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摘要】: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质痕迹;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犯罪心理痕迹概述近年来,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受到我国侦查学界的关注,不同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作者查阅了资料,主要观点如下:1. 犯罪心理痕迹,专指犯罪人大脑对经历过的特殊事件(犯罪)的认知及记忆【1】2.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之中的某些比较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2】3.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性,或者说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的心理要素通过犯罪行为赋予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属性【3】4.(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在犯罪现场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它可以反映出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点【4】5.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结果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物质痕迹或被害人、事主和知情群众记忆之中的某些带有犯罪意向性、一致性、典型的心理特点【5】6.犯罪心理痕迹是相对于犯罪现场中的物质痕迹而言的”它是犯罪人个性心理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客观反映【6】7.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储存在一定载体上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心理活动)”【7】通过对上述不同概念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定义之间有异同之处。

人的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与心理痕迹分析解读

人的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与心理痕迹分析解读

人的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与心理痕迹分析解读【人的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与心理痕迹分析解读】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及犯罪者心理状态的学科,通过深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揭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痕迹。

在现代法医学和刑侦工作中,犯罪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心理学家的观点出发,对人的心理进行解析,并探讨心理痕迹分析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

一、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犯罪心理学家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试图解析他们的思考模式、心理动机以及犯罪行为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基因遗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

首先,个人的基因遗传对于人的心理特征起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个体在基因上存在的缺陷或异常相关。

例如,个体存在一些与冲动控制、情绪管理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其对冲动犯罪的倾向。

其次,家庭环境在形塑个体的心理特征中起到重要作用。

儿童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不稳定、父母管教方式不当、暴力环境等因素会增加个体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文化也对个体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社会存在一些推崇暴力解决问题的文化习俗,可能导致个体在冲突中选择暴力犯罪的方式。

二、心理痕迹分析解读心理痕迹分析是犯罪心理学家在犯罪侦查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痕迹,可以帮助警方迅速定位犯罪嫌疑人,并对其心理特征进行解读。

心理痕迹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分析,心理学家可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作案动机。

例如,在凶杀案的现场,犯罪心理学家可以根据作案手段和遗留的线索,推测犯罪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心理问题,如仇恨、嫉妒等。

其次,心理痕迹分析还可以揭示犯罪者的心理行为模式。

通过对不同案件的比对和分析,心理学家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复模式,预测犯罪者的下一步行动,并给予警方相关建议和引导。

通过现场物证及科学技术手段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通过现场物证及科学技术手段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通过现场物证及科学技术手段分析犯罪心理痕迹专业: 痕迹检验摘要犯罪分子遗留在犯罪现场既有物质痕迹,又有意识痕迹、心理痕迹。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印证、互相补充。

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

心理痕迹分析虽然不能直接起到证据作用,但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确定案件性质,判明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完善揭示犯罪的证据链条。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安工作也需要高科技作为指导。

【关键词】物质痕迹;心理痕迹;特点;作用;应用目录第一章现场物质痕迹与现场心理痕迹概述 (1)1.1 现场物质痕迹点特 (2)1.1.1 现场物质痕迹的广泛性 (2)1.1.2 现场物质痕迹的稳定性 (2)1.1.3 现场物质痕迹的特殊性 (2)1.2 现场心理痕迹的特点 (2)1.2.1 现场心理痕迹的客观性 (2)1.2.2 现场心理痕迹的可知性 (3)1.2.3 现场心理痕迹存在的普遍性 (3)1.2.4 现场心理痕迹的间接性 (3)1.2.5 现场心理痕迹的隐蔽性 (3)第二章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在侦查中的作用 (3)2.1 运用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动机,判断案件性质 (3)2.2 分析心理痕迹,揭露伪装现场 (4)2.3 分析心理痕迹,重建犯罪现场 (4)2.4 初步对犯罪人进行心理画像,划定侦查范围 (4)第三章从现场物质痕迹分析心理痕迹 (4)3.1 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区别 (4)3.2 现场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联系 (4)3.3 从现场物质痕迹发现心理痕迹 (5)第四章利用测谎仪等科学技术手段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5)4.1 测谎仪工作的基本原理 (5)4.2 测谎仪运用于司法和刑事案件侦查上存在的缺陷 (6)4.3 测谎仪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6)4.4 如何保障测谎仪在分析犯罪心理痕迹上发挥充分作用 (7)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8)5.1总结 (8)5.2展望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0)科技的发展进步,使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日趋现代化、技术化,犯罪行为的智能性、隐蔽性不断增强,犯罪中的反侦查行为越来越多,由此导致了在犯罪现场上遗留的痕迹物证越来越少,为侦查破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往往是揭示犯罪真相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者往往会留下一些心理痕迹。

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罪案现场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一、审视凶案现场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凶案现场,观察各种痕迹。

在犯罪现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来推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1. 环境布局:人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环境的认知和布局往往是不同的。

犯罪现场中的物品摆放、墙壁上的涂鸦等,都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比如焦虑、愤怒或者冷静。

2. 暴力痕迹:在一些凶杀案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凶手残忍、暴力的行为痕迹。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往往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冷酷无情、控制欲望等心理特征。

3. 遗留物品:犯罪现场遗留的物品,比如武器、衣物等,也会提供一定的线索。

通过分析这些物品,我们可以推断出犯罪者的侵略性、审美观等心理要素。

通过审视凶案现场,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为后续的心理痕迹分析提供基础。

二、行为动机探究犯罪者的行为动机是心理痕迹分析的关键。

通过分析其行为动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为动机及其心理痕迹分析。

1. 报复心理:许多犯罪行为都与报复心理有关。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目标选择等,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者的仇恨情绪和报复心态。

2. 收集欲望:有些犯罪者犯罪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欲望,比如收集战利品或者遗体部分。

罪案现场中的特殊遗留物品、收藏品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

3. 快感追求:一些犯罪者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追求快感和刺激。

行为动机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犯罪者的冲动性、寻求刺激的心理特点。

通过对行为动机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力,进一步为心理痕迹分析提供支持。

三、心理特征剖析除了行为动机外,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也是心理痕迹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劫犯的心理残留研究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

劫犯的心理残留研究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

劫犯的心理残留研究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劫犯的心理残留:研究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对劫犯的心理残留进行系统研究势在必行。

劫犯内心的心理痕迹是人们从罪犯的思想言行以及犯罪现场等方面寻找的线索,揭示了犯罪动机、行为意图以及心理状态等重要信息。

本文将通过对劫犯的心理残留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

一、犯罪动机的心理残留犯罪动机作为推动罪犯采取犯罪行为的根本因素,是了解罪犯心理的重要窗口。

犯罪动机的心理残留主要体现在罪犯的言语和行为中。

例如,一些劫犯常常会对外界抱有敌意、愤怒或者轻蔑的态度,这可能是其个人经历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

他们的言辞和行为可能暴露出对财富的渴望、权力的追求或者其他不良情绪。

二、犯罪手段的心理残留劫犯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手段也能够揭示出其内心的心理痕迹。

比如,一些劫犯会选择使用武器来胁迫受害人,这暗示了他们内心的威胁感和欲望控制他人的冲动。

另外,一些劫犯在作案前可能会事先进行周密的计划,这意味着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真思考以及对风险的评估。

三、犯罪后的心理残留犯罪后罪犯的心理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心理残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罪犯的内心世界。

一些劫犯在事后可能会感到后悔、内疚或者恐惧,这表明他们对所犯下的罪行产生了一定的认知。

另外,一些劫犯可能会试图否认或者美化他们的行为,以减轻心理负担或者为自己辩解。

四、心理痕迹的研究方法要深入研究劫犯内心的心理痕迹,需要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

心理学的心理测量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式获取有关罪犯心理的数据。

此外,神经科学可以通过脑电图、医学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罪犯的心理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的刑事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警察的刑事调查经验可以相结合,为破案提供重要的线索。

研究劫犯的心理残留,对于了解罪犯心理、预防犯罪行为以及改善社会治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劫犯心理痕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防类似的犯罪行为,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安宁与和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的逐渐加强,侦查人员也需要积极使用各种先进的侦查方法,才能更好地揭露犯罪。

基于此,本文对现场勘查中心理痕迹的应用展开了分析,从现场询问、实地勘察、现场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标签: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一、现场询问阶段在现场询问阶段中,进行询问的对象主要包括知情人、事主以及被害人,这些对象都是和案件存在密切联系的人,被害人受到作案人的直接侵害,一般情况下和作案人之间发生过正面接触。

因此,对被害人的询问能够从中获取关于作案人的诸多因素,如身高特征、口音特征以及体态特征等。

知情人对于案件也有一定了解,通过对知情人的询问能够得知很多作案人相关的信息。

犯罪现场中不仅能够了解到作案人的痕迹,必然也存在着知情人、被害人等相关人员的心理痕迹,然而这两种心理痕迹必然存在着诸多关联。

侦查人员在现场对多个主体心理痕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确定作案人的特征。

在心理痕迹分析的时候需要注重了解作案人在犯罪的时候发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作案人应该是侦查人员的目的,让侦查目标得到尽早锁定。

除非遇到一些特殊的案件,需要对其他主体的心理痕迹需要作为辅助展开分析,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对证人等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状况的分析。

二、实地勘探阶段(一)分析作案人的心理特征根据受害人的特征对作案人的心理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因为作案人在实施犯罪前会对被害人进行选择,在作案前会进行作案计划以及踩点等活动。

一般情况下,通过了解被害人,分析被害人在社会和人际交往存在的特征,侦查人员能够掌握作案人的犯罪需要,对作案人的特殊心理进行分析,侦查人员也就能够缩小范围和方向。

例如:某地连续发生的强奸杀人案件中,被害人群体都是年轻女性,在作案人犯罪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度憎恨。

侦查人员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被害人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只有一个共性就是年轻女性,侦查人员据此推论出作案人极有可能是一个对年轻女性抱以仇视的青年男性。

犯罪心理痕迹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犯罪心理痕迹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犯罪心理痕迹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摘要:犯罪心理痕迹表示的是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空间而产生的一切可以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与状态。

犯罪心理痕迹具有客观性、稳定性以及特殊性。

犯罪心理痕迹使现场勘查所涵盖的客体更加丰满,为侦查人员分析案情、找出案件线索、刻画罪犯、明确侦查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导依据。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犯罪现场勘查;重要作用引言如今,犯罪手段越来越代化和智能化,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也越来越高,犯罪分子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愈来愈少,所以分析犯罪心理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在案件侦查工作中刑侦人员非常重视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为侦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向。

犯罪现场的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行为留下的痕迹的特殊反映形式,可以对犯罪的本质特征进行反映[1]。

犯罪心理痕迹不仅和物质痕迹有关,而且与物质痕迹不同。

刑侦人员应掌握犯罪心理痕迹的内涵、特点,在犯罪现场勘查中认真分析犯罪心理痕迹,为案件线索的查找、案件的侦破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1犯罪心理痕迹的概述1.1犯罪心理痕迹的内涵当前,学术界对于犯罪心理痕迹一直有2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即犯罪心理,第2种观点是将犯罪心理痕迹视为和犯罪物质痕迹、犯罪意识痕迹并列的现象。

其中第2种观点属于通说观点,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上,犯罪心理痕迹反映犯罪嫌疑人在客观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是将犯罪行为看作从犯罪准备、实施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痕迹总和。

犯罪心理痕涵盖犯罪人在现场物质痕迹中反映的心理特征、犯罪人在被害人和知情人印象中的心理特征,以及犯罪人犯罪心理在形成、发展阶段的特殊心理状态。

狭义的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期间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的总和,这些痕迹附着在犯罪现场的某种物质形态上,反映了犯罪分子的心理运动、人格倾向和心理特征[2]。

本文中主要采用了犯罪心理痕迹的狭义概念,仅研究犯罪现场物质痕迹所反映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痕迹 的分析步骤 和方法
朱 峰
( 淮安市公安局清浦分局刑警大队, 江苏 淮安 2 2 3 0 0 1 ) 摘 要: 根据人 的行 为活动 , 可以分析 判断行 为人 的心理 活动及其 个性特点 , 分析判断 当时的情境条件 , 分析判 断他所 生活的环境和 经历 , 从而从 已知 追溯未知 , 描述刻画 出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面貌和特点 , 谈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 : 犯罪心理; 分析方法; 识别 广义 的现场痕迹是指 由于犯罪行 为引发的一切 变化而遗 留下 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精神病人发病期间犯罪 ;二是在高度兴奋 、 紧 来 的印象或形象 , 既包括犯罪活 动留下来 的的印象 , 即大脑 中留存 张 、 恐惧之时 , 此 时的高级神经活动处 于紊乱状态之 中。 这种分析有 的记忆方面 的无形的痕迹 , 又包括犯罪活动遗 留下来 的的某种形象 助 于我们了解作案者精神是否正常 , 是初犯还是累犯 。 痕迹。根据行为与心理及影 响 、 制约和决定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之 2 : 2 从犯罪 心理 痕迹表征 的异 常性 与有形痕迹 的对应性识 别犯 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 , 行为是心理 活动的外化 , 其 实质是行为人 的 罪伪装 行为动机 、 个 性特点 、 情绪状态 、 知识 、 经验 、 习惯等构成的主体状况 犯罪 人的犯罪心理 活动是 内在 的 、 隐蔽的 , 受其犯 罪心理 活动 暴露的。心理学理论 与特定情况相互作 用的结果 ,是心理活动 的产 物和心理状态 的反 支配的犯罪行为及其 所赞成 的结果是外在 的 、 映。同时 , 它还一定程度地反映着行为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影响 认 为“ 有储 内 , 必有储 外” 。犯罪人心理活动特点必然在犯罪行为 中 个性形成的因素 。 因此 , 根据人 的行为活动 , 可 以分析判 断行为人 的 暴露出来 , 表现在客观存在的物质痕迹之 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现 心理活动及其 个性特点 , 分析判断 当时的情境条件 , 分析 判断他所 实中普遍存在着 , 它来源于现实 , 同时对 现实行 为有反作用 , 当它作 生活 的环境 和经历 , 从 而从已知追溯未知 , 描述刻画 出行 为人的心 用于现实活动 中时 , 无论怎样伪 装 , 总会 以一定 的形式 留下一定 的 理 活 动 及 其 心理 面貌 和特 点 。 痕迹。由于犯罪人实施的犯罪行 为是有 意识的 , 是直接受个体 的需 1犯 罪 心 理 痕 迹 研 究 的步 骤 要、 动机所支配控制 的, 犯罪人心理活 动的特点必然会在 犯罪活 动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 为的关系 , 我们不难获得犯罪现场 中表露 出来 , 凝结在外显 的行为之 中, 或固定在某些 客观现象 的因 心理痕迹 分析 的基本 途径 :犯罪 心理痕迹——犯罪行 为活动—— 果制约之中。它能表示物质痕迹的关键 内容 , 帮助 人们 寻找那些 消 犯罪心 理活动及其状 态—— 犯罪人 的主体 状况及现场 情境——犯 失在 时间和空 间的事 物和现象 , 提示犯 罪行 为的发生, 发展和变 化 犯 罪人 总是 表现出各种各样程度不 同 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索 隋。 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 的这一思路 的过程 。犯罪行 为实施 以后 , 在行为上表 现出违反本身正常活动规律 的 和模式 , 侦查 实践 中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研究利用的步骤及要求如 的反常心理和反常行 为 , 下: 充分发现和收集犯罪现场遗 留的各种心理痕迹 。把对现场痕迹 行 为特征 , 在 实施 犯罪行为的 同时或之后 , 犯 罪人总是竭尽 全力对 伪装行为 , 往往在现场上会 留下 与事物发生 、 发展一 物证 的分析 、 判断与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 判 断充 分结合起来 , 对现 现场进行破坏 、 场要作全 面客观 的记录 , 不能忽视和放弃任何 当时认为不重要的迹 般规律不相符的反常痕迹 。 2 . 3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不同气质和性格分析被 审讯 人的心理痕 象。 2 犯 罪 心 理痕 迹 的分 析 方 法 迹人 的气质和性格都是个性特 征中稳定 的心理因素 ,不同气质 、 性 2 . 1 从 犯 罪 物 质 痕 迹分 析 心 理 痕 迹 格的人 , 对抗审讯 的方式也会不同。 属 于胆汁质气质 和情绪型 、 外 向 急躁 、 易怒 、 好 冲动 , 不 善于控制 自己的情绪 , 抗拒 审讯 物质痕迹是犯 罪心 理痕迹的载体 , 没有物质痕迹 , 犯罪 现场心 型性格 的人 , 理痕迹就无从谈起 。只有细致全面地进行现场勘查 , 才 能更全面 客 的自信心很强 。在审讯 中好顶牛 , 蛮不讲理 , 硬顶硬抗 。对于这种硬 顶硬抗 的犯 罪嫌疑人 , 应 采取“ 以柔克刚” 的感化策略或 “ 激将法 ” , 观地分析 、 刻 画犯 罪 心 理 痕迹 。 2 . 1 . 1 从现场遗 留物分析犯罪心 理痕迹。现场增加 的物质就 是 促使其感情冲动 , 干扰其思维 , 使其理智下降 , 供述中可能出现矛盾 然后利用其供述 中的矛盾和漏 洞 , 进行说理批驳 , 或在关键 现场 的遗 留物 。由于遗 留物 的种类很多 , 侦查人员可以根据遗留物 和漏洞 。 的位置 、 关系、 标记特点 等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 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 之处使用证据 , 瓦解其抗拒审讯 的信心 , 破 坏其心理 防御体系 。 属于 外向型性 格的犯罪 嫌疑人 , 认识 、 情感发生得 过程 中的心理状态 、 遗 留物 品的心理原 因 , 从 而识 别犯罪嫌疑人 的 多血质气质和情绪 型 、 职业 、 习惯 、 年龄 、 生理特点等 。 如现场遗留物较少 , 侵 害 目标 比较明 快 , 反应灵 活易变 , 能说会道 , 巧言善辩 , 侥幸心理严重 。审讯 中 , 对 确, 而 所留痕迹对侦查人员几乎 没有价值 , 这 反映出犯罪嫌 疑人动 于审讯人员发 出的信息反应 敏感 ,一般不采取 正面硬顶硬 抗的方 往往采取 编造谎言和无理狡辩的方式对抗审讯 。对于这类人 审 作熟练 , 作 案时心理状态起伏 不大 , 推 断犯罪 嫌疑人可能有 前科 或 法 , 内部人 、 知情人。 反之 , 现场遗 留物 多 , 痕迹 昆 乱, 则反映犯罪嫌疑人 讯中可采用“ 迂 回式” 、 “ 跳跃式” 的发问方式 , 不给其编造谎 言 的机 避开其防御体 系 ; 或 出其不意地使 用证 据 , 戳穿其谎言 。粘液 质 内心紧张 , 心理波动大 , 情绪不稳定 , 从而推断犯罪嫌疑人可能不熟 会 , 悉现场情 况或是初犯 。 和理智 型 、 内向型性 格的犯罪嫌 疑人 , 认识 、 情感 发生得慢 且不 外 对外界 的刺激反应速度慢 。其反审讯 的防御心理体 系都是经 过 2 . 1 . 2从现场损失物的损失情况反 映出的犯罪心理痕迹 ,推 断 露 , 犯罪嫌疑人的犯罪 动机和 目的。如现场损失物是贵重物品 , 而一般 深思熟虑后形成 的, 较为稳 固, 不易攻破。审讯 中常装聋作哑 , 一问 人不 知道所 藏之地 ,但犯罪行为直 接指向的就是该物 品的存放 之 三不知 , 以沉默或编好 的 口供应付审讯 。 对于这种人 , 要施加一定的 处, 其 它地方几乎没动 , 可推断为 内盗 ; 从 现场仅造 成凌乱和破坏 而 心理 压力 , 促使其 神经 紧张 , 打破其按 部就 班 、 步步为 营的 防御 体 并无物 品损失的情况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 推断犯罪嫌疑人是恶意报 系, 促使其在供述 中出现矛盾 , 及时予 以揭露 , 迫使其供述。抑郁质 认 识、 情感发生得慢 , 沉默忧郁 、 孤僻 , 复; 从现场损 失物的体积 、 数量 、 重量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 可推 断作 和内向型性格的犯罪嫌疑人 , 案人数 、 有无预谋 、 是否备有运输工具 。 顾虑重重 。对于这类人在适 当给予心理压力后还要 多做感化 、 开导 2 . 1 . 3 从 现场 物质痕迹 的总体情 况进行分析 。作案人 在整个犯 工作 , 指明出路 , 并用事 实和政策打消其幻想 , 促使其下决心交待问 罪过程 中的心理活动 , 也有着连续性和统一性 。这种分析主要看从 题 。 现场提取 的物质痕迹 的总体数量 、 种类 、 分 布状况 以及痕迹 与痕迹 之间 、 痕迹与犯罪行为 、 痕迹与犯罪结果之 间有无 必然 的联 系 。例 如, 如果现场提取的物质痕迹多 、 杂、 乱, 且 相互 之间无必 然联 系 , 出 现这种情况除犯罪行为人故意制造假象外 , 说 明犯罪行为人作案时 大脑处 于失控状态 。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 的大脑处 于失控状 态 , 一

简述犯罪现场心理的运用

简述犯罪现场心理的运用

论现场心理痕迹的运用内容摘要理论上犯罪现场有两种痕迹,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

其中,心理痕迹能客观的反映犯罪人的客观心理意识和活动。

探明犯罪人的心理意识,一方面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另一方面心理意识也是法律定罪量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因此,对现场心理痕迹的观察研究是侦察过程中必要的步骤。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侦查运用正文任何的犯罪行为都会留下痕迹,有有形的物质痕迹和无形的心理痕迹。

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 客观地反映了犯罪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

心理痕迹是寓于物质痕迹的,但它的作用不同于简单的物证。

物证是指向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心理痕迹则是串联起物证的导线,导线接通,物证的存在才有意义。

没有心理痕迹的研究,物证也只是零碎的单个物件而已。

所以在侦查案件过程中对心理痕迹的有意识的收集是必要的。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佐罗在“劫富济贫”之后总会留下“Z”字剑痕以表达“此事是我所为”的英雄主义;初次入室盗窃的盗窃犯开锁的痕迹会比较混乱和模糊,因为初次犯案,内心的激动和紧张;纵火惯犯通常为男性并且对火焰有较大的喜好。

事物总是共性和个性的存在,犯罪人也一样。

同一类型的犯罪人,总会有相似的心理意识,也就会在相似意识的主导下做出相似的行为,从而留下相似的心理痕迹。

所谓犯罪心理痕迹就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基于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性格具有稳定性。

犯罪心理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所以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例如强奸杀人犯还将死者的衣服穿好,表现出了一种忏悔和惊慌的心理痕迹,初犯通常就有这样的心理状态。

随着犯罪行为成功次数的增多,犯罪心理对犯罪人的个性心理影响的程度就会加深,稳定性会更强,从而形成相似度非常高甚至是一样的犯案手法,又会留下同一性更强的犯罪心理痕迹——这样的犯罪人称为惯犯。

浅析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提纲

浅析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提纲

浅析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提纲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界定
(一)犯罪现场的概念
(二)心理痕迹的概念
二、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关系
(一)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区别
1、两种痕迹从属的范围不同
2、两种痕迹的表现方式、特点不同
3、对两种痕迹的认识所采取的手段不同
(二)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联系
1、心理痕迹离不开物质痕迹
2、心理痕迹和物质痕迹可以相互印证、补充
(三)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特点
1、心理痕迹的特点
(1)现场心理痕迹的客观性
(2)现场心理痕迹的可知性
(3)现场心理痕迹的抽象性
(4)现场心理痕迹的间接性
(5)现场心理痕迹的隐蔽性
2、物质痕迹的特点
(1)现场物质痕迹的广泛性
(2)现场物质痕迹的稳定性
(3)现场物质痕迹的特殊性
三、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方法
(一)分析行为痕迹,从中发现心理痕迹
(二)从现场遗留物、损失物中分析心理痕迹
(三)分析犯罪人作案手段及技能,发现心理痕迹
(四)综合现场所有条件分析心理痕迹
(五)广纳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构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档案库四、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认定的原理
(一)心理痕迹是个性规律在犯罪行为中的
(二)心理痕迹是活动规律在犯罪行为中的反映
(三)心理痕迹,是意识与无意识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
五、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具体运用及价值
(一)运用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动机,判断案件性质
(二)分析心理痕迹,揭露伪装现场
(三)分析心理痕迹,重建犯罪现场
(四)初步对犯罪人进行心理画像,划定侦查范围。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及侦探守则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及侦探守则

杀人犯罪心理痕迹分析(一)杀人犯罪,是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犯罪,是所有刑事犯罪中危害最严重的犯罪,是打击的重点。

虽然杀人犯罪在我国犯罪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绝对数量却相当惊人。

在杀人犯罪中,由于动机与目的的不同,因此杀人原因也就千差万别。

根据杀人的动机,我们可以将杀人犯罪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类型:一、图财杀人。

以图谋公、私财物而杀人,被害人多为公私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

犯罪分子杀人,既是为了顺利谋取财物,也有的是为了杀人灭口。

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盗窃杀人和抢劫杀人。

二、报复杀人。

为了发泄内心的仇恨而杀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导致杀人。

三、强奸杀人。

为了满足畸形的性欲,而杀人。

杀人动机主要是消除反抗、杀人灭口,或逃避打击。

四、奸情杀人。

男女之间因淫乱导致的相关人员之间的杀人行为。

既有奸夫淫妇互杀,也有奸夫、淫妇杀死本妇、本夫,又有本夫、本妇杀死淫妇、奸夫等。

五、迷信杀人。

是因迷信引起的心理障碍杀人或利用迷信作幌子图财杀人。

六、变态杀人。

犯罪嫌疑人没有明显的杀人动机,与被害人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犯罪嫌疑人只是由于心理变态方面的原因,包括不正常的嗜好或诱因驱使去杀人。

变态杀人者的杀人目标通常是特定的一类人,有的专门杀“小姐”,有的专门杀流浪儿,有的则专门杀少年儿童。

与杀人过程相伴的劫财行为一般是顺手牵羊,并非主要目的。

变态杀人者往往流窜作案,犯罪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变态杀人有增多的趋势。

变态杀人是社会的公敌。

变态杀人中,尤其以性变态杀人突出。

性变态犯罪嫌疑人在对被害对象实施变态性侵害的同时杀害被害人。

其主要特征是:性的侵害方式的特别,除了强暴被害人之外,还包括对性器官的损害。

性变态杀人者,犯罪存在系列性,如果不被抓获,这种人还会继续危害下去,对社会的危害相当大。

性变态杀人者,存在双重人格。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人无异,人们一般很难发现其犯罪的端倪。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242学术论丛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邢进 张宏生哈尔滨铁路公安局齐齐哈尔公安处刑事技术支队摘要:犯罪现场痕迹中一定隐含着相应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

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部在不良心理品德发生变化而导致发生的。

通过对案件及犯罪现场物质痕迹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个性、行为动机、当时的情绪状态,而且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遭遇、知识、经验、技术、习惯等。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现场勘查是侦查工作的起始环节,对侦查工作至关重要,侦查人员必须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犯罪现场发现、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研究,弄清案件性质和特点,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最终确定侦查破案的途径。

这种分析就包含了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对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上遗留的痕迹物证进行分析,推断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时的特定心理痕迹,从而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动机、目的、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可能有的典型个性及生活经历,为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依据。

侦查破案,最终目的是要弄清案件事实真相,使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

要达此目的,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而证据的获得,又需我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寻找。

在刑事侦查中,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收集证据的一些合法途径,这些途径对收集犯罪物质痕迹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面对当今日益复杂化、暴力化、智能化的犯罪状况,我们有时很难找到确实、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真相。

因此,国际、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包括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试图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查找犯罪嫌疑人。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案件的侦破中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找到了一条捷径。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一定的心理又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

劫犯罪的心理演绎与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分析

劫犯罪的心理演绎与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分析

劫犯罪的心理演绎与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是社会中的一种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

特别是劫犯罪,它是一种犯罪行为,犯罪者通过威胁、使用武器或暴力手段来抢劫他人的财物。

本文将对劫犯罪者的心理演绎以及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I. 劫犯罪者的心理演绎劫犯罪的发生离不开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劫犯罪者在进行犯罪活动时,往往具备某些心理特征,使其更容易从事劫犯罪行为。

1.1 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劫犯罪者由于某种原因,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达到了极致,将财富视为满足他们欲望的唯一手段。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推动他们选择劫犯罪这种迅速获取财富的方式。

1.2 自卑感和权力欲一部分劫犯罪者在心理上存在着自卑感,他们渴望通过犯罪行为来取得权力和控制感。

在犯罪现场中,他们能够通过强制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来实现对他人的支配。

1.3冲动和追求刺激劫犯罪者常有一种冲动和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快感和满足内心的渴望。

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劫犯罪者常常缺乏对后果的评估,从而产生冲动性犯罪行为。

II. 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现场是劫犯罪行为发生的具体地点,在这个环境中,劫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2.1 威严与恐惧在劫犯罪的过程中,罪犯使用武器或暴力手段威胁被害人。

这种威严的展示,往往使被害人产生恐惧和无助的心理状态,从而被劫财物。

2.2 自信与焦虑劫犯罪者在犯罪现场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和焦虑并存的心理状态。

自信是指他们确信可以通过犯罪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焦虑则是指他们担心被发现或遭受制裁。

2.3 警觉与紧张在犯罪现场中,劫犯罪者需要高度警觉以应对可能的威胁和外界的变化。

这种心理状态常常使他们处于紧张和高度警觉的状态,以防止任何潜在的危险。

III. 心理援助与犯罪预防了解劫犯罪的心理演绎以及犯罪现场的心理状态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类犯罪行为。

在帮助犯罪者改正错误的同时,也可以对潜在的受害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心理学的犯罪现场揭秘罪犯心理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的犯罪现场揭秘罪犯心理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的犯罪现场揭秘罪犯心理与犯罪动机犯罪是社会中的一种严重违法行为,了解罪犯的心理与犯罪动机对于犯罪预防和侦破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透过对犯罪现场的揭秘来洞察罪犯的心理和动机,从而推测犯罪的动机和可能性。

一、犯罪心理的揭秘心理学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

例如,犯罪现场的物证、笔迹分析、语言使用等可以揭示罪犯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况。

同时,对罪犯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生活背景的调查也有助于理解罪犯的心理构造。

研究发现,心理异常在许多犯罪案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因其疾病而失去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导致犯罪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并为相关患者提供帮助和治疗措施。

二、犯罪动机的揭秘了解罪犯的犯罪动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防范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调查和心理分析,能够揭示罪犯的动机。

比如,对于杀人犯而言,动机可能是出于报复、财富、权力或心理斗争等因素。

了解这些动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潜在的犯罪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

犯罪动机研究也发现,个体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对于犯罪动机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贫困和社会压力可能成为一些人犯罪的动机。

心理学家通过对罪犯的背景和心理调查可以揭示这些潜在的动机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防类似的犯罪行为。

三、心理学的监狱改造心理学在监狱改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和心理疗法,心理学家能够帮助罪犯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

监狱内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也能够帮助罪犯面对内心的问题和挑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以便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和改造中的应用帮助我们为罪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总结:心理学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逐渐被重视,揭示罪犯的心理与犯罪动机对于犯罪预防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观察和分析,心理学家能够揭示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现象,并为预防和解决犯罪问题提供参考。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摘要】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通过分析这些心理痕迹可以帮助警方还原犯罪过程,找到嫌疑人。

本文从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定义和特点、表现形式、追溯途径分析方法、对犯罪现场重建的意义以及在犯罪案件侦破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追溯途径分析对案件侦破起到关键作用,未来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研究的方向是提高心理痕迹分析技术和应用。

研究心理痕迹可以加强案件侦破,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重建、侦破、研究、意义、帮助、未来、定义、特点、表现形式、方法、案件、研究方向1. 引言1.1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的重要性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其在犯罪案件侦破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留下的心理痕迹、痕迹和迹象,它包含着犯罪者的思想、情感、动机和行为方式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心理痕迹的分析和追溯,可以帮助警方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犯罪嫌疑人,加快案件侦破进度,提高侦破效率。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还可以为犯罪现场重建提供重要线索,帮助警方还原案发现场的真实情况,为案件侦破提供更加准确的方向。

通过对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深入挖掘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为预防类似犯罪提供重要参考。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对于提高案件侦破效率、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特点和追溯方法,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重要资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研究背景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途径分析是犯罪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进行追溯分析,可以揭示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和行为模式,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的证据和线索。

在现代社会,犯罪案件日益复杂多样化,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刑事侦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案件的日益复杂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形形色色的新型犯罪,因其高度的隐蔽性、组织性及高超的反勘查手段,对传统的犯罪现场勘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犯罪现场勘查分析的实践发展趋势来看,科学地认识犯罪现场勘查分析的转变,深入探讨犯罪心理学在犯罪现场分析中的运用,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犯罪现场是犯罪信息的载体, 犯罪人在犯罪现场不仅可能留下痕迹物证, 而且还会留下心理痕迹, 它隐含着一定的犯罪信息, 反映了犯罪人在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及犯罪动机和目的。

在现场勘查中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等进行心理分析, 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有效的发现和获取有价值的犯罪信息, 对于确定案件性质和特点, 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 确定犯罪嫌疑人等具有重要意义(冯雅君,2006)。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外显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的结果间接反映犯罪现场遗留物品中的可反映犯罪嫌疑人主管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痕迹。

运用心理痕迹、心理分析这一侦查手段,可以准确刻画作案人的心理特征,并划定侦查范围、明确侦查方向、圈定犯罪嫌疑人(何翠芳,2002)。

一、心理痕迹的特征(一)抽象性。

犯罪心理痕迹是对犯罪物质痕迹的一种比喻说法,它实质上是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在物质痕迹上的一种反映。

它区别于物质痕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自身的抽象性,是一种观念性的犯罪人特征集合体,只能通过侦查人员以观察、感知、分析等主观方式来加以把握,而不可能像直接提取犯罪物质痕迹那样对其进行处理。

(二)间接性(被反映性)。

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必然会有相应的主观意识的指引.对于一种抽象的个人意识思维,我们无法直接把握,但是犯罪物质痕迹为我们把握犯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提供了可能性。

犯罪物质痕迹是犯罪心理痕迹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下相应的犯罪物质痕迹。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反映性并不局限于一对一的对应,而可能出现交叉,即:(1)一种物质痕迹反映多种犯罪心理痕迹。

罪案心理学解析凶手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轨迹

罪案心理学解析凶手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轨迹

罪案心理学解析凶手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轨迹在探索罪案发生的过程中,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凶手的思维模式和心理轨迹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案的动机和行为,帮助警方追踪犯罪嫌疑人。

本文将从罪案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凶手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轨迹。

一、凶手的思维模式凶手的思维模式与一般人的思维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分析和调查,可以发现凶手常常具有以下特征。

1. 冷酷无情凶手在犯罪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酷无情的特质。

他们通常能够冷静地计划和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对于受害者的痛苦和后果缺乏同理心。

2. 借助心理欺骗凶手常常善于利用心理欺骗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可能使用虚假的身份、虚构的事件或者变换面孔来欺骗受害者或周围的人。

3. 自我强化凶手的思维模式中常常存在着偏执和自我强化的特征。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产生一种深深的满足感,通过不停地强化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保持对自我的控制。

二、凶手的心理轨迹凶手的心理轨迹是指从犯罪前的思考和准备到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阶段。

通过对心理轨迹的解析,我们可以揭示凶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1. 规划与策划在一个罪案发生之前,凶手通常会进行精心的规划和策划。

他们可能会调查受害者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并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

2. 紧张和焦虑凶手在犯罪前常常会感到紧张和焦虑。

他们可能会考虑被发现或失败的后果,担心自己的计划会出现意外状况,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凶手的决策和行为表现。

3. 行动和实施凶手最终会付诸行动并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

这一阶段,凶手可能会表现出冷静和果断的特征,从而完成自己的罪行。

4. 后犯罪反应罪案发生后,凶手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犯罪反应。

有些凶手可能会感到兴奋和满足,有些则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焦虑。

这一阶段也反映了凶手的心理状态和对犯罪后果的认知。

总结起来,通过对凶手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轨迹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罪案的背后故事。

对于罪案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更准确地判断嫌疑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摘要:心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映,犯罪心理痕迹是当事人等历经罪案的记忆,以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行为的“心理留痕”。

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摘要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作案人的犯罪活动亦如此,他们在现场留下的犯罪行为轨迹和行为特征就是其犯罪心理的体现对现场的行为痕迹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梳理,尽量再现每一行为痕迹产生时作案人的心理状态,刻画出作案人的心理面貌,可以为判断和识别作案人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分析;作用;途径一、犯罪心理痕迹及其分析有人将犯罪心理痕迹限定在犯罪现场,并且将其分为广义说和狭义说。

狭义说认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的有形物质痕迹或相关人员的记忆、描述以及犯罪人自身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表现出的犯罪人特定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包括现场心理留痕、罪案“有关人员记忆”和作案人“自身反应”三个方面。

其有关人员,指被害人、事主和知情人等,其心理痕迹是记忆中感知的案发情况和疑犯的某些心理特点。

作案人自身反应,包括案犯预备、作案、销赃、潜逃、侦讯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与情感刺激等。

广义说认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性,即心理要素通过人的行为赋予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属性,包括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现象和状态。

这里用“心理属性”、“心理要素”定义,确实够广泛的,但其现象和状态,限于客观事物形象(物证)的心理属性(心理留痕),外延比狭义概念还窄。

狭义的犯罪心理痕迹,主要指罪案主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这似乎过于狭窄; 而广义的犯罪心理痕迹,当然不限于物证中的心理现象和状态,还应包括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

但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

首先,心理现象是整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将心理痕迹作这种定义,未免太宽泛。

而且,心理状态也包含在心理现象中,没有并列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案件的日益复杂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形形色色的新型犯罪,因其高度的隐蔽性、组织性及高超的反勘查手段,对传统的犯罪现场勘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犯罪现场勘查分析的实践发展趋势来看,科学地认识犯罪现场勘查分析的转变,深入探讨犯罪心理学在犯罪现场分析中的运用,是一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犯罪现场是犯罪信息的载体, 犯罪人在犯罪现场不仅可能留下痕迹物证, 而且还会留下心理痕迹, 它隐含着一定的犯罪信息, 反映了犯罪人在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及犯罪动机和目的。

在现场勘查中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等进行心理分析, 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有效的发现和获取有价值的犯罪信息, 对于确定案件性质和特点, 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 确定犯罪嫌疑人等具有重要意义(冯雅君,2006)。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外显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的结果间接反映犯罪现场遗留物品中的可反映犯罪嫌疑人主管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痕迹。

运用心理痕迹、心理分析这一侦查手段,可以准确刻画作案人的心理特征,并划定侦查范围、明确侦查方向、圈定犯罪嫌疑人(何翠芳,2002)。

一、心理痕迹的特征(一)抽象性。

犯罪心理痕迹是对犯罪物质痕迹的一种比喻说法,它实质上是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在物质痕迹上的一种反映。

它区别于物质痕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自身的抽象性,是一种观念性的犯罪人特征集合体,只能通过侦查人员以观察、感知、分析等主观方式来加以把握,而不可能像直接提取犯罪物质痕迹那样对其进行处理。

(二)间接性(被反映性)。

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必然会有相应的主观意识的指引.对于一种抽象的个人意识思维,我们无法直接把握,但是犯罪物质痕迹为我们把握犯罪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提供了可能性。

犯罪物质痕迹是犯罪心理痕迹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下相应的犯罪物质痕迹。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反映性并不局限于一对一的对应,而可能出现交叉,即:(1)一种物质痕迹反映多种犯罪心理痕迹。

(2)多种物质痕迹反映一种犯罪心理痕迹。

(三)稳定性。

实践中,人们很容易在成功之后对自身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以期待下次再以同样的方式取得成功,从而形成思维定势.同样的道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一次成功的经验可能会使其产生对犯罪行为方式的思维定势,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稳定而不易改变。

在对系列刑事案件研究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犯罪人的某种犯罪心理一旦固化,通常会比较稳定,形成所谓的“犯罪惯技”(胡子龙,2008)。

二、现场心理痕迹特征分析(一)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在犯罪行为中的反映人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所有的心理活动都要通过心理过程来完成。

但是,在完成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不同在心理学中用个性进行描述。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是在长期的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当其实施犯罪时,必然会从作案目的、动机、所选择的目标、作案手段、作案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反映和表现出其个体个性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会在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尽管有时想极力隐蔽、伪装,但都无法改变在犯罪行为中早已形成的稳定个性特征。

(二)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规律在犯罪行为中的反映活动就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为动作的总和。

社会生活条件决定了活动的性质、目的和发展。

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技能、熟练和习惯几个方面。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技能也是一种个体体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

如在一起连环绑架案中发现,被害人的遇害时所穿衣服全部为手工缝制,且缝制技巧非常高。

衣服尺寸和被害人的身材十分吻合,那在对嫌疑人进行测写的时候应考虑到这个方面,进而缩小排查范围。

熟练是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行为方式,从生理上说就是大脑皮层系统的联系方式,动力定型的形成。

例如,有犯罪前科的人或连续撬门扭锁时,由于经常进行犯罪活动,知道在什么地方下手最容易成功,因而就在相应的物体上反映出干净利落的痕迹。

而这种痕迹在侦查中的利用率极低。

习惯是指多次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一种心理反映,是完成动作的需要,也是无意识行为多次在生活中重复的结果。

即,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很顽固的表现出来。

如在连环凶杀案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活动也必然地表现出他所具有的生活习惯。

犯罪习惯有相当顽固的惰性,对犯罪动机起着强化和诱发的作用,即使有着积极的外在因素诱导,也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矫正。

(三)犯罪嫌疑人的意识和无意识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在人的日常行为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有些活动也是在无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犯罪嫌疑人的某些意识行为不断地强化,一旦成为习惯,他们就会在犯罪活动中或生活的言语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虽然他们自己意识不到,但客观上却留下和反映出他们的犯罪心理痕迹。

例如,在一次抢劫案中,嫌疑人伪装成为男性在取款机前取钱,由于担心留下指纹而用指甲按键。

张开双手审视指甲的时候,侦查人员发现嫌疑人其实为女性,因为男性不为张开双手检查指甲,而女性才会过分在意指甲。

其实嫌疑人并未注意到这个细节,但就是这个细节使嫌疑人泄露真正的身份。

三、犯罪心理机制分析支配和影响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和有关心理因素被称为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也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梅传强,2004)。

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而犯罪心理的产生又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

从犯罪心理的生成过程看,需要是其根源和基础。

需要时指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因个体对某种事物的缺乏状态而引起的。

由于有缺乏状态,才有对缺乏状态的平衡,进而对有缺乏之物的选取。

因此,需要是人处于缺乏状态时体内出现的自动平衡倾向和选取倾向。

曾经美国有这么一个连环杀人狂,她绑架很多身材娇小的女生,并亲手为她们缝制合身的衣服,把受害者打扮成洋娃娃,并用药物使其麻醉。

后来经调查发现,该嫌疑人小时候被医生父亲强奸,加之母亲的过世,性格十分内向。

父亲为了让她不揭发自己的丑行,便采用电击疗法治疗他所认为的女儿的精神问题,每次治疗结束后便买娃娃送给女儿。

当女儿在无意中发现父亲将自己的娃娃送给别的孩子的时候,精神崩溃了。

于是收藏真实人物做成洋娃娃的模样,来弥补心中的空缺。

她把绑架的女生当做自己的玩伴,时刻担心她们会离开自己。

犯罪嫌疑人所作的一切都是希望满足自己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探讨,应该从人类的需要入手,以探讨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

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受嫌疑人的犯罪动机驱使的。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不同的犯罪动机不仅直接反映出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程度的大小,而且也表民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差异,因此,动机是量刑的主要依据之一。

例如,一位曾在童年期受到父亲虐待的杀人犯,总是先把全家人绑在一个房间,然后让父亲眼睁睁的看着妻儿离开自己,最后才杀死父亲。

在这起案子中,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作案时间都是一个模式,他的动机只是告诉孩子父亲的无力和懦弱。

以满足自己的私心,忘记自己童年期的悲痛经历。

前苏联法学界的知名学者认为:“无论动机是否作为基本特征被列入犯罪构成,如果没有一定的动机,那么任何一种故意犯罪就不可能实施。

即使不把动机列入犯罪构成,它仍然是法院在判刑时应当加以考虑的重要情节。

”四、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途径与方法现场必然存在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勘查现场,是获取诉讼证据的重要方法,也是诉讼证据的重要来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案件的最终破获依赖于尽可能多的收集这些痕迹物证。

然而在现场勘查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有助于发现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痕迹物证,如犯罪人在现场的某些角落、器物的内壁、背后或底面等处留下的痕迹。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分析犯罪动机和犯罪实施过程,寻找犯罪痕迹物证犯罪动机是指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它具有引发犯罪行为、影响犯罪行为的指向、行为强度、行为性质等作用。

犯罪动机直接联系着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过程,并通过犯罪行为过程的实施而得以实现,两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侦查人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发现犯罪人的需求,进而对犯罪人的犯罪动机进行分析,了解犯罪人想要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将有助于推断犯罪人于犯罪行为实施之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在此状态支配下为实现犯罪需求所需要作出的行为及其过程,即犯罪实施过程。

通过贵重物品的丢失,或是被害者人身伤害,我们可以推论是为财伤人还是其他原因。

根据现场门窗的损坏及现场其他破坏程度我们可推论为熟人作案还是生人作案。

(二)结合已知痕迹物证查找其他痕迹物证现场的各种犯罪物质痕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根据这一原理,在现场勘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已经发现的相关犯罪物质痕迹的分析,研究犯罪人当时的行为心理过程,推断犯罪人在现场留下已知痕迹的那个行为之后的下一个动作。

以此类推,逐渐把犯罪人的行为动作连续起来,将有助于逐一寻找、发现各种可能的犯罪物质痕迹。

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对犯罪人行为动作的连续性的把握,也就是说,侦查人员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推断和了解犯罪人的下一个动作是什么、会在哪里产生犯罪痕迹。

为更好的了解犯罪人行为的细节性情况,我们应当将犯罪人的整个犯罪行为实施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的行为动作都与前一部分相连接并服务于后一部分。

当我们根据已知的犯罪痕迹、物证推断出其中任意一部分的时候,就可以结合现场所反映的犯罪人的需求以及生活常识规律,对痕迹物证所反映的该犯罪行为动作之前、之后的行为片段作出推断,以此确定其他犯罪痕迹物证产生、遗留的位置。

应当注意的是,要确保这种引导性推断的准确性,必须首先对已知痕迹物证做出准确合理的评价,弄清楚它们所展现的究竟是哪一种行为动作,这是随后的推断得以顺利开展的起点。

现场发现的一把菜刀、一滴血迹,必须首先弄清到底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后所遗留,还是被害人实施自卫而遗留,门窗上的撬压痕迹究竟是犯罪人为进入犯罪现场所留还是为伪造现场所留。

对已知痕迹物证的错误评价往往会把侦查工作引入歧途,对此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三)分析研究被害人、知情人关于犯罪情况的陈述,查找线索实践经验证明,被害人及相关知情人关于案件情况以及犯罪人的陈述中,常常包含着重要的侦查线索,对这些线索的有效挖掘利用,常常成为突破案件的关键。

犯罪人暴露给被害人、相关知情人的信息,通常表现为一些关于案件的情况以及犯罪人自身的外貌特征、语言特征、行为动作特征等结合已经为公安机关所掌握的情况,综合分析上述犯罪信息,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迹特征,有助于侦查人员系统的认识犯罪人及犯罪活动的实施过程,从而发现在侦查中所遗漏的关于犯罪的蛛丝马迹,提取重要的侦查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