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又被称作为儒学,是由孔子所创立的一个思想体系。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都是无所不在的,特别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这一思想体系更是主流意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针对儒家思想,探讨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影响意识形态儒家是古代诸多思想学派之一。
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
儒家思想的出现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到“私人讲学”的转变,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儒家思想有了强大的民族群众基础,对旧时代的整个社会而言,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极为复杂,其内涵也极为丰富。
在早期,儒家思想是由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礼乐,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变迁儒家思想起于春秋战乱年代。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早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先秦诸子哲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先秦诸子哲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引言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阶段,众多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产生了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先秦诸子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也有着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探讨几个主要先秦诸子哲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仪、孝道等核心观念,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并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政治、社会和教育体系。
一直以来,儒家价值观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推崇的道德规范指导着人们在生活中形成了种种美德。
孟子与性善论孟子是儒家学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腐化。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正面引导和道德塑造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
他的思想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启示人们关注并发掘自身潜能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修养。
老子与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源于“道”,强调谦虚、无欲、不能争强好胜等价值观念。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广泛渗透,也对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系列禅宗、修身养性等伦理思潮。
墨子与墨家思想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主张消除社会上不平等和战争,并推崇工程技术和实用主义。
尽管墨家未能形成独立的学派体系,但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
墨子的核心观点和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兼爱”、“非攻”等价值观。
庄子与道家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擅长使用寓言和譬喻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
庄子强调追求自由、无为而治、放弃功利等思想,对个人修养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了许多灵感,在艺术、文学和哲学领域形成了独特风格。
结论先秦诸子哲学对于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思想之一,它通过指导人们在人际关系上认识自己和处理其它人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在此,笔者将尝试从思想价值、社会影响以及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对儒家思想在后世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和论述。
首先,儒家思想拥有一种重要的思想价值,它从深层次上指导中国人理解自身身份,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原则。
其中,儒家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心,“孝悌”是家庭的基本美德,而“礼义”则是与他人交往的标准准则。
这种思想价值指导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维系,也成为中国古代道德观念的核心,为中国汉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儒家主张礼教制度,以其“仁政”的思想精神引导日常的社会治理,划定了社会各阶层相互尊重、协助的格局,使中国古代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此外,儒家思想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强调了“学做人”,“劳动会受赏”,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更激发了无数爱国人士以及文人雅士积极创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繁荣舞台。
最后,儒家思想也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儒家崇尚知识分子,肯定“以书为掌、考论为根”的学术发展观,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深入,也使后世几千年中国知识文化的发展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此外,儒家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文艺方面的创新也给后世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激发了后世不少作家的创作灵感,大大拓展突破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个性化的认知,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对当下以及未来无论从思想价值、社会影响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未来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们应当把菁英文化背景,传统价值观,以及它在社会伦理上和文化上的影响的意义,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以便对儒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社会及文化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但也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民本等价值观念。
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良知、善恶、诚信、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儒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主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论语》中的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孝、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立身行事中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思想、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的文化回应、100、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容。
张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化”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孔子的仁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
孔子之后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要说孟子了,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到了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之中。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他是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主要有五点:
一、以孔子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讲究“仁、义、礼”,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即所谓“尽性知命”,这就是儒家的“性与天道之学”,认为应该“先修心再修身”。
到了五四时期,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在“文革”时期,儒学遭到最惨重的打击。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其中不乏文育工作者)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其影响一直绵延至今。经五四、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似乎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于一些人一听说是“儒学”、“孔孟之道”,就怒斥为“腐儒”、“孔老二”,神经紧张地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红皂白大加诋毁。
孔子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融入了人伦、礼仪、道德、教育等众多领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道德伦理方面。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中的礼仪和道德准则。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对他人宽容、尊重和关爱。
他的道德观念强调正直、诚实和善良的品质,对后世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今,孔子的伦理思想仍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参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教学相长”,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种素质。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使个体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自律自强。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东亚地区的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孔子对政治的思考也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孔子主张君主立德,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道德伦理为基础,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奉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影响。
他提倡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强调家庭和谐,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价值观的培养。
他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关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孔子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道德伦理、教育、政治和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政治制度和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孔子以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广泛传承。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1.1 概述《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儒家之宝、华夏之经”。
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博大精深的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探索其教育思想对于后世所带来的启示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章由引言、讨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探究后世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与传承以及当前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孔子教育思想等章节组成。
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孔子教育思想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探讨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和传承。
希望通过深入分析,揭示其对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2.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2.1 尊重师长和家庭教育: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尊重师长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并接受他们的教诲与指导。
孔子强调,师长是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
他的学说中反映了对家庭关系的重视,提倡儿女尽孝道、父母尽责任。
2.2 培养仁爱之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中倡导培养仁爱之心,即待人处事应充满亲情、友情和社会关怀。
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2.3 注重实践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孔子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统一。
他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道德品格,认为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是无法真正做到人格完善和能力提升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传统道德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责任。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仁爱”、“礼”、“孝”、“忠”等核心概念,成为了后世儒家的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之后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孟子、荀子等学派的传承和发展,逐渐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地位,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君子之道,追求道德的高度境界。
此外,儒家还注重礼节尊重和世道人情的治理,强调家庭的孝道、国家的忠诚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的这些核心理念,为后世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影响1. 政治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儒家经典成为了官方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成为了皇帝的师傅和重要决策的参谋。
直到20世纪初,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
2. 社会道德与家庭伦理中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孝道、社会的仁爱和道德修养,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社会及人们的生活中。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与伦理意识一直被儒家思想所影响,强调尊老爱幼、重视亲情和家庭和睦。
儒家思想也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3. 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都被视为中国文化和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时期,儒家经典成为了士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对于社会地位的晋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中国教育也依然保留着传统儒家思想的痕迹,例如儒学研究与教育仍然在各大学和学术机构得到广泛开展。
四、当代儒家思想的现状与挑战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提出了大量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仁德、仁政,主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仁”,这影响了后世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孔子还提出了社会上下级、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主张以仁为中心,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这对后世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提出了“教而优则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一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学生编纂的《论语》成为后世儒家教育经典之一,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孔子对中国文化、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被整理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倡尊重传统、注重礼节和仪式,崇尚中庸之道,提出了一系列与宇宙、人性、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相关的观点和道理,这为后世的中国思想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最后,孔子对全球范围的影响不容忽视。
孔子的思想逐渐传播到东亚地区,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孔子儒学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文化和思想传统。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途径传播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对当地的哲学、教育和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的伟大哲学家”。
总之,孔子对后世的影响非常重要。
他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文化观点以及全球范围的影响,使得他成为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孔子的思想及其儒家学派的发展,为后世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和参考。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引言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一位伟大而智慧的人,他的思想被载入了《论语》,这是一部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言论的经典。
本文将详细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并讨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 孔子思想的背景和起源1.1 孔子生平及其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晚号老子。
他出生于鲁国,是一位知识渊博且精通经典的学者。
孔子的思想深受当时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周代朴素的道德观念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致力于推动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的发展。
1.2 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末期和战国时期初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许多诸侯国争霸,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孔子的思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希望通过推崇儒家的价值观念来重建社会秩序,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
2. 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2.1 仁爱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和关心他人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互相关爱,以和谐共处的方式生活。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仁爱观念,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2.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人首先应该修身养性,使自己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再进而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达了他认为修身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2.3 学习和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并且认为它们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重要性,意思是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而且应该是一种乐趣。
此外,他还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和有道德的人。
3.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的具体表现3.1 关于政治孔子对政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思想体系,它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原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许多学者认为,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对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明显。
在中国,儒家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人性本善”,这表明在儒家的思想中,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人可以通过自律、仁慈、勤奋和节操来提升自己。
从这一观点来看,儒家的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提倡家长对孩子的厚爱,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以礼让为最高道德行为,以和谐统一为理想状态,把内心的善良和自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此激励人们追求思想文化的自由自主。
这种思想鼓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助推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
另外,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辐射到许多其他地区。
比如东亚的日本,在汉字文化的影响下,儒家的思想开始在日本传播,以致使得儒家的思想对日本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日本的宗教,诗歌,礼仪,习俗中。
日本许多传统宗教,比如神道,都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崇尚“天大的道理”、“自然的和谐”、“平和的服从”等。
日本古典文学中也渗透了许多儒家的思想,比如集大成的文学理论《御伽草子》中的“三才之义”,强调礼仪、恭敬、节操。
日本的礼仪文化也显示出儒家孝道的影子,比如说拜年成了日本人一定要做的节日仪式。
此外,儒家思想也在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梁武帝时期,中国的儒家思想通过日本,传播到了韩国,这也造就了韩国古典文学的风格,即庄子和山海经式的叙事结构,其中很多元素都是借鉴和符合儒家思想的。
越南也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的孝道礼仪文化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观得到了传播,使许多地区的文化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们仍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服从、爱心、博爱、节操等方面,儒家思想仍是一种理想的思想精神。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在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有影响。
1、政治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2、教育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
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
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实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
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它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为中国文化的连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观念、信仰、理想和价值。
儒家的伦理观念,如仁、义、礼等,都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
其次,儒家文化对中国艺术、文学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深远。
例如,其重人伦、尚品德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的诗词、绘画等各种文艺形式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和精神内涵。
此外,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天命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以及权力关系。
再者,儒家文化作为东亚地区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辐射到了整个东亚地区。
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根源,也是推动这些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纽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儒家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应用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以上所述只是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的一部分,可以参考更多相关资料或专家访谈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
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
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
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
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
儒
《儒家思想导论》主
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
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
牛顿下世英国举行了国葬。新中国成立后,
“遗风”依然存在,“文革”中批判知识分子为“臭老九”,
成千上万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等,都
因为它引导人们,做事首先关心的是
甚至引导人们把精力投放到与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的人际关
还能得到专门干事业的人所得不到的好处。直到现在,
《论语》中的
《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中
“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
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
、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
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
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
.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
"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
"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
,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
,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
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摘要: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文化中,儒学深邃的思想理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主导文化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见孔子就行悬挂在远古的一盏明灯,恰巧孔子哲学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简述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孔子百家争鸣一.简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剧烈动荡时期,孔子希望恢复周朝以礼为准则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随后,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重义轻利。
其后,荀子发展了孔孟的儒学思想,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后天学习,凡人皆可成为圣贤……此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从此经学成为显学,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提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提他的核心思想:仁。
仁其实是儒家最精致最复杂最合理的内涵,儒家仁之德分四层境界,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一般人必须掌握到第一层,如果他想结婚,那么他就必须掌握到第二层。
既然儒家思想那么强调任,那是不是极力反对暴力呢?不是的,儒家的仁并不是不杀,不是无限的好。
对敌人仁,对来侵犯的人热情相待,在敌人面前点头哈腰,在儒家思想中就是相当于对自己和亲人残忍.儒家人认为这是最大的不仁.所以,用最坚决最强硬最狡猾的手段,对付来犯之敌,是儒家人的根本要求,儒家之仁,不是慈悲,更不是软弱。
二.儒家思想的价值儒学是历代统治者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他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儒学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哲学上宣扬“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主张君权神授;伦理上宣扬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崇尚忠孝节义,严格封建等级秩序。
另外是儒家的入世学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传统。
儒家思想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深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而且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一。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家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制”、“教育”等,这些思想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后世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演变和发展。
先后出现了三代儒家:先秦儒家、汉代儒家和宋明清时期的儒家。
每个时期的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沿袭了孔子的思想。
在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仁爱”、“礼制”、“教育”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道德规范。
汉代儒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经世致用”、“诚信”、“同仁”等思想,提出了“八股文”、“三纲五常”等理论,而这些也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宋明清时期的儒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重视个人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内涵。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开始,倡导了“君子爱民,有德则可治”等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政治引导作用。
汉代儒家甚至在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中,发挥了官方的政治思想论述作用。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官方思想。
在社会方面,儒家思想倡导了“孝道”、“尊师重教”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使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保持稳定和谐,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义利合一”、“先义后利”等价值观念,有利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树立诚信和信用等价值观,使企业形成长久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仁爱”、“礼制”、“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文化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学号:20110103416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2班姓名:林和凤摘要: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
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关键词: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
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
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仁者人也”。
也就是说孔子的“仁”是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
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
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做人的道理。
孔子认为这个本质和道理应该是爱人,即人应该有一颗“泛爱众”的善心,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杀戮。
所以说,“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成为“仁学”。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的思想包括方方面面,非常广泛,我们应该对他的思想进行逐一的了解,了解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关键字孔子论语儒家仁礼一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与礼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标准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说文解字》中仁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二。
“二”即“一加一”。
“人”与“二”联合起来表示“一个中国之人加一个四夷之人”,或“一个文明人加一个野蛮人”。
本义:文明人同化野蛮人。
转义:人与人相互亲爱。
说明“仁”字中的“二”就是“云”字中的“二”。
“云”字从二从厶,意为“复制自我”、“拷贝自我”,而其中的“厶”可以指“我自己这个文明人”,那么对文明人进行“复制”、“拷贝”的结果就是扩大了文明人群体的数量,到达天下大同,同一于中华文明的最高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
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折叠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折叠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首先,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
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
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
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
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
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
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
“学以四教:文、行、忠、信”。
又有记载,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问,“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
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
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但不是用在直接生产力上,而是用在制造礼器、神器、酒器上,这从古墓挖掘中就可看出。
古代的人才,就是会打仗,会打官司,会搞政治,会对对联,科技被称为“奇技淫巧”,科学家被称为“工匠”,不在人才之列,毫无社会地位,蔡伦、张衡、毕升很难与孔、孟、程、朱比肩。
而在西方,牛顿、达尔文可以和任何伟人齐名,牛顿下世英国举行了国葬。
新中国成立后,鄙薄科技的“遗风”依然存在,“文革”中批判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现在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想走仕途,成千上万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等,都是“轻科技”传统的不同表现。
儒家文化过分注重人际,势必影响人们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因为它引导人们,做事首先关心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事情本身,关系不顺,很难办成哪怕是自以为非常正确的事。
甚至引导人们把精力投放到与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的人际关系上来。
不少人甚至抛开事业,专门搞纯粹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搞好和上级的关系,还能得到专门干事业的人所得不到的好处。
直到现在,外国人来中国,就认为,在中国办事,人际成本很高。
轻视生产劳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儒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励人们当“劳心者”去“治人”。
儒家也倡导人们要努力学习,而学的不是自然科技,是人伦方面的书,“学而优则优”,学好是为了当官、管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学稼”、“学圃”,孔子说,他不如种田、种菜的,樊迟走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如果天下百姓都按照孔子说的去做,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了。
从历史上看,儒家门下培养出来的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中了举的,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未中举的,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其导向结果,是鄙视生产劳动、鄙视劳动群众,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
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们的素质、觉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根本、更重要。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行政和法律,使人不敢干坏事,但不知羞耻;道德和礼义能使人有羞耻之心,能够自我约束,不想干坏事。
儒家排斥法律,甚至把“无讼”作为一种社会理想。
但仅仅靠道德来治国,是软弱无力的,它可以治好人,但治不了坏人;它仅仅有应然义,没有必然义;启发觉悟、良心,加强自律是必要的,但没有他律是不可靠的。
过分的以德治国,会带来“人治”。
中国历史上有法制,但没有法治,而且仅仅是刑法,是用来治民的,不是用来治官治权的,往往成为袒护达官贵人的工具。
就是这点法制往往比不上“真龙天子”随便说的一句话顶用。
社会上流行着很浓的“包公情结”和清官热,正说明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盼与法治缺乏的现实之间有巨大反差。