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与过程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与过程监测

考试评价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也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当然,有问题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陈旧落后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评价观和存在局限的考试招生制度。转变教育质量观、教育评价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加强教育质量过程监测,切实实施发展性评价,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教学质量过程监测的背景及其价值

学习质量、学业成就、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及其评价问题,一直是国际上具有高关注度的问题。教学质量是指以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为根本方向,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素质变化的结果。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学生品德行为、学科能力和学业水平、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和学习投入等方面。纵观三十年来的研究,这一问题涉及学习质量的领域、维度和具体指标的划分;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学习质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习质量中的学科能力表现;学业质量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等多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说,当前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要求。

1. 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挑战。

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是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一直存在着标准单一、评价主客体关系不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突出。从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来看,过于注重知识习得水平的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学科关键素养的标准明显不足,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都缺乏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评价标准。在评价的主客体上,明显缺乏第三方评价,缺乏类似英国的QCA、美国的TIMSS、NSEE,以及OECD的PISA等评价机制或机构。在评价方式上,只有知识考试的水平评价。而对学校发展评价、学生发展评价、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又过于注重经验评价。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不足,导致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与国际先进经验相比较,我国在教育质量管理、监测与督导体系上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都没有明确研制并颁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基本标准、学科关键能力表现标准,绿色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第二,教育质量过程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式等方面,我们还缺乏科学的常态化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技术,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需要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第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尚未建立。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建设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平台,成为加强教育管理、教育督导、教育评价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

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研究颁布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把提高教育质量的理念转化为能监测、可衡量、有共识的政策和制度。切实体现教育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提升政府和中小学的教育治理能力。通过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发挥“掌好方向盘”的导向作用。

2. 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是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战略要求。

“核心素养”是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术语。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教育要培育的“素质”究竟是什么、有哪些核心或关键素质?其实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层面都没有清晰回答这问题。应该说,当前确立发展核心素养的方向并试图明确回答并建构核心素养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是人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交互作用中,所应体现出来的能力、人格、个性等方面的关键性品质。核心素养是整合性的、基础性的,适应于不同情境的、统领性的素质或品质。面对21世纪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世纪挑战,UNSCO提出了“21世纪能力(21th Century Competences)”的概念及其结构,“21世纪能力”其实就是核心素养。

从评价的角度看,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态,我们大多处于“经验描述”和“主观评价”的状态。一方面缺乏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更缺乏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监测技术

体系。以国家课程方案为依据,以大数据为基础,立足中国教育实际,建立着眼长远、科学多元的区域性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引导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个性发展。通过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发挥“用好尺子”的调控作用。

3. 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是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现实要求。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建立“基于表现、基于数据、基于证据、基于案例”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建设教育质量监测平台,是应对教育信息化挑战的基本举措。教育质量的管理、评价与督导需要顺应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建设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推进教育管理、教育督导、教育评价的信息化,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的现实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建立学校发展、教师教育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动态数据库,及时诊断和评价教育发展状况,发布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教育教学、学校发展的动态数据和年度报告。通过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发挥“摸清家底”的评价作用,克服学生评价局限于“考试分数”、学校评价局限于“经

验描述”、教师评价局限于“印象表现”的局限性。

二、指向“改进学习”的学业质量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