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货币1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本质)。
2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能力。
3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4货币存量: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总量。
5货币流量: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周转总额。
6狭义货币:指那些流动性最强,起承担的职能主要是充当交换媒介的那部分货币。
7广义货币:既包括高流动星的现金、活期存款,又包括流动性稍差、但有收益的存款货币。
第二章货币制度1.货币制度: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2.本位币:是一国的主币,是用货币金属并按规定货币单位铸成的铸币。
3辅币:是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通货,主要供小额周转使用。
4自由铸币:指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铸成本位币,不受数量限制。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工具1储蓄机构:是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
2信用合作社:由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互助性质的会员组织,是一种由会员集资联合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
3保险养老基金:由企业等单位的雇主或雇员交纳基金而建立起来的。
第四章金融中介机构1.银行的产生:起源于货币兑换业,是在货币保管业务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2.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分配中心、信息中心和资源调剂中心。
3.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哪些: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4.投资基金:是一种由众多不确定的投资者自愿将不同的出资份额汇集起来,交由专家管理投资,所得收益由投资者按比例分享的一种金融组织。
第五章金融市场及功能1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
(1)由四要素组成:参与者、交易对象、交易工具、组织方式。
(2)分类:按融资期限分—短期(货币)市场、长期(资本)市场;按工具不同分—证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按交易对象分—现货市场、期货市场(3)功能:聚集分配资金、资金期限转换、分散转移风险、信息集散。
2金融工具:反映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债务关系的一种合约性证明文件,以书面形式存在,又称金融票据。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一、重要内容1、铸币:指得到国家的印记由国家准许铸造并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2、本位货币:是由国家造币厂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铸币,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计价、结算货币。
3、辅币:满足小额或零星交易的货币。
4、代用货币: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
5、银行券:银行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即银行保证持有人可以随时向签发银行兑换相应金属货币的一种凭证。
7、电子货币: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支付功能的非现金货币。
8、有限法偿货币:指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
即在一次支付中,如果使用有限法偿货币支付的数额超过法定限额,收款人则有权拒绝接受。
9、无限法偿货币:指法律赋予某种货币可以无限制地用于清偿债务、购买商品、支付劳务、缴纳税款等交易中,并且交易一方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不受限制,交易的另一方不得拒绝接收。
这种货币称为无限法偿货币。
10、格雷欣法则:即在两种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市场上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最终市场上充斥着劣币。
11、黄金输出点: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
12、黄金输入点: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
13、信用货币: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形态。
14、支票:是活期存款账户存款人开出的通知银行从其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票面指定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15、本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发出,承诺到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书。
16、承兑汇票:承兑,简单地说,就是承诺兑付,是付款人在汇票上签章表示承诺将来在汇票到期时承担付款义务的一种行为。
经过承诺兑付的汇票就是承兑汇票。
17、信用的特征:(1)期限性(2)流动性(3)风险性(4)收益性18、消费信用: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货币银行学考点名词解释
1、铸币:有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2、货币的职能: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2、购买和支付手段,3、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4、货币制度是指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的法令。
涉及到如下内容: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和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
5、本位币,指的是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为本币。
辅币的面值大多是本币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多由贱金属铸造,为非足值通货。
铸造权有国家垄断,铸造数量有限制。
6、所谓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法律保护的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如何大,不论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7、有限法偿,是对辅币而言的,在一次的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规定的金额里,拒收则不被法律保护8、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对购买商品的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9、商业票据是指赊销商品的企业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需要掌握一种能受到法律保护的债务文书。
在里面说明债务人有按照规定金额、期限等约定条件偿还债务的义务。
10、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11、人们对利息的认识,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基本观点就是把利息理解为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所要的补偿,包括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
机会成本只得是由于投资人将钱借给了张三而失去借给李四的机会以至损失的最起码的收入,风险是指在让渡资本使用权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收益不落实的可能性。
12、利息的实质是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13、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也成回报率、报酬率。
14、基准利率是多种利率并存的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的利率,及这种利率变动其他的利率也变动。
货币银行学的名词解释(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的名词解释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在长期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商品。
2、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3、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计算其他商品的价值时,便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4、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5、货币流通:指在商品交换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从一个所有者手里转到另外一个所有者手里的不断运动。
6、货币流通规律:指在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用公式表示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水平*待实现的商品总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7、贮藏手段: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并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贮藏手段。
8、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9、世界货币:货币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10、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
如果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都称为实物货币。
11、代用货币:指作为货币的物品本身的价值低于其代表的货币价值。
12、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
13、部分储备制:银行体系只需保留部分现金准备即可,其余存款可运用于放款或投资用途。
14、铸币:是经过国家证明,具有一定形状、质量、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15、无限法偿:在支付行为中,只要付出本位币,偿付行为即告结束,对方无权要求改用其他货币,否则被视为违法。
16、有限法偿: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当支付金额超过一定限额时,对方有权拒绝接受。
17、金准备制度:金准备制度的用途:第一,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第二,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18、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点: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地兑换金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铸币:是指经国家证明,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并铸成一定形状的金属铸块。
2、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3、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中,通常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利率,这个利率被称为基准利率。
4、货币时间价值: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5、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人,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
6、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指的是放贷者发放贷款后将面对借贷者从事那些从放款者观点来看并不期望进行的风险较大的活动。
7、交易成本:即从事金融交易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8、信息成本:投资者搜寻有效的项目,对其投资效益进行评估,并且亲自监督实施与贷款人签订的合同所耗费的识别成本和监督与实施成本共同构成了信息成本。
9、担保:担保人所做出的在缔约一方不履行或违反合同条款时而代付一笔确定款项的承诺。
10、承诺:是银行与贷款客户达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契约,银行将在正式的有效承诺期内,按照双方商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需要提供信贷便利,同时,作为提供承诺的报酬,银行通常要向借款人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
11、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不能如期满足客户提款取现,或不能如期偿还流动负债而导致的风险。
12、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一方不履行合约,不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而造成的风险。
13、原始存款:是客户用现金、其他行的支票或者汇票等存入而形成的存款,可增加其准备金,是银行或投资的基础。
14、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发放贷款或者投资时所创造的存款。
15、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根据家庭消费的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物价指数。
16、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根据企业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而成的指数。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现值: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合到现在的价值。
2.到期收益率:使债务工具的现值等于其现在价格的折现率。
3.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转换成现金的难易程度。
4.金融体系:有关资金的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系统。
(资金流入方、流出方、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5.金融: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之间的资金融通。
6.货币市场金融工具: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资产(短期国债、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回购协议)。
7.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资产(股票、债券、抵押贷款)。
8.衍生金融工具:一种合约,它的价值取决于作为合约标的物的某一金融工具、指数或其他投资工具的变动状况(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
9.抵押贷款证券化:抵押贷款持有人将一些性质相似的抵押贷款放在一起,构成一个抵押贷款组合,然后向第三方(通常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等)出售者一组合的股份或参与证书。
10.公司型基金:基金本身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自身的股份,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的股份成为基金的股东,并凭股份领取股息或红利。
11.契约型基金:由委托者、受托者和受益者三方订立信托投资契约而组织起来的,基金本身不是一个法人。
12.远期合约: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日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
13.期货合约:在远期合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的买卖合约。
14.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结算、租赁、信托、代理、信用卡、代保管、信息咨询业务)。
15.表外业务: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却能够为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也使银行承受额外风险的经营活动(贸易融通、金融保证、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16.信托业务:商业银行接受个人、机构或政府的委托,代为管理、运用和处理所托管的资金或财产,并为受益人谋划的活动从而收取有关的手续费。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信用货币: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只能的货币。
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①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②双本位制:法律规定金、银比价,金、银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背离。
此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它的主要内容是:以一定数量与成色的金币作为本位货币,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金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积极作用:1)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汇率的稳定 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布雷顿森林体系①核心内容:(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
(2)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双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中央银行可按规定官价用美元向美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逐渐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②体系作用: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铸币: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亦称格雷欣法则。
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成为“良币”,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界,而“劣币”充斥市场。
自由铸造:公民有权把经法律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的造币厂铸成铸币。
自有铸造制度的意义在于可以使铸币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
无限法偿: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即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如何大,不论属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的借贷行为。
资金流量分析:把国民经济划分成几个部门,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数学模型,并据以进行统计分析,称之为资金流量核算、资金流量分析。
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指以国家为当事人一方的借贷活动。
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消费信用: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
收益资本化: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方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称之为收益资本化。
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行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所确定的利率。
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远期利率: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利率的期限结构:同一品类的不同期限的利率构成该品类的利率期限结构。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
货币银行学重点
货币银行学重点2021大院-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1. 铸币:得到国家的印记由国家准许铸造并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P42. 信用货币: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的高级形态。
P63. 本位货币:是由国家造币厂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货币,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计价、结算货币。
P144. 银行信用:广义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款、贴现等方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狭义专指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等业务活动形成的信用。
P345. 消费信用:指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P376. 间接融资:指最终贷款人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向最终借款人融出资金的方式。
P1927.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指由于生产成本自发性增加(主要是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现象。
P2838. 金融体系:是金融要素的有机结合及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有机系统。
P1029. 货币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和政府)能够并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
P22010. 金融衍生工具:指其价值派生于基础金融工具价格及其指数的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
P5011. 利率市场化:指通过市场机制,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和市场供求双方竞争的结果,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P9312. 基础货币:指具有使货币供给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P25513. 贴现:票据持有人需要现金时,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银行按贴现利息率扣除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票面余额支付给持票人。
P45 14.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分析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的一种状态。
当利率低至一定水平时,人们一致预期利率将上升,此时持有债券会因债券价格下跌而蒙受资本损失,人们普遍只愿意以货币形式来持有财产而不愿意持有债券。
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货币的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货币的无限法偿: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它有无限支付的能力,不论支付额有多大,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接受。
货币的有限法偿:辅币一般用较贱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货币,但国家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可以与主币自由兑换,即有限法偿。
2、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货币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即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指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也是债权人据以向债务人收取利息的利率或债务人据以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4、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5、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是出口信贷的一种形式,是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信用,进口商获得该贷款后用来向出口商付清货款,然后按规定的还款期限偿还出口方银行的贷款本息。
卖方信贷:是出口信贷的一种形式,由出口国银行向出口商提供贷款,出口商用来向进口商提供分期付款。
6、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本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数额款项的债务凭证。
商业汇票:是债权人通知债务人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无条件支付命令书。
7、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资金的直接融通:由赤字单位(最终借款人)直接向盈余单位(最终贷款人)发行(出卖)自身的金融要求权,其间不需经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或虽有中介人,但明确要求权的仍是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双方是对立当事人,这种融资方式称为直接融通。
资金的间接融通: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没有直接契约关系,双方各以金融中介机构为对立当事人,即金融机构发行(卖出)自身的金融要求权,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的资金去取得(买进)对赤字单位的金融要求权,这种融资方式称为间接融通。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大学金融必修课《货币银行学》全册书名词解释(最全)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街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工具。
货币执行这-职能,不需要现实货币。
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减少了商品交换中的价格数目,从而提高了交换的效率2、价值储藏: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即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被用作财富或购买力储藏的工具。
此时,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成为跨期管理的工具。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点在于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3.狭义货币(MI):通常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
其中,现金是指流通中的通货,活期存款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
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的代表,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4.广义货币:M2,通常由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矩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包括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实力的货币形式。
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和对未来货币流通的预测都有独特作用。
5.准货币,也称亚货币。
般将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市之差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市,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6.支票:是指银行存款客户向银行签发的无条件付款命令书。
按支付方式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前者可以从银行提取现金,后者则只能用于转账结算。
由于支票可以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因而支票所依附的活期存款通常称为存款货币。
7.信用卡: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的一种特制载体卡片,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信用卡结账日再行还款的一种消费信用形式。
因此,信用卡实际上就是银行提供给用户的种先消费后还款次的小额信贷支付工具。
信用卡的使用方便了日常消费。
8.购买力:是指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
物价指数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 反之,货币购买力越高。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组织形式。
2,信用,是指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券、债务关系。
3,商业信用:是工商业企业之间以赊销或预付贷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形式。
4,信用工具: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
5,金融市场:货币、资金融通和资产交换的场所。
6,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直接向资金需求者进行融资。
7,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的资产负债业务来进行资金融通。
8,贴现: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银行按票据面额扣除自贴现日至到期日利息后付款给票据持有人的行为。
9,转贴现:是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持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行为。
10,再贴现: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过的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行为,它体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换关系,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手段之一。
11,回购协议:指在市场上出售证券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的时间按照约定价格或约定的利息重新购回该项证券的协议。
12,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利润分成(领取股息)和公司管理凭证的票据。
13,债券:是一种确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或说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出具的对长期债务承担还本付息义务的凭证。
14,证券交易所:证券买卖双方公开交易的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次级市场,使整个证券市场的主体和核心。
15,金融期货:以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方式。
16,金融期权:以各种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方式。
17,金融体系:是有关资金的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系统,它由资金流出方(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流入方(资金短缺单位),连接这两者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一系统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
18,封闭式基金:不能随意追加发行,投资者可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卖出受益凭证来加入或退出基金。
货币银行学完整大全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1.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二者虽然在表面上密切联系,本质上却各自独立运动,是两个范畴。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信用货币进入流通体系,货币和信用不可分解地连接在一起,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范畴,即金融。
2.信用经济——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货币的让渡形式,并且由于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暂时转让出其对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承借者因此要付给一定利息作为补偿。
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存在造成了信用扩展的条件,进而形成的以信用为联系的经济,称为信用经济。
3.间接融资——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间环节融通资金,以其作为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和媒介,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并不发生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方式。
4.直接融资——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以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资金的融资方式。
5.收益资本化——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算出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
6.市场利率——依据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可以将利率划分为市场利率与官定、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
7.基准利率——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种利率变动,其他利率也相应变动的利率。
8.实际利率——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用以评估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风险,由名义利率和借贷期内的物价变动率决定。
9.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10.金融工具——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对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
具有偿还期限,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基本特征。
11.融通票据——无交易背景而只是为了融通资金所签发的商业票据。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我国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负责管理、组织、监督和稽核。
金融机构用于拆出的资金只限于交足准备金、留足5%备付金、归还人民银行到期贷款之后的闲置资金,拆入的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票据清算、先支后收等临时性资金周转的需要。
严禁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同业拆借活动。
2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3、内生变量内生变量,是指模型要解释的变量。
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变化回应其内生变量的变化。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5、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
货币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
6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代理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
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内。
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个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手段。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推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是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等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
货币银行学关键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关键名词解释第一章交易媒介:货币以普遍接受物的形式在商品买卖者间进行交易或劳务支付时发挥媒介作用。
价值标准:货币在计算、表现、比较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价值量时,充当计价单位的职能。
价值贮藏: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即“购买力的暂栖所”。
支付手段: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
商品货币:兼具货币和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
代用货币: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银币自由制造,无限法偿,并且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金本位制:以黄金一种金属作为货币的基础,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管理纸币本位制,是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第二章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时以延期支付和预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信用的基础之一。
银行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房贷、贴现等方式,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消费品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国库券:是国家为弥补年度内先支后收或短期收支不平衡由财务部发行的以国家为债务人、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信用凭证。
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载明金额和日期,到期由付款人对持票人或指定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信用凭证。
汇票: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的日期无条件向持票人或者收款人支付确定金额票据。
本票:又称期票,是由债务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承诺书或保证书。
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通知银行在其存款额度内约定的透支额度,无条件地即期支付一定款项给指定人或持票人的书面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
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
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
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
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
第三章
1、存款型金融机构:存款型金融机构是指通过吸收各种存款而获得可利用资金,并将之贷给需要资金的各经济主体及投资于证券等以获取收益的金融机构。
2、契约型金融机构:指与投资者签订契约,并根据契约进行风险和利润分配的金融机构。
3、投资型金融机构:是在直接金融领域内为投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或直接参与投资活动的金融机构。
第四章
1、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在金融市场向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出售有价证券,直接向后者进行融资的方式。
2、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获得英语单位或资金供应者多余资金的融资方式。
3、一级市场:是指新证券发行的市场。
亦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
4、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的证券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买卖形成的市场。
亦称“次级市场”或“流通市场”。
5、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一年)的资金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
6、同业拆借:是指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的、临时性的资金调剂。
7、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一种由商业银行发行的有固定面额可转让流通的存款凭证。
8、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9、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市场。
10、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其价值派生于其基础金融资产价格及价格指数的一种金融合约。
11、金融期货:是指协议双方统一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条件买卖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
12、金融期权:是一种赋予合约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约定价格购买或出价购买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
第五章
1、信用中介:即商业银行一方面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另一方面以放贷的方式将资金借出。
2、支付中介: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成为社会的总会计、总出纳。
3、信用创造:商业银行发挥杠杆效应创造存款货币,从而扩张市场信用的能力。
4、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5、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不引起资产负债表的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表外业务。
6、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管理失误而产生的风险。
7、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升降对银行利息收支差额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六章
1、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最低比率。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2、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技术、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管理以及机构等方面进行的变革的行为。
P219
3、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是指权益资本和公开储备。
具体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公开储备(税后利润提取)。
P205
4、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具体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准备、普通准备金/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务。
P205
第八章
1、最后贷款人:即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P257
2、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是一家私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P258
3、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银行券)的发行权。
P269
4、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一般不直接与工商企业发生业务来往,而主要是以各种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集中他们的准备金,向他们提供信用和提供清算服务,充当他们的最后贷款人等。
P272
5、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
服务与国家。
P271
6、票据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其对工商企业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办理贴现的融通资金的行为。
第九章
1、货币需求:是指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
P299
2、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货币数量,是货币静止状态的概念。
p304
3、货币流量:是指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支出或流动的数量。
P304
4、交易动机:是指个人生活上或厂商业务上为应付日常的交易支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P314
5、预防动机: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证的意外支出。
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P314
6、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或顶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P315
第十章
1、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和银行外的货币,以及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P340
2、货币供给:
3、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m(货币乘数)=M(货币供给量)/B(基础货币)p354
4、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中央银行按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P356
5、超额存款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p357
6、现金漏损:是指客户从银行提取现金,从而使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的现象。
P358
7、原始存款:来源于中央银行通过购买证券、外汇和黄金以及贴现贷款等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
P345
8、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和办理贴现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贷款。
P345
9、存款货币:是指以银行存款为表现形式的货币。
P345
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的数量过度投放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认为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拉开“膨胀性缺口”,造成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即以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4、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第十二章
1、货币政策: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等政府部门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对策。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过程中首先必须达到的过程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