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课题研究(DOC)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政治活动以及书画艺术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受到优质教育的熏陶。
他以文学才华和机智聪颖著称,曾在进士科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成为状元。
他的文学风格多样,不拘一格,以豪放洒脱著称。
他的诗作以豪放自由、充满情感的风格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城子》、《赤壁怀古》等等。
他的词作以琼瑶曲调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任官期间曾积极推进许多政治改革和扶贫措施,尤其是在执政时期,主持改革达到了巅峰。
然而,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批评现政府的态度,多次遭到贬谪和剥夺官职。
他在流放期间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对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充满同情和关心。
除了文学和政治,苏轼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以豪放俊逸、筆力深厚而著名,开辟了宋代书法的新境界。
他的绘画作品也富有个性和艺术性,主要题材是山水画,以其气势磅礴、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
总而言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的辅佐期间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政治和艺术的热爱,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文学巨匠”。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标题: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探索1. 研究背景和目的: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艺术创作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心路历程。
3. 研究内容:3.1 苏轼的诗词创作:研究苏轼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表达手法以及思想内涵。
重点关注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主题的表达和探索。
3.2 苏轼的散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叙事方式以及思想追求。
探讨苏轼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议题的思考。
3.3 苏轼的书法艺术:分析苏轼的书法作品,研究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探索苏轼书法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苏轼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启示,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5. 研究结论:苏轼的艺术创作融汇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注释:在报告的最后,提供对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引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
附:参考文献[1] 乔心海. 苏轼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 杨佳. 苏轼文学艺术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董乃胜. 苏轼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 王伟力. 苏轼研究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研究性学习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附件1 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活动时间:课时数:活动地点:参加活动成员:活动内容: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活动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访问专家、实验、查阅资料、调查、实地测量等)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活动过程:1.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2.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3.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4.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5.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6.最后对这次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活动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和计划、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1.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2.参加课题活动研究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3.完成了预期目标和计划,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参考资料:/view/ba0732a1284ac850ad0242c5.html。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书法家、画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辗转多地,屡遭贬谪,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化追求,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作品。
苏轼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他的文学成就、政治生涯以及书法、绘画方面的贡献。
首先是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力求自我表现与自然结合。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和自创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水调歌头》、《临江仙》等。
其次是苏轼的政治生涯。
苏轼曾经在宋徽宗朝担任宰相,但他的进步思想和强烈个性,导致与当时的政治权贵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最南端的岭南地区。
但即使贬谪之后,苏轼仍然继续关注国家财政和农民福利等问题,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政策。
此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苏轼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的书法作品精美绝伦,被后世誉为“苏体”。
他的绘画作品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通过丰富的笔墨和细腻的描绘技巧,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
总之,苏轼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的追求和成就。
他的文学作品、政治贡献以及书法、绘画成就都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一生充满了
坎坷和困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遗产。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题:语文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郑大一附中杨俊利【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操作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1.准备①资料的搜集和小组人员的确定②初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设计课题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首先由每组成员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理由、意义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然后由同学(也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细则。
①; 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②; 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③; 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④; 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⑤; 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⑥; 浅论词的欣赏方法⑦; 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3.研究方案的制订:资料搜集方式①; 利用手头资料(课本和读本)②; 利用图书室和阅览室③; 利用Intet查找资料方法4.教师指导如何开展个人研究①; 阅读方法:②论文写作格式的指导③参考资料提供(部分)二.课题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1.个人研究实施阶段对收集的资料分析,分门别类。
初步拟定课题提纲,形成观点。
2.组内讨论:此阶段主要是交流个人经验,相互补充完善阶段,并拟订发言提纲。
三.研究成果展示阶段1.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力主在课堂内,时间大约为一节课。
2.方式和要求模仿论文答辩和辩论赛形式①每一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允许质疑,可对别组成员的课题进行质疑。
③受质疑的小组必需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师小结(一)方案一:作品欣赏方法1.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如此才能理解作品。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思索涵泳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合理性、艺术性、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篇一: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班级:姓名:关键词:苏轼一.研究的对象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苏轼的生平事迹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三.研究的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过程: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官场风波和世事沉浮,但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学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杰出的成就。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并展示他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突出贡献。
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河南商丘,出身于一家书香门第。
早年的苏轼秉承家族的文化传统,酷爱文学,擅长诗词写作。
后来,他考中了进士,进入了北宋的官场。
苏轼在政治上具备一定的才干和远见,曾任江西、湖南等地的官职。
然而,由于对时弊的忧虑以及对权贵的批评,苏轼多次被贬谪和免职。
苏轼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以其清新唯美、灵动豪迈的诗风,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自然景物到人生哲理,他的诗作涉及了各个方面。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描写了乡愁和生活琐碎,令人感到亲近;而他的《赤壁怀古》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壮烈事迹的赞美。
苏轼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且被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
此外,苏轼在书法和画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书法作品遵循了楷书的风格,字体俊逸工整,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
在画画方面,苏轼主要以山水画为主,他的笔法自由洒脱,意境深远,成为了中国画坛的一位重要代表。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他多次遭受贬谪和流放,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州八月湖水游船事件。
在八月湖水游船中,苏轼写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作,展示了他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然而,这些诗作却遭到了当时权贵的不满,苏轼再次被贬到海南岛。
虽然苏轼经历了种种苦难,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理想的坚持使他成为了世人敬佩。
总的来说,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文学、书法和画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他的书法作品和山水画都展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
尽管他遭受了官场的挫折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成为了一位不朽的文化名人。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开题报告1、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2、课题提出的背景: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
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
如美国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同年龄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
香港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1995年已达到3.4人/10万人。
在我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现象也较为严重,据统计表明,我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在16—30岁之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正是身体强健、求学就业的好时机。
为什么要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呢?主要原因有:1.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
如考试失败、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中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2.家庭危险因素。
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
总之,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就是通过研究苏轼的生平,学习苏轼在困难挫折中,历尽磨难,笑对人生,超越自我的乐观旷达精神。
培养自己在困难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4、课题研究的内容熟悉苏轼生平资料;深入了解苏轼所受磨难,体会苏轼的乐观旷达精神;结合本人自身情况,逐步培养乐观精神,谈研究体会。
5、研究步骤:小组成员确定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小组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定期与不定期交流,形成论文。
6、课题研究的方法自主搜集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搜集苏轼生平资料。
总结交流法:通过小组成员交流,丰富材料。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开题报告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开题报告1、课题名称:苏轼生平事迹研究之历尽磨难笑对人生2、课题提出的背景: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
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
如美国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同年龄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
香港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1995年已达到3.4人/10万人。
在我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现象也较为严重,据统计表明,我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在16—30岁之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正是身体强健、求学就业的好时机。
为什么要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呢?主要原因有:1.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
如考试失败、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中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2.家庭危险因素。
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
总之,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就是通过研究苏轼的生平,学习苏轼在困难挫折中,历尽磨难,笑对人生,超越自我的乐观旷达精神。
培养自己在困难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
4、课题研究的内容熟悉苏轼生平资料;深入了解苏轼所受磨难,体会苏轼的乐观旷达精神;结合本人自身情况,逐步培养乐观精神,谈研究体会。
5、研究步骤:小组成员确定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小组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定期与不定期交流,形成论文。
6、课题研究的方法自主搜集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搜集苏轼生平资料。
总结交流法:通过小组成员交流,丰富材料。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篇一: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班级:姓名:关键词:苏轼一.研究的对象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苏轼的生平事迹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三.研究的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过程: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个人小结高二一班张廉东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 一. 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
苏轼大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不通了。
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同学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苏轼,大家要掌握对这位“东坡居士”的了解,对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同样能提高同学们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工明确,大家工作的非常积极,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考察;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进行考察。
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
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截取一些对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
苏轼课题小结总结
苏轼课题小结总结1. 引言本文是对苏轼课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档。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鉴赏家和画家。
他的诗文独具特色,对中国文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文学贡献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2. 苏轼的生平苏轼于北宋崇宁四年(1035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很早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
他曾经担任过吴县、杭州等地的官职,但由于政治触犯,被贬谪到惠州。
在惠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散文,成为了他文学生涯的重要阶段。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文学艺术。
他对于诗歌、散文、书法以及绘画等方面都有着出众的造诣和贡献。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自由与忧郁等情感。
3. 苏轼的文学贡献苏轼是北宋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诗歌创作苏轼的诗歌创作精湛绝伦,从诗的形式上广泛涉猎,包括律诗、绝句、人间诗等多种形式。
他的诗作不仅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还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3.2 散文创作苏轼的散文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散文作品以纪实性和感悟性为主,对社会风貌和人生哲理有着独到的见解。
3.3 书法艺术苏轼的书法堪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他以笔力雄健、构图方正、气韵生动著称。
他的书法作品尤以“颜真卿之法,柳公权之骨”而闻名。
3.4 绘画艺术苏轼的绘画造诣也非常高深,尤其擅长山水画。
他的画作或潇洒明快,或意境深沉,似乎与他的诗歌和书法技艺相呼应。
4. 苏轼的影响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轼的文学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创作借鉴。
他的作品启迪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
其次,苏轼的文学传承和创新精神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的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鉴赏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家境富裕,自小聪慧过人,博览群书。
他十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深受打击,他也因此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童年。
然而,苏轼的父亲却一直很重视他的教育,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苏轼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中年时期成为了一名官员,他一直追求政治改革,希望为国家做些贡献。
然而,他的政治理念与当时的朝廷政治不合,多次因言辞激烈而被贬谪。
贬谪期间,苏轼游历各地,与不少文人雅士结交,开拓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的才华涉及诗词、散文、骈文、小说、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
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激昂、意境深远、脱俗高雅而著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作品流传广泛。
他的散文清新自然、充满人情味,《东坡乐府》、《赤壁赋》等令人为之倾倒。
他的书法气势雄浑、构图巧妙,被誉为“苏轼体”。
苏轼并非只是一位文学家,他还是一位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人。
他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修筑水利、治理河道等工作,为当地民众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是一位爱国者,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然而,苏轼晚年却饱受病痛折磨,经历了诸多家庭悲剧。
1101年,苏轼去世,世人以魄力勇气紧记他的一生。
总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事迹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自己不可磨灭的个性和独特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篇章。
他的人生堪称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令人感到敬佩和神往。
苏轼课题研究
课题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吉林一中10级27班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内容摘要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
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
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上网查资料法研究成果: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
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
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
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生平概述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
关于苏轼的研讨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终身,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现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词,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域,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收住了。
中年分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哀求寓居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以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决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吊唁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知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盖世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端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率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与科举考试。
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原本能够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其不意地取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固然有些冤枉,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鸣惊人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扑朔迷离的北宋政局中,激进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应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放逐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困顿与窘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固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考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吉林一中10级27班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内容摘要本次课题,我们将以苏轼为出发点,多方面的研究其生平事迹。
主要包括对苏轼生平事迹的概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由“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转变等。
在研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大量查找资料,利用现有资源,所查资料翔实丰富,事实论据充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上网查资料法研究成果:1.组内成员对苏轼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通过品味名家风尚,提升人文素养3.感悟苏轼的性格及精神,以此帮助我们树立积极的生活心态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中小学教材中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苏轼有了很大的兴趣。
为了对苏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于是,便提出了此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探究苏轼的生平经历,从而了解其诗文豪放又不失精妙的缘由,通过分析这位大文豪的作品来探究其深邃的思想和性格。
本次研究性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我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来提高我们对苏轼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本次对苏轼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得到了如下观点:苏轼是一位才思敏捷、心胸豁达、有情有义、坚韧博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他在遭遇痛苦与磨难时,拥有的是坚韧博大、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精神。
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他所拥有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
生平概述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仕途的顺逆苏轼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的仕途就这样简单又辉煌地铺开了。
但当时北宋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那时,宋神宗已经即位,他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但此举却遭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反对,其中就包括当朝宰相司马光和苏轼的恩师欧阳修。
从此,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和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党祸之争。
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苏轼是属于上述两派中的哪一派,苏轼终其一生也没有完全同意哪一派的做法和措施。
通过研究他对两派的看法和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他的思想和精神。
苏轼入仕之时,正值神宗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保守派的大臣多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新任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他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那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案——“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此案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失利与改制的转折关头,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此案起因是这样的: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
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因此,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尽力教导、监督官吏等。
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宋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于是,苏轼虽然坐牢103天,处于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但还是被神宗下令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经过此案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被贬到黄州后,他所在的职位并无实权,到任后,为寄托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许多名篇。
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这句话以及其他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的苏轼虽然谪居在外,但其心境已经很是豁达开朗了,而这样的心境也为他从此以后人性美的闪耀奠定了基础。
不久,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司马光被重新起用为相。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然而在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旧党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因此再度请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后来,他又被贬多次,最远时被贬到儋州(今海南)。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他无论是反对那一派,他的宗旨便是一切为百姓、为国家着想。
王安石的新法苛捐太多,对百姓有损害,苏轼便上书反对;旧党腐败现象严重,不利于国家,他也上书反对。
虽然苏轼可以说是党祸之争的牺牲品,但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崇高的品质。
他心胸开阔、豁达开朗、坚韧博大又心系百姓、心系国家。
我们不得不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情感的经历苏轼一生,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成就极大,固是由于其自身努力与天赋。
但另一方面,与他的情感经历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幼时,苏轼在母亲程夫人与奶娘任采莲的双双呵护下长大成人,使其从小便了解女性的温柔与博大,从而使他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尊重而怜爱的。
但苏轼的感情经历实在是很坎坷,他一生曾先后与三位女人为伴,这三位位妻子均先于他辞世。
可以说,苏轼在情感上的三起三落对苏轼的影响很大。
第一个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子是王弗。
她是苏轼的结发之妻,十六岁时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
此时,苏轼还是一个考生,在第一次参加科举的情况下高中,而王弗,正是其仕途生涯开始时的伴侣。
初入仕途的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亦不懂得观察身边的人。
而身为妻子的王弗,深深了解苏轼的性格品行,于是她帮丈夫留意身边的人,替他打理好人脉关系。
据史书所记,无论是王弗对于苏轼误解太守陈方平的规劝,又或是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都表现了其“识人”的能力,称得上是苏轼的“贤内助”。
但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苏轼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王弗的善良美好之于苏轼,是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她让苏轼看到了女子的美丽温婉。
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她让苏轼明白了如何去珍惜,并于苏轼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忘却的倩影,从而让苏轼看透了人世的无常。
第二位妻子便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
她虽没有王弗的聪慧,但却在苏轼最困难的岁月中始终坚强地陪伴着他。
此间,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又屡次被贬,在这番宦海沉浮中,王闰之却能不离不弃,温柔而细心的照顾着苏轼,实乃不易。
最困难时,王润之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
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祈福,并作《蝶恋花》纪事。
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
我们认为,这正是王润之的伟大之处,展现了她的心胸。
而在此期间,她能尽职尽责的做好妻子的责任,为生计奔波,在家中将家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并担当了教育儿子的重任,以此看来,“贤妻”一词王闰之当之无愧。
但遗憾的是,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痛断肝肠,写下了“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这般悲痛的祭文。
我们认为,苏轼在遭贬期间仍能够醉情山水、超然旷达,很大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家中有一个如此贤淑的妻子。
或许,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平凡,才造就了一代伟人的不凡。
她作为那个站在伟人背后的女人,用她的温顺坚强,让苏轼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与和谐,帮助苏轼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第三位是苏轼的侍妾——王朝云。
她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
她与苏轼相遇在西子湖畔,因仰慕苏轼的才华而决定追随苏轼。
王朝云的地位虽不能与王闰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艺术感受上,却比王闰之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
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堪称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那句名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便出自苏轼为王朝云所写的《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