺利地 会暴露 出来。 l 以解 除 。 得 3随 即 通达 教 学 是 深化 正 确 概念 学 习的 重要 保证 . 这种隐藏性 的特点使得学生大脑 中的两种观念同时 并存着。 他们习惯于用正确的概念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 J 随即通达教学就是对 同一 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 而用前概念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牛 l 次进行 , 每次的情境都不相同 , 侧重 于问题 的不 同侧 面。 顿第三定律的学生分析拔河 比赛时 ,他们仍 然认 为是谁 f 习者可以经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相 同内容的学习 。获得 学 的拉力大 , 就能在拔河 比赛 中获得胜利 , 这就表明了前概 I 同一问题不 同角度的理解 ,从而 能让学习者达到对整 对
学 生在 学 习 物 理 概 念 之 前 , 触 了很 多 的物 理 现 象 , 的 前 概念 。 比如 , 于 电流 速 度 与 电 子 移 动 速 度 的 关 系 , 接 关 积 累 _大量 的生 活 经 验 ,因 此 他们 具有 的前 概 念 是 ‘分 很 多人 认 为既 然 电 流 是 由 电子 的定 向移 动形 成 的 ,那 么 『 卜
充分暴露前概念 实现知识正迁移
充分暴露前概念实现知识正迁移王长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外国语学院㊀522001)摘㊀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是基于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的ꎬ因此对于教师来讲首要任务是利用不同的途径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暴露ꎬ然后才能促进知识正迁移.笔者结合本人教学实践ꎬ从实验㊁合理情境㊁理性分析以及变式问题四个方面对前概念视角下的物理知识正迁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关键词:前概念ꎻ暴露ꎻ正迁移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8)09-0058-03收稿日期:2018-01-01作者简介:王长华(1979.2-)ꎬ男ꎬ本科ꎬ中教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一㊁对 前概念 的理性认识所谓物理前概念ꎬ是指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之前ꎬ通过自己的观察㊁体验㊁思考ꎬ对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ꎬ已经从大量的生活情景和现象中获得了很多物理学科方面的感性知识和朴素见解ꎬ比如 重的物体往往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等.这样的物理前概念ꎬ有的是正确的ꎬ有的是与正确理解相悖的ꎬ有的则是对物理本质的模糊认识.因此ꎬ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ꎬ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各样的前概念ꎬ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暴露ꎬ摸排和掌握这些前概念ꎬ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ꎬ完成物理知识的正迁移.㊀㊀二㊁暴露 前概念 教学策略奥苏伯尔有一句话说的很好ꎬ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ꎬ我将会说ꎬ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ꎬ暴露 前概念 就是指在不加干预情况下对学生的原始水平进行的测试ꎬ其目的是为后续教学提供参照和依据.笔者提供了几个暴露 前概念 的手段:㊀1.基于证据进行猜想暴露 前概念物理学家的猜想往往是伟大发现的前奏ꎬ他们看似天马行空的猜想其实也是建立在自己学术和智慧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ꎬ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ꎬ但是猜想要有根有据.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因为学生写出来的根据其实就是他们的前概念.这种有束缚的猜想ꎬ不仅能暴露学生的前概念ꎬ而且还能和新知识发生联系.案例1:比如必修1中«探究加速度与力㊁质量的关系»这一节可以提前设计一个小纸条问卷ꎬ进行前测.学生前测案例如下面两图ꎬ如图1㊁图2.这个猜想暴露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很多前概念ꎬ比如:与物体重力有关ꎬ因为重的物体(比如火车)加速慢ꎬ而轻的物体(比如摩托车)加速就快ꎻ与所受摩擦力有关ꎬ有摩擦力的物体速度变化慢ꎬ而没有的则会更快等.有些学生猜想写完后写根据ꎬ写着写着就发觉自己的根据站不住脚或者完全没有说服力.于是ꎬ自己对自己的前概念就进行怀疑㊁剖析㊁批判ꎬ不自觉的进入了知识迁移的过程.㊀㊀2.利用课堂辩论暴露 前概念新课程要求我们以生为本ꎬ自然要求我们要设有听取学生意见的场合和机会ꎬ因为那是我们了解学生前概85念的好时机.只要我们抓住这样的时机ꎬ就能促使学生把自己的前概念讲出来ꎬ而课堂辩论是一个很好暴露前概念的方式.案例2:比如在选修3-1«恒定电流»中学习 电流强度 时ꎬ关于电流强度是标量还是矢量?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ꎬ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标题: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正方:矢量.反方:标量.并请正反双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稍稍鼓励之下ꎬ有同学就带头发表了意见.同学甲(标量观点):我们都知道I=q/tꎬ对于一个等式ꎬ左右两边的标矢量的性质应该是一致的ꎬ显然q和t都是标量ꎬ所以I也是标量.同学乙(矢量观点):老师说过ꎬ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ꎬ电流强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ꎬ所以我认为是矢量.这样的辩论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和疑惑暴露的比较彻底.但这两种观点似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ꎬ因为在学生的头脑当中这两种观点都是对的.3.利用学案导学暴露 前概念采用导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暴露 前概念 手段ꎬ导学内容在整个导学案中的比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而且ꎬ从某个意义上说ꎬ一个好的导学案也应该具有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前测的功能.比如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一开始就需要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ꎬ笔者设计了一个导学作业对学生实施学案导学.如下:导学作业(1)磁通量概念: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ꎬ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ꎬ面积为Sꎬ我们把和的乘积ꎬ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思考:如何用此磁感线条数形象理解磁通量?(2)有一框架面积为Sꎬ框架平面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相互垂直ꎬ对穿过平面的磁通量的情况是(㊀)A.如图3所示时等于BSB.若使框架绕轴转过60ʎꎬ磁通量为12BSC.若从初始位置转过90ʎꎬ磁通量为0D.若从初始位置转过180ʎꎬ磁通量变化为2BS第(1)小题用来了解学生对磁通量概念和物理意义的掌握程度ꎬ第(2)小题是对磁通量及其变化量的相关计算的前测.学生都能答第一问ꎬ但是第二问好多选了ACꎬ可见该生对磁通量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ꎬ但是对于磁通量的计算以及变化量的计算还有待加强和巩固.㊀㊀三㊁科学前测实现知识正迁移的教学策略1.利用实验进行正迁移学生头脑中的很多思维都是抽象的或者属于生活经验型的ꎬ比如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要纠正这种片面的或者错误的前概念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ꎬ从而促进知识正迁移.针对前测案例1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实验1:对比用小车甲(质量大)和小车乙(质量小)ꎬ在相同的外力的作用下在轨道上同时释放ꎬ可以看到乙运动较快.该实验符合学生的生活认知ꎬ与很多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不谋而合ꎬ学生的认知在这个实验中处于平衡的状态.实验2:增大小车甲的受力(也可以同时减小乙的受力)ꎬ同时释放ꎬ学生发现这回是甲运动的快.也就是说质量大的物体也可以比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快.这个现象与很多学生的前概念发生了冲突.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ꎬ让学生思考怎么探究物体质量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也就顺理成章.在前概念冲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ꎬ再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性实验ꎬ最终得出在相同合力作用下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特点ꎬ完成知识的正迁移.2.利用合理情境进行正迁移学生在高一初次接触 位移 这个概念时容易和 路程 概念混淆ꎬ因为位移是一个矢量ꎬ而学生对矢量的理解还不深刻ꎬ甚至觉得矢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ꎬ可以创设合理的情境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迁移.针对学生认为 位移 和 路程 差不多的前测结果.教师设计了相关的情景如下:(1)同学小张从校门口出发ꎬ走了100mꎬ请问这位同学现在在哪里?(2)同学小黄从校门口出发ꎬ向东走了100mꎬ接着又向南走了100mꎬ请问ꎬ他现在的位置离校门口多少远?现在的位置在校门口的什么方位?而这个过程中他走的路程是多少?对于情境中第(1)问ꎬ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ꎬ因为没有指明行走方向.从而让学生明白ꎬ初中学习过的路程概95念是不能准确描述物体运动时位置变化的方向的ꎬ也就明白了引入 位移 概念的作用.而对于第(2)问则让学生体会到路程和位移的区别ꎬ由于是情景化的ꎬ学生易于接受ꎬ对于位移的计算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3.利用理性分析进行正迁移对于前面案例2显示出来学生对矢量和标量的理解有不到位的现象ꎬ我们又该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迁移呢?其实ꎬ此处只要抓住矢量的特点进行理性分析就可以完成.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图4ꎬ从图4中可以看出ꎬ并联电路上两个支路的电流大小和方向与干路上电流的大小和方向ꎬ恰好符合矢量合成原理ꎬ似乎可以说明电流强度是矢量.那么到底对不对呢?老师再画出图5ꎬ如果仍旧用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总电流ꎬ则总电流的结果不可能仍然是7A.但是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电路知识ꎬ总电流的确应该等于7A.由此说明ꎬ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在 电流强度 这个物理量上是不适用的ꎬ即电流强度不是矢量ꎬ而应该是标量.从这个理性分析中ꎬ可以让学生对矢量有更深刻的认识ꎬ即除了平时经常提及的 既有方向ꎬ又有大小 这个标准外ꎬ矢量还应该符合 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个运算法则ꎬ即使学生头脑中是错误的前概念也得到正面迁移.4.利用变式问题进行正迁移变式问题或者变式训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手段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ꎬ利用这种方式ꎬ也能很好的对学生已有的物理前概念进行正迁移.它往往是以学生脑海中的前概念或者某一道母题为模型衍生出相关联的问题或者知识ꎬ使学生触类旁通ꎬ举一反三.比如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中 惯性 概念的教学就比较适合利用变式问题进行正迁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 惯性 这一概念有所接触ꎬ但是有些同学对惯性的理解并不深刻ꎬ利用惯性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不到位ꎬ甚至还有很多错误的前概念存在.高中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惯性 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型情境:乘客站立在行驶中的公交车上ꎬ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ꎬ乘客会有怎样的感受或者状态出现?(人的上身会往前方倾斜ꎬ甚至人都会向前摔倒ꎬ这是惯性的表现.)模型变式:将一玻璃瓶装满水后密闭放在水平桌面上ꎬ匀速向前推动ꎬ发现瓶的中部有一个气泡处于如图6图示的状态.现突然用一物体挡住瓶子让其紧急 刹车 ꎬ则瓶中的气泡相对于瓶子将怎样运动?(学生普遍会回答:向前运动.教师因势利导ꎬ要让学生明白类比乘客的不是空气泡而是瓶中水ꎬ水的质量更大ꎬ它的惯性也更大ꎬ在瓶子加速时ꎬ水因为惯性会往前挤占空间ꎬ则气泡向后.)这个关于惯性的变式问题ꎬ通过源于学生生活的较为生动的物理情境ꎬ将定性认识发展为定量比较ꎬ强化了 质量是惯性唯一量度 这一认识ꎬ是一次利用变式问题实现物理知识正迁移的成功实践.㊀㊀四㊁教学反思暴露 前概念 使得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ꎬ教师能够非常高效率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ꎬ准确的找到新知识的传授起点.同时ꎬ能够让学生学习知识时的认知路径更加的科学化ꎬ这也是高效率的前提.从笔者的实践中发现要实施科学的正迁移ꎬ一是要充分利用实验进行教学ꎬ更多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ꎬ设计实验时自然要多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其次要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ꎬ消除一些抽象思维带来的思维障碍.三是教学时还是要多一些耐心ꎬ要循序渐进ꎬ因材施教.㊀㊀参考文献:[1]张蕾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物理错误概念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ꎬ2011(4).[2]孔祥梅.前概念对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及转化策略[D].聊城:聊城大学ꎬ2015.[3]梁旭.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ꎬ2011.[4]徐海莉.变式教学ꎬ拓展物理思维[J].物理教学探讨ꎬ2014(10).[5]徐志平.以 惯性 的教学为例谈概念的变式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ꎬ2016(3).[责任编辑:闫久毅]06。
前概念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使 学生 获得 概念 的方式 。初 中生大 量 物理 前概 念 是物 理 概 念 同化 的重要基 础 ,例 如 ,学生 早 已知 道人 在潜 水 时
越 往 深 处 游 就 会 越 难 受 ,并 且 也 能 解 释 这 是 因 为 越 往 深 处 压 力 越 大 。 此 时 教 师 可 进 行 实 时 引 导 :利 用 压 力 = 受 力 面 积× 压 强 : 当 人 往 下 游 动 时 ,受 力 面 积 不 变 ,推 演 得 出 越 往 深 处 压 强 越 大 的 结 论 ,如 此 就 促 进 了 学 生 关 于
杆 可 以 省 力 : 滑 雪 时 脚 下 带 雪 橇 , 原 因 是 为 了 减 小 压
常 困难 .原 因在 于学生 有 大量 的 “ 事实 ”作 基础 :静 止 的 自行车 ,只 有 当人 对 它施 加 力才 动 ;风 吹树枝 才会 摇
1 75<< Ne w Cu r r i c u l u m R e s e a r c h
学影 响 的分析 ,提 出了转化 物理 前 概念 的策 略 ,以期 对 初 中物 理概念 教学 有一 定 的辅 助和借 鉴作 用 。
一
液 体压 强 与深度 成正 比的概念 同化 。 二 、物理 前 概念 知 识 对物 理概 念 的 负面 影 响
学 生 的 物 理 前 概 念 有 些 是 片 面 或 是 错 误 的 , 这 些 物 理 前 概 念 对 物 理 概 念 教 学 的 负 面 影 响 很 大 1 . 物 理 前 概 念 误 导 物 理 概 念 。 经 验 作 为 在 多 次 实 践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s e a r c h > > 1 7 4 I 热 点 全 攻略
物理中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物 理 中 前 概 念 及 其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夏 海 宁 周 彦 陈 聪
,
( 宁 师 范 大学 物 理 与 电子 技 术 学 院 , 宁 大 连 16 2 ) 辽 辽 10 9
摘 要 : 生 在 接 受 系统 的教 育 之 前 . 学 已经 持 有 前 概 念 , 学 生 自身持 有 的 前 概 念 促 进 或 阻 碍 着 学 生 科 学 概 念 的 形 成 。 揭 示 学 生的 前概 念及 其 转 变规 律 .被 认 为是 科 学教 育 中的 核 心 问题 . 提 高科 学教 育 质 量 的关 键 。 本 文 旨在 以教 育 学 、 是 建 构主义、 结构 课 程 理 论 为 指 导 分 析 学生 前 概 念 的 特 点 、 响 前 影 概 念 形 成 的 各种 因 素 ,提 出 了物理 学 习 中前 概 念 转 变 的 具 体 策略。
世界 。 当然 物 理 学 中还 有 许 许 多 多 这 样 的定 律 和 规 律 .当我 们 在 深 入 的理 解 和 思 考 这 些 定 律 及 规 律 时 .我 们 可 能 在 其 中发
关键 词 : 理 物 前概念 转变 教 学 策 略
的 前 概念 . 让 学 生 用 物 理 概 念 去解 释 问题 时 , 概 念 就 会 马 当 前
上表 现 出来 。 4反 复性 。学 生 经学 习理 解 了一 些 物 理 概 念 . 了一 段 时 . 过
前概 念 是 前 科 学 概 念 的简 称 . 指个 体 在 没有 接 受 正式 的 是 科 学概 念 之 前 , 日常生 活 中所 感 知 的 现象 , 过 长 期 的经 验 对 通 积 累与 辨 别式 学 习 而形 成 的对 事 物 的非 本质 的认 识 。 生在 学 学 习 物理 之 前 , 多或 多 或 少 地 存 在 一些 错 误 的 前 概 念 , 是 在 大 这 以 往 的生 活 和 学 习 过 程 中 , 于 日常生 活经 验 、 己 的观 察 等 由 自 因 素形 成 的一 系 列 与 科 学 知 识 相 违 背 的 观 念 。错 误 的前 概 念
简析中学物理前概念
简析中学物理前概念作者:王妍鑫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4年第02期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由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概念的局限以及由词语带来的误解进行不恰当类比而产生的与科学概念相似或相悖的理解认知,对中学生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影响.1前概念的来源前概念的来源是多样的,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对概念认识不全面以及旧知识的影响.例如,有些同学从生活现象中观察到温度高时会有地面上的水会蒸发,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在温度高时才会有蒸发现象.而事实上,蒸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液体的蒸气压小于饱和气压,蒸发就会发生.又如,通过肉眼观察,学生会认为太阳光是无色的.而通过实验我们得知,太阳光是一种由不同波长单色光组成的电磁波,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包含了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光.除此之外,对概念外延的错误认识也会产生错误的前概念.中学生对于事物现象规律的理解往往存在表面化,习惯望文生义,不擅于系统分析、深入思考,不能探究其本质,这样就会导致对概念内涵认识的模糊,进而导致概念外延的错误扩大或缩小.2前概念的特点由于不同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其受教育程度、受家庭、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会导致他们对科学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学生读过很多科普书籍,他们所产生的前概念可能会更接近科学事实.而有些学生仅仅凭借直观的生活现象形象地看待问题,其前概念往往就会存在一些错误成分.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都会习惯性地将新知识与之前所学的概念及所经历的经验相联系、类比,尽管所形成的前概念不尽相同,但还是体现了它的广泛性.除此之外,前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顽固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习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而且其前概念的产生是日积月累的,可以说在学生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说,要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是比较困难的.当然,前概念的产生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可统统否定,更不能对其感到无力应对,应积极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纠正其中的错误成分.3解决方案3.1通过师生对话、设计导入式提问引出学生前概念因为前概念具有隐蔽性,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运用师生对话、导入式提问先找出学生潜在的前概念.导入式提问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提问,还可以用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中,设计课前实验,通过搭建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预期目标之间的认知桥梁,帮助扫除似懂非懂的前概念障碍.案例1在探究做功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以下问题:师:小明抬着一桶水先水平运动100 m,后坐升降机匀速上升100 m,问小明前后两段做功相同吗?生:一样.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前后两次的力和位移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相对应受力和位移方向的关系,再引入做功的两个条件,从而消除学生之前错误的前概念.案例2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问题提问:师:人在用力推墙时,为什么墙不动,人却向后退呢?而为什么推纸箱时,纸箱却被推动了呢?生甲:因为墙的重力大于人的推力,箱子的重力小于人的推力.生乙:因为墙作用于人的力大于人作用于墙的力.纸箱作用于人的力小于墙对于人的力.在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并显示其前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运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或力传感器相互对拉测瞬时值来验证牛顿第三定律.证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以改变之前错误的认识.案例3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课程中,学生很容易认为摩擦力只起到阻力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实例,在进一步提问摩擦力仅仅只能产生阻力吗?让学生积极思考举例摩擦力作为动力的实例.例如:人走步和某些传送带.3.2创设情境激起矛盾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并加以教具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矛盾,进而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改变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案例4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学生普遍存在着认为声音是由于碰撞、敲击、摩擦等原因而产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运用教具并提问.为什么风吹树叶,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而吹在……却没有声音呢?接着教师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边缘,用手按压后抬起,接着教师用橡胶棒敲击一下音叉,问:为什么手离开了直尺,橡胶棒离开了音叉,直尺和音叉还是会发出声音呢?让学生自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接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3以实验验证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学生建立概念、探究规律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通过实验验证,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实验法又避免了传统说教式授课方式的枯燥、沉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出的实验结果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案例5例如之前提到的误解,教师就可以通过三棱镜分离太阳光的实验来消除.或者在教室里做以下实验.在教室中摆放各种颜色的花卉.当太阳光照进来时,我们会感到满眼五彩斑斓.拉下窗帘,房间立刻漆黑.此时,当我们开红灯时,我们仅能看到红花,因为只有红花反射红光,其他颜色的花都将红光吸收了.同样,打开黄灯时,我们只会看到黄花.做完这个实验我们就会得出结论:只有当集各种单色光于一体的太阳光照射时,我们才能感受到绚丽.所以太阳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所组成的.案例6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中,很多学生认为电阻的大小与电流和电压有关.教师可以连接电路,改变电压或电流大小,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计算阻值,或用万用表直接测量电阻,证明电阻的大小与加在它两端的电流电压无关,而是它本身的性质.比较鉴别法也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纠正错误认知的较为常用的方法.一些概念用比较法引入,可以使教学难度降低,还可以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同时,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知识相比较,让学生找到他们的相似点与差异点,使学生豁然开朗,更能较快地接受新概念.利用比较法也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案例7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时,由于受到初中物理“动滑轮的拉力是重物和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向上拉的两个力之和一定等于向下的总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一组对比实验来证明.第一次将线沿竖直方向拉,此时两弹簧测力计所示的拉力之和等于总重.第二次将两弹簧测力计拉开至一定角度,此时拉力之和远大于总重.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使用条件,有效防止知识的负迁移.3.4收集学生的前概念,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积累、收集学生不同的前概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提前做好准备.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的前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整理、更新.总之,教师应努力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灵活处理学生产生的前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研究引言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初中阶段则是学生正式接触物理学知识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需要接触一系列新的概念和理论,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以期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探究能力,启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发现和探索。
这种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为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引入科学概念和逻辑关系小学科学课程已经开始引入一些科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例如火的产生与灭火原理、天气变化及气温、水循环等。
这些概念和关系的引入,为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前期准备,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和接受。
3.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4.促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小学科学课程使学生对自然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触发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发现。
这种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1.概念偏差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学中可能存在一些概念偏差,例如关于光线传播的概念、物体的颜色和形状、声音的传播等,这些偏差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知识薄弱小学科学课程通常只涉及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概念,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和原理可能涉及不够,这就给学生在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带来了困难。
3.认知局限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和接受一些抽象和复杂的物理概念,这就制约了他们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理解和学习。
4.学习态度小学科学课程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能会有所影响,这就制约了学生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学习与掌握。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研究引言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生接受初中物理教育之前,小学科学课程所灌输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研究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对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小学科学教育和初中物理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的理论基础1. 概念的连贯性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物理课程都是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阶段,二者之间存在着概念的连贯性。
小学科学课程所培养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认知框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初中物理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知识的渗透性小学科学课程涉及了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如物质的性质、天文、力与运动等内容,这些知识渗透着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在初中物理教育中,这些小学已经熟悉的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初中物理前概念。
3. 概念的扩展和深化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教育,而初中物理课程则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小学科学课程所建立的科学概念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
以上理论基础说明了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影响的具体情况,需要从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研究。
二、小学科学课程与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对接点及影响情况1. 观察与实验小学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自然现象。
而初中物理前概念中的物理实验和观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将为其学习初中物理打下基础。
2. 物质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了水的状态变化、物质的密度等概念,而初中物理前概念中也包含了物质的性质,如水的沸点、密度的概念等。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小学科学课程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学科学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小学阶段对物理的教学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自然与生活、天文与航天、地球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物理前的概念影响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通过教授物质与能量转化、光与声、简单机械等基础概念,培养了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种培养对于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在初中物理课程中需要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这些基础概念。
如果小学科学课程没有对这些基础概念进行教学,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掌握初中物理前的相关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是建立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初中物理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学生接触科学的起点,如果能够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对于其后续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需要与初中物理课程的连贯性相结合。
虽然小学科学课程为初中物理前的概念学习提供了基础,但由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物理课程也有其独特的要求和特点。
在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对初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是积极的。
它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建立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了使这种影响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学和初中的连贯性,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学习和掌握初中物理前的相关概念。
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及矫正方法
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及矫正方法物理概念是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是一类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人脑中概括和抽象的反映,它既具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征.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两类.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前概念或错误概念,实质上是学习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前概念一般与科学概念是不一致的.在伽俐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同样缺乏科学理解,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这个错误观点一直维持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理解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往往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缺乏思维的深刻.所以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根深蒂固,不易纠正,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物理概念的准确形成极为不利,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物理学习中,学生形成前概念的途径很多,归纳为以下几点:⒈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很多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但这些凭自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准确的.例如,铁比木头重;水温只要达到100℃就可沸腾;车不拉不走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⒉知识的负迁移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能否恰当使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也是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但物理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学更重要的是物理事实,物理本质和物理关系.学生因为从小就接受数学教育,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常常有"数学惯性",以数学关系来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a=F/rn,学生会认为a∝l/rn,a∝F忽视了F,rn,a三者之间相互不能割裂的物理关系;对库仑定律F=kq1q2/r2,会认为r→0时,F→∞,忽视了物理事实.⒊不准确的课外渠道学生在物理教学以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能够获取大量的物理知识,但其中很多是错误的.例如,重量,重力,质量不分;路程和位移混淆;电容器概念与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电容概念不分.⒋有语词带来的曲解概念是用一定的语词来记载和标志的,借助语词能够对感性材料实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这里把物理教学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等统称为物理概念)通过语词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还能够补充直观材料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语词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匀速"指的就是"速度保持不变",因而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也理解为"速度保持不变".物理前概念对物理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准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概念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己对生活的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有所了解:在热学方面,他们有了冷热的不同感觉;在光学方面,他们对照相机照相,近远视眼镜,马路上的油膜色彩等充满了好奇……对这些己知的物理现象的了解和好奇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促动科学物理概念的建构和意义学习.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对物理现象,过程,材料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即时纠正,将影响对物理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变成物理学习的障碍,学生会觉得物理难学.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使得学生认为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还受到一个向前的力的作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到一个下滑力的作用;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特有的向心力的作用等.这影响了力学部分的学习和力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减少学生的前概念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呢?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物理教师在讲授相关物理内容之前,应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如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景,小组讨论,问卷调查,提问,试题测试等方式让学生的前概念表现出来.例如提问学生40W和60W灯泡串联在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谁更亮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60W的比40W的灯泡更亮.其次,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的错误前概念与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产生冲突,从而转变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在物理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前概念,就是要改造和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就是认知发展实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同化是指学生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增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调整和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上述两灯泡例子中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产生冲突,在通过计算并实行分析,学生理解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消除错误的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又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个生活经验已影响着他们.教师可拿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把其中一张揉成团,然后让它们从同一高度下落.问学生谁先落地答:同时落地.这时老师撒手,学生观察结果,与学生的前概念发生冲突,老师进一步讲解,因为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小,所以纸团比另一张纸下落快.且仅此说明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以牛顿管为例,使学生理解到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学生轻松抛弃原来的不准确前概念,建立起"在不考虑阻力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正确结论(科学概念)."总之,学生并不是大脑中"一片白纸"走进课堂的.相当多的研究都已表明学生带有各种各样的先入之见的前概念走进课堂,教学不可能无视学生的前概念,而是应该将其原有前概念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变陈雪梅摘要: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物理概念之前对周围世界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物理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根深蒂固,并对物理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分析了物理前概念的来源,阐述了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讨论了概念转变发生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纠正错误前概念,进行科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物理学习;前概念;科学概念;概念转变;图式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在他们接受正规的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
这种在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所具有的想法被人们称之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的一般狭义理解不同,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或看法。
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便是一个概念。
这些前概念中,有些与科学概念有相通之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肤浅的,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的概念相悖的,因此前概念又常常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者“相异构想”(alternative framework)。
关于前概念的研究早已有之,从80年代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已经召开了多届有关自然科学与数学教育中的学生错误观念的国际研讨会,至今仍是热点[1]。
科学教学及科学学习心理研究,都将学生前概念及其对于科学学习和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建构的作用和影响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领域。
对于学生的前概念,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将对有关前概念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错误概念的来源及其心理学归因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涌现出大量有关学生错误前概念的研究。
芬德等(Pfundt & Duit,1991)的文献目录中列出了1,100多个这类研究,其中物理学方面的错误概念占总数的70%[2]这些错误概念从何而来呢?研究者发现,每个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先入错误都有它的客观条件,但从宏观分析也有一般的共性,这些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观感觉带来的错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
这些凭直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正确,相反,它很容易成为错误的根源。
例如,铁比棉花重;冬天室外的铁块比木块温度低;车不拉就不走等等。
2、知识迁移的负效应。
这主要是由于数学工具运用不当所引起的。
比如看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初学者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电阻的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3、由语言带来的曲解。
学生常用生活语言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概念的曲解。
例如,匀加速运动就是速度逐渐增加的运动;“裂变”就是把整体分为部分,因此把一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也都归为裂变。
4、不正确的课外渠道。
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的不少信息是不正确的。
例如,重量、重力和质量三者不分;路程和距离互相混淆;电容器概念与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电容不分等等。
这些前概念的核心特点是[3]:(1)是学生头脑中强烈具有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2)不同于专家的概念;(3)会对学生如何理解自然现象并做出科学的解释产生重要影响;(4)必须被克服、避免和消除,以使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解。
霍华德(Howard,1987)曾经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错误概念的形成并且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原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图式。
(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4]霍华德从图式理论出发,对前概念能够顽固地存在于学习者的头脑中的原因做了深入地研究。
他认为,(1)概念需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学生的各种图式均在逐渐地形成过程中。
(2)学生认为用已有的图式已足够应付日常生活,因而将在学校里所学的图式都存入单独的心理单元。
或是由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非常有限,看不出利用所给图式概括分析事物的必要性,觉得没有必要改变其已有的图式。
(3)有的新图式虽然能够用来解决一些原有图式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新的图式与学生的原有图式发生了严重的认知冲突,学生拒绝接受。
[5]可见,由于学生拥有的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前概念并非一些毫不相干的“点”,而是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使他看到了某个概念的不足,也会作尽量小的调整,以维护自己原有图式的完整。
图式的形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建构的必然,在学生头脑中印象深刻,要用新的图式去代替原有的图式并非易事。
因此,研究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实现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条件1、概念转变的两种类型概念转变是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6]概念转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概念同化。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如果新的刺激物能够纳入到原有的图式之中,这个认知过程就叫做同化。
它的特点在于,客体被纳入到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引起主体认知结构量的变化。
例如,学生在高一学习功的概念时,与初中学习时的不同情境在于力与位移的方向互成任意角度,要把这一新情境下做功的刺激纳入到原有图式中,就必须把原有的图式扩展为:可见,同化只是把新的刺激物整合到原有的图式中去,经过同化扩大了图式的范围,但是它的内涵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只发生了量的变化。
另一种是概念顺应。
如果新的刺激物不能与原有的图式同化,或者说在原有图式中找不到同类的图式,这样学习者必须重新构建一个能容纳新刺激物的新图式,这就叫做顺应。
例如,关于电场力做功图式,就不可能为机械做功的图式所包容,于是通过改显然,这里的W=qU与原有图式W= FScos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新图式。
就两种概念转变的方式而言,前一种变化是较容易实现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是相容的,那么构建新的概念并不是一件难事。
而后一种情况的概念转变则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因为它是以破坏学生自身所认可原有图式为前提的。
由于前概念通常是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因此在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面临新的科学概念与原有图式相抵触而无法纳入原有图式的尴尬处境。
基于以上原因,概念转变研究主要是从顺应的侧面来研究概念建构的过程,揭示学生错误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规律。
2、概念转变的条件早在1982年,Posner等人针对概念转变发生的条件提出了概念转变模型(CCM)。
他们认为一个人原来的概念要发生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1)对原有概念的不满。
让个体处于某种情境,让他用自己的原有概念来解释一些现实问题。
只有个体感到自己原有的某个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去了作用,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他才有可能改变原有概念。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学习者需懂得新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他需要把各个片段联系起来,建立整体一致的表征。
(3)新概念的合理性。
个体需要看到新概念是合理的,而这需要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它概念、信念相互一致,而不是相互冲突,它们可以一起被重新整合。
这种一致性包括:与自己的认识论信念的一致;与自己其它理论知识或知识的一致;与自己的经验的一致;与自己的直觉一致等。
个体看到了新概念的合理性,意味着他相信新概念是真实的。
(4)新概念的有效性。
个体应看到新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原有概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向个体展现出新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启发意义。
有效性意味着个体把它看作是解释某问题的更好的途径。
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之间密切相关,其严格程度逐级上升,人对概念有一定的理解是看到概念的合理性的前提,而看到概念的合理性又是意识到其有效性的前提。
Hewson把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称为概念的状态,而且提出不仅新概念的状态会对概念转变产生影响,原有概念的状态也会对概念转变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三、对教学的启示根据概念突出的顽固性特点和概念转变发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草率地用所谓的正确的观点去覆盖学生原有的想法,那么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科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正确观点和错误观点发生交互作用,根据两者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相互协调的过程。
因此,在进行科学的概念教学之前,首先要了解清楚学生原有的对某一概念的认知水平以及相异构想情况,并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效地转变错误的物理前概念,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1、进行教学前测学生头脑中的图式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因此具有隐蔽性,平时一般不会清晰地呈现在脑海里。
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采用诊断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结构。
这样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意义。
对“教”的意义可用奥苏伯尔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8]的确,在教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尤其是与新概念有密切关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的认识,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对“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教学前测或者提问,能激活学生的经验图式,让它从隐蔽之处呈现出来,这样就为学生的重新建构提供了基础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和顺应来获得新概念的学习,以避免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进行无意义的接受学习。
另一方面,进行教学前测并及时反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习惯于用原有图式进行问题解决,当教师给予错误答案的反馈信息时,会沉重打击他们的原有认知图式。
反馈结果会使学生对一些现象感到困惑甚至出现反叛情绪,“我哪里错了?我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如果答案错误的话,老师你对这个现象又将如何解释?”,此时大脑无比兴奋,内在的学习动机非常强烈,用原有认知图式进行问题解决的失败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原由,甚至想根据自己的事实去推翻教师的结论。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再绞尽脑汁地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课认真思考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2、组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与实际情况相类似的教学情境中修正错误想法是帮助他们获得科学概念的最佳途径。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大多是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建立起来的,用他们获得前概念的真实问题作为实例,会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
实践证明,教学中用以下的思路来解决真实性任务能有效地转变前概念:选择真实性任务或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预测实验或问题的结果;让他们用自己的前概念对现象进行解释,并为自己的前概念进行辩护,从而引起思维结构发生冲突,并强烈意识到前概念的存在;教师在适当时机进行参与,并步步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物理概念来解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