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纺织品加工方法
抗菌无纺布生产工艺
抗菌无纺布生产工艺
抗菌无纺布是一种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无纺布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下面将介绍抗菌无纺布的生产工艺。
抗菌无纺布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选择、纺丝、非织造工艺和抗菌处理。
首先,原料选择非常重要。
抗菌无纺布通常采用聚丙烯作为主要原料,它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此外,还可以添加其他功能纤维,如抗菌剂、抗静电剂等,以增强其综合性能。
其次,纺丝是生产抗菌无纺布的重要环节。
在纺丝过程中,原料经过熔融、过滤、加力挤出、冷却等多个步骤,并通过旋转喷孔形成纤维,最终形成无纺布。
纺丝工艺的稳定性和纤维的品质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有很大影响。
非织造工艺是抗菌无纺布生产的核心环节。
在非织造工艺中,纤维通过机械挤压、热风加热、针刺等形成均匀而适度紧密的纺织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无纺布的物理强度和机械性能,还可以增加其吸湿性和透气性。
最后,抗菌处理是抗菌无纺布生产的关键环节。
抗菌处理是通过在纺丝、非织造或后处理过程中添加抗菌剂,以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
抗菌剂可以选择广谱抗菌剂或特定抗菌剂,根据使用场景和需要来进行选择。
除了以上基本的生产工艺外,制备抗菌无纺布还可以采用复合
工艺。
复合工艺是将抗菌无纺布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以提高无纺布的功能性和应用领域。
常见的复合工艺有热熔胶复合、涂覆复合、层压复合等。
总之,抗菌无纺布生产工艺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原料选择、纺丝、非织造工艺和抗菌处理相互配合。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制备出质量良好、功能齐全的抗菌无纺布,满足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需求。
纳米银纺织抗菌应用方法
纳米银纺织抗菌应用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纳米银纺织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材料,其在医疗、防护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纳米银纺织材料具有独特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被广泛应用于医用卫生用品、服装、家居用品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纳米银纺织抗菌应用方法的信息。
一、制备纳米银纺织材料纳米银纺织材料的制备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纳米银颗粒直接加工到纺织品中,另一种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纳米银涂覆在纺织品表面。
前者常用于制备长效抗菌纺织品,后者则适用于制备消毒效果较强的医用防护服等产品。
制备纳米银纺织材料需要注意控制纳米银颗粒的分散均匀度和稳定性,以确保其在纺织品中具有持久的抗菌效果。
二、纳米银纺织材料的应用1. 医疗卫生用品纳米银纺织材料在医疗卫生用品中的应用包括医用口罩、外科手术服、绷带、护士服等。
这些产品利用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功能性服装纳米银纺织材料还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服装中,如运动服、内衣等。
这些服装利用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和真菌在衣物上的滋生,保持衣物的清洁和卫生。
3. 家居用品纳米银纺织材料也被应用于家居用品领域,如毛巾、床上用品、窗帘等。
这些产品利用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真菌在家居用品上的生长,起到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卫生的作用。
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 洗涤注意纳米银纺织材料在日常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过于严格的洗涤方式,以免影响纳米银的抗菌性能。
通常建议采用温和的洗涤方式,避免使用含氯漂白剂或强酸强碱的洗涤剂。
2. 注意避免受损纳米银纺织材料的抗菌效果主要来自纳米银颗粒的释放,因此需要避免使用过于激烈的物理方式对纺织品进行剧烈拉扯或弯曲,以免损坏纳米银颗粒的稳定结构。
3. 定期更换在医疗卫生用品中使用纳米银纺织材料时,需要注意定期更换产品,以确保其抗菌效果的持久稳定。
抗菌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抗菌纤维的制备及应用概述由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抗菌纤维正逐渐成为纺织品行业中的新兴技术。
抗菌纤维可以抵御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侵袭,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广泛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等领域。
本文将从抗菌纤维的分类、制备技术、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阐述。
分类抗菌纤维按照制备方式可分为:化学合成、物理加工和生物制备三类。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抗菌纤维以纤维素或聚酰胺为原料,结合特定的抗菌剂,如氯化银、二氧化钛等,通过化学反应将抗菌剂牢固地固定在纤维表面,起到抗菌作用。
优点是抗菌效果强、持久,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物理加工法:物理加工法也称为纳米技术,将抗菌剂通过纳米技术制备成纳米材料,再通过物理加工方法将其添加到纤维中,并固定至纤维表面。
物理加工法的优点在于不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但同时也因为添加抗菌剂的方式不同,抗菌效果相对差一些。
生物制备法:生物制备法将含有抗菌成分的生物提取物,如铜离子、鲎胶粘液等,加入到纤维溶液中,制备成抗菌纤维。
相较于化学合成和物理加工法,生物制备法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但其制备过程更环保、更健康。
制备技术抗菌纤维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导入法、自生法和改性法三种。
导入法:将抗菌剂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后,通过浸渍、捻绞、卷绕等方法将其添加到纤维中。
这种方法可以将抗菌剂牢固地固定在纤维表面,但加工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自生法:将含有抗菌成分的聚合物添加至纤维原料中,随着纤维的加工过程,自生的聚合物会沉积在纤维表面,起到抗菌效果。
这种方法相较于导入法更为简单快捷,但其抗菌效果稍逊于前者。
改性法:将抗菌剂直接添加到纤维原料中,利用纤维表面的化学反应将其牢固固定在纤维表面,起到抗菌效果。
这种方法制备过程中不需有机溶剂,因此更为环保,但其抗菌功能也相对较弱。
应用范围抗菌纤维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医疗、家居、服装等领域。
医疗领域:医用纤维制品需要具备优良的抗菌性能,包括消毒服、手术衣、口罩等。
抗菌纺织品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共混纺丝法和织物后整理加工法两种
本课题选用的汽车内饰表层是棉,底下是涤纶无纺布。
如图所示2-1、2-2。
图2-1汽车内饰表层:棉(吴永生摄)图2-2 汽车内饰底层:涤纶无纺布(吴永生摄)图2-2汽车内饰底层:涤纶(吴永生摄)棉纤维是一种天然的纤维素纤维,它一直是世界上纺织纤维中耗用量最大的纤维,虽然化学纤维的迅速发展,使其在纺织纤维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棉织物优良的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穿着舒适性使棉纤维织物始终在纺织纤维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课题选用表层为棉类汽车内饰进行抗菌整理,故对此作简单地介绍。
抗菌纺织品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共混纺丝法和织物后整理加工法两种。
共混纺丝法的好处是无需进行后整理,成本较低。
利用抗菌剂对织物进行后整理加工的方法整理出的纺织品抗菌效果比较耐久,优于第一种方法,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抗菌纺织品都是通过后整理的方法制成的,大约占其总量的80%2.1.1 共混纺丝法理论分析国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通过化学纤维的高分子结构改性和共混改性制取抗菌纤维的方法,其中以共混方式为主。
共混纺丝法是将抗菌剂和分散剂等助剂与纤维基体树脂混合,通过熔融纺丝生产抗菌纤维。
即将整理剂制成抗菌母粒,再与原料共混后熔融纺丝。
采用该法,抗菌剂要经过与基体树脂熔融混合、纺丝、拉伸等工序,故要求抗菌剂耐温性能好,粒径足够小,且对于聚合物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相容性。
早期用于化纤共混纺丝的抗菌剂一般均为含金属离子的复合物,其中有不少抗菌剂含重金属离子。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重金属离子对人体的生态毒性问题已逐渐被重视,抗菌效果好但毒性较大的含重金属离子的抗菌剂已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复合物,目前所用的是对人体无害的金属氧化物、盐或在负载物及金属化合物上的活性金属离子,如含Ag沸石、zn、cu复合物或TiO 等。
这种抗菌剂有广谱抗菌效果,对人体无害,而且热稳定性好,有利于共混纺丝。
但据报道通过这种方法制得的抗菌纤维的抗菌率仅达60%一65%,抗菌效果不理想。
AATCC 147-2011 纺织品的抗菌性:平行划线法
AA TCC 147-2011 纺织品的抗菌性:平行划线法本标准1976年由AA TCC委员会RA31研发完成;1977,1982,1998重申,1980,1982,1983,1986,2010编辑修正;1993,2011(标题改变)修正;2004编辑修正并重申。
前言平行划线法能够满足对整理后织物上的抗菌整理剂扩散性能的需要,并且这种方法相对快速,简单精确。
AA TCC100的方法,是一种对纺织物材料的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需要一定数量的步骤,这些步骤要有足够的灵敏度。
但是对于常规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试验,这些步骤比较难于处理并且较耗时。
因此,当目的是通过抗菌剂向琼脂的扩散性能来描述抑菌活性的话,AA TCC147 的这种方法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在平行划线法中,琼脂的表面是接种过的,这样便于区分测试的微生物和未杀菌的污染物有机体。
多年来,平行划线法用于测试抗菌性能,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1.目的和范围1.1目的是检测纺织材料上的抑菌活性。
这个过程的结果已经被RA31委员会证明具有可重现性的,不同的实验室对材料用多种标准洗涤剂进行水洗之后,材料上仍然存在大量的抗菌剂(通过化学测试后得出的结论)。
这种方法对于得到对活性的粗略估计上是有用的,这种方法中,接种液中的微生物从每条划线的一端逐渐减少到另一端,然后又从一条划线减少到另一条划线,导致了敏感程度的增加。
抑菌区域的大小和划线的变窄是由多次水洗后的残留抗菌剂的抗菌性能引起的,即剩余抗菌性能的估计。
2.原理2.1测试材料的样品,包括作为对照但未经过处理的同样的材料,然后把它们放在琼脂表面。
琼脂事先用测试细菌接种液划线。
经培养后,在测试材料的下面或者沿着材料两边的一个清晰的未生长菌落区域,这表明样品具有抗菌性。
细菌的标准菌株被应用,这种标准菌株对于正在测试的材料的需求是待定的。
如果没有指定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可能被应用为革兰氏阳性微生物的代表。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研究进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床上用品,从窗帘到毛巾。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感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健康、更舒适的环境。
一、抗菌纺织品的作用及意义抗菌纺织品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微生物在纺织品上的滋生和传播。
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繁殖,不仅会导致纺织品产生异味、变色和损坏,还可能引发人体的过敏反应和感染疾病。
例如,在医疗机构中,使用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在运动服装中,抗菌功能可以减少汗水滋生的细菌,防止异味产生,保持衣物的清新;在家居用品中,抗菌的床上用品和毛巾能够提供更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二、抗菌剂的种类及特点目前,用于纺织品的抗菌剂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天然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
天然抗菌剂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如壳聚糖、芦荟提取物、茶树精油等。
这类抗菌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对环境友好,但抗菌效果相对较弱,且稳定性较差。
有机抗菌剂包括季铵盐类、双胍类、卤胺类等。
它们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其耐热性和耐久性往往不够理想,而且部分有机抗菌剂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
无机抗菌剂主要有金属离子(如银、铜、锌等)及其化合物。
其中,银离子的抗菌性能尤为突出。
无机抗菌剂具有抗菌效果持久、耐热性好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
三、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方法为了使纺织品获得抗菌性能,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制备方法:1、后整理法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将纺织品浸泡在含有抗菌剂的溶液中,通过吸附、交联等作用使抗菌剂附着在纤维表面。
这种方法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但抗菌剂与纺织品的结合牢度往往不够理想,容易在使用过程中流失,从而影响抗菌效果的持久性。
2、共混纺丝法将抗菌剂与聚合物原料在熔融或溶液状态下共混,然后进行纺丝。
浅谈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分析及产品设计
工 业 技 术90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难以避免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并通过接触传播,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
而纤维属于多孔性材料,经过叠加编织又会形成无数空隙的多层体,较易吸附菌类,因此,保证织物具备抑制菌类生长的功能很重要。
1 纺织品实现抗菌性能的方式目前,要使纺织品具备抗菌性能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1)纤维自身的抗菌性能;(2)采用纳米抗菌纤维;(3)采用抗菌加工技术。
1.1纤维自身的抗菌性其实各种纺织纤维本身都具备一定的抗菌性能,比如竹纤维、大麻纤维和甲壳素纤维。
竹纤维是从自然生长的竹子中提取出的一种纤维素纤维,是继棉、麻、毛、丝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由于竹纤维中含有“竹琨”抗菌物质,对贴身衣物有防臭除异味之功效,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天然环保型绿色纤维;大麻纤维中空,平时含氧气,使得厌氧菌无法生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球菌、石膏样毛癣菌和青霉曲霉等明显有杀灭作用,用大麻做鞋,可防脚气,是标准绿色产品;甲壳素具有质子化铵,质子化铵与细菌带负电荷的细胞膜作用,能够吸附和聚沉细菌,同时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扰乱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合成,故而具有抗菌作用。
不过在细菌的繁殖能力最强的夏季,光靠纤维本身的抗菌性能是远远不够的。
1.2纳米抗菌纤维目前,对纺织品抗菌防护的研究开发,主要是将抗菌剂采用高科技的纳米技术处理,使其具有更为广泛、卓越的抗菌杀菌功能,并且通过缓释作用,提高了抗菌长效性。
如最新研发的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所制成的抗菌织物经国家纺织品检测中心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检测,抗菌指标(6小时)分别为99.6%、97.7%、99.9%。
抗菌剂一般分为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
无机抗菌剂利用银、铜、锌等金属的抗菌能力,通过物理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将银、铜、锌等金属(或其离子)固定在氟石、硅胶等多孔材料的表面制成抗菌剂,然后将其加入到纤维中,即获得具有抗菌能力的纺织品;有机抗菌剂以酯类、醇类、酚类为主要原料,耐高温性较低,杀菌时间短,且容易水解,目前其安全性尚在研究中;天然抗菌剂主要来自天然植物的提取,数量很少。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与应用前景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与应用前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我们贴身穿着的衣物到家居装饰的布料,从医疗领域的敷料到工业生产中的特殊防护材料。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清洁、卫生的使用体验,还在医疗、卫生、运动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实现方式要使纺织品具备抗菌性能,通常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实现方式:1、抗菌剂整理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纺织品的后整理过程中,使用抗菌剂对织物进行处理,使其能够附着在纤维表面或渗透到纤维内部。
抗菌剂的种类繁多,包括有机抗菌剂(如季铵盐类、胍类等)、无机抗菌剂(如银离子、铜离子等金属离子)以及天然抗菌剂(如壳聚糖、艾草提取物等)。
有机抗菌剂具有杀菌速度快、抗菌效果显著的优点,但部分有机抗菌剂可能存在耐热性差、易分解等问题。
无机抗菌剂则具有稳定性好、抗菌持久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
天然抗菌剂由于来源天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但抗菌效果可能相对较弱。
2、纤维改性通过对纤维进行化学或物理改性,使其本身具有抗菌性能。
例如,在纤维的聚合过程中添加具有抗菌功能的单体,或者对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引入抗菌基团。
这种方法可以使抗菌性能更加持久,但技术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
3、混纺抗菌纤维将具有抗菌性能的纤维与普通纤维进行混纺,从而使纺织品获得一定的抗菌效果。
常见的抗菌纤维有银纤维、铜纤维等。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易行,但抗菌效果可能会受到混纺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二、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指标为了准确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需要一系列科学的评价指标:1、抗菌率这是最常见的评价指标之一,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纺织品对特定细菌或真菌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抗菌率越高,表明抗菌性能越好。
2、抑菌圈直径通过在培养基上观察抑菌圈的大小来评价抗菌性能。
纺织品用抗菌剂的种类特性及使用方法
纺织用抗菌剂的种类、特性与使用方法纺织用抗菌剂可分为天然、有机和无机三大类。
每类抗菌剂各有其优缺点,有机类抗菌剂效果好,品种多,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菌剂,但存在耐高温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用于合成纤维纺丝工艺;天然类抗菌剂通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应用X围窄,多数严重影响织物的色光;无机抗菌剂耐热性好,但用于纺织品后整理难以获得耐久的效果,并且大部分品种存在重金属的毒性问题。
1·1 有机抗菌整理剂有机类抗菌整理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溶出型与非溶出型。
溶出型抗菌整理剂与织物不是以化学方式相结合,因此能通过与水接触被带走,这类抗菌整理常剂主要用于用即弃类纺织品(一次性纺织品)上。
常见的溶出型抗菌剂主要有:醛类、酚类、醇类、某些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类)、有机杂环化合物(如吡唑类、嘧啶类、吡咯类)、有机金属化合物(如有机汞化合物、有机铜化合物、有机锌化合物、有机铅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以与一些其他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由于这类抗菌剂一经洗涤便会脱落,所以并不能用于需要多次洗涤、效果持久的纺织品。
非溶出型抗菌整理剂能与织物以化学键结合这种整理剂处理过的织物对于穿着和反复洗涤具有耐久性。
其方法是在纤维上接枝或聚合抗菌剂或在纺丝原液中混入抗菌剂,以达到控制释放活性物质从而获得耐久性的目的。
非溶出型抗菌剂与纤维通过牢固的化学键结合,一方面使药剂不能进入微生物的细胞内,对细胞核(遗传因子)没有影响,不会出现耐药菌;另一方面,抗菌剂还不会被人体的分泌物吸收而进入人体内,对人体和环境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所以除了某些特定用途,非溶出型已经全面取代了溶出型抗菌整理剂。
常用的非溶出型抗菌整理剂主要有:有机硅季铵盐类、二苯醚类、有机氮类、硝基呋喃类、双胍类、氯苯咪唑类等。
1·2 无机抗菌整理剂无机抗菌剂是具有抗菌性的金属离子等无机物与其与无机载体的复合体。
它具有耐热加工性好的优点,可广泛用于塑料、合成纤维、建材、造纸等行业。
一种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加旺,李平,阎祥华,刘大星,张惠申请号:CN01127381.X
申请日:20010907
公开号:CN1338537A
公开日:
2002030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其制备过程包括将待处理的纺织品先经预洗液的预洗处理,再经含有羟甲基海因、催化剂的整理液(反应液)浸、轧处理,然后通过干燥脱水处理即得结合了海因衍生物的纺织品;这种结合了海因衍生物的纺织品在含有活性氯(或活性溴)溶液中充氯(或溴)活化处理后即得具有抗菌活性的纺织品。
本发明的方法操作方便,稳定可靠,易于实现自动化。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联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
地址: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36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3)2.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4)3. 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重要性 (4)二、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技术 (6)1. 静电纺丝原理及设备 (7)1.1 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 (8)1.2 静电纺丝设备构成 (9)2. 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 (10)2.1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10)2.2 纺丝液的配制 (12)2.3 静电纺丝过程控制 (13)3. 抗菌纤维的表征与性能分析 (14)3.1 纤维的形态结构表征 (15)3.2 抗菌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17)三、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应用 (18)1. 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19)1.1 医用敷料和伤口包扎材料 (20)1.2 抗菌纺织品和服装 (21)2. 环境领域的应用 (23)2.1 空气过滤材料 (24)2.2 水处理材料 (25)3. 其他领域的应用 (25)3.1 包装材料 (26)3.2 防护服和防护用品等 (27)四、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静电纺丝制备技术进展与挑战 (28)1. 技术进展 (29)2.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2.1 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32)2.2 成本与效率问题 (33)五、案例分析 (34)一、内容描述聚合物基抗菌纤维概述:介绍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重要性,包括其作为一种新兴功能性纤维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
静电纺丝制备技术原理:阐述静电纺丝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纺丝溶液的选择、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等。
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合物基抗菌纤维,包括抗菌剂的种类、添加方式、混合均匀性控制等关键环节。
抗菌纤维的性能表征:分析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抗菌性能等关键性能指标,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提高纤维的抗菌性能。
聚合物基抗菌纤维的应用领域:探讨聚合物基抗菌纤维在医疗卫生、纺织品、食品加工、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潜在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纺织品加工方法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不再停留在保暖和外观上,而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希望纺织品在满足基础的服用要求外,还能具备更多的功能,例如抗菌防臭、防霉、防螨、吸湿排汗、抗紫外线等等;而在这些功能中,人们对抗菌纺织品的需求性、认可度是最高的。
那么,抗菌纺织品是怎么生产加工的呢?
抗菌纺织品的加工方式有如下:
1、纺丝处理法:纺丝法分为共混纺丝法和复合纺丝法两种:
首先是共混纺丝法,共混纺丝法是将抗菌剂和分散剂等助剂与纤维基体树脂混合,通过熔融纺丝生产抗菌纤维。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一些没有反应性侧基的纤维,如涤纶、丙纶等;抗菌剂不仅存在于纤维的表面,而且均匀分散于纤维之中,抗菌效果比较持久。
利用这种方法制得的抗菌布料主要用于医疗卫生和服装以及工业装饰用布。
接着是复合纺丝法,复合纺丝法是利用含有抗菌成分的纤维与其它纤维或者不含抗菌成分的纤维复合纺丝,制成并列型、芯鞘型、镶嵌型、中空多心型结构的抗菌纤维。
2、后整理法:在印染厂的常规生产过程中,通过浸渍或是浸轧抗菌溶液之后,
再烘干来完成抗菌整理工艺。
后整理的特点是:不需要增设设备,工艺、操作都简单;经其加工后不会改变纺织品的色泽、白度、色光、强度等指标。
根据抗菌剂与纤维结合点情况可以分溶出性和非溶出型两大类。
溶出型则是抗菌剂与纤维无法进行接枝反应,在经过与水的接触后会被带走,适合应用在一次性纺织品上;非溶出型则是抗菌剂与纤维发生接枝反应,抗菌因子与纤维牢固结合,是永久性抗菌,经过多次水洗仍有抗菌能力,此类抗菌剂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